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比较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后的生存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01年至2010年十年期间收治住院治疗的60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三阴性乳腺癌及非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后的生存情况。结果: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肿瘤体积较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腋窝淋巴结转移则少于三阴性乳腺癌,且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85.3%)显著低于非三阴性乳腺癌患的95.0%(P<0.05);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疾病复发率和转移率则显著低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乳腺癌具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及生存情况,三阴性乳腺癌较非三阴性乳腺癌肿瘤体积大,更易复发及转移,生存率也更低,患者生存质量更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1(SATB1)及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BRMS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IDC)原发灶、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分析SATB1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两者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及qRT-PCR检测51例乳腺IDC组织、17例对应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组织、32例配对癌旁乳腺组织中SATB1、BRMS1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原发灶组织、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组织SATB1阳性表达率分别是76.47%、82.35%,均高于癌旁组织的28.12%( P <0.05);BRMS1蛋白的表达率分别是25.49%、23.53%,均低于于癌旁组织的87.50%( P<0.05);在原发灶组织、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组织SATB1 mRNA表达量分别是癌旁组织的3.88、6.06倍;BRMS1 mRNA表达量分别是癌旁组织的0.36、0.35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SATB1蛋白及mRNA、BRMS1 mRNA在腋窝淋巴结有转移的乳癌原发灶中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无转移乳癌原发灶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SATB1蛋白和mRNA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肿瘤病理学分级、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增殖细胞核抗原( Ki-67)及绝经状态无关( 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原发灶组织、腋窝淋巴结转移组织中SATB1、BRMS1蛋白及mRNA表达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SATB1、BRMS1异常表达与IDC发生、发展、淋巴转移有密切关系,SATB1有望成为评估乳腺IDC淋巴结转移潜能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后腋窝转移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并对术后生存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在嘉兴市中医医院、嘉兴市妇幼保健院、嘉兴市第一医院就诊的116例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通过单因素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与乳腺癌NAC后腋窝转移淋巴结pCR的关系,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独立预测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腋窝转移淋巴结pCR和non-pCR的术后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结果 116例患者中,有52例NAC后腋窝转移淋巴结达到pCR,占比44.83%。单因素分析显示,通过比较pCR和non-pCR,发现年龄、脉管浸润、乳腺原发肿瘤pCR、NAC前后Ki67差值、NAC方案、NAC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脉管浸润、乳腺原发肿瘤pCR是腋窝转移淋巴结pCR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腋窝转移淋巴结pCR与non-pCR患者术后5年无病生存率(80.40% vs. 54.60%)和总生存率(90.4% vs. 70.10%)(P<0.05)。结论 部分伴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在NAC后淋巴结能够达到pCR。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NAC后腋窝转移淋巴结pCR的相关性,发现NAC后腋窝转移淋巴结pCR与年龄≤50岁、无脉管浸润、乳腺原发肿瘤pCR有关。同时发现,腋窝转移淋巴结pCR较non-pCR的患者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检测维生素D受体(VDR)及骨桥蛋白(OPN)在乳腺纤维瘤及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探讨VDR、OPN与乳腺钙化征及乳腺癌发生与进程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S-P法)对60例钙化与非钙化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20例乳腺纤维瘤组织分别进行OPN、VDR蛋白表达检测.结果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VDR的表达显著高于良性肿瘤(Z=-2.724,P=0.006),患者不同年龄、绝经与否、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以及不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程度之间的VDR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否、临床分期、钙化与否及不同OPN表达程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呈正相关(r=0.642,0.467,0.283,0.582,P<0.01,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OPN的表达显著高于良性肿瘤(Z=-2.627,P=0.009),患者不同年龄、是否绝经、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以及不同ER、PR、HER-2的表达程度之间的OPN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否、肿瘤大小及钙化与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及钙化呈正相关(r=0.792,P=0.000;r=0.314,P=0.015),与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 VDR、OP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高表达,提示可能参与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及钙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凝血功能与肿瘤生物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4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治疗前乳腺癌患者凝血功能,并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进行对照。