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 通过移植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治疗缺氧缺血诱导的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并探讨hUC-MSCs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集足月健康新生儿脐带约10 cm,运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hUC-MSCs,通过感染重组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标记细胞;取18只新生健康7d龄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假手术)、模型、治疗组,其中模型组及治疗组建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模型,建模成功24 h后将标记的hUC-MSCs注射入治疗组左侧(损伤侧)侧脑室,各组大鼠hUC-MSCs移植治疗48 h后,检测hUC-MSCs在HIE大鼠大脑内的定植并采用TTC染色观察梗死脑组织,RT-qPCR测定海马组织中Beclin-2、Caspase-3 mRNA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区细胞Beclin-2、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大鼠大脑没有形成梗死体积,模型组大鼠大脑梗死体积明显,梗死体积比为(41.67±4.17)%;治疗组大鼠经hUC-MSCs移植治疗48 h后,大脑梗死体积减小[(16.65±3.43)%],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IE建模48 h后,内源性Beclin-2、Caspase-3的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上调.hUC-MSCs移植治疗48 h后,Beclin-2、Caspase-3的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下降.结论 hUC-MSCs能减小缺氧缺血损伤大鼠大脑梗死体积,对损伤大鼠有保护作用;hUC-MSCs能够减少大鼠脑细胞凋亡,下调缺氧缺血脑损伤大鼠海马区细胞凋亡相关Beclin-2、Caspase-3的mRNA以及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拉莫三嗪 (LTG)对新生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 7日龄SD大鼠制备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单纯缺血缺氧组 1 4只 ,假手术对照组 1 4只 ,LTG治疗组 70只。LTG治疗组又分为A、B两组 ,A组为剂量观察组 4 2只 ,即术后 3h分别以LTG 1 0、2 0、4 0mg/kg腹腔注射 ,B组为时间观察组 ,即术前 1h、术后 3、6h分别以LTG 2 0mg/kg腹腔注射。 2 4h后处死动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水平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NSE表达变化。结果 :缺血缺氧组血清NSE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 (P <0 .0 1 ) ,皮层仅见 1~ 2个散在NSE阳性细胞 ;与缺血缺氧组比较 ,A组中≥ 2 0mg/kg组和B组的NSE含量均显著降低 (P <0 .0 1 ) ,NSE阳性细胞数显著增高 ;术前 1h用药组NSE含量和NSE细胞数较术后3h、6h组差异显著 (P <0 .0 1 ) ,3h和 6h用药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拉莫三嗪对新生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具有治疗和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尼莫地平对大鼠脑缺血自噬的影响及治疗作用。方法: 将9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大脑中动脉局灶性线栓法(MCAO)模型组(缺血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假手术组,每组30只。根据Zea Longa评分选取实验用模型鼠。制备MCAO大鼠模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LC3 Ⅱ、Beclin 1、m TOR/p mTOR蛋白表达。应用TTC染色观察脑组织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脑组织细胞损伤状况。制备星形胶质细胞氧糖剥夺(OGD)模型,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OGD模型组、尼莫地平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LC3 Ⅱ、Beclin 1、m TOR/p mTOR蛋白,CCK8实验检验星形胶质细胞活性。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模型组LC3 Ⅱ、Beclin 1蛋白以及m TOR/p mTOR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均<0.05)。与缺血模型组相比,尼莫地平组LC3 Ⅱ、Beclin 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m TOR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脑组织梗死体积和细胞死亡数明显降低(P均<0.05)。在OGD试验中,与OGD模型组相比,尼莫地平组细胞活性升高,LC3 Ⅱ、Beclin 1蛋白表达降低(P<0.05)。 结论: 尼莫地平可抑制脑缺血大鼠自噬发生,降低自噬对脑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晶素(Hemin)对海马脑片氧糖剥离(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对脑红蛋E(Neuroglobin,Ngb)表达的影响.方法:取新生8-10d SD大鼠,制备厚约400um海马脑片,培养2周后筛取完好无特异荧光着色的脑片,随机分为3组:正常培养对照组(HOTC),单纯缺氧缺糖组(OGD),预加Hemin再缺氧缺糖组(Hemin+OGD).除HOTC组外,其余各组在5%CO2、95%N2的混合气体中培养1.5 h,其后恢复培养24 h.冰冻连续冠状切片,分别作尼氏染色、Ngb 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处理技术观察海马脑片Ngb蛋白表达,并观察神经元形态学改变.结果:OGD组锥体细胞发生坏死,锥体细胞数量明显减少;Hemin+OGD组坏死较前者轻,锥体细胞数较前者多.OGD组海马脑片中形态结构正常的阳性细胞少,多数阳性神经元结构模糊、肿胀,Ngb的表达强于HOTC组,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尸<0.05)Hemin+OGD组海马脑片中大部分细胞形态结构正常,少数阳性神经元结构模糊、肿胀,Ngb蛋白的表达较HOTC组和OGD组明显增强(P<0.01).结论:血晶素可减轻海马脑片缺糖缺氧性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诱导神经元表达Ngb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酮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鼠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40只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4 mg孕酮组、8 mg孕酮组和16 m孕酮组。