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定量明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对期望寿命提升的贡献,并对2011—2020年的贡献趋势作出预测。方法 :收集华东某省1950—2010年分年龄组的人口、发病和死亡数据资料,依据课题组形成的疾病预防控制对人群期望寿命提升贡献的测算思路、步骤进行测算。结果 :1950—2010年,华东某省期望寿命提升26.59岁,疾病预防控制的贡献高达77.92%,其中传染病防控贡献3.57%、意外伤害防控贡献5.87%、孕产妇保健贡献3.61%、慢性病防控贡献为-1.73%。2011—2020年自然趋势下,传染病防控和孕产妇保健对期望寿命的提升仍然保持"正贡献",但已相对较小,慢性病和意外伤害对期望寿命提升的"负贡献"加剧。结论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对人群期望寿命的提升贡献巨大,有力证明了"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概括介绍了"疾病预防控制对人群期望寿命的贡献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 :(1)明确了单年度疾病死亡对期望寿命的影响:2010年慢性病去死因增寿岁数为14.07岁,成为危害人群健康的最主要疾病;而传染病仅为0.07岁、意外伤害0.55岁、孕产妇疾病0.001 8岁。(2)明确了不同年度疾病死亡对期望寿命变化的归因:慢性病逐步由"正归因"变化为"负归因",循环系统疾病和糖尿病表现为"负归因"且呈加剧趋势。(3)明确了疾病预防对期望寿命提升的贡献:1950—2010年人群期望寿命提升了26.6岁,疾病预防控制的贡献高达77.9%。(4)明确了加大慢性病和意外伤害防控力度将成为华东某省实现"十二五"期间"增寿1岁"目标的主要途径:如脑血管病防控工作加强6%可实现规划目标。(5)明确了疾病预防控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为8.34%。(6)提出了未来疾病防控策略:加强慢性病防控将成为未来工作重点,传染病重在防止"复燃""反复"和"突发",孕产妇保健应瞄准国际高标准运作。研究总结并形成了一整套疾病预防对期望寿命贡献的测算思路、步骤与方法,为准确把握影响人群健康的重大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定量测算传染病、慢性病、意外伤害、孕产妇疾病等主要疾病死亡变化对期望寿命的变化归因,明确各类疾病死亡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程度。方法 :收集华东某省1950—2010年分年龄组的人口和疾病死亡数据资料,借鉴归因分析的思路,形成疾病死亡对期望寿命变化归因的测算思路,分析1950—2010年、预测2010—2020年主要疾病死亡的变化归因。结果 :以2010年为基准年份,1950—2010年间,传染病、慢性病、意外伤害、孕产妇疾病死亡对期望寿命变化的归因分别为63.967%、1.255%、14.327%和1.371%;预测2010—2020年,上述4类疾病归因分别为1.551%、-125.049%、12.917%和0.098%,慢性病逐渐由"正归因"转变为"负归因"。结论 :传染病死亡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程度下降明显,慢性病的"负归因"程度逐渐加剧,论证了慢性病将是影响期望寿命的主要疾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 :定量测算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等主要慢性病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程度,明确慢性病防控的重点疾病。方法 :收集华东某省1950—2010年分年龄组的人口和主要慢性病的死亡数据资料,运用课题组形成的疾病死亡对期望寿命变化归因的测算思路进行测算。结果 :以2010年为基准年份,1950—2010年,循环系统疾病中高血压、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对期望寿命变化的归因分别为-0.434%、-5.403%和-1.896%,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的归因分别为17.742%和8.439%,糖尿病的归因为-1.028%。结论 :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和糖尿病对期望寿命的变化呈"负归因",且呈现加剧趋势,上述4类疾病应成为未来慢性病防控中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05—2015年广东省户籍居民交通伤害疾病负担情况,为制定交通伤害相关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5—2015年广东省户籍居民交通伤害死因监测数据,计算交通伤害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所致寿命损失年(YLL)、伤残所致健康寿命损失年(YLD)、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期望寿命和去死因期望寿命等指标,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描述上述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广东省户籍居民交通伤害死亡率从2005年的20.20/10万下降至2015年的11.89/10万(APC=-5.45