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矫形术治疗小儿单个半椎体畸形的早中期手术疗效.方法 对13例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矫形术治疗的小儿单个半椎体畸形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照脊柱正侧位片观察畸形矫正的程度.结果 13例患儿术后即时Cobb角0~10°,平均7°,矫形率80%.随访1~4年,平均1.5年.最后一次随访时侧凸残留度数为0~15°.经X线片证实植骨均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13 例均无脊髓和大血管损伤及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小儿单个半椎体畸形通过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矫形术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15例。术中咬除半椎体的后部附属结构,沿椎弓根外侧壁剥离至椎体前缘,切除半椎体、上下椎间盘及邻近椎体的软骨面,通过内固定器械凸侧加压闭合畸形椎切除后所致的间隙,矫正脊柱畸形。术后定期门诊复诊,观察脊柱融合、畸形矫正率和内固定稳定情况。结果本组1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术前侧凸Cobb角35°~78°,平均57°,术后Cobb角15°~36°,平均25°,矫正率54%;术前后凸Cobb角22°~65°,平均45°,术后后凸Cobb角8°~36°,平均18°,矫正率60%。术后未发现脊髓、神经损伤,无内固定松动,无切口感染。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正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半椎体畸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共30例接受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的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病例,比较术前、术后脊柱全长正侧位片及脊柱侧凸Cobb角.结果 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平均46.52°,术后Cobb角14.64°,侧凸平均矫正率68.51%,术前术后主弯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内固定断裂、出现神经症状病例.结论 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融合内固定治疗半椎体畸形可有效地矫正畸形.  相似文献   

4.
何剑锋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6):61-62,65,F0003
目的 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15例,均为完全分节性半椎体畸形.患者均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比较手术前后冠状面Cobb角及后凸角度矫正情况.结果 本组15例患者术前胸弯Cobb角为(52.4±10.6)°,末次随访为(14.6±6.4)°,矫正率为72.1%;术前腰弯Cobb角为(43.7±9.8)°,末次随访为(12.1±4.7)°,矫正率为72.3%;术前C7-CSVL为(6.3±4.6)cm,末次随访为(2.7±1.3)cm,矫正率为57.1%;各指标治疗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脊髓损伤,术后均无感染,无内固定松动,无假关节形成无骨不连及植骨吸收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矫正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一期后路截骨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治疗胸腰段侧后凸畸形的手术效果。方法对8例各种原因引起的侧后凸畸形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矫正程度由术前平均侧凸47°、后凸60°改善至术后15°和17°,平均矫正率分别为68%和71%;随访获初步或坚强融合,无永久性神经系统损伤。结论由半椎体或者楔形椎所引起的脊柱侧后凸畸形可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和节段矫形内固定术而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特别是上胸椎段和严重侧后凸脊柱畸形,但该术式对术者手术技术和麻醉技术要求极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儿童15例,均为完全分节性半椎体畸形。其中2例行凸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其余均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随访,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比较手术前后冠状面Cobb角及后凸角度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7个月。脊柱冠状面平均Cobb角由术前47.5°矫正至16.1°,矢状面平均后凸角由术前31°矫正至12.7°。末次随访矫正效果无丢失。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内固定无松动。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矫正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1例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均为侧后方半椎体畸形,均行后路I期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完成内固定后将半椎体上下双侧椎板、横突、关节突去皮质,制作植骨床,残存间隙和植骨床,用切除的松质骨植骨。结果手术时间平均3.5h,术中出血量平均420m l,输血300~600m l,平均输血量350m l。术后随防6~24个月,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38°,术后平均16.5,°末次随访时15°,平均矫正率66.4%,所有患儿躯干平衡良好,末发现失代偿现象,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对小儿发展的半椎体畸形,在原发侧凸发展严重或代偿性侧凸形成结构性侧凸之前,行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可直接去除致畸因素,在冠状面和矢状面均可获得良好的矫形,并且可保存脊柱的生长能力和更多的运动节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5月-2011年12月,我科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18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年龄12~15岁,平均13.5岁,术后腰围固定2个月。术前及术后3、6、12、24个月复查站立位和侧位DR片,通过DR片和临床检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术前Cobb角45°,术后16°,末次随访时15°。所有患儿躯干平衡良好,未发现失代偿现象。