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同时阳性的血清学模式的基因变异与HBV DNA的关系并探究其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乙肝HBV血清学标志物五项指标(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采用时间分辨法定量测定,HBV DNA含量的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结果本研究入选的50例HBsAg与抗HBs双阳患者血清中共出现4种HBV血清学模式:(Ⅰ) HBsAg、抗-HBs、抗-HBe、抗-HBc阳性模式占42.0%,HBV DNA阳性率占42.8%;(Ⅱ) HBsAg、抗-HBs、HBeAg、抗-HBc阳性模式占32.0%,HBV DNA阳性率占70.5%;(Ⅲ)HBsAg、抗-HBs、抗-HBc阳性模式占24.0%,HBV DNA阳性率占25.0%;(Ⅳ)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阳性模式占2.0%,HBV DNA阳性率占100.0%。其中含有HBeAg阳性的Ⅱ、Ⅳ模式与Ⅰ、Ⅲ模式的HBV DNA阳性率分别作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sAg与抗HBs双阳患者血清中伴有HBeAg阳性者血清中HBV DNA载量最高,HBsAg与抗-HBs双阳模式是免疫系统的个性化表现,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血清HBVDNA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定量检测HBV DNA与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FQ-PCR法检测HBVDNA,比较不同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阳性组合HBVDNA阳性情况。结果HBsAg、HBeAg和HBcAb性组HBVDNA阳性率为100%(155/155);HBsAg、HBeAb和HBcAb阳性组HBV DNA阳性率为35.2%(50/142);HBsAg、HBcAb阳性组HBV DNA阳性率为30.2%(38/126),HBsAg阳性组血清HBVDNA阳性率为10.0%(3/30)。结论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中衄VDNA含量可以准确地反映病人体内病毒的感染和复制情况,可准确地为临床提供科学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HBeAg阳性、HBV DNA高复制慢性HBV感染孕妇的HBsAg、HBeAg和抗-HBc胎盘透过率,进一步明确替比夫定阻断母婴传播的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本院例行孕期检查以及产科分娩的HBeAg阳性、HBVDNA≥106 IU/mL的慢性HBV感染孕妇84例,根据阻断HBV母婴传播方式不同分为常规双重免疫阻断组(常规组,15例)和双重免疫+替比夫定阻断组(替比夫定组,69例).检测妊娠中晚期、分娩时母亲和新生儿脐带血清HBsAg、HBeAg及抗-HBc水平.结果 两组之间母亲及新生儿HBsAg、HbeAg和抗-HB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孕妇分娩时:HBsAg P =0.058,HBeAg P=0.065,抗-HBc P=0.727;新生儿脐血:HBsAg P=0.761,HBeAg P=0.225,抗-HBc P=0.924),且两组之间的HBsAg和HBeAg胎盘透过率亦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172,0.163).两组新生儿脐带血抗-HBc透过率均为阳性.结论 妊娠中晚期替比夫定不能降低孕妇HBsAg、HBeAg水平和HBsAg、HBeAg的胎盘透过率,其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机制可能主要与有效降低孕妇HBV DNA水平有关.透过率与母亲HBsAg和HBeAg水平不成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890例HBV感染者5项血清标志(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检测结果进行了整理分析,5项标志组合模式以HBsAg,抗-HBc和HBsAg、HBeAg、、抗-HBc各占第一位;HBsAg、抗-HBc、抗-HBe同时阳性占第二位;第三位是抗-HBc、抗-HBe阳性.同时还有抗-HBe/HBeAg、抗-HBs/HBsAg各同时阳性的少见模式.提示了解各血清学变化对临床诊断,判断病情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BV血清标志物ELISA法与HBV-DNA荧光定量检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与PCR荧光定量法同时检测378份血清标本。结果用ELISA法测定HBsAg(+)、HBeAg(+)、抗-HBc(+)时,HBV-DNA荧光定量阳性率高达91.2%;用ELISA法测定HB-sAg(+)、抗-HBe(+)、抗-HBc(+),HBV-DNA阳性率为47.3%。而在133例HBV血清标志物全国性的标本中,仍有3例检出HBV-DNA阳性。结论在各种HBV模式中,以HBeAg阳性者的病毒复制水平最高,而血清中未检出标志物者并不能排除HBV感染。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对临床有不同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南宁市区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孕妇的新生儿HBV感染情况。方法将511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按HBsAg、HBeAg、抗-HBc三项指标阳性者分为“大三阳”组,共191例,HBsAg、抗-HBe、抗-HBc三项指标阳性者为“小三阳”组,共320例,并对其所生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h内进行乙肝两对半的检测。结果“大三阳”组孕妇的新生儿HBV感染92例,感染率48.17%;“小三阳”组孕妇的新生儿HBV感染12例,感染率3.75%;两组比较x^2=145.57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妇乙肝“大三阳”是新生儿发生HBV感染的高危因素,应加强HBV阳性孕妇的宫内阻断,减少新生儿发生HBV感染。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HBV感染后不同背景抗-HBs,抗-HBc的意义,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检测HBV感染者血清中HBVDNA。