%,P<0.01);各年男性交通伤害死亡率均比女性高(均P<0.05);交通伤害YLL率、DALY率均呈下降趋势(APC=-6.95%、-5.92%,均P<0.01),YLD率呈上升趋势(APC=2.43%,P<0.01);2005年20岁以上人群交通伤害DALY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2015年交通伤害DALY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5~60岁人群交通伤害DALY率与2005年相比均有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为25~29岁组人群(67.94%),50~70岁人群的负担较高,维持在较高水平;去除交通伤害后寿命增加值从2005年的0.52岁下降到2015年的0.32岁(P>0.05)。结论交通伤害已成为广东省户籍居民意外伤害的主要死因,应把男性及50岁以上人群作为交通伤害干预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平顶山市居民死亡的基本情况和分布特征,分析居民健康水平。方法利用疾病监测系统中2015—2017年平顶山居民死因数据,对死亡率、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平均减寿年数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7年平顶山市居民粗死亡率为587.59/10万,标化死亡率为544.19/10万。居民死因顺位前10位的疾病是: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及中毒、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神经系统疾病、传染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96.76%。2015—2017年平均期望寿命为78.76岁,女性(81.72岁)高于男性(76.26岁)。前10位死因的去死因期望寿命中,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损伤及中毒和呼吸系统疾病排前5位,较期望寿命分别增加3.97、3.38、2.94、1.03和0.84岁。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位于减寿顺位前2位,是造成平顶山市居民寿命损失的最主要原因。结论慢性病和伤害已成为平顶山市居民主要死因,而伤害是导致人群早死的主要原因,应加强慢性病防控和伤害预防教育,降低人群慢性病发病率和伤害早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明确疾病预防控制与医疗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人类发展指数)的影响程度。方法 :收集华东某省数据资料,通过明确"疾病预防控制贡献—期望寿命提升—人类发展指数改变"的关系,定量明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对人类发展指数的影响。结果 :2010—2015年间,华东某省的人类发展指数将增加0.035 0。其中,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通过提升期望寿命对其的影响程度为8.34%,而医疗技术进步的影响程度为5.38%。结论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投入—产出效益要高于临床医疗,凸显了"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性,未来应更加重视对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投入。  相似文献   

8.
目的:预测"十二五"期间北京市人均期望寿命,描述其变化趋势,为政策分析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北京市卫生局公布的北京市2003—2010年人均期望寿命数据,应用一阶自回归模型,对"十二五"期间北京市人均期望寿命进行预测。结果:在本研究模型的既定水平下,2015年北京市人均期望寿命预测值为81.73岁,低于预期目标值0.1岁左右,预测值的90%可信区间为[81.13,82.33]岁,相比预期目标值上限预测值则较为乐观。结论:近年来北京市人均期望寿命的增长趋缓已进入平台期,"十二五"期间人均增长1岁的目标基本可以实现,未来应当重视健康期望寿命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上海市宝山区淞南镇居民死亡水平、死因分布特点和疾病负担,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ICD-10编码对淞南镇居民2005—2014年死亡监测数据进行整理,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平均减寿年数(AYLL)及期望寿命等指标。结果淞南镇2005—2014年粗死亡率为953.25/10万,标化死亡率为350.13/10万。前5位死因顺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伤害,前5位死因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83.68%。2005—2014年PYLL男性均大于女性,期望寿命男性均小于女性。结论慢性病和意外伤害是淞南镇居民的主要死因。淞南镇居民期望寿命与上海市平均水平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10.
