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13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80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9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染性腹主动脉瘤(IAAA)是由于各种致病菌感染所致的一类特殊类型的动脉瘤。IAAA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瘤体易于破裂、临床预后差,因此对其早诊早治十分关键。依据典型病史、实验室检查、CTA影像、术中所见、血培养或组织培养阳性结果可做出诊断。诊断明确后,应在足量应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尽早手术治疗。但有关抗生素具体使用方案、手术方案等治疗选择上尚未达成一致。目前推荐术后用抗生素至少6个月以上。伴随微创技术的发展,腔内修复术治疗IAAA的比例越来越高,且短期效果良好,未来有望成为首选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胸途径颈动脉重建术治疗大动脉炎脑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18例患者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本组均有颈动脉及锁骨下动脉阻塞性病变并出现严重脑缺血症状。16例升主动脉、2例主动脉弓颈动脉旁路术。结果:术后死亡3例、移植血管阻塞2例;12例术后随访平均22个月,9例症状消失或改善,移植血管累积通畅率75%(9/12)。结论:胸外途径无法重建颈动脉血流时,经胸途径颈动脉重建术是治疗大动脉炎严重脑缺血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下肢动脉而引起的一系列病变,若不及时治疗,病情进展,可引起肢体严重缺血等并发症,甚至有截肢的风险,极大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随着社会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高达2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1-3])。因此,应重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预防以及规范治疗。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血管腔内技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 对于主-髂动脉瘤合并双侧髂内动脉瘤(IIAA)的患者,髂动脉分支支架(IBD)是目前保留单侧髂内动脉(IIA)首选治疗方式,但商业化的IBD因个体化解剖差异而应用受限,难以满足所有患者情况,因此,本研究探讨IBD拓展应用保留单侧IIA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2021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VAR)中采用不同方法拓展应用G-iliacTM IBD保留单侧IIA的3例主-髂动脉瘤合并双侧IIAA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6~70岁;腹主动脉瘤(AAA)最大直径29~56 mm,保留侧IIA主干有效腔管径及扩张处最大直径分别为10~11 mm和17~20 mm。保留侧髂总动脉(CIA)及髂外动脉(EIA)直径分别为15~28 mm和13~18 mm,栓塞侧IIA主干扩张处最大直径25~37 mm。3例患者均接受EVAR,采用G-iliacTM IBD保留IIAA相对较小的一侧,弹簧圈栓塞IIAA较大一侧,技术成功率100%。保留单侧IIA拓展策略包括:将IIA桥接支架锚定于其主干相对健康管腔处,以及利用球扩式覆膜支架远端后扩放大特性,加强支架与扩张IIA远端密封性。围手术期无心梗、脑梗、出血及死亡等重大并发症发生。1例发生保留侧IIA来源Ib型内漏,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1例出现肠系膜下动脉来源II型内漏,出院前及术后3个月随访无明显改变;1例术后随访期间出现栓塞侧IIA分支来源II型内漏,术后3个月内漏消失。均未出现臀肌跛行症状,无支架断裂、移位、血栓等支架相关并发症。结论 对于合并双侧髂内动脉瘤样扩张的主-髂动脉瘤患者,采用不同策略,拓展IBD应用以保留单侧IIA短期内可行、安全,其中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对于肠系膜上动脉(SMA)闭塞患者,尤其是存在开口处动脉粥样硬化性无残端病变,开腹逆行肠系膜动脉支架置入术(ROMS)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该手术创伤较大,一些身体条件差的患者并不适合。笔者通过报告1例SMA全堵病变病例的治疗过程介绍一种改良的微创ROMS技术,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血管外科2019年10月收治的1例SMA全堵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为64岁女性,诊断为SMA闭塞引起的慢性肠系膜缺血,行杂交手术再通SMA。 结果:患者SMA开口处为无残端完全闭塞病变且无侧支血管与腹腔干动脉及脾动脉沟通,顺行或逆行血管腔内开通均无法进行。因患者全身条件较差,难以耐受开放血运重建手术和传统的ROMS。遂做腹部做小切口,超声引导下经系膜穿刺SMA远端建立通路,导丝顺利逆向通过SMA闭塞处进入降主动脉;右侧肱动脉入路导管和逆向导丝对接后顺利正向通过病变,完成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症状消失,3个月后随访CTA示,支架形态、位置良好,血流通畅。 结论:对于血管腔内治疗失败且全身条件较差的SMA闭塞患者,通过经腹小切口超声引导系膜穿刺逆向开通SMA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正>主动脉瘤及夹层(aortic aneurysm and dissection, AAD)是主动脉最常见的疾病,可导致主动脉破裂和其他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因起源于不同的胚层,胸主动脉疾病和腹主动脉疾病的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差异较大。胸主动脉瘤及夹层(thoracic aneurysm and dissection, TAAD)平均发病年  相似文献   
7.
下肢功能不全穿通静脉(IPV)是下肢静脉性溃疡迁延不愈和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临床上值得探讨的热点问题。笔者简要阐述下肢IPV的发病机制,对开放性穿通静脉离断手术、筋膜下经腔镜穿通静脉离断术(SEPS)和经皮穿通静脉闭合术(PAPS)的手术方式、优缺点做一描述,并提出微创化已成为IPV手术治疗的趋势,期望为临床上治疗IPV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1994年Dake等[1]首次将支架型人工血管用于胸主动脉瘤的治疗,并于1999年实施了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2].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腔内修复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多项优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获证实.但是随着腔内治疗经验的增加,内漏、逆行性A型夹层等并发症已逐渐得到重视.本文将对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后并发症类别及诊治进展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9.
累及主动脉的血管病变主要包括夹层、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感染性动脉瘤、血管损伤等。传统上这些病变都需要采用外科手术的方式加以处理。主要的手术方式是病变段血管切除加人工血管置换。传统手术方式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极高,大多数胸段主动脉病变需要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进行,许多高龄、伴存疾病严重的患者因无法耐受手术而失去治疗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经皮穿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pEVAR)中应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的经验,并评估该缝合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自2012年12月至2013年7月完成的57例pEVAR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 57例患者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手术即刻技术成功率为100%(57/57),手术平均时间(93.5±17.8)min。ProGlide共缝合106处股动脉入路,其中缝合20F~22 F血管鞘36例次,18 F以下血管鞘70例次。血管缝合器一次成功率88.7%(94/106),二次成功率91.5%(97/106)。缝合失败导致穿刺点出血5例,其中2例行手术探查止血,3例局部压迫并加压包扎止血;入路动脉闭塞4例,均行手术探查并重新缝合。术后蓝趾综合征(垃圾脚)6例,发生率5.7%(6/106)。围手术期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 pEVAR术中使用Perclose ProGlide缝合器安全有效,加强术者经验并挑选合适患者有助于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