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大蓟、小蓟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蓟为菊科植物蓟CirsiumjaponicumDC.的根及地上部分;小蓟为菊科植物刺儿莱Cephalanoplossegetum(Bge.)Kitam.的地上部分。两者来源不同,在功效上也有区别,应用这两种中药时应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2.
炒炭对小蓟氯原酸含量的影响张本山(河南中医学院中药系:450003)中题词小蓟/生产和制备,α小蓟炭/分析,氯原酸,植物提取物小蓟为菊科植物刺儿菜Cephalanoplssegelum(Bge)Kitam.或刻叶刺儿菜Cephahnoplosseto...  相似文献   

3.
中药大蓟和小蓟植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药大蓟和小蓟植物资源调查金延明,李胜华,楼之岑(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100083)大蓟与小蓟为止血和消疮痈药。中国药典(1990年版) ̄[1]规定大蓟为菊科植物蓟CirsiumiahoicumFrish.exDC.的地上部分或根,小蓟为刺儿菜Cirsiumsetosum(Willd.)MB.的地上部分。近几年笔者对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重要县市进行了植物调查、采集和收集商品药材的工作,调查鉴定结果见表1,植物分种检索表见表2。表2原植物分种检索表1.植株不含白色乳汁;管状....  相似文献   

4.
大蓟、小蓟为常用中药,均来源于菊科植物大蓟为菊科植物蓟Cirsium.japonicum.DC.的干燥地上部分或根,小蓟为菊科植物刺儿菜Cephalanoplossegetum(Bge.)Kitam.的干燥地上部分,两者生药性状相似而不易区别。《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中,收载了根大蓟、小蓟叶的组织鉴别。为了准确区别这二种中药材,有必要从化学成分上予以区别,现已发现两者的止血有效成分均为黄酮类,大蓟含柳穿鱼苷、蒙花苷;小蓟含蒙花苷、芦丁。我们采用了聚酰胺薄膜色谱法和HPLC法进行了二者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同时也对来源于不同地区的商品大蓟和小蓟进行了聚酰胺色谱法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大蓟的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蓟为菊科管状花亚科菜蓟族蓟属植物cirsi umjaponicumDC .的干燥地上部分或根[1] ,我国各地均产。大蓟性凉 ,味甘、苦 ,归心、肝经 ,功效为凉血止血、祛瘀痛 ,主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血崩、带下、肠风、肠痈、痈疡肿毒、疔疮、高血压及肝炎等。1 本草考证自古以来 ,大蓟在原植物品种方面存在着不少模糊观念 ,并且随着历史发展在不断演化和扩充。有关大蓟记载的最早见于《名医别录》 :“大蓟是虎蓟 ,小蓟是猫蓟 ,叶并多刺 ,相似。”[2 ] 由此也可看出 ,大蓟和小蓟由于原植物性状功效相似而易混淆。宋·苏颂作进一步描述 :“小蓟……  相似文献   

6.
宋俊骊  孔增科  毕雪艳  余卫兵  刘轶 《河北中医》2009,31(9):1364-1365,I0006
大蓟为菊科植物蓟的干燥地上部分,小蓟为菊科植物刺儿菜的干燥地上部分。二药均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是2种基原不同、性状不一、功效各异的药物。据文献报道和市场调查发现在东北、华北等地的经营、使用单位存在二药混用及掺杂使假的情况”。为了鉴别二药,保证用药正确、有效,我们做了二药的对比鉴别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ITS2序列鉴别大蓟、小蓟药材及其近缘混伪品,以保障临床用药准确。方法:收集大蓟、小蓟药材的基原物种蓟和刺儿菜及其近缘混伪品,经DNA提取、PCR扩增、测序和序列拼接等步骤,获得ITS2序列,结合Gen Bank载序列共14个物种54条序列,用MEGA6.0对序列进行比对分析,计算种内种间K2P(Kimura 2-Parameter)遗传距离,构建系统邻接(NJ)树。结果:ITS2序列分析表明,蓟和刺儿菜种内变异位点数均远小于其与混伪品种间变异位点,以上2个物种种内最大(平均)K2P距离均小于其与混伪品种间最小(平均)K2P距离;基于ITS2序列的系统NJ树可以将蓟和刺儿菜及其近缘混伪品很好地区分开,且各物种均单独成支。结论:ITS2序列可以很好地鉴定大蓟、小蓟药材及其近缘混伪品。  相似文献   

