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0篇
神经病学   3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而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常见的病因之一。颈动脉狭窄大于70%的病人卒中率可高达13%。近年来,血管内支架置入术(CAS)以其创少、痛苦少、易于被病人接受,至今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1],护理人员给予患者规范的护理,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科自2003年2月至2004年12月共施行CAS 10例,均取得较好的治疗及护理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0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59~71岁,平均(55±9.1)岁,颈总动脉狭窄4例,颈内动脉狭窄4例,颈总合并颈…  相似文献   
2.
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氧化、抗氧化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检测脑梗死及对照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FA)、维生素B12(VitB12)、一氧化氮(P-NO)、维生素C(P-VitC)、脂质过氧化物(P-LPO)、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E-SOD)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Hcy、P-NO、P-LP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而P-VitC、E-SOD、FA、VitB1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脑梗死组Hcy水平与FA及VitB12水平呈负相关(r=-0.47、-0.32,P〈0.001、P〈0.05),tHcy水平与P-VitC含量呈负相关(r=-0.55,P〈0.001),tHcy水平与P-LPO、P-NO含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38、0.50,P〈0.001)。P-VitC水平与P-LPO含量呈负相关(r=-0.60、P〈0.001),E-SOD活性与P-NO含量呈负相关(r=-0.83、P〈0.001)。脑梗死组中高Hcy亚组P-NO、P-LPO含量显著高于正常Hcy亚组(P〈0.001),而E-SOD、P-VitC含量显著低于正常Hcy亚组(P〈0.01、P〈0.001)。结论 Hcy水平升高与脑梗死密切相关,FA、VitB12缺乏是Hcy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氧化应激反应在脑梗死中起重要作用;Hcy水平升高可能是导致氧化应激产生的一种因素。  相似文献   
3.
脑干出血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急性脑血管病中脑干出血约占全部脑出血的 10~12 %。由于脑干内部结构较为复杂 ,出血后症状、体征多样化 ,临床诊断较为困难。本文将经头颅CT证实的脑干出血 2 1例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1例中 ,男 15例 ,女 6例 ,年龄 3 5~77岁 ;平均 5 5岁。其中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13例 ,占61.9% ;糖尿病 3例 ,占 14 .2 9% ;脑血管病病史 2例 ,占9.5 2 % ;头痛病史 3例 ,占 14 .2 9%。发病前 6例有情绪激动史 ,3例有饮酒史。 2 1例中 ,活动状态下起病的 13例 ,占 61.9% ;静止状态下起病 8例 ,占 3 8.1%。1.2 症状及体征 :2 …  相似文献   
4.
活血通腑汤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活血通腑汤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作用。方法 利用大鼠自体血注入大脑一侧的尾状核建立脑出血实验动物模型,随机分组。观察药物对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脑血肿周围组织脑水含量以及钠离子含量的影响。结果 活血通腑汤能改善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脑血肿周围脑组织的钠水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 . 0 1。结论 活血通腑汤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检测109例脑梗塞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者红细胞胆固醇(E-Ch)含量、血浆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P-SOD、E-SOD)活性及血浆和红细胞过氧化脂质(P-LPO、E-LPO)含量的结果表明,患者组E-Ch、PLPO、E-LPO平均含量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01),P-SOD、E-SOD平均活性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患者病情随E-Ch含量升高而加重,呈直线相关;患者E-Ch含量随P-SOD、E-SOD活性下降而升高,随P-LPO、E-LPO含量上升而升高,均呈直线相关。提示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内脂质代谢异常与体内氧自由基反应和脂质过氧化反应病理性加剧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脑出血后凝血酶与脑水肿关系及水蛭粉的疗效   总被引:14,自引:14,他引:14  
目的 探讨凝血酶在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机制中的作用以及水蛭粉治疗脑水肿的疗效。方法 分别制作大鼠自体全血、凝血酶、肝素抗凝血、生理盐水及假手术脑血肿模型 ,观察不同时间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 ,Na+ 、K+ 含量的变化以及病理改变 ;并观察水蛭粉 (2 5 0mg/kg口服 ,每天 2次 ,治疗 5d)治疗脑水肿的疗效。结果 大鼠脑内注射全血或凝血酶后 ,脑组织的含水量、电解质含量的变化相一致 ;在 2 4h时 ,脑水含量、Na+ 含量较其它 3组高 ,而K+ 含量则较低 (P <0 0 5 )。水蛭粉治疗后脑水含量、Na+ 、Ca2 + 含量较对照组降低 ,而K+ 含量升高 (P <0 0 5 )。结论 凝血酶可能在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水蛭粉对大鼠全血和凝血酶导致脑水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铁螯合剂对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后脑水肿的治疗作用。方法:利用大鼠自体血注入大脑一侧的尾状核建立脑出血实验动物模型,随机将动物分为3组:实验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观察各组大鼠给药前后神经缺失症状并进行动物行为学评分;处死大鼠,测定血肿周围脑组织的水含量、钠离子含量、铁离子含量及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结果:去铁敏治疗后ICH大鼠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脑水含量和钠离子含量明显降低,血肿周围局部脑组织铁、MDA的含量明显降低,SOD的活性明显提高。结论:铁螯合剂———去铁敏通过螯合铁离子能明显改善ICH大鼠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减轻ICH脑水肿形成。铁螯合剂可能是治疗ICH脑水肿潜在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含量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5例脑梗死患者、32例其他疾病对照组和30例正常健康对照组的血清bFGF含量。结果 (1)脑梗死患者血清bFGF含量较两组对照组显著升高。(2)脑梗死患者血清bFGF含量变化与梗死灶大小关系密切,而与血脂水平及高血压关系不密切。结论 (1)监测脑梗死患者血清bFGF含量变化有助于判断病灶大小。(2)外源性bFGF治疗对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我国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据统计其内科治疗病死率为46.7~90%,手术治疗为34.8~70%。由于近代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各种血肿穿刺新疗法应运而生。锥颅颅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因其操作简便,适应征宽,创伤小,效果明显而受到广泛重视,与以往相比,病死率明显降低。我院自1994年起至今收治106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06例,男63例,女43例,发病年龄48~79岁,平均60.5岁,全部有高血  相似文献   
10.
脑微出血与脑卒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与脑卒中发生、发展的联系。方法卒中患者83例,分为脑缺血组(43例)和脑出血组(40例),以同期住院的50岁以上非脑卒中患者设立对照组(32例)。采用T2加权梯度回波MRI观察各病例脑微出血、卒中病灶、腔隙性梗塞以及白质疏松情况,同时记录卒中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卒中病史以及阿司匹林使用史。结果微出血在缺血组和出血组的发生率分别为34.9%、75.0%,对照组9.4%。各组微出血均最常见于基底节区。微出血与高血压、卒中病史相关(P〈0.01),与高脂血症、糖尿病病史及使用阿司匹林无关(P〉0.05)。微出血的严重程度与腔隙性梗塞、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相关(P〈0.01)..微出血在卒中病灶区域同侧或对侧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出血组微出血在卒中病灶区域的分布率明显高于缺血组。结论微出血与脑卒中.特别是与出血性脑卒中有密切关系,对卒中患者出血性转化具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