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证型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因子的表达情况。【方法】研究血瘀型、肝郁脾虚型、肾阴虚型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因子情况,包括肿瘤TNM分期以及肿瘤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乳腺癌抑癌基因p53、血管生成因子(VEGF)的表达,分析不同证型乳腺癌预后因子的差异,推断乳腺癌不同中医证型的预后情况。【结果】3个证型中,肿瘤的TNM分期,肿瘤组织的ER、PR、p53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郁脾虚型患者肿瘤组织的Her-2阳性率和VEGF阳性率最低(P<0.05);血瘀型患者肿瘤组织的Her-2阳性率和VEGF阳性率最高(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因子表达存在一定差异,肝郁脾虚型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最少,肾阴虚型患者次之,血瘀型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最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 :在器官和体内水平观察东亚钳蝎蝎毒的多肽提取物 (PESV)的抗血管生成活性和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①观察PESV对鸡胚尿囊膜 (CAM )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②观察皮下注射PESV(0 .3mg/kg)对S180 肉瘤和H2 2 肝癌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和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③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PESV对S180 肉瘤和H2 2肝癌荷瘤小鼠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bFGF表达的影响。结果 :0 .5mg/CAM和 0 .8mg/CAM的PESV能明显抑制CAM新生血管的形成。PESV能明显抑制小鼠S180 肉瘤和H2 2 肝癌的肿瘤生长和血管生成水平 ,并降低肿瘤组织内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和bFGF的表达。结论 :PESV具有良好的体内和体外抗肿瘤血管生成活性 ,并藉此抑制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旨在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乳腺癌组织,癌旁近端非癌组织,癌旁远端正常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IHG)检测40例乳腺癌组织、癌旁近端(2CM)非癌组织,癌旁远端(〉5CM)正常组织中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IHC结果显示VEGF蛋白在癌旁远端正常组织、癌旁近端非癌组织及乳腺癌的表达依次递增。结论:VEGF通过参与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的侵袭与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4.
粟连秀 《医学文选》2006,25(3):537-539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较快的增长趋势。乳腺癌与所有实体肿瘤一样,肿瘤细胞旺盛的代谢、增殖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特异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上调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诱导血管生成。研究发现,VEGF在许多肿瘤组织中高表达。本文就VEGF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RNA干扰技术抑制缺氧诱导因子2(EPAS1)表达,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来治疗胰腺癌。方法建立人胰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分为实验组、阴性组和空白组,分别注射rAAV2-EPAS1-siRNA、rAAV2-EGFP和生理盐水。测量肿瘤体积和质量,免疫组化检测肿瘤EPAS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值。结果与阴性组和空白组比较,实验组皮下瘤体积和质量降低,EPAS1、VEGF蛋白表达受抑制,微血管密度减小。结论siRNA沉默EPAS1基因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胰腺癌生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TF1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人肝癌HepG-2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取4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芹菜素组、小、中、大剂量(5,10,20μmol/g)TTF1组,药物干预21d后处死裸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34,以Weidner微血管计数法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应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环氧合酶-2(COX-2)、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KDR.[结果]大、中、小剂量TTF1组MVD明显下降,肿瘤组织VEGF,KDR,bFGF,HIF-1α和COX-2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结论]TTF1对肿瘤血管生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VEGF,KDR,bFGF,HIF-1α和COX-2蛋白有关联.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及转移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6例患者直肠癌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并分析其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VEGF表达阳性细胞和肿瘤新生血管主要位于癌浸润的边缘,VEGF表达阳性组MVD值较高,淋巴结转移组VEGF表达阳性率增高,VEGF表达与MVD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直肠癌VEGF表达增强,在肿瘤血管生成和侵袭转移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Graves病(GD)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8例GD甲状腺组织和19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VEGF、bFGF的表达,抗CD34单克隆抗体显示血管内皮细胞.根据CD34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计数测定甲状腺组织内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VEGF、bFGF在GD甲状腺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在正常甲状腺组织的表达(均P〈0.01),二者的表达与GD甲状腺组织内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r=0.71,r=0.49,均P〈0.01);VEGF、bFGF在GD甲状腺组织的表达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VEGF、bFGF与GD患者甲状腺内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9.
