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梁君林  万德森  潘志忠  周志伟 《广西医学》2006,28(12):1871-1873
目的探讨Dukes’A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行根治术的Dukes’A期结直肠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非复发组144例,复发组28例。结果Dukes’A期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率(20.9%)比结肠癌(8.1%)高(x^2=4.800,P〈0.05)。肿瘤浸润至肌层术后复发转移率(18.4%,28/152)明显高于局限于黏膜下层肿瘤(0.0%,0/20)(P〈0.05)。而性别、年龄、病程、大体类型、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与术后复发转移无关。结论Dukes’A期直肠癌比结肠癌术后更易发生复发转移。Dukes’A期结直肠癌浸润至肌层术后复发转移风险高于局限于粘膜下层。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Annexin A4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以探讨结直肠癌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对正常结直肠组织以及Dukes A、B、C、D期结直肠癌组织进行Annexin A4及其磷酸化检测。结果:在正常组织以及结直肠癌组织中Annexin A4及其磷酸化均有表达,Annexin A4在Dukes A和B期表达最高,Dukes C和D期略低于正常组,磷酸化Annexin A4在Dukes A期表达最高,Dukes B、C和D期与正常组无差异。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Annexin A4的异常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肿瘤转移抑制蛋白1(MTSS1)、埃兹蛋白(Ezrin)及膜联蛋白Ⅱ(AnnexinⅡ)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4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MTSS1、Ezrin及AnnexinⅡ的蛋白表达,分析3种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各种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三者的相关性。结果:MTSS1在中高分化、Dukes A+B+C期结直肠癌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低分化、Dukes D期结直肠癌(均P<0.01);Ezrin在中高分化、Dukes A+B+C期结直肠癌的阳性表达率高于低分化、Dukes D期结直肠癌(P<0.01,P<0.05);AnnexinⅡ在中高分化、Dukes A+B+C期结直肠癌的阳性表达率高于低分化、Dukes D期结直肠癌(均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MTSS1和Ezrin、Ezrin和AnnexinⅡ、AnnexinⅡ和MTSS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r=0.259,P<0.01;r=0.405,P<0.01;r=0.215,P<0.01)。结论:MTSS1、Ezrin及AnnexinⅡ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作为一组有效的结直肠癌诊疗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组织趋化因子IL-8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组织趋化因子IL-8的表达与结直肠 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临床收集的新鲜结直肠癌组织标本中趋化因子IL-8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果直肠癌组织中趋化因子IL-8蛋白的表达。结果:12例结直肠癌组织经RT-PCR检测均可出现趋化因子IL-8mRNA的表达。40例结肠癌组织IL-8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87.5%;结直肠癌组织IL-8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转移及Dukes分期有关,表达强者,转移发生率高,Dukes分期晚。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趋化因子IL-8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5.
Dukes'B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Dukes’B期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以指导术后选择性辅助化疗。方法 收集1990~1999年416例根治性切除的Dukes'B期结直肠癌病例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B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活动程度、肠壁侵袭层次、术中输血及术中化疗,与预后有关。Cox比例危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仪活动程度、肠壁侵袭层次及术中输血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活动程度、肠壁侵袭层次及术中输血是Dukes'B期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可作为Dukes'B期患者选择性进行辅助化疗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4(MMP-14)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TIMP-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MMP-14和TIMP-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结直肠癌术后石蜡包埋标本6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20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MMP-14和TIMP-2的表达水平,分析MMP-14和TIMP-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正常结直肠组织的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和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MMP-14和TIMP-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6.7%和80.0%,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P<0.01)。MMP-14的表达与结直肠癌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密切关联,在浸润浆膜组、有淋巴结转移组和Dukes C+D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5%、94.1%和94.3%,显著高于未及浆膜组、无淋巴结转移组和Dukes A+B期的68.2%、73.1%和76.0%(P<0.05)。TIMP-2的表达与结直肠癌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密切关联,在浸润浆膜组、有淋巴结转移组和Dukes C+D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3%、64.7%和62.9%,显著低于未及浆膜组、无淋巴结转移组和Dukes A+B期的81.8%、88.5%和92.0%(P<0.05)。MMP-14和TIMP-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s=-1.0,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MMP-14的高表达可能促进了肿瘤的浸润和转移,TIMP-2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抑制作用,二者之间的平衡失调可能是肿瘤侵袭和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erbB-2癌基因扩增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差别PCR技术检测52例结直肠癌患者在c—erbB-2癌基因的扩增情况。