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是重要的血管生成调节因子,参与肿瘤形成及发展的多个过程。VEGF及其受体特异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有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心血管生成、升高细胞内Ca2+和磷酸肌醇水平及抑制核因子κB活化等生物学功能。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其生物学特性与VEGF及其受体的作用有关。现就VEGF及其受体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肺癌的治疗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与胶质瘤血管生成过程关系最密切的生长因子,本文就其特异性受体的生物学特点、在血管发生中的作用、与肿瘤生长浸润的关系及针对VEGF及其受体为靶点的抗肿瘤治疗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都依赖于肿瘤血管生成,而肿瘤血管生成又受多种因子影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最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可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通过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增加血管通透性,而诱导肿瘤血管生成.因而以VEGF及VEGFR为靶点抗肿瘤血管生成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对以VEGF及VEGFR为靶点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血管生成是肿瘤发展、转移所必需的,抗血管生成是目前基于生物靶点的抗肿瘤研究热点之一.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肿瘤血管生成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阻断VEGF的作用可以达到抗血管生成的目的.VEGF及其受体的结构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以及结合后产生的作用机制目前已经比较清楚,已有多种作用于不同环节的阻断手段在临床试验,但均有缺陷.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可以根据生物靶分子的晶体结构设计出结合力高、专属性强的小分子抑制剂已有成功应用.因此,选择不同的部位设计作用更强更优的小分子抑制剂是新药创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肿瘤生长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是相对特异性的肿瘤血管生成标志物,通过抑制其表达或阻断其效应从而抗肿瘤生长是目前国外研究热点。现就VEGF及受体的结构特征及其在肿瘤中的表达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多功能胞内酶,显增加血管通透性,在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肝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调控与肝癌的生长、转移密切相关。VEGF检测为肝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依据。组织VEGF及其受体检查是术后病理分析的重要信息。血清VEGF水平亦可能成为一种鉴别良、恶性肿瘤的标志,一种预后判断因子和一种肿瘤血管生成的标志。针对VEGF及其受体的抗血管治疗正逐渐走向临床,成为抗肿瘤治疗的一项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7.
马佶赟  全志伟 《医学综述》2009,15(4):528-531
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的持续生长和转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最特异和最重要的血管生成调节因子。通过与VEGF受体结合,VEGF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在新生血管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VEGF及其受体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发展、侵袭及预后有关,可能成为防治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有效靶点。本文就VEGF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肿瘤持续性生长和转移需要新生血管的形成,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因素中,最有效和特异的因子就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通过与其受体结合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VEGF表达对于机体多种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与VEGF及其受体介导的血管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就VEGF及其受体在大肠癌转移中的作用及抗转移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VEGF及其受体KDR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肿瘤大部分都是实体瘤,肿瘤组织是由肿瘤细胞和间质构成,间质成分主要包括血管、淋巴管、结缔组织、炎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等成分。其中,血管和结缔组织起营养、支持肿瘤细胞的作用。肿瘤内的新生血管是通过血管生成实现的,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中起到重要作用。血管生成是指活体组织在已存在的微血管床上芽生出新的以毛细血管为主的血管系统过程[1]。肿瘤的血管生成受多种血管生成因子调控,已知的血管生成因子有数十种,包括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及其受体、血管生成素家族及其受体家族以及表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等。其中VEGF家族及其受体是已知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33例上皮性卵巢癌、10例良性卵巢肿瘤、1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VEGF及其受体VEGFR-1、VEGFR-2的表达,用Ⅷ因子单抗标记肿瘤新生血管内皮,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VEGF及其受体VEGFR-1、VEGFR-2的表达在卵巢癌组织中显著高于良性及正常卵巢组织(P<0.05),且与卵巢癌患者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腹水癌细胞阳性、盆腔内形成粘连、MVD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VEGF及其受体是卵巢癌重要的血管生成调节系统,与卵巢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以VEGF及其受体为靶点的抗血管生成疗法对卵巢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观察眼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VEGF/VEGFR)系统表达的影响,探讨眼针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微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眼针治疗。