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癌(HCC)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APFs)的DSA表现和不同栓塞模式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均有APFs的HCC患者的DSA图像。所有患者均给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或经肝动脉灌注化疗(TAI)治疗。APFs的栓塞方式有:钢圈+明胶海绵+TACE,明胶海绵+TACE,TAI。结果 APFs的DSA表现可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中央型(29例)表现为门静脉主干及大分支提前显影和(或)肿瘤染色出现于门静脉显影之后。周围型(9例)表现为肿瘤内出现门脉分支显影,与动脉分支伴行可呈"双轨征"。介入治疗钢圈+明胶海绵+TACE9例,明胶海绵+TACE25例,TAI4例。结论 DSA是诊断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直观可靠的方法,对介入治疗有指导作用。不同栓塞模式治疗APFs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李捷 《中国医学创新》2009,6(35):142-143
目的 探讨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增强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比较增强CT与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诊断肝动脉门静脉瘘中的差异.方法 选择经肝动脉DSA证实存在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肝癌患者43例,回顾性分析其CT平扫与增强表现再与其DSA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肝动脉门静脉瘘中央型32例,周围型11例.CT与DSA表现肝动脉期或肝动脉显影的同时门静脉主干及(或)二级以上分支显影分别为43例与37例,两者存在差异(χ2=6.45,P<0.01).CT与DSA分别为32例与28例,二者无显著差异(χ2=0.01,P>0.5).CT与DSA显示门静脉癌栓分别为15例和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P<0.05).DSA有11例表现肝动脉截断征,10例表现为双轨征.CT示5例动脉期脾脏强化程度相对减低,周围型肝动脉门静脉瘘还可在CT表现为肝动脉期肝脏边缘异常强化区.结论 CT增强对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具有很高敏感性(86%),其中门脉系统提前显影及部分肝叶或肝段提前进入肝实质期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肝细胞癌(HGC)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并探讨APS的形成原因及相关介入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经肝动脉造影证实为HCC合并APS患者的肝脏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并与其肝动脉造影表现进行对比。结果 经肝动脉造影证实为合并APS的35例HCC患者中,CT增强动脉期表现分为三型:(1)门静脉主干和正常肝的门静脉分支在肝动脉期提前强化显影20例。(2)肿瘤同侧肝叶门静脉(2级或2级以远分支)在肝动脉期提前强化显影7例。(3)肿瘤周围非癌变肝实质在肝动脉期提前强化8例。结论 经血管、经肝窦、经肝血管丛的途径是肝细胞癌APS形成的主要机制。多层螺旋CT诊断HCC合并APS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肝脏动静脉瘘(AVF)的CT表现,并与DSA作对照,评价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组1)和非双期动态增强扫描(组2)诊断AVF的价值与限度.资料与方法:89例临床疑有肝脏病变的患者进行了DSA检查,其中55例行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34例只行平扫和门脉期扫描.DSA诊断AVF采用的标准是:动脉期门静脉、肝静脉主干或其分支提早显影.CT诊断AVF的标准是:(1)动脉期门静脉主干或其分支提早显影;(2)动脉期肝实质短暂强化,平扫呈等密度,门脉期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3)动脉期肝静脉主干提早显影.对患者的CT和DSA的AVF表现进行对比,评价其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肝脏动静脉瘘(AVF)的CT表现,并与DSA作对照。评价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组1)和非双期动态增强扫描(组2)诊断AVF的价值与限度.资料与方法:89例临床疑有肝脏病变的患者进行了DSA检查,其中55例行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34例只行平扫和门脉期扫描.DSA诊断AVF采用的标准是:动脉期门静脉、肝静脉主干或其分支提早显影.CT诊断AVF的标准是:(1)动脉期门静脉主干或其分支提早显影;(2)动脉期肝实质短暂强化,平扫呈等密度,门脉期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3)动脉期肝静脉主干提早显影.