结果与乳腺良性病变患者比较,乳腺癌患者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乳腺癌患者血液DD水平及PLT计数随肿瘤最大径的增大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乳腺癌患者FIB、DD及PLT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APTT及FIB水平明显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凝血功能与其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有无腋窝淋巴结等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BRCA1和IGF1R在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BRCA1和IGF1R在乳腺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乳腺纤维腺瘤、42例乳腺癌组织中BRCA1和IGF-IR的表达情况,并结合腋窝淋巴结的转移情况、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和组织学分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IGF-IR在乳腺纤维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46.7%,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88.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的转移情况、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和组织学分级无关(均P>0.05);BRCA1在乳腺纤维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86.7%,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52.4%,乳腺癌中腋窝有淋巴结转移的表达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表达率(P<0.05),并随着肿瘤分级的升高有逐渐下降趋势,其中Ⅰ级和Ⅲ级、Ⅱ级和Ⅲ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级与Ⅱ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BRCA1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肿块大小无关(均P>0.05); IGF1R和BRCA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无相关性(χ?=1.620 P>0.05)。结论 IGF1R和BRCA1在乳腺癌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它们有可能成为临床对乳腺癌诊断、靶基因治疗和判断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另外IGF1R和BRCA1在乳腺癌的发生中可能是两个独立事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乳腺癌不同转移类型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表达情况。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唐山市协和医院普外一科收治的乳腺癌转移患者186例,根据首次诊断发生转移部位分为骨转移组(A组,90例)、肝转移组(B组,30例)、肺转移组(C组,40例)、软组织转移组(D组,26例)4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各组手术时获得的癌组织标本进行MMP-1表达水平观察。结果 A、B组患者MMP-1表达水平均高于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临床分期、病理类型、腋窝淋巴结转移数,4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组内,不同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数患者MMP-1表达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病理类型患者MMP-1表达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骨转移、肝转移患者的MMP-1呈高表达,MMP-1在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的判断上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乳腺癌患者患病特点,以及乳腺癌部位因素与生存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分析本院1988年~2005年经根治术或改良根治的非特殊乳腺癌214例,所有病例肿块≤3.0 cm,腋窝淋巴转移数≤4枚.根据乳腺癌部位分为中央和内侧组,外侧组.比较不同乳腺癌部位患者的术式、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雌激素受体(ER)表达等临床病理特点.从乳腺癌部位对生存率影响的角度作回顾性分析,探讨生存率改善的相关临床因素.结果:2组中淋巴结阴性者的生存率分别为88.5%和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未行放疗者的生存率分别为83.9%和93.0%,差异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3年生存率2组分别为85.7%和9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组3年生存率无差异,中央和内侧组无淋巴转移的患者应常规进行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9.
蔡李芬  朱晓萍 《浙江医学》2024,46(9):932-937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NAC)后腋窝淋巴结阴性的相关因素及预后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接受NAC并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的179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NAC后腋窝淋巴结状态分为阴性组(74例)和阳性组(10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NAC后腋窝淋巴结阴性的影响因素。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探讨NAC后腋窝淋巴结状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年龄、BMI、月经状态、初始肿块最大径、肿块位置、病理类型、孕激素受体状态、ki-67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状态和化疗方案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初始腋窝淋巴结阴性(P<0.001)、雌激素受体(ER)阴性(P=0.027)、NAC后乳房病理学完全缓解(pCR)(P<0.001)是NAC后腋窝淋巴结阴性的独立影响因素。阴性组较阳性组有更高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84.2%和67.5%,P<0.01)和5年总生存率(93.7%和77.7%,P<0.01)。结论初始腋窝淋巴结阴性、ER阴性、NAC后乳房pCR的患者,其NAC后腋窝淋巴结阴性可能性高,提示可采用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来评估腋窝状态。NAC后腋窝淋巴结状态可能成为预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王丽萍  李东风  马静 《黑龙江医学》2023,47(12):1466-1468
目的:探讨超声征象与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蛋白水平变化对诊断评估乳腺癌准确性分析及指导意义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0年10月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96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乳腺癌组),患者均进行乳腺超声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EDF蛋白水平。选择同期医院收治的96例乳腺导管上皮增生患者作为乳腺增生症组。比较两组患者超声征象、PEDF蛋白水平的差异,分析超声血流信号与乳腺癌病灶直径、腋窝淋巴结转移、PEDF蛋白表达间的关系,观察PEDF蛋白阳性表达在乳腺癌相关诊断中的评估价值。结果:超声征象(形态、钙化、血流分级、RI、周围高回声晕及内部回声)在乳腺癌、乳腺增生症患者间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PEDF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乳腺增生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超声血流信号越好,病灶直径也越大,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也越高,PEDF蛋白阳性表达率也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病灶直径>2 cm患者PEDF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病灶直径≤2 cm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保乳根治术治疗的112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复发、转移及生存资料.112例患者均接受肿块局部扩大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根据情况行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4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2.2个月(3~84个月).