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AM在非乳腺癌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苯氧胺(TAM)是一种非甾体类抗雌激素药物,起初被用于治疗绝经后妇女的晚期乳腺癌,随后被证明可以减少绝经前和绝经后妇女乳腺癌的危险率,现被用于各期乳腺癌。近年来随着对TAM实验与临床的深入研究,发现TAM不仅可被用于乳腺癌,还可被用于乳腺癌以外的其他领域。本文就TAM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苯氧胺(TAM)对乳腺癌患者宫颈细胞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33例乳腺癌术后服用TAM患者(TAM组)及106例无TAM服药史的乳腺癌术后患者(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宫颈检查,ThinPrep液基薄层制片,观察其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TAM组宫颈上皮细胞异常的发生率为11.6%(27/233),明显高于对照组4.7%(5/106)(P〈0.05);两组霉菌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4.72%和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M组绝经前后宫颈上皮细胞异常及霉菌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15.4%、8.5%、5.8%和3.9%,均无显著差异。结论:乳腺癌患者服用TAM后宫颈上皮细胞异常的发生率增高,与绝经状态无关。对乳腺癌术后服用三苯氧胺患者应进行规律的宫颈涂片检查。  相似文献   

3.
三苯氧胺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对大鼠乳腺癌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三苯氧胺及全反式维甲酸对实验性大鼠乳腺癌发生促进期的化学预防作用。方法 利用二甲基苯蒽(DMBA)诱导大鼠乳腺 癌发生,在给药后第8周应用三苯氧胺(TAM)和全反式维甲酸(RA),在第24周观察大鼠乳肿瘤发生情况及乳腺发育情况。结果 对照组大鼠乳癌发生率为70.58%;TAM组与RA组发生率分别为22.02%和15.79%,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AM+RA组无乳腺肿瘤发生(P<0.01)。组织学及电镜观察发现,TAM组和RA组乳腺上皮均有不同程度增生或典型增生,联合用药组乳腺上皮发育良好。结论 联合应用三苯氧胺和维甲酸,二者在阻止乳发生过程中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三苯氧胺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王振德,高国儒(包头铝厂职工医院)三苯氧胺是合成的抗雌激素类药物。它具有抗雌激素的作用,英国1971年开始应用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现已广泛受到重视。而三苯氧胺的应用在我国起步晚,开展不广泛,对该药的作用没有深刻的了解。现介...  相似文献   

5.
韦彩芬 《海南医学》2011,22(7):111-112
目的应用阴道超声检查对乳腺癌患者应用三苯氧胺导致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和动态观察。方法对50例乳腺癌患者绝经后应用三苯氧胺后观察其子宫内膜厚度,并与手术病理比较。结果 50例患者服用TAM前内膜厚〈5mm,服用TAM后内膜厚均≥5mm,其中30例患者内膜增厚〈5mm,12例增厚5~7mm,8例增厚≥8mm(病理诊断为增生期子宫内膜5例,内膜息肉2例,1例拒绝刮诊)。结论长期服用三苯氧胺可使子宫内膜增生或内膜息肉,应采用阴道超声定期检测,指导临床用药与治疗。  相似文献   

6.
三苯氧胺(tamoxifen,TAM)是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广泛用于乳腺癌术后的内分泌治疗.TAM在乳腺癌组织中表现为雌激素受体拮抗作用,抑制癌细胞生长.在子宫内膜,TAM产生弱雌激素样效应,长期使用可引起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浸润性癌及子宫肉瘤等.乳腺癌术后TAM治疗的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高危...  相似文献   

7.
三苯氧胺对绝经后子宫内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绝经后乳腺癌患服用三苯氧胺(TAM)后对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21例绝经后乳腺癌患服用TAM(TAM组)后出现阴道出血而行B超检查及子宫内膜病理检查;另外以同时期无TAM服药史的非乳腺癌患因绝经后阴道出血而行B超检查及子宫内膜病理检查的59例作为对照组。结果:TAM组发生子宫内膜息肉和宫颈息肉共8例(38.1%),而对照组为10例(16.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性(P<0.05)。TAM组发生子宫内膜增生7例(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例(13.2%,P<0.05)。结论:乳腺癌患服用TAM后子宫内膜病变增多,故应监测这些患的子宫内膜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三苯氧胺治疗乳腺癌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术后服用三苯氧胺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30例乳腺癌患者术后服用三苯氧胺(TAM)3~5年,随访5年,记录服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发生子宫内膜癌2例,卵巢囊肿1例,18例月经量减少,周期紊乱,1例原子宫肌瘤明显缩小.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服用三苯氧胺每日20mg,服用时间2年,宜与孕激素合用,服药期间应进行子宫内膜B超监测及宫腔镜检查.  相似文献   

