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42例肾细胞癌组织中HIF-1α及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 肾细胞癌组织中HIF-1α阳性表达率为57.1%,癌旁及正常组织不表达;肾细胞癌VEGF阳性表达率为61.9%,与癌旁及正常组织(阳性表达率为2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癌转移患者与无癌转移者HIF-1α、VEGF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HIF-1α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Kappa=0.41,P<0.01)。结论 HIF-1α在肾细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其与VEGF有相关性,有望成为判断肾细胞癌转移和预后等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参考指标,HIF-1α是VEGF表达的调控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贝伐单抗与培美曲塞联合应用维持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54例驱动基因阴性晚期肺腺癌患者经一线培美曲塞+/-贝伐单抗+顺铂方案化疗4至6周期,获得疾病控制后,分为培美曲塞+贝伐单抗组和培美曲塞单药组,观察两组无进展生存期(PFS)、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同时,收集患者开始维持治疗前和维持治疗4周期后的空腹静脉血,应用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评估血清VEGF水平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两药组客观有效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均显著高于单药组(P<0.05或<0.01)。两组中位PFS分别为7.8和3.9月,且两组PFS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维持治疗4周期后,与治疗前比较,两药联合应用组患者治疗后血清 VEGF 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单药组比较,两药组患者治疗后血清 VEGF 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 培美曲塞与贝伐单抗两药联合应用维持治疗晚期肺腺癌近期疗效更加显著,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同时,动态监测血清VEGF表达水平可有效预测抗肿瘤治疗疗效,且方便无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抑制剂YC-1对口腔鳞癌(OSCC)中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的调控作用。方法 (1)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OSCC患者和12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Glut1、VEGF的表达。(2)人舌癌Tca8113细胞在体外进行培养,将其分成缺氧组、常氧组。将浓度为0、10、100 μmmol/L的HIF-1α抑制剂YC-1分别加入二组后,通过RT-PCR技术检测OSCC细胞中HIF-1α、Glut1、VEGF mRNA的转录水平。结果 免疫组化发现:OSCC癌中HIF-1α、Glut1、VEGF的阳性表达明显多于正常组织,其中HIF-1α的阳性表达与Glut1的阳性表达、VEGF的阳性表达均呈正相关。RT-PCR结果表明,加入YC-1后,HIF-1α的表达在缺氧组和常氧组中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的表达在缺氧组随着YC-1浓度不同无剂量依从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YC-1作用下,缺氧组和对照组Glut1、VEGF在人舌癌Tca8113细胞中的表达均显著(P<0.05)降低,缺氧组内Glut1、VEGF的表达随着YC-1浓度增加有剂量依从性(P<0.05)。结论 HIF-1α、Glut1、VEGF高表达于OSCC组织中。YC-1显著抑制人舌癌Tca8113细胞HIF-1α、Glut1、VEGF分子的表达;YC-1可能通过下调HIF-1α、Glut1、VEGF的表达来抑制OSCC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对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 利用COCl2(浓度为100μmol/L)模拟缺氧环境,使其分别与4个试验组的CRP(浓度分别为5,10,50,100μg/ml)同时作用于脐静脉内皮细胞,以仅加CoCl2(100μmol/L)组为对照;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刺激24h后提取蛋白。用Western-blotting半定量检测HIF-1α的蛋白表达量,数据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RP在5μg/ml水平即减少HIF-1α表达(P<0.001),在100μg/ml水平达到最大作用,其作用效果呈剂量反应关系(P<0.001)。结论 CRP抑制缺氧状态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HIF-1α。此结果证实CRP直接作用于血管,抑制缺氧组织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10号染色体上缺失的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于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辛伐他汀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辛伐他汀治疗。分别应用实时荧光定量法(RT-qPCR)、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PTEN mRNA表达和HIF-1α蛋白水平,并对两组患者的预后状况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PTEN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后辛伐他汀组血浆PTEN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IF-1α蛋白水平、NIHSS评分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辛伐他汀组血清HIF-1α蛋白水平、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辛伐他汀组预后良好率87.50 %,显著高于对照组67.50 %(P<0.05)。结论 辛伐他汀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改善患者预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生脉成骨胶囊兔血清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4细胞)增殖及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MTT法测定体外培养的ECV304细胞增殖,采用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上清中VEGF浓度,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药物血清作用12h后细胞显微结构。结果 不同剂量生脉成骨胶囊兔血清在作用12h和36h后对ECV304细胞增殖无促进作用,中剂量和高剂量兔血清在36h表现出抑制ECV304细胞增殖的作用(P<0.01),低剂量兔血清作用1h后可显著促进ECV304细胞分泌VEGF(P<0.01)。结论 生脉成骨胶囊兔血清对ECV304细胞增殖无促进作用,低剂量生脉成骨胶囊兔血清可促进ECV304细胞分泌VEGF,提示这可能是生脉成骨胶囊促进血管生成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氯氮平、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偏执型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细胞因子与精神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5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偏执型患者给予氯氮平或利培酮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周末、8周末、6月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2、18和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精神症状。结果 利培酮组患者IL-6和IL-2水平于4周末、TNFα水平于8周末、IL-18水平于6月末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或0.05);氯氮平组患者IL-2水平于4周末、IL-6和IL-18水平于6月末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或0.05)。治疗前IL-6水平与阳性症状分呈正相关(r=0.386, P<0.01),IL-2水平与总分、阳性症状分呈正相关(r=0.338、0.305, P<0.01、0.05),TNFα水平与总分呈正相关(r=0.283, P<0.05)。8周末血清IL-2、IL-6变化率与阳性症状变化率呈正相关(r=0.268、0.375, P<0.05、0.01),6月末IL-6、TNFα变化率与总分变化率呈正相关(r=0.365、0.362, P<0.05)。治疗前IL-6与IL-2、TNFα与IL-18呈正相关(r=0.356、0.291, P<0.01、0.05),8周末TNFα与IL-6呈正相关(r=0.332, P<0.01),6月末IL-6与IL-2变化率呈正相关(r=0.391, P<0.05)。结论 氯氮平和利培酮有相似的免疫抑制作用,血清细胞因子与精神分裂症精神病理之间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骨瘤胶囊联合核素89Sr治疗骨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法,以中药骨瘤胶囊联合89Sr及单纯89Sr治疗骨转移瘤患者各50例,观察患者疼痛程度、骨质修复、外周血象及生存质量等情况。