乳腺局部复发2例,远处转移10例,死亡4例,2例乳腺局部复发后行乳房单纯切除术.发生远处转移的部位是肺转移4例、肝转移2例、骨转移4例、脑转移3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112例患者3、5年的生存率分别是98.6%和96.4%,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是96.5%和93.1%.83例肿瘤大小≤2 cm患者的3、5年生存率高于其余29例肿瘤直径>2 cm者(P<0.05);68例给予内分泌治疗患者的3、5年生存率较44例未接受内分泌治疗者高(P<0.05);腋窝淋巴结阳性患者的3、5年无病生存率低于腋窝淋巴结阴性者(P<0.05).结论 在严格掌握保乳指征的前提下,早期乳腺癌病例进行保乳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可手术的乳腺癌患者综合治疗的疗效、预后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05年12月236例可手术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患者的年龄、绝经与否、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量、TNM分期、激素受体表达情况、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的疗效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236例患者5年生存率为68.6%。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及TNM分期与患者生存率呈负相关(P〈0.05)。其中三阴性乳腺癌的生存率较非三阴乳腺癌明显降低(P=0.022)。术后进行化疗、放射治疗或内分泌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均高于未进行综合治疗的患者(P〈0.05)。年龄、绝经与否、激素受体表达与5年生存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TNM分期、三阴性乳腺癌以及术后是否进行化疗、内分泌治疗、放射治疗均与预后有密切关系。其中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和TNM分期为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乳腺癌原发灶及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差异,探讨这种差异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癌患者原发灶和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中ER、PR、Her-2和Ki-67的表达。采用配对χ2检验分析原发灶和转移灶受体表达的差异,采用χ2检验分析Ki-67表达与受体表达关联性以及乳腺癌一般临床特征与受体表达的关联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临床分期与受体表达差异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ER、PR和Her-2在乳腺癌患者原发灶和同侧淋巴结转移灶中表达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临床分期与ER和PR表达差异有关联(P<0.05)。乳腺癌患者原发灶中Ki-67表达与原发灶中ER和PR表达有关联(P<0.05)。ER在原发灶和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灶表达不一致的患者与ER表达一致患者的总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表达不一致患者5年OS和DFS较低。原发灶ER阳性且淋巴结转移灶ER阳性患者(+/+) OS和DFS高于原发灶ER阳性但淋巴结转移灶ER阴性患者(+/-)(P<0.05)。原发灶ER阴性且淋巴结转移灶ER阴性患者(-/-) OS高于原发灶ER阴性但淋巴结转移灶ER阳性的患者(-/+)(P<0.05),但D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9)。结论:乳腺癌患者原发灶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中ER、PR和Her-2存在差异表达,且可反映患者的预后,对于原发灶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灶受体表达不一致患者需要进行更加个体化的诊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环状RNA(circRNA)CDR1as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 年6月至2019 年9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甲乳外科行手术切除的97 例乳腺癌患者,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circRNA CDR1as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乳腺组织相比,在乳腺癌组织中circRNA CDR1as表达升高(P <0.05);与乳腺导管原位癌相比,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ircRNA CDR1as表达升高(P <0.05);circRNA CDR1as在不同乳腺癌的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分期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ircRNA CDR1as可能与乳腺癌的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癌超声声像图表现结合免疫组织化学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8例病理确诊单发肿块的乳腺癌患者为样本,以乳腺癌超声声像图征象、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为自变量,术后腋窝淋巴结状态为因变量,采用二分类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48例乳腺癌超声图像的直接征象中形态不规则、呈小分叶、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血流分级Ⅱ~Ⅲ级、RI≥0.7出现频率较高,出现率>50%。超声图像的间接征象中48例乳腺肿块有高回声晕、浅筋膜模糊或中断、Cooper 韧带模糊或中断、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3 mm、淋巴结血流表现为无或门型在肿块中的出现率较高,出现率>50%;(2)48例乳腺癌肿块内微血管密度(MVD)计数为(35.69&#177;126.47)个/视野,腋窝淋巴结转组的 MVD 计数为(92.30&#177;13.20)个/视野,腋窝淋巴结未转移组的 MVD 计数为(56.90&#177;8.84)个/视野,腋窝淋巴结转组的 MVD 计数明显高于腋窝淋巴结未转移组的MVD 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乳腺癌肿瘤血流分级0~Ⅰ级 MVD 计数为(51.46&#177;6.52)个/视野,Ⅱ~Ⅲ级 MVD 计数为(95.16&#177;11.28)个/视野,Ⅱ~Ⅲ级 MVD 计数显著高于0~Ⅰ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二分类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乳腺肿块的血流分级Ⅱ~Ⅲ级、腋窝淋巴结的最大皮质厚度≥3 mm 及肿块 MVD (P <0.05)是乳腺癌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 值分别为33.445、46.964、96.879。结论乳腺癌超声征象中的原发灶血流Ⅱ~Ⅲ级、腋窝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3 mm 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MVD值与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关系极为密切,对乳腺癌的临床诊疗方法选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cl-2在ER+和ER-乳腺癌中的表达差异及意义。