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定量测算传染病、慢性病、意外伤害、孕产妇疾病等主要疾病死亡变化对期望寿命的变化归因,明确各类疾病死亡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程度。方法 :收集华东某省1950—2010年分年龄组的人口和疾病死亡数据资料,借鉴归因分析的思路,形成疾病死亡对期望寿命变化归因的测算思路,分析1950—2010年、预测2010—2020年主要疾病死亡的变化归因。结果 :以2010年为基准年份,1950—2010年间,传染病、慢性病、意外伤害、孕产妇疾病死亡对期望寿命变化的归因分别为63.967%、1.255%、14.327%和1.371%;预测2010—2020年,上述4类疾病归因分别为1.551%、-125.049%、12.917%和0.098%,慢性病逐渐由"正归因"转变为"负归因"。结论 :传染病死亡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程度下降明显,慢性病的"负归因"程度逐渐加剧,论证了慢性病将是影响期望寿命的主要疾病。  相似文献   

2.
概括介绍了"疾病预防控制对人群期望寿命的贡献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 :(1)明确了单年度疾病死亡对期望寿命的影响:2010年慢性病去死因增寿岁数为14.07岁,成为危害人群健康的最主要疾病;而传染病仅为0.07岁、意外伤害0.55岁、孕产妇疾病0.001 8岁。(2)明确了不同年度疾病死亡对期望寿命变化的归因:慢性病逐步由"正归因"变化为"负归因",循环系统疾病和糖尿病表现为"负归因"且呈加剧趋势。(3)明确了疾病预防对期望寿命提升的贡献:1950—2010年人群期望寿命提升了26.6岁,疾病预防控制的贡献高达77.9%。(4)明确了加大慢性病和意外伤害防控力度将成为华东某省实现"十二五"期间"增寿1岁"目标的主要途径:如脑血管病防控工作加强6%可实现规划目标。(5)明确了疾病预防控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为8.34%。(6)提出了未来疾病防控策略:加强慢性病防控将成为未来工作重点,传染病重在防止"复燃""反复"和"突发",孕产妇保健应瞄准国际高标准运作。研究总结并形成了一整套疾病预防对期望寿命贡献的测算思路、步骤与方法,为准确把握影响人群健康的重大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定量明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对期望寿命提升的贡献,并对2011—2020年的贡献趋势作出预测。方法 :收集华东某省1950—2010年分年龄组的人口、发病和死亡数据资料,依据课题组形成的疾病预防控制对人群期望寿命提升贡献的测算思路、步骤进行测算。结果 :1950—2010年,华东某省期望寿命提升26.59岁,疾病预防控制的贡献高达77.92%,其中传染病防控贡献3.57%、意外伤害防控贡献5.87%、孕产妇保健贡献3.61%、慢性病防控贡献为-1.73%。2011—2020年自然趋势下,传染病防控和孕产妇保健对期望寿命的提升仍然保持"正贡献",但已相对较小,慢性病和意外伤害对期望寿命提升的"负贡献"加剧。结论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对人群期望寿命的提升贡献巨大,有力证明了"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华东某省实现"十二五"期间"期望寿命增加1岁"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工作策略。方法 :收集华东某省2011—2015年人口预测资料、1950—2010年分年龄组的人口、发病和死亡数据资料,利用简略寿命表法、时间序列分析等思路和方法,分析2010—2015年间期望寿命的变化幅度,明确规划目标的实现程度;通过改变防控工作力度,预测实现规划目标的可行途径。结果 :自然趋势下,华东某省2010—2015年期望寿命将增加0.86岁,距规划目标还有0.14岁的差距;通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整体加强0.3%、心脏病防控加强8%、脑血管病防控加强6%、肿瘤防控加强6%、意外伤害防控加强4%等途径可弥补0.14岁的差距,实现规划目标。结论 :加强慢性病和意外伤害防控是未来期望寿命再提升的主要源泉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15-2020年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四类重点慢性病)对济南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增长的影响。方法 利用济南市2015-2020年死因监测资料和人口数据,应用简略寿命表和Arriaga分解法,分析2015-2020年四类重点慢性病及其具体病种的死亡率对期望寿命增长的贡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死亡率对期望寿命增长的贡献。结果 2015-2020年济南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增长了1.59岁。四类重点慢性病死亡率下降贡献了1.25岁,贡献比例为78.62%,男性期望寿命增长了1.66岁,四类重点慢性病死亡率下降贡献了1.18岁;女性期望寿命增长了1.52岁,四类重点慢性病死亡率下降贡献了1.35岁。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的死亡水平下降对期望寿命的贡献分别为0.42、0.62、0.20和0.01岁。胃癌死亡率下降对期望寿命的贡献大于肺癌,高血压性心脏病死亡率增加导致了负贡献,哮喘和糖尿病对期望寿命的贡献微乎其微。结论 2015-2020年济南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增长主要由四类重点慢性病死亡率下降贡献。肺癌、糖尿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对期望寿命贡献较小,甚至为负贡献,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国≥ 25岁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地区身体活动不足归因死亡和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 利用中国死因监测数据、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数据以及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身体活动相关健康结局及其相对危险度的数据,计算中国≥ 25岁人群身体活动相关不同健康结局的归因分值以及身体活动不足造成的归因死亡数和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全死因死亡中,≥ 25岁人群归因于身体活动的死亡为4.24%,其中女性为4.86%,男性为3.82%。