朱晓云  陶莉  乔国良 《职业与健康》2012,28(9):1029-1032
目的了解1990—2010年上海市金山区居民伤害致死原因及其所造成的寿命损失,为制定伤害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Microsoft Excel 2003对1990—2010年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年报表中伤害死因资料进行汇总整理,计算各类伤害死因别死亡率、年龄组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PYL)和潜在寿命损失率(PYLLR)等指标。结果 1990—2010年,金山区居民伤害死亡率为51.28/10万,占总死亡的7.58%,位居全死因顺位的第4位。金山区居民前4位死因是交通事故、意外跌落、自杀和溺水,死因别死亡率在6.19/10万~22.25/10万之间。男性和女性前4位伤害死因与全人群相同,死因别死亡率分别在7.28/10万~31.13/10万和5.11/10万~13.48/10万之间。0~14岁组前4位伤害死因为溺水、交通事故、意外跌落和自杀,15~44岁和45~64岁组前4位伤害死因均为交通事故、自杀、意外跌落和溺水,65岁及以上组前4位伤害死因分别为意外跌落、交通事故、溺水和自杀。按寿命损失率排序,前4位伤害死因为交通事故、自杀、溺水和意外跌落,潜在寿命损失率在1.16‰~7.26‰之间。结论伤害已成为严重威胁金山区居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宜按具体工作目标来确定各类伤害危害的严重程度和防治的优先顺序,以期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伤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各类伤害对广东省某农村地区儿童期望寿命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卫生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8年广东省某农村地区人口信息(清远市)及死亡数据资料,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利用SPSS 22.0计算死亡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和减寿年数,并进行χ2检验、χ2趋势检验。结果广东省某农村地区全人群粗死亡率587.11/10万,标化死亡率为520.94/10万,0~1岁、1~4岁、5~9岁和10~14岁组的期望寿命分别为78.71、78.17、74.32和69.39岁。5年间,广东省某农村地区儿童伤害总粗死亡率为12.10/10万,标化死亡率为2.08/10万,男童的伤害死亡率高于女童,且总死亡率与男童死亡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总=7.84,P=0.005;χ2趋势男=13.22,P=0.000),而女童的死亡率无明显变化(χ2趋势女=0.12,P=0.732)。对于0~1岁组儿童,机械性窒息是首位死因,去除后婴儿的期望寿命可增加0.02岁。1~4岁最易受伤害的影响,其溺水和跌落的死亡率均高于其他年龄段。儿童伤害死亡前3位分别为溺水、道路交通伤害和意外跌落,分别除去后其儿童的期望寿命可增加:溺水为0.07~0.12岁,道路交通伤害为0.36~0.38岁,跌落为0.16~0.17岁。越早去除这些伤害,儿童的期望寿命增加值就越大。结论在广东省某农村地区,年龄、性别和伤害死因等均为儿童期望寿命的影响因素;溺水、道路交通伤害及跌落等伤害是造成广东省某农村地区1~14岁期望寿命减少的主要伤害,需根不同据影响因素的差异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和综合干预,以达到有效降低儿童伤害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15年贵州省常住居民死亡原因及其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政府制订卫生防治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贵州省死因监测点资料,内容包括死亡率、构成比、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年贵州省常住居民粗死亡率为586.10/10万,标化死亡率为600.59/10万;男性死亡率(693.88/10万)高于女性(473.24/10万)(U=47.73,P0.05);农村(636.05/10万)高于城市(502.96/10万)(U=85.16,P0.05)。前5位死亡原因依次是脑血管疾病(21.46%)、恶性肿瘤(16.07%)、心脏病(16.01%)、呼吸系统疾病(14.85%)和伤害(10.22%)。常住居民期望寿命为76.90岁,对期望寿命影响较大死亡原因依次是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及伤害。结论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性病是贵州省常住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也是对期望寿命影响最大的死亡原因,因此加强对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性病防控工作,是提高贵州省居民期望寿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高港区>65岁老年人意外伤害死亡情况、构成特点。方法下载2011—2015年高港区网络报告的死亡数据,对>65岁老年人意外伤害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5年高港区>65岁老年人意外伤害平均死亡率为177.01/10万,占全人群意外伤害死亡的37.82%;>65岁老年人意外伤害死亡率男性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跌落居老年人意外伤害死亡首位(占26.14%),其次分别为交通事故、自杀、溺水和意外中毒,前5位伤害占总意外死亡数的71.73%。结论高港区老年人意外伤害死亡率较高,应有针对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等健康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0—2020年重庆市5岁以下伤害死亡儿童监测数据,对5岁以下儿童死因的构成情况。方法 收集2010—2020年重庆市40个区县所有5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病例报卡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20年5岁以下儿童平均伤害死亡率为154.21/10万,意外伤害死亡占比在21.13%~33.84%之间,2020年达到最高(33.84%)。5岁以下伤害死亡儿童中:平均年龄1.87±1.48岁,其中<1岁、1~<2岁、2~<3岁、3~<4岁及4~<5岁占比分别为33.59%、 20.05%、21.02%、13.93%、11.41%; 男童占59.47%,女童占40.53%; 不同年龄组儿童死因分布不一致, <1岁组儿童首位死因为意外窒息(86.13%),1岁以上各年龄组儿童首位死因主要为溺水。重庆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地点显示城镇与乡村间存在差异:城镇46.36%,乡村53.64%; 不同月份的儿童死因分布不一致,1、2、12月首位伤害死因为意外窒息,8、9、10月首位伤害死因为溺水,其他意外死因分布基本一致。