9.
探讨三苯氧胺作用的组织学特异性及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抵抗的可能机制。向MCF7及Hela细胞中转染入含周期素D1基因调控序列的报告基因,用佛波醇酯(TPA)、5,7,4-三羟基异黄醇(Genistein)处理细胞后,检测三苯氧胺对报告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发现:MCF7细胞中,TPA可使三苯氧胺产生促进报告基因表达作用。Hela细胞中,Genistein预先作用12h后,三苯氧胺表现出抑制报告基因表达作用。提示雌激素信号传导途径以外的蛋白激酶活性改变可明显影响三苯氧胺的作用,这可能是三苯氧胺作用的组织学特异性及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抵抗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三七总皂甙和三苯氧胺(TAM)联合应用对乳腺癌MCF-7细胞生长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分别或联合应用不同浓度的TAM、三七总皂甙作用于MCF-7细胞,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分析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率.[结果]TAM及三七总皂甙均可有效抑制乳腺癌MCF-7细...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4):124-127
目的总结市级名中医黄挺教授治疗乳腺癌三苯氧胺所致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辨证思路。方法通过随师侍诊,归纳整理病例,从三苯氧胺导致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主要治法,对黄挺教授治疗乳腺癌三苯氧胺所致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进行探讨分析,并附验案举隅。结果黄挺教授基于临床实践,提出"肝肾阴虚"作为三苯氧胺所致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基本病机,在临床中多以滋补肝肾为大法,治疗此类药物所致的类围绝经期综合征。黄挺教授运用"肝肾阴虚,虚火内扰,冲任失调"的辩证方法治疗4例乳腺癌TAM所致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患者症状改善显著。结论黄挺教授运用"滋补肝肾、交通心肾、调补冲任"的方法辨证论治TAM所致类围绝经期综合征具有独到的临床经验,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苯氧胺(TAM)对乳腺癌围绝经期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围绝经期乳腺癌患者,分为服用及未服用TAM治疗组各100例,60例门诊健康体检围绝经期妇女为对照组,全都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水平。结果:未服用TAM组与对照组FSH、LH、E2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TAM组血清FSH、L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未服用TAM组,而E2含量却略高于对照组和未服用TAM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服用TAM会明显影响乳腺癌围绝经期患者的性激素水平,临床应予以重视,以便让围绝经期乳腺癌患者得到更好、更及时的治疗,进一步提高其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1)观察乳腺癌患者术后服用三苯氧胺(TAM)是否导致子宫内膜癌.(2)找出即兼顾乳腺癌疗效和避免子宫内膜癌发生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连续随访雌激素受体阳性服(TAM)的乳腺癌患者138例(服药组20mg/次/d)连续服用5a,并以同时期无TAM服药时的乳腺癌患者125例(为对照组)。结果:服药组出现子宫内膜病变32例(28.6%),对照组出现4例(3.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服药组服TAM1a,2a未见子宫内膜癌,3a、4a、5a出现子宫内膜癌2、2、3例。对照组乳腺癌术后1a、2a未见子宫内膜癌,3a、4a、5a表现子宫内膜癌0、0、1例。结论:长期服用TAM可导致子宫内膜单纯性增长,息肉也可导致子宫内膜癌,相对危险系数为1.6—10.0,与服药时间呈正相关,因此,本文观察TAM最佳服用时间为2a,既不影响乳腺癌的疗效,又减少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罗雪冰 《华夏医学》2007,20(3):484-485
目的:探讨三苯氧胺(TAM)治疗结合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三苯氧胺结合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症63例(治疗组),单用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症42例(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治愈43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治愈18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治疗用药不良反应轻微,发病率低,停药后消失。结论:三苯氧胺加中药能较快地消除疼痛及肿块,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陆跃美  葛晓红  徐霞 《黑龙江医学》2008,32(10):762-763
目的探讨全身化疗加或不加三苯氧胺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毒性变化。方法将90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EP方案(顺铂,足叶乙甙)加三苯氧胺或单纯EP方案化疗。结果治疗组(EP+TAM)总有效率(CR+PR)为60%(27/45),对照组(EP regimen)为37.78%(17/45)(P〈0.05),中位缓解期分别为5.8个月和3.2个月,除三苯氧胺引起阴道出血或白带增多外,其余毒性与对照组基本相同。结论全身化疗同时应用三苯氧胺治疗NSCLC,其疗效有所提高,且毒性未见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三苯氧胺对鲍经期妇女内分泌的影响,探讨三苯氧胺抗雌激素作用和类雌激素效应的形成机制;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监测39名鲍经期女性乳腺癌患三苯氧胺治疗后血清雌激素浓度的变化;结果鲍经期妇女接受三苯氧胺治疗3个月后血清雌二醇、雌酮、脱氢表雄酮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以雌二醇的升高有显性(P<0.01);结论三苯氧胺可引起鲍经期妇女血清雌激素浓度的升高,升高的雌激素可能缓解曼年期内分泌紊乱而出现的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来曲唑和三苯氧胺治疗绝经后Ⅰ期乳腺癌患者术后的辅助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65例绝经后Ⅰ期乳腺癌患者术后给予内分泌辅助治疗,其中32例患者给予来曲唑;另33例给予三苯氧胺共5年。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来曲唑无病生存率明显高于三苯氧胺组(P=0.035),复发率明显低于三苯氧胺组(P=0.035),两组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来曲唑用于绝经后Ⅰ期乳腺癌患者术后的辅助治疗疗效优于三苯氧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服用三苯氧胺(tamoxifen,TAM)引起的子宫内膜病理变化。方法将服用TAM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或B型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异常患者80例分为绝经前组(58例)和绝经后组(22例)。根据服用TAM时间(T)长短,分为T〈2年组40例和T≥2年组40例,进行子宫内膜活检。结果口服TAM易发生子宫内膜病变,且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均发生在绝经后组。乳腺癌患者使用TAM发生子宫内膜病变与服药时间长短并无显著关联。结论乳腺癌患者使用TAM治疗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风险增加,建议用药前进行妇科评估,包括B超了解子宫内膜厚度,并加强用药期间的随访工作。  相似文献   