抗-HBs( )病例的HBVDNA检出率显著性低于抗-HBs(一)病例的检出率,支持抗-HBs对机体的保护作用;17.7%单项抗-HBs( )的既往感染者有HBVDNA的存在,说明抗-HBs对HBV的清除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单项抗-HBc,抗-HBc/抗-HBs,抗-HBc/HBsAg,HBeAg阳性的病例有不同的HBVDNA检出率,说明不同血清学背景的抗-HBc有不同的HBV复制情况,不同类型的肝炎HBVDNA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王守义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2):689-689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阳性和小三阳HBsAg、HBeAg(--):或抗-HBe(+)、抗-HBc(+)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健康体检人群或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询问自己是乙肝大三阳和小三阳该如何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前St(Pre-S1)蛋白在诊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1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肝活组织检查证实。检测其Pre-S1蛋白、HBV标志物及HBVDNA。结果 HBsAg、HBeAg、抗-HBc阳性者31例,HBVDNA与Ire-S1蛋白的检出率均达96.8%;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者69例,HBVDNA与Pre-S1蛋白检出率分别为84.1%和75.4%;HBsAg和抗-HBc阳性者10例,HBV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90.0%、80.0%,说明部分加BeAg阴性而抗-HBe阳性/阴性的患者仍存在病毒复制。以HBVDNA定量〉10^3拷贝/ml为诊断标准,HBVDNA阳性患者HBeAg、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33.0%(33/100)、81.0%(81/100),2者与HBVDNA的总符合率分别为40.9%(47/115)、73.0%(84/115)。HBVDNA与HBeAg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x^2=53.399,P〈0.001);HBVDNA与Pre-S1蛋白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Pre-S1蛋白较HBeAg更敏感地反映了HBV复制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掌握我市饮食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V感染状况。方法:用ELISA法检测HBsAg及乙肝两对半。结果:检测34950名饮服从业人员HBsAg阳性率1.13%,检出11种感染模式,以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为主,占45.58%,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为次,占33.49%。结论:对HBsAg及HbeAg阳性者及时调岗,是控制乙肝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免疫沉淀法对187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作了DNA聚合酶(DNA--P)的测定。在各类肝炎中DNA—P的阳性检出率以慢活肝最高为66.6%,依次为急性肝炎45%,携带者33.5%,慢迁肝31.5%。本文分析了乙肝的抗原抗体系统与DNA—P检出率的关系。经统计学处理,DNA—P检出率与HBsAg滴度增高呈正相关γs=0.99,P<0.01。HBeAg阳性组DNA—P检出率为62.4%,抗—HBe阳性组DNA—P检出率为29.5%,抗—HBs阳性8例、DNA—P均为阴性。抗—HBc—IgM强阳性组DNA—P检出率为86.4%。作者认为1/3无症状携带者DNA—P活力增高表明病毒在复制,因此携带者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不可忽视。又鉴于18例抗—HBe阳性血清DNA—P活力增高,因此在判断HBeAg~-/抗—HBe~+患者病毒复制情况时,应予慎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含量与血清标记物的相关性及其对乙型肝炎诊断、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1652例乙肝患者血清学标记物(HBV—M),其血清学模型包括以下9种组合;并选取160例HBV M全阴性正常人作为对照。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血清中HBV DNA含量。结果:1、2组HBV DNA阳性率为98.4%和96.67%,明显高于其它组。结论:HBV DNA含量与乙肝病毒e抗原具有显著相关性,HBV M和HBV DNA定量检测对于临床乙肝病毒感染、复制及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母亲HBV不同感染状态乙肝病毒母婴阻断效果,探讨经济、高效乙肝母婴阻断方案。方法 利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济宁市使用的3种母婴阻断方案,母亲HBsAg单阳儿童母婴阻断率为92.45%,母亲HB出和HBeAg双阳儿童母婴阻断率为89.72%,儿童抗-HBs阳性率为85.21%。189名母亲单纯HBs缸阳性的儿童3种阻断方案HBV母婴阻断率(χ^2=5.47,P〉0.05)和抗-HBs阳性率(χ^2=1.59,P〉0.05),无显著性差异。183名母亲HB出和HBeAg双阳性的儿童,3种阻断方案HBV母婴阻断率(χ^2=12.19,P〈0.005)和抗-HBs阳性率(χ^2=7.77,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济宁市目前母亲HBsAg阳性的儿童母婴阻断效果比较理想,今后要根据母亲HBV不同的感染状态,选择既经济又高效的母婴阻断方案。  相似文献   

14.
张伟  刘新平  张景  张剑  陈常庆  药立波 《医学争鸣》2003,24(13):1204-1204
1材料和方法1.1材料含PreS全长cDNA质粒pcDNA3.0-PreS S由第四军医大学微生物教研室尹文博士惠赠;人胎肝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购自美国Clontech公司;基因重组技术所需酶类购自大连TaKaLa公司。引物合成及序列测定由上海基康公司完成;大量质粒提取试剂盒购自美国QIAGEN公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HBV亚基因型B和C的体外重组中间体.方法:将基因型B和C序列插入载体Plenti6/V5-D-topo-X后,共转染HepG2细胞,克隆,测定转染后HBV的核酸序列,而后用软件包RDP3Beta40进行序列比对.结果:发现存在3种重组中间体,重组中间体的重组位置为1740-1838至2443-2485.R1...  相似文献   

16.
