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分析肝脏动静脉瘘(AVF)的CT表现,并与DSA作对照,评价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组1)和非双期动态增强扫描(组2)诊断AVF的价值与限度.资料与方法:89例临床疑有肝脏病变的患者进行了DSA检查,其中55例行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34例只行平扫和门脉期扫描.DSA诊断AVF采用的标准是:动脉期门静脉、肝静脉主干或其分支提早显影.CT诊断AVF的标准是:(1)动脉期门静脉主干或其分支提早显影;(2)动脉期肝实质短暂强化,平扫呈等密度,门脉期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3)动脉期肝静脉主干提早显影.对患者的CT和DSA的AVF表现进行对比,评价其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肝细胞癌(HGC)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并探讨APS的形成原因及相关介入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经肝动脉造影证实为HCC合并APS患者的肝脏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并与其肝动脉造影表现进行对比。结果 经肝动脉造影证实为合并APS的35例HCC患者中,CT增强动脉期表现分为三型:(1)门静脉主干和正常肝的门静脉分支在肝动脉期提前强化显影20例。(2)肿瘤同侧肝叶门静脉(2级或2级以远分支)在肝动脉期提前强化显影7例。(3)肿瘤周围非癌变肝实质在肝动脉期提前强化8例。结论 经血管、经肝窦、经肝血管丛的途径是肝细胞癌APS形成的主要机制。多层螺旋CT诊断HCC合并APS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巨块型肝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螺旋CT对48例经临床手术或病理结果证实的巨块型肝细胞癌病人分别行肝区平扫、增强后全肝双期或三期螺旋扫描,观察和分析瘤灶及肝内转移性子灶的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CT征象。结果:(1)肝动脉期肿瘤实质出现密度高于肝实质的肿瘤血管和瘤区强化,门静脉期其密度迅速降低,至平衡期为低密度。(2)肿瘤边缘于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可见环行强化。(3)转移性子灶仅在肝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全瘤密度迅速降至等密度;(4)门静脉受累表现为肝内分支的边缘侵蚀、破坏、中断,或为不规则的充盈缺损。结论:多期螺旋CT增强扫描能显示肝癌“快进快出”的增强特点,明确肿瘤的供血特征和门脉受累情况,检出伴发的肝内转移性子灶,为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螺旋CT双期扫描在诊断原发性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 (CTPV)病人中的价值。方法  12例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病人均做腹部CT平扫和双期扫描 ,分析其CT表现和特征。结果 主要CT表现在门脉期阻塞部位可见沿门脉周围多个小血管断面显影 ,重者可呈串珠状 ,在动脉期可见肝脏周围实质一过性灌注异常 ,表现为肝周边带状高密度影 ,而在门脉期整个肝脏呈均匀等密度。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是诊断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有效方法 ,可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预后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APFs)的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的影像学表现,并与肝动脉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表现相比较。方法对38例HCC合并APFs的患者进行肝脏MSCT动态增强及DSA检查。以DSA诊断APFs为金标准,对照分析MSCT诊断APFs的准确率及APFs的CT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38例HCC在MSCT增强动脉期均发现与APFs相关的阳性影像学征象。MSCT增强影像学表现可分为:中央型(29例)和周围型(9例)。中央型表现为:①肝动脉期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一级分支提早显影,显影段门静脉密度接近主动脉增强密度。②动脉期低密度门静脉癌栓内及其周围见网状滋养动脉显影。周围型表现为:①肝动脉期肿瘤所在的肝叶瘤周肝实质出现片状强化区,门静脉期该区域密度与其他部位正常肝组织密度一致;②肝动脉期肿瘤内门静脉提前显影呈线条状、圆点状强化,密度较高,边缘较清晰。结论 MSCT诊断APFs可作为无创检查的首选,并对指导肝癌的化疗栓塞术(TACE)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捷 《中国医学创新》2009,6(35):142-143