再灌注3、24、72h后,免疫组化法检测脑微血管密度及VEGF、VEGFR2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大鼠VEGF mRNA、VEGFR2 mRNA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缺血再灌注24、72h微血管密度明显增加,各时间点VEGF、VEGFR2表达明显增加,VEGF mRNA、VEGFR2 mRNA表达明显上调(P均<0.05)。结论   眼针可以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微血管生成,其机制与上调VEGF/VEGFR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的表达及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VEGF-C、VEGF-D)表达、癌周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R-3、VEGF-C及VEGF-D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的表达,进行淋巴管密度计数、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VEGFR-3在癌细胞及癌周脉管内皮细胞表达,表达水平与VEGF-C、VEGF-D表达及淋巴转移显著正相关.淋巴管密度与淋巴转移、临床分期、VEGF-C表达、VEGF-D表达显著正相关,MVD与远处转移、临床分期显著正相关.结论VEGF-C、VEGF-D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的表达上调刺激VEGFR-3表达并与之结合,诱导癌周淋巴管生成,促进肿瘤的淋巴转移.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探讨Ⅱ型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type ⅡcG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PKGⅡ)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介导的人胃癌HGC-27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编码PKGⅡcDNA的腺病毒(Ad PKGⅡ)感染HGC 27细胞,使其高表达PKGⅡ,并以特异性激动剂8-pCPT-cGMP激活PKGⅡ。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 A)激活VEGFR2。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VEGFR2、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protein kinase B, p-PKB/p Akt)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hosphorylate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p-ERK1/2)表达;免疫共沉淀法检测PKGⅡ与VEGFR2的结合;免疫沉淀法联合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KGⅡ对VEGFR2丝氨酸/苏氨酸(Serine/Threonine,Ser/Thr)的磷酸化作用。结果: VEGF-A可促进HGC-27细胞增殖,并诱导胞内p VEGFR2、p-Akt和p-ERK1/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以Ad-PKGⅡ感染HGC-27细胞使其高表达PKGⅡ并激活后,VEGF-A引起的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p VEGFR2、p Akt和p-ERK1/2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KGⅡ可与VEGFR2相互作用,使后者丝氨酸/苏氨酸磷酸化。结论: 激活的PKGⅡ可通过使VEGFR2发生丝氨酸/苏氨酸磷酸化抑制人胃癌HGC-27细胞的VEGFR2酪氨酸磷酸化,进而抑制其下游的增殖相关信号转导,最终抑制该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4.
目前抗血管生成治疗是抗肿瘤研究的热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刺激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在肿瘤新生血管中高表达,因此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理想靶点。以VEGF、VEGFR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除了常见的单克隆抗体药物阿伐斯汀外,小分子抑制剂舒尼替尼、索拉非尼等也已经广泛使用;另外,一些具有上市潜力的药物,如范得他尼、西地尼布、瓦他拉尼、阿西替尼等也值得关注。已上市和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VEGFR小分子抑制剂按结构大致分为6类:喹啉及喹唑啉类、哒嗪类、吲唑类、咪唑和吡咯嘧啶类、吲哚类和其他结构等。对VEGF、VEGFR的生物学功能,其代表性的小分子抑制剂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3(VEGFR-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微淋巴管密度(LVD)和胃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微阵列技术,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组织标本125例、癌旁正常组织96例中VEGF—C、VEGFR-3的表达,以Podoplanin标记微淋巴管密度(LVD)进行计数。结果VEGF—C和VEGFR-3在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4%、56.0%和10.41%、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EGF—C和VEGFR一3表达与LDV、胃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远处转移及CEA均呈正相关(P〈0.05),VEGFR一3表达与Ca19—9呈正相关(P〈0.05)而VEGF—C的表达则与CA19—9无相关(P〉0.05);胃癌组织中LVD计数为(2.98±0.81)个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计数(1.82±0.6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癌周LVD计数高于癌内LVD计数(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VEGF—C和VEGFR-3均呈高表达,与淋巴管生成有关并参与了胃癌的发生、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16.