环氧化酶-2在肺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 (COX- 2) 在肺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79例人肺癌组织COX 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的表达; 建立裸鼠肺癌细胞株A549 移植瘤模型, 观察选择性COX- 2抑制剂尼米舒利(NIM) 对肿瘤生长的影响, 并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裸鼠移植瘤组织的VEGF基因及蛋白表达。结果 在人肺癌组织中COX -2表达的阳性率为65. 8%, VEGF阳性率为72 .2%, COX -2 与VEGF显著相关(P<0 .01)。在裸鼠移植瘤体内实验中, NIM可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 与对照组相比, NIM处理组肿瘤组织中VE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下调(均P<0. 01)。结论 COX -2与肺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上调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的表达。关键词 肺癌;  环氧化酶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10.
白细胞介素-12(IL-12)可诱导干扰素-γ(INF-γ)的产生,上调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单核因子(MIG)、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等血管生成诱导因子,协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促进肿瘤消退。IL-12可以不依赖免疫系统而发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选择性环氧化酶-2(cyclooxtgenase-2,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Nimesulide,NIM)联合顺铂(Cisplatin,CDDP)对于肺癌A549裸鼠动物模型中肿瘤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 (1)培养肺癌A549细胞,构建肺癌A549裸鼠移植瘤模型。(2)药物干预,对照组,尼美舒利组,顺铂组,尼美舒利与顺铂联合组,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 对象分为4组每组8只,观察一般状态。(3)用免疫组化检测肺癌A549裸鼠移植瘤内新生血管因子, 血管转换生长因子TGF-β、环氧化酶COX-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以明确尼美舒利单独或者联合顺铂对肺癌A549裸鼠移植瘤新生血管的影响及其机制。 结果(1)成功构建肺癌A549裸鼠移植瘤模型,裸鼠背部皮下形成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结节,,无裸鼠建模死亡。(2)NIM+DDP组对肿瘤的抑制最强,抑瘤率最大,(P<0.001),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NIM+DDP组的bFGF、TGF-β1的阳性表达最弱,NIM+DDP组和DDP组的阳性表达比较,(P<0.001),有统计学意义。(4)COX-2阳性表达呈对照组>NIM组>DDP组>NIM+DDP组。结论(1)选择性COX-2抑制剂联合顺铂对肺肿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抑瘤率明显高于顺铂单药组。(2)选择性COX-2抑制剂联合顺铂对新生血管因子bFGF、TGF-β1、COX-2表达的抑制效果更显著,对肺癌A549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的抑制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均为血管生成因子,乳腺癌是血管生成依赖性的,其生长、代谢、转移需要持续的血管生成,乳腺癌细胞含有大量VEGF、b-FGF及其受体,影响乳腺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在正常乳腺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低,而在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肿瘤中表达存在差异性。抗凋亡基因Bcl-2,主要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而参与肿瘤的发病,与肿瘤分期及预后有关,在乳腺癌组织中Bcl-2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织,可作为预兆因子。VEGF、b-FGF、bcl-2可作为乳腺肿瘤的临床早期诊断的生物标记。  相似文献   

13.
汪伟  丁强  张元芳  姜昊文  龚健 《复旦学报(医学版)》2005,32(5):540-542,560,i0002
目的 使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膀胱肿瘤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情况及微血管密度(MVD)水平。方法 手术切除的膀胱肿瘤组织26例,应用bFGF抗体、CD34 Envision两步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bFGF免疫组化染色参考Matern方法进行评分,MVD的计数按Weidner法并稍改进。结果 bFGF在膀胱肿瘤组织中的过表达及MVD值随着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升高而增加,MVD的多少与bFGF表达强弱有关。结论 血管生成因子bFGF促进膀胱肿瘤的微血管生成和浸润,为抑制肿瘤微血管生成的治疗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原癌基因的话化导致基因突变而出现肿瘤细胞的发生,同时各类原癌基因通过各种途径来诱导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TGF)等的高量表达,而进一步促进肿瘤的生长,VEGF是肿瘤组织中促血管生成最主要的血管生长因子,目前发现20余种以上生长因子作用于血管内皮。  相似文献   

15.