结论 重庆市2010—2020年5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儿童发生率没有明显变化,需要对意外伤害死亡开展专项危险因素的进一步调查,为后期降低5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提出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16年重庆市居民伤害死亡特征及疾病负担,为开展伤害防控工作提供建议。方法 对2016年重庆市全人群死因监测数据按常住地址提取伤害死亡个案(ICD-10:V01-V99,W00-W99,X00-X99,Y00-Y98),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死亡率、期望寿命、期望寿命损失年、潜在寿命损失年、平均潜在寿命损失年等指标。结果 2016年全市共报告伤害死亡15 761例,伤害死亡率为52.90/10万,男性伤害死亡率(70.49/10万)高于女性(34.72/10万);农村伤害死亡率(60.79/10万)高于城市(32.31/10万),5岁以下、5~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年龄组伤害死亡率分别为23.42/10万、17.29/10万、42.98/10万、148.42/10万。伤害死亡前5位的依次是交通事故(15.98/10万)、跌倒(13.17/10万)、自杀(6.61/10万)、淹溺(5.09/10万)、意外的机械性窒息(3.47/10万)。5岁以下与5~14岁年龄组第1位的伤害死因是淹溺、15~64岁年龄组是交通事故、65岁及以上年龄组是跌倒。伤害导致的期望寿命损失年数为1.23岁,平均潜在寿命损失年为25.32岁。结论 重庆市居民伤害死亡率较高,疾病负担重,应加强伤害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6.
张志广  林韬 《职业与健康》2014,(18):2608-2611
目的了解滨州市居民2012年的死亡率和主要死因,分析主要死亡原因给全市居民带来的健康损失情况,为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意外伤害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各死因监测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居民主要死因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伤害和呼吸系统疾病,而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伤害是造成"早死"的主要死因,肺癌、胃癌、肝癌和食管癌分居恶性肿瘤死亡的前4位,运输事故(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机动车以外的运输事故)、自杀和中毒是伤害的前3位死亡原因。该市人均期望寿命为77.01岁,以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性病死亡率降低20%,人群期望寿命增加1.11岁。各类疾病造成的潜在减寿年数为263 153.80 a,每千人寿命损失为70 a,平均减寿年数为10.74 a。结论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意外伤害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该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意外伤害是危害青壮年健康以及劳动力人口减少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应加强以恶性肿瘤、意外伤害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同时政府应尽快把伤害预防工作纳入疾病预防控制规划。  相似文献   

17.
李新  陈宇  张莉莉  祁凯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8):4400-4402
目的:探讨长春市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致死水平变化趋势,从而为预防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长春市城乡482名0~15岁儿童青少年2007~2010年期间意外伤害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做统计分析。结果:意外伤害粗死亡率为15.99%,农村显著高于城市(χ2=23.56,P<0.01),男性显著高于女性(χ2=11.23,P<0.01),15~岁组发生率最高(57.67%),0~岁组发生率最低(5.39%)。意外伤害致死类型前3位依次为疾病和死亡的外因、运输事故、所有其他外因。结论:意外伤害死亡是长春市儿童青少年第1位死因,应对儿童青少年人群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意外伤害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8.
“国家十二五规划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人均期望寿命提高1岁”。围绕这一核心健康目标,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十二五”规划出台,针对影响人均期望寿命四大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医疗卫生因素,制定了具体的策略措施。其中,利用3~5年的时间创建一批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成为防控慢性病、  相似文献   

19.
姜和平 《中国校医》2003,17(2):142-143
目的:为了了解和掌握徐州市区少年儿童意外死亡状况及其危害程度。方法:对1996—200l年市区0—14岁少年儿童意外伤害死亡资料进行分析,计算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结果:0—14岁少年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为10.30/10万,标化死亡率为10.95/10万。死亡率随年龄而变化,1—4岁组意外伤害死亡率最低,机动车交通意外、自杀、意外中毒是意外伤害中的前3位死因。结论:应加强我市少年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  相似文献   

20.
《健康》2014,(7)
<正>当前正值《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攻坚期,各项工作已步入深化。本评估重点分析"十二五"以来,健康北京主要指标的实现情况以及主要任务的进展情况。1健康水平我市出生期望寿命较"十一五"末的80.8岁增长到81.5岁,增加0.7岁;城乡期望寿命差距较"十一五"末的3.51岁增长至4.5岁,扩大近1岁;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1门0万)分别降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