8.
中药小蓟叶的显微鉴别金延明,李胜华,楼之岑(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100083)小蓟主要来源于菊科植物刺儿菜CirsiumsegetumBunge和刻叶刺儿菜C.setosum(Willd.)MB。的地上部分。两者生药性状相似,较难鉴别,本文通过对小蓟叶的显微研究,提供了该两种植物的鉴别依据。1实验材料刺儿菜CirsiumsegetumBunge植物标本采自天津、北京和河北冀县,商品来自天津和北京。刻叶刺儿菜C.setosum(Willd.)MB.植物标本采自天津蓟具、北京和河北石家庄.....  相似文献   

9.
<正> 大蓟与小蓟市售大蓟与小蓟品种不但复杂,而且混乱,有的地区将大蓟、小蓟颠倒,也有的地区大小蓟不分。内于大蓟、小蓟在疗效方面有所  相似文献   

10.
临床用药大蓟、小蓟,多写成“大小蓟”为并开药,但在一些药店、医院多混淆为一味药,并没有按大蓟、小蓟分别调剂。本文对大蓟、小蓟的性状、功能主治进行了比较、阐明。为了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大蓟、小蓟两药混用实为不妥。  相似文献   

11.
银州柴胡的原植物再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龙 《中药材》1994,17(9):40-42
本文对古本草记载的银州柴胡原植物进行了考证,认为《雷公炮炙论》、《本草图经》记载的银州柴胡是伞形科植物红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本草别说》、《本草纲目》、《本草原始》等文献记载的银州柴胡应是石竹科植物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ma L. var. lanceolata Bge.。此外,本文还对伞形科植物银州柴胡B. yinchowense Shan et Y. Li, 非古本草记载的银州柴胡,以及银柴胡在古代作柴胡药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王宁 《中药材》1995,18(10):529-531
经考证古代的杜若应是指今日山姜属的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古代的高良姜主要是今日的大高良姜A.galanga,现代的鸭跖草科杜若属Pollia的杜若P.japonica应是古代杜若的伪品鸭喋草。建议将这些植物的中文名作相应的改动,以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3.
宋平顺 《中药材》1994,17(11):43-44
通过考证认为传统药用石决明应为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及皱纹盘鲍H. discus,而现代商品来源复杂,应防以假乱真。  相似文献   

14.
雪下红及千年不烂心植物考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祁振声 《中药材》1995,18(5):263-265
本文对《花镜》中的雪下红及《植物名实图考》中的千年不烂心考证结果:雪下红应当是现名千年不烂心的茄属植物Soanum cathayanum,而图考中的千年不烂心当系同属植物,现名海桐叶白英S.pittosporifolium。  相似文献   

15.
载于《本草纲目》的“鮓答”究为何物。从民族医药学文献考证,中药鮓答应是肠胃道结石,不是肝胆结石,也不是藏药“鮓石”。鮓石是指鱼脑石。  相似文献   

16.
中药炮制"火力"与"火候"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药炮制中“火力”和“火候”的概念、意义及最新进展等进行了分析与阐述,结合自身课题研究,提出了以红外非接触测温技术判断中药炮制中的“火力”大小的新方法。引入了在线式红外测温仪,获取了中药炮制中的时间一温度曲线,借以判断中药炮制中“火力”的工艺参数和解决炒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将计算机、摄像视频技术应用于中药炮制“火候”研究的新设想。  相似文献   

17.
中药炮制“火力”与“火候”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药炮制中“火力”和“火候”的概念、意义及最新进展等进行了分析与阐述,结合自身课题研究,提出了以红外非接触测温技术判断中药炮制中的“火力”大小的新方法。引入了在线式红外测温仪,获取了中药炮制中的时间一温度曲线,借以判断中药炮制中“火力”的工艺参数和解决炒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将计算机、摄像视频技术应用于中药炮制“火候”研究的新设想。  相似文献   

18.
藿香药用品种的延续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郝近大  谢宗万 《中药材》1994,17(8):40-41
从中药材的发展历史看,现今的藿香正品应含有两个种即:广藿香和土藿香。  相似文献   

19.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20.
丁永辉  王平生 《中药材》1996,19(6):314-316
对冬葵子及其混淆品苘麻子、蜀葵子和葵花子的本草学研究结果认为:冬葵子原植物为锦葵科植物锦葵Malva sinensis和野葵M.verticillata;同科的蜀葵Athaea rosea亦曾被认为是冬葵子的原植物。本文还对蜀葵、丈菊子和苘麻子等混淆品产生的原因作了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