目的 探讨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增强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比较增强CT与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诊断肝动脉门静脉瘘中的差异.方法 选择经肝动脉DSA证实存在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肝癌患者43例,回顾性分析其CT平扫与增强表现再与其DSA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肝动脉门静脉瘘中央型32例,周围型11例.CT与DSA表现肝动脉期或肝动脉显影的同时门静脉主干及(或)二级以上分支显影分别为43例与37例,两者存在差异(χ2=6.45,P<0.01).CT与DSA分别为32例与28例,二者无显著差异(χ2=0.01,P>0.5).CT与DSA显示门静脉癌栓分别为15例和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P<0.05).DSA有11例表现肝动脉截断征,10例表现为双轨征.CT示5例动脉期脾脏强化程度相对减低,周围型肝动脉门静脉瘘还可在CT表现为肝动脉期肝脏边缘异常强化区.结论 CT增强对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具有很高敏感性(86%),其中门脉系统提前显影及部分肝叶或肝段提前进入肝实质期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相动态螺旋CT在肝转移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临床病理确诊的肝转移性肿瘤,采用SIEMENS SOMATOM PLUS4螺旋CT机,作平扫加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兰相动态扫描。结果共检出102个肝转移灶。其中平扫发现42个(41.1%)、肝动脉期50个(49.0%)、门静脉期96个(94.1%)、延迟期59个(57.8%)。仅动脉期发现而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不能发现8个(7.8%)。结论三相螺旋CT大大提高了肝转移性病灶的检出率,是诊断肝脏小病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赵玲玲 《中原医刊》2009,(24):91-92
目的探讨肝细胞腺瘤(以下简称肝腺瘤)的螺旋CT表现。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临床病理确诊的21例肝腺瘤的螺旋CT平扫和增强三期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表现。结果21例肝腺瘤的平扫及增强螺旋CT表现如下:病变大小不等,边界清晰,无分叶。大部分位于肝脏右叶。平扫多为低密度、等密度,3例患者表现为肝脏内多个病灶,余均为单个病灶。3例病灶诊断为急性出血,6例病灶内可见脂肪变性,3例病灶中心可见坏死。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除出血、脂肪变性部分呈均匀明显强化,有1个病灶肿瘤实质部分呈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结论螺旋CT特别是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腺瘤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志强  邓平  李涛  谭华绣  聂林 《中外医疗》2009,28(17):11-12
目的探讨高场MR对HMs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21例HMs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前先行高场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及血管重建。结果共检出病灶111个:平扫发现病灶80个,动态增强扫描于动脉期发现病灶104个,门脉期发现病灶107个,延迟60min之后新发现4个直径〈1cm的病灶。对直径〈1cm的病灶检出,动态增强扫描明显优于平扫(P〈0.05)。血管重建显示情况:MRA成功显示16例3级以下肝动脉,图像可与DSA相媲美,余2例由于患者呼吸配合欠佳而使血管显示不理想;成功显示16例4级以下门静脉肝内分支,3例显影较淡而不能清晰,余2例由于患者呼吸配合欠佳而使血管显示不理想。DSA肝动脉造影可间接显示门静脉,但3级以下肝内分支大都显示不清。结论高场MR能提高HMs的检出率,通过快速的动态增强扫描能重建出高质量的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像,且较DSA在诊断方面具有易操作性和非创性的优势,从而为合理制定HMs介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256层螺旋CT对我院68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肝脏多期增强扫描,三维后处理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及容积再现等技术。其中29例患者于检查后96h内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将螺旋CT影像表现与DSA做对照观察。结果门静脉癌栓主要影像表现为门静脉主干或分支扩张、门静脉腔内充盈缺损,增强扫描可见其不同程度强化,其中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17例、肝实质异常灌注21例及肝动脉门静脉瘘(APS)25例。在29例行DSA检查及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中,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肿瘤供血动脉、血管变异及门静脉癌栓等病变的显示上与DSA一致。