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的经验,评价其疗效。方法:对3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脑保护装置下使用自膨胀支架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共放置支架40枚。结果:支架释放成功率100%,术后残余狭窄〈20%,无死亡病例;4例术后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静脉持续给药24-72小时后恢复正常。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远端保护装置的应用是防止术中脑卒中并发症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治疗颈动脉中重度钙化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8例颈动脉中重度钙化狭窄患者接受了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均接受了术前颈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及术前术后头颅MRI检查,评价术后新发弥散加权(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病灶、术后支架即刻残余狭窄率与钙化斑块的关系。结果  28例次CAS的即刻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无死亡或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3天内复查头颅MRI:新发DWI病灶15例(53.6%),均无神经系统症状。根据术后有无新发DWI病灶,将患者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钙化斑块的位置、体积大小、钙化弧度(calcium radian,CR)及Agatston钙化评分、钙化CT值、钙化斑块体积百分比和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内,1例患者发生手术侧脑卒中,其余27例恢复良好,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发生。术后1年复查颈动脉超声,并随访颈部X线,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0,支架断裂发生率为0。结论  在实施远端脑保护装置的情况下,CAS对颈动脉中重度钙化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钙化斑块的位置、体积大小、CR、Agatston钙化评分、钙化斑块CT值、钙化斑块体积百分比和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对术后新发DWI病灶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朱钦辉 《黑龙江医学》2019,43(10):1173-1174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在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CAS)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实施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脑保护装置下CAS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MTT指数低于对照组,CBF、CBV指数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颅外颈动脉平均狭窄率为(15.12±2.67)%,NIHSS评分为(4.35±0.42)分,MRS评分为(1.47±0.26)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保护装置下CAS治疗可有效减轻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情况,改善靶病变血管相关区域脑灌注,提高神经功能,临床良好,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4.
刘庆文  刘西平  李萱  高励  张仲 《西部医学》2012,24(9):1694-1696
目的探讨脑保护装置(EPD)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2010年10月采用脑保护装置对42位颈动脉狭窄患者47支靶血管施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分析和总结手术成功率,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结果手术成功率100%,狭窄改善程度由(76.14±12.86)%下降到(16.45±8.37)%,术前术后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并发症发生率7.14%,其中术中1例出现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2例出现微栓子脱落导致轻度脑梗塞,对症治疗后恢复,6例(12.8%)脑保护装置中可见斑块碎片。结论颈动脉支架+脑保护装置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能明显降低术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CAS)治疗头颈部肿瘤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头颈部肿瘤放疗后颈动脉狭窄患者经支架血管成形术的临床资料。患者颈动脉狭窄均经DSA确诊,狭窄部位均位于颈总动脉或者颈内动脉起始段,其中合并椎动脉重度狭窄5例,合并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1例,合并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例。结果13例患者中成功植入自膨式支架14枚。颈动脉狭窄率由术前的(82±8)%降至术后的(12±6)%。全部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发生。术后79 h发生脑出血后死亡1例,术后随访3~120个月,平均(50±1.5)个月,彩超检查均未见明显再狭窄,无支架断裂和移位。结论 CAS治疗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可行,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在老年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76例老年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开展临床研究,按照随机、均等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实施常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观察组在脑保护装置条件下实施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对比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治疗效果数据分布情况2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观察组总有效率(97.4%)远高于对照组(84.2%,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6%)远低于对照组(18.4%,P<0.05).结论:在脑保护装置条件下对老年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实施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均比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黄海东  赵凯  屈延  顾建文  杨涛  林龙  虞俊  张辉 《四川医学》2009,30(5):618-620
目的 探讨和总结脑保护装置下自膨式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技术及疗效。方法对1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茬滤网型脑保护装置下使用自膨胀支架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结果18例全部技术成功,共放置支架21枚,脑保护装置全部收回,颈动脉病变残余狭窄≤20%,临床症状消失。术中4例患者出现短暂性心率减慢和低血压,无死亡及症状性脑梗死并发症发生。术后临床短期随访无脑缺血发生。结论脑保护装置下自膨式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分析3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在使用脑保护装置下行支架植入术后的临床症状和狭窄率的变化及发生并发症的原因。结果 36例患者的支架成形术全部成功,头晕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颈动脉管腔狭窄率由术前的(85.24±11.54)%降至(8.13±4.3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内未发生严重缺血性不良事件,2例出现轻微梗死灶,但无神经系统后遗症。脑保护装置获取血栓物10例,占27.8%。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安全有效,疗效肯定。使用脑保护装置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使用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目前常用的3种脑保护装置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行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成功率98.2%(55/56),全组术后27.3%(15/55)发现栓子,其中Spider为30.0%(9/30),Angioguard为21.7%(5/23),MO.MA为33.3%(1/3);两组远端滤网保护装置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现栓子阳性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20%。1例发生栓塞事件;1例不适合使用脑保护装置而放弃手术。结论使用脑保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常用的3种脑保护装置各有其优缺点,使用恰当的脑保护装置可以使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更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行为干预对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颈动脉狭窄再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间收治的60例实施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行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常规随访,行为干预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增加健康管理团队的随访、宣教、指导支架植入相关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及检测。两组患者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干预后12个月评估自我管理水平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12个月内,行为干预组(6.7%,3.3%)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和颈动脉再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0.0%,20.0%)(均P<0.05)。干预后6个月及干预后12个月,干预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干预组:干预后6个月(171.20±18.43)分,干预后12个月(179.90±14.34)分;对照组:干预后6个月(160.77±13.43)分;干预后12个月(164.27±14.85)分]、生活质量评分[干预组:干预后6个月(188.47±16.25)分,干预后12个月(203.17±13.84)分;对照组:干预后6个月(170.67±15.82)分;干预后12个月(183.80±18.19)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患者实施行为干预可有效减少脑卒中的复发率并降低颈动脉狭窄的再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其机制可能与行为干预可以提高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脑保护下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10年6月1 328例脑保护下行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1328例患者均顺利将脑保护装置于颈动脉人颅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的狭窄率为(88.2±6.7)%,治疗后为(19.2±11.1)%,治疗后颈动脉狭窄明显减轻(P<0.01).