方法:采用SP法检测Bcl-2在36例ER+(组织学Ⅰ级5例,Ⅱ级20例,Ⅲ级11例;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13例,不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23例)和31例ER-乳腺癌(组织学分级Ⅰ级4例,Ⅱ级21例,Ⅲ级6例;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12例,不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19例)中的表达,用其周围正常组织(手术缺损区组织)作对照,分析其在ER+和ER-乳腺癌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及治疗、预后的关系。结果:Bcl-2在乳腺癌和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19%(41/67)和22.39%(15/67),其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在ER+和ER-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78%(28/36)、41.94%(13/31),其在ER+乳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ER-乳腺癌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在 ER+乳腺癌组织学分级Ⅰ、Ⅱ、Ⅲ级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0%(4/5)、75%(15/20)、72.73%(8/11),其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2在ER+乳腺癌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和ER+乳腺癌不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92%(10/13)、78.26%(18/23),其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l-2与乳腺癌的发生关系密切,且其表达与ER+表达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乳腺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breast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scan,DCE-MRI)协同乳腺超声、乳腺X射线摄影在乳腺癌筛查及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浙江省台州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经乳腺超声及乳腺X射线摄影筛查为乳腺癌可疑病变的2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DCE-MRI协同乳腺超声及乳腺X射线摄影在筛查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及DCE-MRI增强纹理特征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 DCE-MRI协同乳腺超声及DCE-MRI协同乳腺X射线摄影在乳腺癌筛查中的诊断价值均高于乳腺超声和乳腺X射线摄影(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角二阶矩(OR=2.737)、相关性(OR=2.145)、熵值(OR=3.032)均是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子;列线图模型预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C-index为0.991。结论 DCE-MRI协同乳腺超声及乳腺X射线摄影能有效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效能,通过DCE-MRI增强纹理特征建立的预测模型有益于早期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生长激素受体(growth hormone receptor,GHR)的表达情况,探讨GHR在乳腺癌表达的临床意义以及某些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对手术治疗的68例患者分为乳腺癌组、转移淋巴结组、癌旁组、乳腺良性病变组及正常乳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中GHR的分布及表达.结果:①GHR在乳腺癌组、转移淋巴结组、癌旁组、乳腺良性病变组和正常乳腺对照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0%、62.2%、16.0%、22.2%和11.1%,乳腺癌组和转移淋巴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组和乳腺良性病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GHR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与乳腺癌6项临床病理参数比较,其中乳腺癌肿块大小和腋窝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临床病理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GHR在乳腺癌组织和转移淋巴结组织中呈高表达,说明GHR表达情况与乳腺癌关系密切,且GHR表达的改变直接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②GHR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与乳腺癌肿块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有关,与其它临床病理参数无关,说明乳腺癌GHR高表达时与临床病理某些指标关系密切,有可能是乳腺癌一项预后不良指标.  相似文献   

19.
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乳腺癌转移和预后的相关性,寻找能够有效判断乳腺癌转移潜能的分子生物学指标.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PV-9000法)检测10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石蜡包埋组织中MMP-9的表达情况,分析MMP-9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块直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患者年龄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的关系,并分析MMP-9不同表达强度患者的生存率.结果:(1)106例乳腺癌组织中MMP-9表达阳性率为81.13%,随肿块直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增加呈明显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腋淋巴结无转移者MMP-9阳性表达率((71.4%)明显低于腋淋巴结有转移者(87.5%)(P<0.05);(2)乳腺癌组织MMP-9表达与ER、PR、Her-2的表达之间不存在关联关系(P>0.05).(3) MMP-9表达越强,患者术后生存率越低(P<0.05).结论:MMP-9的表达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MMP-9可作为乳腺癌预后不良的独立参数.  相似文献   

20.
王超仙  蔡李芬  朱娟英 《浙江医学》2021,43(20):2213-2216
目的分析<40岁的年轻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0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404例,其中<40岁的年轻乳腺癌患者117例(年轻组),≥40岁的1287例(非年轻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包括BMI、婚姻状况、乳腺癌家族史、分娩史、肿瘤直径、肿瘤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Ki-67表达、脉管侵犯情况、皮肤累及情况、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分子分型、乳房手术方式、腋窝手术方式等,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婚姻状况、乳腺癌家族史、分娩史、肿瘤直径、TNM分期、组织学分级、Ki-67、皮肤累及、ER、PR、HER-2、分子分型、腋窝手术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非年轻组相比,年轻组患者BMI<24比例(76.9%比60.6%)、腋窝淋巴结阳性率(34.2%比24.1%)、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比例(88.0%比77.2%)、脉管侵犯率(19.7%比9.0%)、行保乳术或乳房重建术比例(21.4%比10.3%)较高,原位癌比例(9.4%比14.8%)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轻组患者与非年轻组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5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8%比95%、98%比96%,均P>0.05)。结论年轻乳腺癌患者浸润性癌比例高,淋巴结转移早,脉管侵犯率高,保乳需求高,若早期规范化治疗预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