对患者的CT和DSA的AVF表现进行对比,评价其意义.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癌门静脉侵犯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门静脉侵犯的形成机制、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16例HCC患者进行肝脏MSCT动态增强检查,共发现88例门静脉侵犯,其MSCT征象结合DSA表现综合分析。结果88例HCC门静脉侵犯患者在MSCT动态增强扫描时均显示了相关的阳性征象。88例中,门静脉癌栓(TTPV)72例,其中36例合并门静脉海绵状变性(CTPV);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60例;同时伴有TTPV和APS42例;肝脏血流灌注异常16例。结论MSCT为HCC门静脉侵犯的诊断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检查工具。对研究HCC门静脉侵犯的发生机制及肝癌的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SCT肝脏增强扫描及肝动脉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诊断价.方法 回顾分析32例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合并动脉门静脉瘘患者的MSCT双期扫描与血管三维重建技术的影像学表现.血管三维重建方法有2种:表面遮盖成像(SSD)和最大强度投影(MIP).结果 中央型肝动脉门静脉瘘5例,周围型肝动脉门静脉瘘27例.根据肝癌并动脉门静脉瘘患者的MSCT增强扫描表现,其程度分为3种:轻度13例,中度15例,重度4例.结论 MSCT肝脏增强扫描与三维重建技术是诊断与评价肝癌动脉静脉瘘的有效手段,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对肝癌(HCC)合并肝动静脉瘘(HAVF)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HCC并HAVF患者的MSCT扫描及三维重建表现.结果 20例HCC并HAVF患者MSCT动态增强扫描时均显示了相关阳性征象.20例中,肝动脉肝静脉瘘1例,肝动脉门静脉瘘19例(中央型13例,周围型6例).中重度HAVF三维重建表现效果较佳,多平面重组对略细小血管如肝动脉、门静脉的分支显示效果较好.结论 MSCT对HCC合并HAVF的诊断及发生机制的研究与治疗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门静脉癌栓(PVTT)的多层螺旋CT(MSCT)特征,评价MSCT在PVTT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43例PVTT病变患者的MSCT资料,采用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应用容积重建(VR)、多层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对门静脉及其主要分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结罩本组癌栓Ⅰ型5例、Ⅱ型28例、Ⅲ型7例、Ⅳ型3例;CT平扫显示门静脉扩张、增粗,腔内癌栓呈低密度或高低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26例癌栓出现强化,17例癌栓不强化;8例同时伴有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9例伴有肝动脉门静脉瘘(APS);21例出现肝脏血流灌注异常.结论 MSCT能够明确PVTT诊断及分型,对肝癌的综合治疗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脓肿在多层螺旋CT(MSCT)双期或三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及临床价值,特别是在动脉期的表现.方法 观察20例经手术或穿刺证实的肝脓肿在多层螺旋CT双期或三期扫描在动脉期与门静脉期的CT表现,特别是在动脉期的表现.动脉期是在注射造影剂后25 s开始扫描,门静脉期是65 s开始扫描,延迟是5 min开始扫描,每期全肝扫描所用时间为5~7 s. 结果 (1)动脉期表现:肝内低密度或略低密度灶周围肝组织强化明显,而病灶本身或边缘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2)门静脉期表现:环靶征、环状征、花瓣征、分房状征.(3)延迟期表现:病灶缩小或不变,水肿带消失或模糊.结论 多层螺旋CT双期或三期扫描充分反映了肝脓肿的病理变化,对早期诊断肝脓肿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高忠  赵凡玉  李敏 《广西医学》2015,37(3):413-414,426