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止痛有效率分别为94.0%和76.0%(P<0.05;生存质量的提高稳定率分别为94.0%和74.0%(P<0.05);治疗后两组间转移病灶骨代谢情况及血液毒性反应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 89Sr联合骨瘤胶囊治疗骨转移瘤,可提高止痛作用及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血液毒性反应,是一种疗效确切的联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补充维生素D对严重烫伤小鼠血清炎性因子浓度变化的影响。方法:(1)随机将88只小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只,空白对照组8只。(2)实验组小鼠烫伤后即刻给予1,25(OH)2D3 4 μg/kg+0.6 mL花生油灌胃,每日1次,至处死前;对照组烫伤小鼠0.6 mL花生油灌胃,每日1次,至处死前。(3)于伤后6、12、24、48、96 h各组分别随机选择8只小鼠,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β、IL-4、IL-10含量。(4)于伤后96 h取两组小鼠肠系膜、肝和脾淋巴结组织分别制成匀浆,做48 h细菌培养计算菌落形成单位数量。结果:(1)烫伤后12、24、48、96 h,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血清TNF-α、IL-1β、IL-4、IL-10浓度分别高于空白对照组水平(P<0.05)。(2)烫伤后24、48、96 h,实验组小鼠血清TNF-α和IL-1β浓度分别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烫伤后12、24、48、96 h,实验组小鼠血清IL-4和IL-10浓度分别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3)伤后96 h实验组小鼠肠系膜、肝和脾淋巴结组织菌落形成单位量分别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严重烫伤小鼠伤后补充维生素D能够降低TNF-α和IL-1β浓度、提高IL-4和IL-10浓度,并减少肠系膜、肝和脾淋巴结组织菌落形成单位数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胰岛素瘤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相关参数和CT灌注参数及病理学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北京协和医院怀疑胰岛素瘤且行IVIM和CT灌注扫描的患者共55例,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到IVIM相关参数[包括表观扩散系数(ADC)、真实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和CT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渗透性(PM)]。对术后病理标本进行染色获得病理学指标(包括分级、ki-67指数和核分裂相)。比较正常胰腺不同解剖部位及正常胰腺与胰岛素瘤的IVIM相关参数差异。分析IVIM参数与CT灌注参数及病理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胰尾ADC值及D值均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胰岛素瘤及正常胰腺的所有IVIM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正常胰腺的ADC值、f值与BF呈正相关(r=0.437,P=0.003;r=0.357,P=0.010),余IVIM相关参数与CT灌注参数均无相关性(P均>0.05)。IVIM参数与胰岛素瘤病理学分级指标间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正常胰腺的不同解剖部位的IVIM参数有差异,IVIM参数可区分正常胰腺实质及胰岛素瘤。ADC值与CT灌注参数BF具有相关性,但相关性较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40例NSCLC患者为观察组,来本院体检的40名健康正常人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中HIF-1α、VEGF水平;检测观察组血清中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水平.评价观察组的临床疗效和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30%,治疗后NSCLC患者生存质量改善率为32.5%.对照组血清HIF-1α、VEGF水平均明显低于观察组,经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HIF-1α、VEGF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经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EA、NSE、SCC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经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血清HIF-1α水平与VEGF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CEA、NSE、SCC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NSCLC患者化疗后血清HIF-1α、VEGF水平明显升高,血液学肿瘤标志物相关指标明显下降,且以上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介入治疗前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于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前后HIF-1α和VEGF水平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清HIF-1α和VEGF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间的血清HIF-1α和VEGF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与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清HIF-1α和VEGF含量呈正相关性(r=0.485,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介入治疗后HIF-1α和VEGF水平明显升高且呈正相关性,但其升高程度明显小于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丙氨酰谷氨酰胺对老年食管癌患者同步放化疗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5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泰安市肿瘤防治院进行同步放化疗的老年食管癌患者6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营养支持及膳食指导,试验组放疗日每日补充丙氨酰谷氨酰胺20 g/天,对照组仅行常规营养支持及膳食指导。比较放疗前后两组患者部分血液学营养指标、体重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完成率、外周T淋巴细胞比率变化情况。结果 经放化疗后,对照组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均显著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治疗后血前白蛋白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经过放化疗后,对照组血转铁蛋白下降(P<0.05),试验组血转铁蛋白比对照组高(P<0.05);放射性食管炎及骨髓抑制发生率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体重及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免疫指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按治疗计划完成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食管癌同步放化疗患者,补充丙氨酰谷氨酰胺有利于改善营养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免疫力下降可能性,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顺应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促进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损伤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BMEC)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RBMEC经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孵育24?h后,构建OGD/R细胞损伤模型。将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补阳还五汤组(给予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和LY294002组[给予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前使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LY294002预处理1?h]。采用CCK-8法、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管腔形成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和形成管腔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I3K、蛋白激酶B(AKT)、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RBMEC存活率、迁移能力及管腔形成能力显著增强(均P<0.01),磷酸化PI3K、磷酸化AKT、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增加(均P<0.05),而LY294002可阻断上述效应。结论: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可促进OGD/R损伤的RBMEC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其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上调HIF-1α和VEG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