结论:对发展较快的半椎体畸形,进行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可以矫正和控制冠状面和矢状面畸形的发展,同时可保存脊柱的生长能力和活动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后路半椎体切除结合内固定系统对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7年8月~2010年3月收治的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4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取后路半椎体切除结合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手术后定期采用X线片对全长脊柱正侧位进行观察以观察脊柱融合、内固定稳定情况和畸形矫正率等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被随访,时间为24~48个月,平均为34个月.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术前与术后冠状面Cobb角的矫形角与后凸Cobb角和末次随访时的数值如表1所示.术后两角度与末次随访时角度与手术前的角度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半椎体切除结合内固定系统对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的疗效显著,能显著减少主弯冠状面与主弯后凸的Cobb角,适合在今后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畸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后方入路半椎体切除并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突畸形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收集17例先天性半椎体并脊柱侧突后突畸形患儿,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11.8岁。患儿接受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椎间隙半椎体之骨颗粒植入融合术,手术固定2~8椎体,椎体手术后佩戴胸腰背支具6个月以上,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侧后突之Cobb角,从而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本组患儿侧突主弯Cobb角术前平均64.2°,术后18.3°,矫正率为71.5%;后突主弯Cobb角术前平均57.1°,术后22.6°,矫正率为60.4%。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或术区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植骨达到骨性融合,而且代偿性辅弯减少,躯干平衡改善。结论:后方入路半椎体切除并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突畸形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其中,短节段固定又可以保留较多的椎体生长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后路半椎体切除并360°松解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施行后路半椎体切除并360°松解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24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侧凸Cobb角48.50°±10.32°(40°~82°),伴后凸畸形12例,后凸Cobb角27.20°±4.76°(13° ~38°).均行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并360°松解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1周及随访时复查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每3月随访1次.结果 术后侧凸Cobb角为12.90°±5.64°(5°~18°),矫正率为73.4%;12例伴后凸畸形者后凸Cobb角为8.70°±3.12°(6°~15°),矫正率为68.1%;术后随访6~36月,平均14.6个月,末次随访侧凸Cobb角为16.30°±6.23(6° ~22°),最终矫正率为66.4%,后凸Cobb角为11.30°土7.21(8°~21°),最终矫正率为58.5%;术后植骨融合部位骨痂形成良好,无感染、内固定器械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并360°松解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可直接去除致畸因素并起到良好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12.
田文君 《基层医学论坛》2012,(28):3801-3802
目的探讨体位复位结合后路器械内固定方法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5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运用体位复位结合后路器械内固定方法治疗,观察其手术前后椎体后凸角、椎管面积等指标。结果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损伤分级均有所恢复。结论体位复位结合后路器械内固定方法对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能达到很好的骨折块复位,临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前路小切口清除椎体结核病灶联合后路矫形固定融合一期手术治疗合并后凸畸形的小儿胸椎结核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 :追踪观察 32例合并后凸畸形的小儿胸椎结核患者采用前路小切口清除椎体结核病灶联合后路矫形固定融合一期手术治疗的结果。观察指标主要包括局部病灶有无复发、后凸畸形术后近期矫正度、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后凸畸形远期变化情况。结果 :术前平均后凸角为 5 0°(30°~ 70°) ,外观呈明显角状后凸畸形 ;术后近期平均为 2 5°(2 0°~ 4 0°) ,术后随访 1~ 7年 (平均 3.2年 ) ,后凸角平均为 2 5°(15°~ 4 5°)。手术耗时 15 0~ 2 0 0min ,平均 180min ,失血量 2 5 0~ 4 0 0ml(平均 35 0ml) :2 0例合并不同程度瘫痪者下肢肌力均提高 1~ 2级 ,3例尿潴留患儿于术后 3~ 6个月恢复排尿功能 ,5例肋间神经痛患儿 3例疼痛消失 ,2例疼痛减轻但未完全消失。 3例于术后 2~ 4年出现椎板下钢丝断裂。所有患者最后一次随访时均未见原脊柱结核病灶复发。结论 :经前路小切口清除椎体结核病灶联合后路矫形固定融合一期手术治疗合并后凸畸形的小儿胸椎结核是矫正后凸畸形和预防晚期后凸畸形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后路椎体截骨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陈旧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陈旧性骨折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后路椎体截骨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18个月,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程度、后凸畸形角度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达到Ⅰ期愈合,未发生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严重并发症。