目的 探讨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PEComas)的多层螺旋CT( MSCT)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肝脏PEComas的MSCT影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肿瘤位于肝右叶7例,左叶4 例,尾状叶1例. 瘤灶最大直径5~10 cm 10例,>10 cm 2例. 平扫表现:密度不均12例,病灶内出血2例,不规则钙化1例,完整包膜9例,边界较清晰10例. 增强表现: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10例,病灶不均匀强化且不明显2例;门脉期至延迟期病灶强化程度稍减退6例,其中不均匀减低4例. 肿瘤压迫周围血管7 例,其中肝动脉及门静脉骑跨肿瘤边缘3 例,门脉右支穿行肿瘤内2例,门脉左支受侵犯1例,左肝静脉早期显影1例,所有病例均无门静脉癌栓. 结论 肝脏PEComas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点,MSCT对诊断该类疾病有重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动态增强CT扫描表现。结果15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中,肿块形成型12例,管壁浸润型1例,腔内生长型2例。肿块形成型CT平扫表现为肝内低密度肿块10例,等密度肿块2例;动态增强扫描7例动脉期肿块周边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增加;延迟期4例均匀性强化,2例不均匀性强化,1例肿块中央始终无强化。3例动脉期肿块呈轻度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时期进一步强化;2例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开始强化;延迟期增强。围管浸润型表现为胆管不规则的增厚;1例腔内生长型表现为扩张的胆管内强化结节;1例腔内生长型表现为胆管扩张,未见肿块。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动脉门静脉瘘(arterioportal shunt,APS)的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 spiral CT,MSCT)增强特征及形成机制,评价MSCT在APS诊断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45例APS病变患者,采用8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后,应用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组(Multi planar reconstructions,MPB)、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等方法对腹腔干、门静脉、下腔静脉及其主要分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分析APS的CT特征及分流类型、程度。结果45例均有动脉期门静脉主干或分支提前显影。动脉期肝实质呈楔形、三角形、不规则形片异常强化39例。按分流部位分:中央型21例,周围型9例,混合型14例,弥漫型1例。按分流程度分为:轻度6例,中度26例,重度13例。结论MSCT能够明确APS诊断,初步判断APS的分流部位、类型和程度,对肝癌的综合治疗及APS的栓塞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肝细胞癌(HCC)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59个经病理证实的早期HCC的资料。全部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后动脉及门静脉期扫描。结果:早期HCC的CT表现分为3种类型:平扫、增强动脉期及门静脉期扫描均表现为低密度,共28个病灶(47.46%);平扫呈等密度,增强动脉期及门静脉期扫描表现低密度,共19个病灶(32.20%);平扫及增强动脉期扫描均呈等密度,门静脉期扫描呈低密度,共12个病灶(20.34%)。结论:对有慢性肝病病史的患者,在CT增强前及增强后动脉期、门静脉期扫描表现为低-低-低、等-等-低密度的病灶,应考虑为早期HCC。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多时相薄层扫描对微小肝癌(M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临床已确诊为肝功能失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300例,每6个月行MSCT动脉期(20~25 s)、门静脉期(50~55 s)、平衡期(2~3 min)多时相薄层(3~5 mm)扫描,CT检查阳性病例均行DSA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300例肝功能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共检出MHCC27例,其MSCT表现特点是平扫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动脉期呈高密度,门静脉期呈略高密度、等密度或略低密度,平衡期呈等密度或低密度.敏感性分别为:动脉期为92.5%(25/27),门静脉期为77.78%(21/27),平衡期为88.89%(23/27),综合多时相薄层扫描敏感性为96.30%(26/27).DSA检出MHCC的敏感性为33.33%(9/27).27例MHCC患者中,25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1例AFP明显增高(409 μg/L),1例8个月后发展成巨块型肝癌,1年后死亡.结论 MSCT多时相薄层扫描检出MHCC癌灶以动脉期和平衡期为最佳,综合多时相薄层扫描影像可明显提高MHCC的检出率和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6.