19.
他莫昔芬眼毒性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临床分析他莫昔芬(三苯氧胺,TAM)对眼的毒性。方法:47例乳腺切除的乳腺癌患者,口服TAM20-60mg/d。监视视力变化,用裂隙灯、眼底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自动视野检查,观察可能出现的眼组织的毒性损害。结果:平均随访时间45月(2-79月)。47例(94眼)中2例(3眼,4.2%)于服药后2月和9月出现视力下降,黄斑周视网膜内黄白色点状结晶及黄斑水肿,FFA显示结晶为低荧光和黄斑区渗漏。ATM总剂量为5.4和12.6g。降低药量后视力恢复,点状沉积减少,黄斑水肿消退。结论:TAM可引起可逆性视网膜毒性损害,损害发生率低,与剂量和用药时间无明显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三苯氧胺(tamoxifen,TAM)是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广泛用于乳腺癌术后的内分泌治疗。TAM在乳腺癌组织中表现为雌激素受体拮抗作用,抑制癌细胞生长。在子宫内膜,TAM产生弱雌激素样效应,长期使用可引起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浸润性癌及子宫肉瘤等。乳腺癌术后TAM治疗的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高危因素有遗传因素、绝经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使用史等。因此,乳腺癌术后进行TAM治疗的患者需密切随访内膜情况。超声检查方便、无创,对内膜的监测意义重大,但假阳性率较高。诊断性刮宫和宫腔镜检查获取子宫内膜病理是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金标准。目前,TAM治疗相关子宫内膜病变的超声下内膜厚度界值尚不明确,对于接受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检查的适应证也尚无定论。本文综述了乳腺癌术后TAM治疗对子宫内膜的影响,并总结TAM治疗相关子宫内膜病变的诊疗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