与治疗前对比发现,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下降,后凸畸形角度明显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脊柱胸腰段陈旧性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体截骨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手术效果满意,患者疼痛和畸形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11例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脊柱侧弯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引起严重的畸形。由于病变复杂,各种治疗方法尚不完全成熟。作者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未行器械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1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分析14例青春期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加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探讨青春期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采取此手术的可行性和相关手术处理技巧.方法 2004年10月~2011年3月,通过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加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矫治14例青春期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男9例,女5例,年龄12~18岁,平均14.3岁;其中单个半椎体10例,多个半椎体2例,半椎体合并对侧骨桥或肋骨融合2例;病变位于胸段(T4、T5、T7、8、T9)4例、胸腰段(T11、T12各2例、L1、2、L2各1例)6例、腰段(L3、L4各2例)4例.术前脊柱侧凸Cobb's角63°~105°,平均76°;脊柱后凸角42°~83°,平均56°;躯干偏移3.0~31.5 mm,平均14.1 mm.内固定使用CDH 3例,TSRH 9例,中华长城2例.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7~72个月,平均36.4个月.手术时间147~428min,平均221min;术中出血210~1 860mL,平均860mL.固定融合节段7~13个椎体,平均9.6个.术后脊柱侧凸Cobb's角13°~45 °,平均31.2°,平均矫正率58.9%;术后脊柱后凸Cobb's角11°~39°,平均26.5°,平均矫正率59.0%;术后躯干偏移0~10.3 mm,平均为4.3 mm.随访中脊柱侧、后凸和躯干偏移无明显矫正丢失.手术并发症包括术中加压时椎弓根切割1例,代偿弯加重1例,术后切口渗液1例.结论 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加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青春期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是一个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其矫形效果满意、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柱前后路手术对治疗小于4岁的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手术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8例小于4岁的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患者,其中对于5例小于3岁的患儿行经胸腔或经腹膜后的切口切除半椎体,术后辅以支具矫正;对于3例大于3岁的患儿,术前对椎弓根X线及CT相关参数进行测量,术中C型臂监测,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伴椎弓根内固定矫正。结果:术后随访2~11年,平均4.3年,测定手术前后的Cobb角及躯干位移。侧弯角右术前平均的36.5°矫正到12°(矫正率达66%)。对于小于3岁的患儿组的矫正效果,侧弯角由术前的37.7°矫正至9.6°,后凸角由术前30.5°矫正至6°,躯干位移从23mm恢复至5mm;对于大于3岁的患儿组,X线及CT相关参数显示T4~L3椎弓根的横径从(2.6±0.43)~(5.2±0.85)mm;选用的螺钉的直径为3~4mm,长度为30~40mm;侧弯角由术前的40.9°矫正至12°,后凸角由术前32.5°矫正至8°,躯干位移从29mm恢复至7mm,侧弯角及后凸角丢失分别为2°和3°,所有患儿丢失角度不超过5°,无任何手术并发症,无内固定断裂脱落,均融合。结论:针对患儿的年龄和畸形程度采用前路切除半椎体,术后辅以牵引石膏矫正;或应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伴椎弓根内固定矫正,均能取得满意的手术矫正效果;术前对椎弓根X线及CT相关参数进行测量、术中C型臂监测,对保证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植入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医学创新》2015,(15):70-73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本院收治的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经后方入路半椎体切除后,一期行短关节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和脊柱植骨融合术,比较患儿手术前后及随访期内的脊柱侧弯情况及后凸Cobb’s角。结果:患儿脊柱畸形情况改善明显,冠状面半椎体节段侧弯Cobb’s角术前平均41.3°、术后平均15.3°,矫正率63.0%,末次随访平均14.8°,矫正率64.2%;冠状面全主弯Cobb’s角术前平均46.8°、术后平均18.6°,矫正率60.3%,末次随访平均17.6°,矫正率62.4%;矢状面半椎体节段术前平均后凸15.3°,术后Cobb’s角降至生理曲度正常范围,术后尾侧和头侧代偿弯也有明显改善,5项数据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疗效显著,该术式能够达到矫正先天性脊柱侧弯的目的,在患儿骨骼成熟前治疗,可有效预防继发性脊柱病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近些年应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已成为治疗胸腰段骨折最普遍的方法,但术后内固定失败以及术后迟发性后凸畸形的相关报道也逐渐增多。如何预防胸腰段椎体骨折术后迟发性后凸畸形,术后迟发性后凸畸形发生后如何选择合理的手术术式已经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作者通过查询国内外近期相关文章,对胸腰段椎体骨折术后迟发性后凸畸形产生的原因、预防措施、外科治疗术式选择及疗效评估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本院收治的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经后方入路半椎体切除后,一期行短关节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和脊柱植骨融合术,比较患儿手术前后及随访期内的脊柱侧弯情况及后凸Cobb’s角。结果:患儿脊柱畸形情况改善明显,冠状面半椎体节段侧弯Cobb’s角术前平均41.3°、术后平均15.3°,矫正率63.0%,末次随访平均14.8°,矫正率64.2%;冠状面全主弯Cobb’s角术前平均46.8°、术后平均18.6°,矫正率60.3%,末次随访平均17.6°,矫正率62.4%;矢状面半椎体节段术前平均后凸15.3°,术后Cobb’s角降至生理曲度正常范围,术后尾侧和头侧代偿弯也有明显改善,5项数据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疗效显著,该术式能够达到矫正先天性脊柱侧弯的目的,在患儿骨骼成熟前治疗,可有效预防继发性脊柱病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