身体活动的疾病健康结局包括乳腺癌、直肠癌、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和糖尿病,其归因分值分别为9.04%、13.96%、14.96%、17.80%和16.92%。身体活动归因死亡总数为388 954人,导致死亡最多的疾病为缺血性心脏病,其次为缺血性脑卒中。身体活动不足共造成人群的期望寿命损失0.43岁,其中女性损失0.47岁,男性损失0.39岁。结论 增加身体活动可以获得健康效益,降低慢性病疾病负担和延长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上海市1990—2010 年不同时期人群期望寿命变化趋势,探讨疾病谱变化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确定疾病干预的优先领域。 [方法] 利用1990—2010 年上海市居民死亡登记系统的死亡数据和上海市公安系统的人口数据,应用简略寿命表法、期望寿命分解法、死因分解法,比较年龄和不同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 [结果]1990—2010 年上海市男性和女性期望寿命分别增加了6.91 岁和6.94 岁,年均增寿均达0.35 岁。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对期望寿命增长的贡献最大,男女分别占增寿总量的52.97%和51.44%。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死亡率的降低是期望寿命增加的主要原因,他们对男女性期望寿命的贡献分别为2.13 岁和1.98 岁、1.42 岁和1.89 岁、1.35 岁和0.67岁。 [结论] 上海市现阶段,居民的死亡大部分是疾病造成,提高人群期望寿命,重点是关注中老年人健康状况。近20年慢性病死亡率虽大幅下降,但仍是上海市主要死因,建立健全慢病防治体系,提高慢性病防治效果,是进一步提高上海市人口健康水平,增加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无锡市居民2008-2018年主要慢性病过早死亡变化趋势,评估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变化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利用无锡死因监测系统收集的2008-2018年户籍人口死亡数据和无锡市公安局人口数据,应用简略寿命表法、Joinpoint回归法、期望寿命贡献分解法,分析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变化趋势以及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无锡市居民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从2008年的11.25%下降到2018年的9.25%,呈逐年下降趋势(AAPC=-2.0%,95%CI:-2.6~-1.5),女性早死概率较低,且下降速度(由7.74%降至5.91%)快于男性(由14.49%降至12.51%)。2008-2018年无锡市男性和女性期望寿命分别增加了1.86岁(由78.66岁增至80.52岁)和1.26岁(由83.85岁增至85.11岁)。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概率的降低对期望寿命增长起到"正向贡献",分别使期望寿命增加0.34岁(23.90%)、0.15岁(10.50%)、0.03岁(2.36%),其中40~55岁男性心脑血管疾病过早死亡对期望寿命的增长呈"负向贡献"(-0.04岁)。男性糖尿病早死概率呈上升趋势(AAPC=7.1%,95%CI:2.8~11.6),糖尿病过早死亡对无锡市男性和女性期望寿命均呈"负向贡献",使期望寿命降低0.03岁(-2.14%)。结论2008-2018年无锡市居民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呈持续下降趋势,对期望寿命增长起到积极作用,与女性相比,男性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较高且下降速度较慢,应重点关注男性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过早死亡对期望寿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河南省居民的死亡原因以及主要死亡原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6年河南省36个疾病监测县(区)的死亡数据资料,计算死亡率、构成比、死因顺位、期望寿命和去死因期望寿命等相关指标。结果 2016年河南省疾病监测地区居民粗死亡率为551.03/10万,标化死亡率495.08/10万,男性死亡率(631.93/10万)高于女性(464.92/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 094.63,P<0.001)。死亡原因主要以慢性病为主,占全部死亡的88.11%。居民前五位死因顺位分别是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伤害和呼吸系统疾病,占全部死因的比例达91.09%。居民人均期望寿命78.19岁,男性75.18岁,女性81.64岁;造成寿命损失的疾病种类依次为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伤害、呼吸系统疾病。结论 影响河南省居民健康和寿命损失的主要疾病是以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为主的慢性病,提示在以后的疾病防控中应针对性的加强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降低慢性病的发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平顶山市居民死亡的基本情况和分布特征,分析居民健康水平。方法利用疾病监测系统中2015—2017年平顶山居民死因数据,对死亡率、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平均减寿年数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7年平顶山市居民粗死亡率为587.59/10万,标化死亡率为544.19/10万。居民死因顺位前10位的疾病是: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及中毒、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神经系统疾病、传染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96.76%。2015—2017年平均期望寿命为78.76岁,女性(81.72岁)高于男性(76.26岁)。