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金匮要略》“治未病”之管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治未病”首倡于《内经》,仲景将这一思想作为其学说的精髓,在《金匮要略》中不但体现在防治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而且体现在对疾病预防性治疗的用药方面。其精神实质是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从养生防病、重视先兆、早治防重、已病防传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医“治未病”的丰富内涵。“治未病”理论在临床用药中的运用,也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肝病实肺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金匮要略》从五脏相关角度阐述了治未病的理论。日本学者曾深有感触地说:“如果《金匮要略》‘未病’的理论早些被医学界了解,那么,‘脏器相关性’可能会更早些提出来”。可见,肝病实脾论为西医新医学模式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肝病不尽“当先实脾”,有时必先实肺。1 《金匮要略》关于肝病实肺的论述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在论述脉象与四时五色相参的诊病方法时曾道:“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显然,春天当脉弦、色青,若色不青反白,乃肺金乘制肝木所致,肝病必成。此从发病学角度扼要论述了肝病成因之一即肺邪传肝。故  相似文献   

3.
文章依据《金匮要略》原文,归纳书中疾病辨证体系明暗两线,从疾病部位的角度构建的脏腑经络辨证体系为明,包括经络传于脏腑、经络脏腑同病、脏腑相传、脏腑传于经络四种形式;从物质病理改变角度构建的气津液血辨证体系为暗,包括辨治外感温热病的卫气营血传变和辨治内伤杂病的气水血传变两种形式.《金匮要略》中的明暗两线是后世辨证体系的中...  相似文献   

4.
彭涛 《光明中医》2012,27(8):1663-1664
“治未病”早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同时在《素问·刺热论》篇提出:”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在《内经》提出预防疾病的思想基础上,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病脉证》篇中首先阐明了这一规律和防止传变的方法,如篇中云:“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等等.而唐代孙思邈则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并在《千金要方》中强调:“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即逝之后.”他还提出医生和病人都要“安不忘危,预防诸病”.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与肿瘤病学三级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对当代医学界尚难治愈的恶性肿瘤,中医以“治未病”为中心,开展研究工作,应用于中医肿瘤学领域,与现代肿瘤病学的三级预防有异曲同工之妙。“治未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是古代医家对疾病提出的预防学术思想。《难经》、《金匮要略》承先启后而发挥之,使中医预防学理论倍受推崇而日臻完善。“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有治疗、医治;治理;调理、调养;条达、条顺;安定之义。“未病”包含…  相似文献   

6.
养生学在《内经》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并认识到对疾病的斗争,积极的办法不是治疗,而是通过防重于治的养生方法维持机体各脏腑机能的统一平衡,防止疾病的发生。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明确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末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特色理论。文章首先论述了“治未病”思想的理论来源、含义及其发展和形成过程,并以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为例介绍了肝脾两脏对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以及肝脾同治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基于“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从五行制化的正常和异常、脏腑关系与肝脾同治的关系角度探讨了肝脾同治的重要性。其次,通过论述治未病与肝脾同治的关系,阐释了肝脾同治在治未病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阶段中的重要性。最后,通过肝脾同治在抑郁症和亚健康失眠防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说明了肝脾同治对于治未病的临床意义,以期为治未病思想的发展和应用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法则之一,早在《内经》中,治未病大约有以下几种涵义:1.顺应天地四时阴阳,摄精调神,预防疾病的发生,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见微知著,早期施治,防止疾病的深入和传变,见《素问·刺热病篇》。3.揆度邪正盛衰,选择适当的治疗时机,见《灵枢·逆顺篇》。《难经·七十七难》进一步从五脏相关的角度,提出了肝病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未病法则。在《金匮要略》中,仲景亦以肝病为例,更为具体地说明了治未病法则的临床运用,原文云:“夫治来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睥,当先实脾,四季脾旺  相似文献   

9.
从“治未病”的概念来说,可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未发病之先,要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指在患病之后,进行了预防性治疗,以达到防止疾病的传变。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上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经文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意义,这与现代医学中“预防为主”的精神是一致的。至于如何进行预防性治疗问题,《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相似文献   