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 LT)是治疗乙肝病毒(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HBV-related end-stage liver disease)最有效的方法,但LT术后HBV再感染是制约患者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在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时,LT术后HBV再感染率高达85%,而2年病死率也达到50%[1].此后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HBIg)和以拉咪夫定(lamivudine, LMV)为代表的核苷类似物类抗病毒药物陆续应用于临床,LT术后HBV再感染率显著下降.随着HBV相关性肝病患者行LT术后长期存活人群数目的增加,移植学家们把研究的重点延伸至如何优化LT术后预防HBV再感染的治疗方案以降低因HBV变异导致再感染和减少长期用药、降低治疗费用上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不同血清学标志物模式(HBV-M)与乙肝病毒DNA含量及乙肝病毒前S1蛋白的关系,为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程度、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对1385例携带不同血清学标志物的乙肝患者进行HBVPre-S1和乙肝5项指标检测,并用聚合酶链反应定量检测血清HBV-DNA含量。结果:不同HBV免疫模式中HBsAg、HBeAg和HBcAb同时阳性,其HBV-DNA和HBVPre-S1的检出率分别为90.7%和71.1%;HBsAg、HBeAb和HBcAb阳性组的检出率分别为35.8%和27.3%;其他不同血清学模式组也有不同的阳性率。结论:HBV-DNA、乙肝病毒5项标志和HBVPre-S1联合检测,对HBV感染早期诊断,了解病毒的复制情况,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抑制剂HDAC曲古抑菌素A(Trichostain A,TSA)对不同肝癌细胞株和正常肝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初步研究TSA对HBV复制的影响.方法:应用四氮唑蓝(MTT)法,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经不同浓度TSA处理过的3种肝癌细胞株HepG2、QGY7701、HepG2.2.15和正常肝细胞株L02,观察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改变.用微离子酶联免疫法检测TSA处理组和对照组HepG2.2.15细胞上清中HBsAg和HBeAg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上清中HBV DNA含量,初步探讨TSA对HBV复制的影响.结果:TSA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明显抑制不同肝癌细胞株的增殖,呈剂量依赖关系.对正常肝细胞株L02的增殖无明显影响.DNA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在TSA处理组的3种肝癌细胞株HepG2、QGY7701、HepG2.2.15中可观察到细胞凋亡特异的DNA梯形带,然而,在对照组及正常肝细胞株中未见DNA梯形带.经TSA处理后的HepG2.2.15细胞上清中HBsAg、HBeAg及HBV DNA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1倍以上(P<0.05).结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SA虽然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但是,TSA刺激HBV的复制.因此,对HBV阳性的肝癌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TSA.  相似文献   

19.
王方  王小红  王宇明  汤勃  张俊  张静  李得明 《医学争鸣》2007,28(23):2144-2147
目的:建立培养人胎肝细胞感染HBV后差异应答基因的消减文库,并从中克隆鉴定出新的应答基因.方法:分别从HBV感染及未感染的胎肝细胞中提取总RNA,用SMART PCR技术合成全长双链cDNA,经RsaⅠ酶切后将感染细胞的cDNA分为两组,分别衔接两个不同的接头,再与未感染细胞的cDNA进行两轮抑制性杂交及两轮抑制性PCR,将产物与T/A载体连接构建成消减cDNA文库,并转染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挑取克隆进行筛选排除假阳性,再行序列分析,鉴定胎肝细胞感染HBV后的差异应答基因.结果:成功构建高效消减的HBV感染胎肝细胞cDNA文库,得到158个白色的克隆,随机选择了128个克隆经PCR扩增获得含有明确单一目的片断的克隆99个,长约100~400 bp,经筛选后得到70个克隆,测序表明有16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可能的新基因有5个.结论: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成功建立了HBV感染培养人胎肝细胞的消减cDNA文库,为进一步大规模筛选HBV感染后的应答基因奠定了基础,初步筛选出的新基因片断为进一步研究宫内感染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276例HBsAg阳性母亲及其新生儿血清进行HBV标志检测。母血HBeAg和PHSA-R阳性率分别为48.9%和52.9%。婴儿脐血HBsAg阳性率9.8%(27/276)。对276例新生儿按0、1、3、6月程序,每次肌肉注射乙肝疫苗10μg进行阻断研究。生后9月龄,脐血HBsAg阴性组212例抗-HBs阳转率86.8%,随访24月龄时抗-HBs阳性率91.4%。脐血HBsAg阳性组27例抗HBs阳转率51.9%,9例HBsAg持续阳性。母血HBV标志和婴儿性别对疫苗阻断效果无明显影响。抗-HBs阳转组婴儿血清PHSA-R和HBV-DNA检测均阴性。表明单独使用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