灵芝孢子粉对裸鼠移植性人肝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灵芝孢子粉对裸鼠移植性人肝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抑瘤机制。方法建立裸鼠移植性人肝肿瘤模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法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灵芝孢子粉组,观察裸鼠肿瘤生长。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SP免疫组织化学法及病理Imagepro Plus5.0彩色图像定量分析法检测裸鼠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灵芝孢子粉为2.1g/kg时,对裸鼠移植瘤的抑制率为57.0%,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镜下观察,灵芝孢子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肿瘤坏死组织较多,细胞异型性较小。灵芝孢子粉组VEGF、MVD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有明显下降。结论高浓度及大剂量的灵萝孢子粉对肝肿瘤有明展抑制作用.并能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对VEGF表达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蝙蝠葛酚性碱(PAMD)对BXPC-3裸鼠抑瘤作用及对肿瘤新生血管内皮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BXPC-3裸鼠的动物模型,检测蝙蝠葛酚性碱对转移瘤的抑瘤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BXPC3小鼠肿瘤组织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蝙蝠葛酚性碱对BXPC-3胰腺癌裸鼠瘤组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AMD各剂量均能明显降低BXPC-3胰腺癌裸鼠瘤组织VEGF的表达水平。结论蝙蝠葛酚性碱对BXPC-3裸鼠胰腺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裸鼠免疫功能,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骨肉瘤是实体性的肿瘤且血运丰富,其生长和转移都有依赖于肿瘤中血管的生成。已发现多种骨肉瘤血管生成相关的因子,其中一些血管生成因子和患者的预后及病程转归密切相关。文中就近年发现和骨肉瘤预后相关的血管生成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骨肉瘤VEGF表达及VEGF抗体抑制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  仲召阳  李增鹏  张沁宏  何怡  卿毅 《重庆医学》2006,35(15):1369-1372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骨肉瘤血管生成和预后的关系,以及VEGF抗体抑制骨肉瘤细胞OS-732诱导血管生成的作用和可能机制,为以VEGF为靶点治疗骨肉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形态计量方法,检测80例骨肉瘤VEGF表达、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以及OS-732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进一步应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模型观察VEGF抗体对OS-732诱导血管生成及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1)骨肉瘤VEGF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及预后密切相关。(2)OS-732表达VEGF和BFGF,而且VEGF表达强度明显高于BFGF,OS-732具有很强的诱导血管生成能力。(3)VEGF抗体干预实验结果显示VEGF抗体组肿瘤区血管密度明显低于PBS对照组,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高于PBS对照组,而增殖指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VEGF抗体组凋亡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增多,增殖期内皮细胞少见。结论VEGF是骨肉瘤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其表达可能是评估骨肉瘤预后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VEGF抗体能够抑制内皮细胞增殖,促进内皮细胞凋亡,显著抑制骨肉瘤OS-732血管形成,并可能通过抑制血管形成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达到抑制瘤细胞生长的作用。该结果提示VEGF可以作为骨肉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潜在靶分子。  相似文献   

19.
刘璇  吴建成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8):1056-1057,106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激酶功能区受体(KD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局部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VEGF和KDR的表达水平,并用CD34标记,检测其微血管密度(MVD)。结果:乳腺癌组织中VEGF和KDR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0.01),且MVD亦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0.01)。乳腺癌组织中VEGF与KDR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1),且两者均与MVD呈正相关关系(P<0.01)。VEGF和KDR阳性组织中,MVD显著高于两者均阴性的组织(P<0.01)。结论:VEGF和KDR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升高且参与了肿瘤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组织和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的表达,并观察其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的相关性,探讨三者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技术(ABC-ELISA方法)检测93例乳腺癌患者术前血清和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VEGF、bFGF表达水平,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该93例乳腺癌患者组织和20例乳腺腺瘤组织中VEGF、bFGF和CD34的表达。结果①术前未作放化疗的乳腺癌组患者术前血清VEGF、bF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乳腺腺瘤患者,与原发肿瘤的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乳腺癌患者组织VEGF、bFGF阳性表达率、MVD值分别高于乳腺腺瘤患者,与原发肿瘤的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②乳腺癌患者术前血清VEGF、bFGF的表达水平分别与组织VEGF、bFGF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5);乳腺癌组患者组织VEGF和bFGF的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P0.01),血清VEGF和bFGF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乳腺癌患者术前血清与组织VEGF、bFGF表达水平分别与MVD值呈正相关。结论乳腺癌患者VEGF、bFGF及MVD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乳腺癌术前诊断、判断转移危险的重要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