前10位死因的去死因期望寿命中,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损伤及中毒和呼吸系统疾病排前5位,较期望寿命分别增加3.97、3.38、2.94、1.03和0.84岁。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位于减寿顺位前2位,是造成平顶山市居民寿命损失的最主要原因。结论慢性病和伤害已成为平顶山市居民主要死因,而伤害是导致人群早死的主要原因,应加强慢性病防控和伤害预防教育,降低人群慢性病发病率和伤害早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浙江省宁波市≥25岁人群身体活动不足对死亡和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通过2015年宁波市成人慢病监测调查获得身体活动数据,利用2015年宁波市死因监测数据、人口统计数据和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中身体活动不足相关疾病及其相对危险度数据,计算宁波市≥25岁人群身体活动不足相关疾病的归因分值,进而得到身体活动不足造成的归因死亡数和期望寿命损失。结果身体活动不足导致全死因归因分值为1.86%,男性为1.73%,女性为2.04%。其中,导致结直肠癌、乳腺癌、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和糖尿病死亡的归因分值分别为11.81%、9.03%、7.31%、10.43%和12.98%。身体活动不足归因死亡总数为709人,其中,造成缺血性脑卒中死亡数最多,其次为缺血性心脏病,分别为246人和169人,其他依次为糖尿病152人、结直肠癌118人、乳腺癌23人。身体活动不足造成的人群期望寿命损失0.229岁,其中男性0.209岁,女性0.250岁;城市0.230岁,农村0.227岁。结论身体活动不足会加重人群疾病负担,增加人群身体活动会减少相关疾病的归因死亡和延长人群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主要心脑血管疾病负担测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测算浙江省主要心脑血管疾病的疾病负担.方法 利用2006年浙江省死亡监测数据和相关疾病现场调查获取的资料,使用沙利文法,计算因患心脑血管疾病而损失的期望寿命(DLE)和去除心脑血管疾病后的伤残调整预期寿命(DALE),以评价心脑血管疾病的疾病负担.结果 共获取有效样本27 391人,其中男性13 965人,占51.0%,女性13 426人,占49.0%;浙江省人口的出生时期望寿命为75.20岁,0岁~组因冠心病、高血压、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脑血管病等5种心脑血管疾病而损失的期望寿命将为2.05岁,其中高血压占的比例最高,经心脑血管疾病调整后0岁~组的伤残调整预期寿命为73.15岁;女性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疾病负担高于男性,城市人群高于农村.结论 女性和城市人口因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伤残导致其DLE高于男性和农村人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9年云浮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特征,为云浮市慢性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云浮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资料,分析心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PYLL)等指标。结果 2019年云浮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为253.14/10万(标化死亡率为190.42/10万),占全死因的46.42%。男性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顺位前3位依次为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其他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去心脑血管疾病后期望寿命为96.36岁,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而损失的期望寿命为14.43岁。心脑血管疾病中,男性的PYLL、潜在减寿率、平均减寿年数均高于女性。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云浮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男性、高龄女性和45岁以上人群是云浮市慢性病防治的重点,应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河南省辉县市全人群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恶性肿瘤以及糖尿病等四大类慢性病的发病状况和分布特征,为制定相应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辉县市慢性病发病监测系统获取当地2009-2010年全人群4大类慢性病的发病报告数据,统计分析各类慢性病年均发病率和构成比。结果两年共报告慢性病发病22 015例,四大类慢性病总的年均发病率为1 351.46/10万。其中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恶性肿瘤以及糖尿病年均发病率分别为659.19/10万(构成比为48.78%)、334.69/10万(构成比为24.76%)、255.93/10万(构成比为18.94%)、101.66/10万(构成比为7.52%)。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位居前5位的分别为食管癌、胃癌、肺癌、乳腺癌和肠癌。结论辉县市全人群4大类慢性病发病率较高,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成为威胁居民生命和健康的重要疾病危险因素,建议加强慢病综合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2015年宁波市25岁及以上人群高体质指数(BMI)对死亡和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慢性病干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5年宁波市成人慢性病监测调查身高体重数据、2015年宁波市死因监测数据、人口统计数据和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高BMI相关疾病结局及其相对危险度数据,计算宁波市25岁及以上人群高BMI相关疾病的归因分值,进而得到高BMI造成的归因死亡数和期望寿命损失年。