结论256层螺旋CT可以准确诊断、评价肝癌并门静脉癌栓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对介入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MSCT在HMs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3例HMs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前先行MSCT平扫,然后行双期增强扫描及血管重建.结果 平扫发现病灶78个;增强扫描于动脉期发现病灶102个、门脉期发现病灶105个.对直径<1cm的病灶检出.动态增强扫描明显优于平扫(P<0.05).CT表现:平扫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灶;增强扫描按强化病灶数目多少分别表现为边缘环形强化、弥漫性强化、不均匀强化、尤强化.血管重建显示情况: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3级以下肝动脉,与DSA完全相符.显示率达100%;对4级以上肝动脉显示14例.显示率为60.9%.门静脉显示: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4级以下门静脉肝内分支;DSA肝动脉造影可间接显示门静脉,但3级以下肝内分支大都显示不清.结论 MSCT动态增强扫描为较常用的影像检查手段,能提高HMs的检出率.动态增强扫描在检出率方面优于平扫,尤其在直径<1cm病灶的检出上有显著差异.通过快速的动态增强扫描能重建出高质量的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像,且较DSA在诊断方面具有易操作性和非创性的优势,从而为合理制定HMs介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150例肝癌在螺旋CT双期扫描中的表现,探讨螺旋CT在该病诊断中的价值和限度。方法:150例均作平扫和增强双期动态扫描、静脉团注造影剂后10~25秒行肝动脉期增强扫描,30~40秒行门静脉期增强扫描,以显示肝癌的供血特征。探讨其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150例平扫仅发现部分肝实质低密度,CT值29~34HU,部分病例脾脏〉5个肋单元。动脉期病灶强化形态有均匀高密度和不均匀高密度、不规则强化。门静脉期病灶强化表现为均匀低密度、等密度、略高密度和不均匀高密度。结论:螺旋CT动脉期增强扫描可提高肝癌的检出,双期增强扫描能充分反映肝癌的血供特点,有助于肝癌的诊断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相似文献   

13.
赵伟国  夏文骞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0):2745-2746
目的:分析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CT诊断要点,特别是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FNH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与病理证实的24例FNH的CT平扫与增强后的表现。结果:CT平扫中病灶呈等密度或轻微低密度17例,混杂密度4例,略高密度3例。增强扫描动脉期21例明显强化,其中12例有分叶,门脉期及静脉期18例呈等密度,16例显示中央瘢痕。结论:CT增强扫描特别是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MDCT对FNH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螺旋CT表现与特征,探讨螺旋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彩色多普勒超声或DSA证实的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21例,所有病例均行上腹部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螺旋CT主要表现为:①门静脉狭窄和阻塞;②平扫于门静脉走行区可见迂曲的、紊乱扩张的血管样结构,门静脉期呈明显强化;③增强扫描动脉期肝脏外围实质呈带状强化,中心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肝实质趋于均匀强化。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是诊断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有效检查手段。其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圆韧带影像及脐静脉曲张影像的表现,提高鉴别两者的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间1643例行螺旋CT扫描+三期动态增强肝脏扫描(7例行MR平扫)患者影像资料,其中男性1023例,女性620例,年龄15~89岁,分析肝圆韧带及脐静脉曲张影像特点,比较两者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时CT值的差异性.结果 共有1601例未见明确肝圆韧带显示,27例于肝左叶肝裂区见结节样边缘清晰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三期呈轻度强化,程度始终低于周围肝实质;另有15例门静脉高压患者,可见左脐静脉曲张,增强扫描与门静脉同步强化,并与肝门静脉左支相通.肝圆韧带显影组与脐静脉曲张组在CT平扫时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动态增强扫描时,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脐静脉曲张组患者的CT值显著高于肝圆韧带显影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提高对肝圆韧带影像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与肝内其他异常密度影像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林晓 《中外医疗》2011,30(36):174+176-174,176