彭晓容 《罕少疾病杂志》2012,19(5):17-20,57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和MRI扫描在诊断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纳入所有进行了动态CT增强(n=23)和MRI增强(n=19)扫描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别对病灶的大小、部位、边缘、形态、密度(或信号)以及动态增强表现以及继发征象进行分析。结果病灶均为单一肿块型36例,周围见卫星灶者6例;发生于右肝18例,左肝24例;肿瘤直径平均4.9±1.8cm(1.9-11cm)。平扫时,在CT上肿块均呈稍低密度,MRI上肿块呈稍高T2WI信号、稍低T1WI信号;动态增强时,23例CT扫描患者中,18例患者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灶周围见线样环状强化,延迟期均可见病灶中心不同程度延迟强化;19例MRI扫描患者中,13例患者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灶周围见线样环状强化,延迟期均可见病灶中心不同程度延迟强化。间接征象包括:周围性胆管扩张(n=17)、邻近肝包膜回缩(n=8)、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n=16)。结论动态增强CT和MRI在肝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肝转移瘤的血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腹腔动脉造影、肝固有动脉造影、单纯门静脉CT灌注成像探讨肝转移瘤的血液供应.方法:对50例肝转移瘤患者进行了CT平扫、CT增强扫描、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超选择性肝固有动脉造影,对其中23例患者行肠系膜上动脉插管单纯门静脉CT灌注扫描,以观察肝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计算转移瘤中心区域、肿瘤边缘、门静脉和肿瘤周边正常肝实质的时间密度曲线(TDC).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图像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定量分析,CT图像用去卷积分灌注软件进行分析.结果:DSA表现:多血供肿瘤12例,少血供者38例,环形染色36例.肝固有动脉造影TDC显示,肿瘤中心密度(K值)峰值平均为(67.48±11.56)%,肿瘤边缘密度(K值)峰值平均为(76.23±14.89)%,正常肝实质密度(K值)峰值平均为(51.42±10.26)%;肿瘤中心密度达到峰值的时间平均为(9.00±1.03)s,肿瘤边缘密度的达峰时间为(10.69±2.82)s.腹腔动脉造影TDC显示,肿瘤中心及肿瘤边缘密度先表现为快速上升,然后为缓慢上升的平台,而正常肝实质则呈现持续缓慢上升的态势,在14 s以后,肿瘤中心的密度不仅小于肿瘤边缘的密度,而且小于正常肝实质的密度.门静脉显影的峰值时间平均为(11.84±1.81)s.多期增强CT扫描表现:动脉期呈明显环状强化者11例;动脉期呈轻度环状强化、门脉期呈渐进性厚壁强化者5例;动脉期不强化、门脉期环状强化者25例;平衡期环形强化者8例;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均不强化者1例.单纯门静脉灌注CT表现:肿瘤在30 s的时间内,密度几乎呈直线,无增强表现.门静脉达峰时间平均为(14.33±2.23)s,最高峰值平均为(320.00±28.78)HU;而正常肝实质的密度在注射对比剂后呈现缓慢上升的态势,达峰时间为(22.25±3.44)s,最高峰值平均为(110.75±16.31)HU.结论:肝动脉是肝转移瘤血供的唯一来源,门静脉不参与肝转移瘤的血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MSCT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16例非典型CHL的CT表现,从病灶大小、平扫特点、动态增强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16例病例中位于肝右叶7例,左叶9例。动态增强扫描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动脉期病灶呈快速明显均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②动脉期病灶呈典型的周边结节状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有向心性强化趋势;③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轻度的周边强化或不规则强化;④动脉期病灶呈中央点状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增强向周边区延伸。结论非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与瘤体的组织学类型及内部组织结构密切相关,认识其非典型表现对CH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增强三期扫描对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影像学及临床最后诊断的23例肝血管瘤患者CT资料.结果 23例27个病灶中有22例24个病灶平扫表现为低密度,1例3个病灶平扫表现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27个病灶均出现边缘结节状和(或)斑状强化,且强化环绕病灶周围.门静脉期22个病灶强化范围向中心扩散、延伸;5个病灶完全强化.延迟期27个病灶均完全强化或大部分强化.结论 16层螺旋CT增强三期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对原发性肝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7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前行MSCT多期扫描,观察病变的强化特征。结果(1)巨块型44例(56.4%),结节型29例(37.2%),弥漫型5例(6.4%)。(2)多期增强影像学表现:①动脉期中度强化47例(60.3%),病理性动脉血管显示69例(88.5%);②门脉期68例(87.2%)病变强化值低于邻近正常肝组织,42例发现门脉癌栓;③延迟期10例表现为等密度表现。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能够充分显示HCC本身的征象和伴发的其他征象,能够提高HCC病变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