李树军  石太新  唐成和 《医学综述》2006,12(13):792-79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主要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一种细胞因子,是最重要的促进血管新生的因子,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增殖与分化、促进细胞内钙聚集、增加微血管的通透性并诱导血管生成等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以及其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 receptor,VEGFR)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均有高水平的表达。在恶性血液肿瘤中发现有血管新生,并伴随V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升高,对于恶性血液肿瘤细胞的生长、增生、转移、生存、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外学者应用逆转录酶链反应、免疫印迹法、固相放射免疫分析等方法,对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外周血和骨髓标本的VEGF、VEGFR进行测定分析后认为VEGF、VEGFR与不同类型的白血病的治疗、复发、预后均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研究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骨髓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分成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1例),每组均进行常规化疗,观察组同时口服沙利度胺100mg/d。取患者血浆,使用ELISA法测定治疗前后2组患者VEGF、VEGFR、bFGF以及MVD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EGF、VEGFR与MVD分别为(212.8±36.2)pg/ml、(1765.4±338.1)pg/ml、(8.31±1.55)n/HP,与对照组的(289.0±31.7)pg,/ml、(1359.9±392.8)pg/ml、(14.21±2.74)n/HP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bFGF分别为(2.10±0.19)pg/ml与(2.12±0.29)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消化道反应与神经系统症状发生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沙利度胺通过抑制患者体内VEGF的表达与减少MVD而达到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并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VEGF)及其受体 ( VEGFR)在先兆子痫大鼠肾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复制大鼠先兆子痫模型 ,应用原位杂交法测定肾小球 VEGF m RNA转录水平 ,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小球 VEGF和 VEGFR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在先兆子痫大鼠中 ,肾小球局部 VEGF m RNA和 VEGF、VEGFR-2蛋白表达均增强 ,且表达的强度与 2 4h尿蛋白排泄量呈正相关。结论 肾小球 VEGF- VEGFR系统可能参与了先兆子痫中大量蛋白尿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过其特异性受体VEGF受体(VEGFR)发挥生物学功能。VEGFR包括VEGFR1-3和Neuropilins,VEGFR除分布于内皮细胞外,还表达于正常表皮、某些皮肤肿瘤和炎症性皮肤病中。VEGF-VEGFR信号传导通路可能在治疗这些皮肤疾病中成为重要的靶目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肺癌细胞分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进肺转移的受体相关机制。方法 应用噻唑蓝(MTT)与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测定9种肺癌细胞系的增殖状况和培养上清液中VEGF水平,筛选出差异表达VEGF且增殖无明显差异的两株细胞系。将两株细胞分别接种于SCID小鼠背部观察肿瘤生长,肺癌细胞经尾静脉注射建立肺转移模型,采用HE染色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肺转移瘤及血管密度。应用两种VEGFR中和抗体(MF-1和DC101)腹腔注射治疗肺转移小鼠,观察肺转移瘤数改变。结果 9种肺癌细胞系分泌VEGF水平不同,其中最高的是A549(182.7ng/mL),最低的是SPCA1(13.39ng/mL),A549细胞和SPCA1细胞的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549细胞在小鼠背部形成的肿瘤体积明显大于SPCA1细胞,肿瘤组织内新生血管明显增多。A549细胞形成肺转移瘤数为SPCA1细胞的2.3倍。抗VEGFR-1治疗使肺转移瘤数明显减少,而抗VEGFR-2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癌细胞分泌的VEGF促进肿瘤生长、转移和肿瘤血管生成,VEGF通过VEGFR1通路促进肺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