目的 分析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CT平扫及增强特点,提高与肝脂肪瘤、脂肪肉瘤及肝癌等的鉴别能力.方法 收集了3例经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3例通过螺旋CT扫描均测得脂肪密度影,病灶动脉期呈条索状及扭曲血管状不规则强化、门脉期进一步强化;实质期成等密度.但脂肪样低密度区始终不强化.结论 病灶同时含有脂肪成分及血管影是HAML的CT特征性表现,结合平扫及动态分期增强扫描;有助于提高该病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螺旋CT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搜集34例经临床证实的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的MSCT资料,所有病例均行上腹部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10例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方法进行血管成像。结果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螺旋CT主要表现为:门静脉主干或其分支扩张增粗,门静脉走行区可见迂曲扩张、紊乱的静脉血管影;肝实质动脉期一过性异常灌注;显示原发病灶。结论螺旋CT可优化门脉侧支循环显示,是诊断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有效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能谱CT门静脉期虚拟平扫替代常规平扫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49例腹部增强扫描患者,选用美国GE Revolution128矢量CT宽体探测器螺旋CT,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3组采用能谱(GSI)扫描模式,平扫使用常规扫描模式,平扫与门脉期增强均采用前置ASiR-V40%算法重建成层厚及层间距均为1.25 mm的薄层图像传入GE ADW4.7后处理工作站,门静脉期图像经GSI Volume Viewer软件处理得到虚拟平扫图像。根据成像方式组合可分为常规平扫+三期动态增强、虚拟平扫+三期动态增强扫描2种模式。分别测量常规平扫与门静脉期虚拟平扫2种图像肝脏及腹主动脉、竖脊肌的CT值、平均噪声(SD)值、平均信噪比(SNR)值,对图像质量进行客观评价;评价常规平扫与门静脉期虚拟平扫的图像质量和诊断效能差异;对比分析2种扫描模式的总辐射剂量差异。结果 门静脉期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肝脏、腹主动脉的平均CT值差别不大;门静脉期虚拟平扫肝脏、腹主动脉的SD值小于常规平扫(P<0.05);肝脏、腹主动脉的SNR值大于常规平扫(P<0.05);虚拟平扫+三期动态增强患者接收辐射剂量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146例肝局灶性病变,回顾分析其CT多期扫描特点。结果6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平扫50例为低密度、12例为等密度,3例为高密度;增强动脉期:38例病灶明显均匀强化,19例呈不均匀强化,8例轻微强化或不强化。门脉期HCC55例为低密度,10例为混杂密度;58例肝血管瘤平扫均为低密度。动脉期:52例病灶边缘呈结节状、点状及小球状高密度强化,5例几乎不强化,1例不强化;门脉期:43例边缘点状强化,10例强化高于肝实质,5例强化呈等密度。18胆管细胞癌平扫均为低密度。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强化不断增强,延迟呈持续强化。3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平扫均为低密度,动脉期强化为高密度,中央见低密度低密度不强化影,门脉期强化呈略高密度,延迟呈相对低密度,其中2例中心瘢痕区可强化,呈相对高密度。2例肝腺瘤平扫为低密度,动脉期为高密度,门脉期为等密度。结论严格控制螺旋CT的多期扫描时间,掌握好多期CT影像改变特点,螺旋CT对大多数HCC、肝血管瘤能做出正确诊断,其他如不典型HCC、肝腺瘤、FNH单从影像对其鉴别诊断较困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用多层螺旋CT和自动高压注射器对158例患者行肝脏增强扫描.对比剂总量为80ml~100ml(1.2ml/kg),注射流率为1.5ml~3ml/s.注药后约30S和70S进行2期扫描.结果154例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影像,显示良好,并能很好的显示腹主动脉,肝动脉,脾动脉,肝门区血管分支,门静脉和下腔静脉.4例因各种原因双期显影不佳.结论多层螺旋CT,配合自动高压注射器对肝脏及腹腔脏器进行增强扫描,对肝脏及腹腔脏器许多疾病的诊断均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