10.
《温病条辨》是论述温病的专著,它继承和发展了《内经》和《伤寒论》的治疗原则,使温病学的辨证施治理论体系更加完善。现就《温病条辨》治则谈一点粗浅认识。1治未病所谓治未病,含义有三:一是未病先防,使疾病不发生;二是有病早治,使疾病不传入其它脏腑;三是一脏有病除治本脏外  相似文献   

11.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12.
"元神"乃"元始之神"——"脑为元神之府"刍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时珍所说“脑为元神之府”的“元神” ,到底是否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 ,有必要加以澄清。为此详细论述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说“元神”的原意 ,并结合《内经》理论 ,指出此“元神”实际是“元始之神” ,指的是命门与脑存在的生命初始本原物质 ,这种物质并且决定了一切生物体的生长壮老已 ,而并不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3.
小儿自出生之后,就开始了自身的阴阳平衡,其阴阳平衡是阳气占主导地位的阴阳平衡。"少阳为枢"是"少阳学说"的理论核心,用"少阳为枢"来解释小儿不断枢转、变化的"阴阳平衡"十分恰当。随着"阳生阴长",新的阴阳平衡不断取代旧的阴阳平衡,构成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基本生理特点。同时,该理论也可解释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因此,少阳学说可以涵盖"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  相似文献   

14.
论述吴鞠通"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博涉知病:辨三焦、辨脏腑、辨病因、辨病机、辨湿热与温热、辨阴伤程度、辨昏迷抽搐。多诊识脉:分表里、辨虚实、审病机、定治法、判预后。屡用达药:创新方剂以羽翼伤寒、研究性味以立方遣药、灵活加减推广应用、和合刚柔以相辅成。  相似文献   

15.
李鼎 《中医药文化》2001,18(3):19-21
李鼎老师: 我是针灸医师,诊余在家,喜欢读些古代医籍,在我印象中,宋元之时对针灸理论重在整理和总结。请您指点有什么代表作,并请介绍其内容。 山东聊城读者 孙 平孙平学友: 正如您信中所说,针灸理论到宋元进入一个整理总结阶段。谈到代表性理论著作,要数元代滑寿的《十四经发挥》;若论理论落实到临床实践,不能不提《十四经合参》了。 从元代滑寿的《十四经发挥》到明代张权的《十四经合参》,反映出由宋代到明代对经络腧穴理论的若干认识。《发挥》继承了宋代的《圣济总录》和元代的《金兰循经取穴图解》等书,对全身经络及其腧…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是一部以讨论外感病为主而阐发运用辨证论治方法的著作,书中仲景既示人以规矩,又诲人以技巧。其言精奥,其法简详,其中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后世医家或伤寒论注家对此"一证"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对此笔者认为此"一证"定是"主证",其义有二:一为某方所治之证侯;二即某证侯中之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17.
"方证相对"与"方证相关"内涵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方剂与证候等基本概念入手,对方证相对、方证相关等源流、内涵及其现代研究思路与进展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分析,以期对方证关系及其概念得以明确表述。  相似文献   

18.
大蓟与小蓟品种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延明  李胜华 《中药材》1995,18(3):152-154
通过考证,大蓟和小蓟最初药用品种都是蓟属植物,宋代还用了飞廉属植物。这两属多种植物沿用至今,其中商品原植物:大蓟应是日本蓟,小蓟则含刺儿菜和刻叶刺儿菜C.setosum。  相似文献   

19.
针炙肝俞,脾俞,粱门,期门各穴抑制胆色素结石的神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是辨证论治的专书 ,其辨证包括了辨病、辨脉、辨症三大内容。“病”、“证”是《伤寒论》使用频率极高的字眼 ,尤其“病”字 ,有约一半的条文用到 ,它们在不同地方具有不同含义。正确理解其“病”、“证”的含义 ,对于正确认识《伤寒论》辨证的内容 ,明确辨证的含义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逻辑学——知识的基础》载 :“概念单独存在时 ,是显不出它的作用的。只有在一定的系统内 ,与其他概念进行一定的联结 ,形成一定的联系时 ,它才具有表达作用。”“因此 ,相同的单词 ,如果它所从属的系统不同 ,作为概念来说也不同。或者 ,即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