结果:48.1%(25/52)的结直肠癌发现有c—erbB-2癌基因的扩增;有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C+D期患者c—erbB-2基因扩增率(72.0%及68.0%)分别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A+B期患者(25.9%及29.6%);c—erbB-2基因扩增与肿瘤组织学分化和组织病理类型显著相关;伴有腺瘤性息肉的结直肠癌患者c—erbB-2基因扩增率高于不伴有腺瘤性息肉的结直肠癌患者(100.0%对43.5%,P〈0.05)。结论:差别PCR技术检测c—erbB-2癌基因的扩增是一种快速简便、灵敏可靠的方法;c—erbB-2癌基因的扩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结直肠癌的分化状态和生物学行为,对结直肠癌的预后和转移潜力是一种良好的判断指标,并可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我院2002~2005年收治的196例大肠癌患者临床特征,将196例病例按年龄分为35岁~、45岁~、55~65岁三组,进行性别、职业、发病部位、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等临床特征的比较。结果,196例患者中35岁~组中以女性发病率高,其他两组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三组间前两组中以干部发病率较高,55岁~组以工人发病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6例中结肠癌79例,直肠癌117例;病理类型以高-低分化腺癌多见,三组分别为55.32%、69.23%、71.43%;Dukes’A B期在三组中分别为61.71%、55.39%、64.28%,Dukes’C D期在三组中分别占38.29%、44.61%、35.72,三组中Dukes’A B期均高于Dukes’C D期。直肠癌发病高于结肠癌,男女发病率相似;病理类型以高-低分化腺癌为主;临床收治该年龄段患者以Dukes’A B期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Annexin A4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以探讨结直肠癌的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对正常结直肠组织以及Dukes A、B、C、D期结直肠癌组织进行Annexin A4及其磷酸化检测.结果 在正常组织及结直肠癌组织中Annexin A4和其磷酸化均有表达,Annexin A4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maspin、p53及skp2蛋白在结直肠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aspin、p53及skp2在50例结直肠腺癌,20例结直肠腺瘤、20例正常结直肠粘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maspin蛋白在结直肠腺瘤和正常结直肠粘膜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结直肠腺癌(p<0.05);无淋巴结转移组maspin表达率高于淋巴结转移组(p<0.05);Dukes C,D期结直肠癌组织maspin表达率低于Dukes A、B期(p<0.05).在结直肠腺癌及腺瘤中maspin与p53的表达均呈负相关(P<0.01),然而在skp2与maspin、skp2与p53之间没有发现相关性(P>O.05).结论 :maspin的表达可能受p53基因的调控.联合检测maspin、p53及skp2在结直肠肿瘤中表达水平,对判定结直肠癌恶性程度及预后可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13.
扩张兔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动态观察扩张兔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选用2--3kg新西兰大白兔64只,分为2大组,快速扩张组和常规扩张组,每组32只,每大组再分为4组,为扩张完成后即时、1周、12周、24周组。每组8只,其中4只为实验组,另4只植入扩张器不扩张作为对照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皮扩张后经历--由扩张刺激引起的创伤至完全修复的过程。扩张后即时真皮中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功能由静止转向活跃,胶原纤维碎裂成片,弹力纤维部分断裂,炎症细胞浸润;扩张后1周常规扩张组基底膜连续性基本恢复。显示成纤维细胞合成功能活跃。扩张后12周、24周,成纤维细胞趋于稳定、形态狭长,部分胶原排列紊乱,部分有似癜痕样改变。结论:扩张刺激可致兔皮肤创伤。扩张后真皮不可完全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芹黄素对大鼠缺血视网膜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30只Long-Evans大鼠用动脉结扎法造成视网膜缺血模型,其中治疗组20只腹腔注射芹黄素,对照组10只注射溶媒二甲基亚酚。用视觉电生理仪检查视网膜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芹黄素治疗组视网膜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芹黄素能促进大鼠缺血视网膜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变化率的测定对细菌性肺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细菌性肺炎患者72例,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有效组)47例和治疗无效组(无效组)25例,对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中的降钙素酶原变化及影响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有效组治疗后3天及治疗后7天的降钙素酶原显著低于无效组的患者(P<0.05);年龄>65岁、心功能≥3级、COPD、糖尿病、肺部双侧受累(X线示)、菌血症、感染性休克和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感染性休克、肺部双侧受累、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及心功能≥3级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测定降钙素原变化率对细菌性肺炎的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人体寄生虫学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初步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指出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显著,受到了绝大部分同学的赞同和欢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和评价头孢他啶(泰得欣)应用于普通胸外手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对比试验,观察2005年8-10月96例普胸手术预防和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泰得欣在预防和治疗术后感染中总有效率95.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结论 泰得欣临床效果满意,使用安全,值得在普胸手术中选用。  相似文献   

18.
罗岩 《当代医学》2010,16(11):247-248
患者女,19岁,体检发现全身多处固执破坏4个月。影像学检查:平片及CT平扫检查:双侧髂骨、耻骨、股骨颈及股骨上段均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影,略呈膨胀性,边界清楚,部分可见硬化边。双侧肱骨上段、肩胛骨近关节盂处骨质及股骨下段、右胫骨近端、左腓骨中上段可见多个囊性骨及右侧锁骨亦可见多发局限性低密度减低区、略呈膨胀性(图1、5)。MRI平扫:脊柱可见多个囊状长T1长T2信号,部分略呈膨胀性。(图2~4)  相似文献   

19.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20.
1986年1月至1991年6月经内窥镜检查发现胃癌107例,其中100例经内窥镜活检病理证实,阳性率93.5%,7例阴性者均经手术证实。本文分析了胃癌的内镜特征(中、晚期胃癌、一点癌)和病理特点,并就临床意义进行分析、讨论。认为在胃角、胃窦部的溃疡、糜烂、结节状及粘膜粗糙不平应仔细观察并进行活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