其中768例患者进行了平均1年随访,无1例死亡、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结论 脑保护下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介绍36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的方法和围手术期的管理。结果: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3-6年,无颈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发生,无脑缺血症状,无脑梗死发生。结论:颈动脉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有效、安全的方法,有效地预防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血管支架植入术(carotid angioplasty-stenting,CAS)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取择期行CAS术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护理前后行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评分,比较两组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总体健康分别为(89.64±5.17)分、(86.37±6.30)分、(91.36±7.24)分、(87.22±6.9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0%(3/50),显著低于对照组20.0%(10/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后给予护理干预,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支架置入术对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5例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分为手术组(n=30)和对照组(n=35),手术组患者接受颈动脉支架(Carotid angioplasty-stenting,CAS)置入术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采用MMSE评分、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亚表(Alzheimer'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 cognitive sub table,ADAS-Cog)、NIHSS及Barthel指数等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心理及认知水平进行评分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所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手术组患者术后MMES评分中定向、计算、回忆及语言等方面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而短时记忆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ADAS-Cog、NIHSS及Barthel指数等认知量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仅定向和语言能力有所改善,其他指标均无改变。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较常规治疗可以改善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6):164-167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降低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后脑高灌注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行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的86例患者,术后所有患者均进行统一治疗方式,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41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接受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脑高灌注的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发生CHS率为4.44%(2/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51%(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AS术后发生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22%(1/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51%(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32,P=0.0120.05)。结论 循证护理在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后可降低脑高灌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陕西医学杂志》2013,(2):193-195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植入术(CAS)治疗的78例症状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和前向血流,随访治疗1年后的患者主要症状和颈动脉狭窄变化以及死亡、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在78例CAS中,3例CAS失败转做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1例术后并发脑出血死亡,2例支架内血栓形成经治疗后恢复。74例CAS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和前向血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随访,死亡2例、脑卒中再发3例,严重心肌梗死发作3例,经冠脉支架治疗康复。36例经颈动脉超声复查,1例手术侧并发了再狭窄。结论:CAS是安全有效地治疗症状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方法之一,但治疗效果与术者的手术操作技巧有着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陕西医学杂志》2014,(10):1317-1318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早期并发症。方法:7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CEA组37例和CAS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早期(术后7d内)的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的TIA、CI(脑梗死)、HS(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CEA组脑部并发症总发生率(8.1%)低于CAS组(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局部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CAS组脑部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CEA,临床中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选择治疗方案,CEA仍可作为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51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颈动脉起始段狭窄48例,颅外段狭窄3例;狭窄程度50%~70% 12例,70%~90% 24例,≥90% 15例)予以CAS治疗,共释放51枚支架,37例应用保护伞. 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9.8%,术后残余狭窄率<20%,18例保护伞中有碎屑.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体征有所改善.术中及术后发生心率减慢25例,血压下降17例,血管痉挛5例.随访2年,对糖尿病和高血脂患者3个月随访1次,51例患者均行颈动脉B超观察支架血管,每6个月1次,有6例复查了全脑血管造影,有3例出现轻度再狭窄,1例出现重度再狭窄;未发现支架移位、缺血性脑卒中. 结论 CAS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熟练操作可降低手术风险.术后及时随诊根据病情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是远期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用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治疗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从2003年3月到2006年4月对8例高危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CAS治疗,观察CAS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对8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9根颈动脉进行了CAS治疗。CAS术后9根颈动脉的平均狭窄率从75.4%显著减少到28.8%(P<0.001,配对t检验)。所有的患者都使用了脑保护装置。全部使用自膨式支架,其中大部分是Precise镍钛合金支架(77.8%)。术中5例患者发生了一过性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经过21.5±14.2(4~41)月的随访,所有患者没有再发卒中,除1例患者仍有轻度头晕外,其余患者头晕、眩晕症状全部消失。6例(75%)患者通过颈动脉超声和/或CTA随访发现支架通畅,无再狭窄。结论:采用脑保护装置的CAS是治疗高危颈动脉狭窄的安全可行的方法,但其疗效和安全性需要作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文旨在总结颈动脉狭窄行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分析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3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男性32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为68岁。术前3天详细体格检查,常规行临床化验和头颅CT检查。根据CREATE前瞻性研究结果,采用Protege自膨式支架和Spider保护装置。结果 36例患者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全部成功。颈动脉管腔狭窄率由术前的(85.24±11.54)%降至(8.13±4.37)%。术后临床随访,其中2例在支架释放时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等迷走反射,反复给阿托品处理后恢复正常。2例患者术后3天内出现了病灶侧新发梗死灶,临床症状加重并有肢体活动障碍,经治疗后恢复。无死亡、无支架移位、无严重缺血和出血性卒中发生。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随着介入材料的不断进步,技术操作水平的不断提高,这项技术会为更多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从而降低卒中的发生率及残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