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结果 2015年宁波市25岁及以上人群归因于高BMI死亡人数约为1 579人,占25岁及以上人群总死亡的4.15%,其中男性752人(3.51%),女性827人(4.97%)。高BMI造成的相关疾病死亡前5位分别是高血压性心脏病(414人)、出血性脑卒中(226人)、缺血性心脏病(213人)、糖尿病(201人)和缺血性脑卒中(131人)。2015年宁波市25岁及以上人群高BMI导致的期望寿命损失为0.400岁,其中男性期望寿命损失为0.353岁,女性为0.455岁。城市期望寿命损失为0.363岁,农村为0.422岁。结论高BMI造成严重的疾病负担,是影响宁波市居民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的重要因素,应提高人群身体活动,控制体重,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从"大卫生、大预防"的视角,运用期望寿命表法、数学模型构建等方法,探索了"疾病预防—降低发病/患病—减少死亡—期望寿命提升"的定量关系,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对期望寿命提升贡献的测算思路、步骤与具体方法,为各地测算疾病防控工作的贡献提供了方法学支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成都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的变化,探讨不同年龄和死因对期望寿命变化产生的影响。方法利用1990-2010年成都市死因监测户籍人群的死亡数据,和公安局公布的同期同范围人口数,采用寿命表法计算户籍人口期望寿命,采用期望寿命的年龄分解法、期望寿命的死因分解法计算年龄别死亡率和死因别死亡率的变化对期望寿命变化的影响。结果成都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在提高,男女性别差异扩大;低年龄组死亡率的变化对期望寿命变化的影响逐渐减小,高年龄组死亡率变化对期望寿命变化影响增大;对期望寿命变化影响较大的疾病主要是如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等。结论降低高年龄组死亡率,加强对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的控制,降低其死亡率,有助于提高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019—2021年白银市居民的主要死因、顺位及对寿命损失造成的影响,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疾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白银市死因监测数据及人口资料计算相关指标,通过指标分析主要死因及其对期望寿命、潜在寿命损失、潜在工作损失造成的影响。结果:2019—2021年,白银市居民粗死亡率为579.40/10万,标化死亡率为515.29/10万,男性粗死亡率高于女性。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为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全人群平均期望寿命为79.70岁,男性低于女性,去死因后期望寿命增长值居前3位的依次为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全死因潜在减寿年数为128665人年、减寿率为77.40‰,减寿顺位前3位依次为伤害、恶性肿瘤、心脏病,平均减寿年数顺位前2位为伤害、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死因造成的潜在寿命损失和工作损失年数顺位一致。结论:慢性病是造成白银市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伤害、神经系统疾病对居民危害较大,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加强重点人群慢性病管理,减少慢性病造成死亡和过早死亡的发生,针对伤害发生的重点人群开展综合干预,从而减少致残、过早死亡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15年贵州省常住居民死亡原因及其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政府制订卫生防治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贵州省死因监测点资料,内容包括死亡率、构成比、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年贵州省常住居民粗死亡率为586.10/10万,标化死亡率为600.59/10万;男性死亡率(693.88/10万)高于女性(473.24/10万)(U=47.73,P0.05);农村(636.05/10万)高于城市(502.96/10万)(U=85.16,P0.05)。前5位死亡原因依次是脑血管疾病(21.46%)、恶性肿瘤(16.07%)、心脏病(16.01%)、呼吸系统疾病(14.85%)和伤害(10.22%)。常住居民期望寿命为76.90岁,对期望寿命影响较大死亡原因依次是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及伤害。结论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性病是贵州省常住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也是对期望寿命影响最大的死亡原因,因此加强对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性病防控工作,是提高贵州省居民期望寿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南通市通州区骑岸镇2009年居民病伤死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琳梅 《职业与健康》2010,26(24):2966-2967
目的了解南通市骑岸镇2009年居民死亡情况及主要死亡原因,为制定疾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死因分类、简略寿命表等方法对骑岸镇2009年居民死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居民总死亡率为1114.15/10万,期望寿命为75.40岁,前5位死因分别是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中毒。结论慢性病及损伤中毒是骑岸镇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应切实加强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