动物先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再吸入8%O2和92%N2的混合气体2.5 h建立HIE动物模型。药物组于建立模型前30 min给予不同剂量孕酮溶液,24h后动物全部处死,观察各组新生鼠脑组织中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结果缺氧缺血组新生鼠脑组织中SOD活性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丙二醛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药物组SOD活性明显高于缺氧缺血组(P<0.05),丙二醛含量低于缺氧缺血组(P<0.05)。结论孕酮通过升高新生鼠缺氧缺血时脑组织中SOD活性和降低丙二醛含量发挥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大鼠海马EphA5受体mRNA表达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方法:7日龄SD大鼠制备HIE经典模型?分为HIE组?HIE+ EphA5-Fc组和对照组?采用qRT-PCR法测定各组新生大鼠海马EphA5受体mRNA表达,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其凋亡的神经元?结果:①HIE组海马EphA5受体mRNA表达上调,在12 h达高峰,48 h仍高于对照组(P < 0.05);与HIE组比较,HIE+ EphA5-Fc组海马EphA5受体mRNA表达下调(P < 0.05),已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 > 0.05);②HIE组海马神经元凋亡6 h开始升高,24 h达高峰;HIE+EphA5-Fc组海马神经元凋亡较HIE组显著下降(P < 0.05)?结论:阻断EphA5受体可抑制HIE新生大鼠海马EphA5受体mRNA表达上调及海马神经元凋亡,表明EphA5受体活化是缺氧缺血致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hypoxia-ischemia,HI)性脑损伤后脑细胞凋亡的情况,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single four hexose ganglioside sialic acid,GM1)对HI后神经元及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新生7日龄SD新生大鼠108只,随机分为3组,缺氧缺血组(HI组),假手术对照组(control组),缺氧缺血+神经节苷脂组(GM1组) .每组36只.采用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并吸入低氧混合气体制备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a-ischemia brain damage,HIBD)模型.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法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亲合素-生物素酶复合物法检测Bax/Bcl-2的表达.结果 正常新生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凋亡率较低,与对照组比较HI组新生大鼠神经元凋亡明显增加(P<0.05),GM1可明显改善HI诱导的神经元凋亡.正常新生大鼠海马组织Bax和Bcl-2均有一定程度表达,HI可导致Bax表达增加,Bcl-2表达减少,腹腔给于GM1可逆转HI诱导的Bax和Bcl-2表达.结论 GM1可明显抑制HI诱导的神经元凋亡,调节Bax/Bcl-2 表达可能是其脑保护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氧糖剥夺(OGD)模型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BV2细胞在OGD环境中培养2h模拟神经元缺血缺氧损伤,MTT法检测BV2小胶质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法检测KLF2、p-NF-κB、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含量。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OGD组BV2细胞活力显著降低,KLF2蛋白表达下降,p-NF-κB蛋白表达增高,炎症因子TNF-α、IL-1β水平增高(P<0.05);10μmol/L的姜黄素可显著增加OGD诱导的BV2细胞活力,上调KLF2蛋白表达,下调p-NF-κB的表达,降低炎症因子的水平(P<0.05)。而KLF2-si RNA显著逆转姜黄素对OGD诱导的BV2细胞上述保护作用(P<0.05)。结论:姜黄素上调KLF2的表达并降低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的水平,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来实现对神经元缺血缺氧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N-乙酰-L-色氨酸(L-NAT)对新生鼠脑缺血缺氧纹状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出生第7天的SD大鼠制备新生鼠脑缺血缺氧模型,HE染色观察纹状体的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aspase3、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Sham组相比,HIE组纹状体中神经细胞排列紊乱,且数量明显减少,Caspase-3、Bcl-2、Bax的表达升高;HIE+L-NAT组纹状体细胞的损伤程度减轻,Bax、Caspase-3表达下降,Bcl-2的表达进一步升高.结论 L-NAT可能通过调节Bcl-2家族蛋白的表达减轻纹状体细胞的损伤程度,从而保护新生鼠脑缺血缺氧损伤.  相似文献   

10.
钟梅  钟小明  余鸿 《赣南医学院学报》2015,35(2):182-184,207
目的:探讨宫内缺氧对新生大鼠海马区NSE及GFAP表达的影响及当归多糖的干预。方法:孕14 d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20)、缺氧组(20)和治疗组(20),缺氧组在孕14 d时缺氧,治疗组在缺氧前注入当归多糖,对照组不行缺氧干预。幼鼠出生时取脑组织进行固定、脱水、包埋、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积分光密度值(IOD)。结果:缺氧后新生鼠海马区NSE表达明显减少(P<0.05),GFAP表达明显增多(P<0.05);当归多糖组NSE表达明显高于缺氧组(P<0.05),GFAP表达明显低于缺氧组(P<0.05)。结论:8%O2宫内缺氧将导致新生鼠海马区神经元数量减少,神经胶质细胞数量增多;当归多糖能抑制宫内缺氧对新生鼠海马区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高原低压环境模拟仓内,模拟新生儿在高原环境下缺氧缺血脑损伤的过程,制备不同海拔高度下高原脑损伤大鼠模型。方法 10日龄的SD新生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即A组(对照组)和3个实验组:B组(2 000 m组)、C组(4 000 m组)、D组(6 000 m组)。对照组大鼠在屏障环境中饲养,实验组大鼠置于高原低压环境模拟仓结合运动的方法制作新生儿高原脑缺氧缺血模型,运动方式为在舱内游泳槽进行60 min/d的游泳运动,且在高原低压环境模拟仓内生活时间每天不得少于20 h。每组大鼠分别在第3、7、11、15天用Zea Longa 5分制评分标准进行行为学评分并且于第15天采集静脉血,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红细胞形态。每组处死后取脑组织进行HE染色和TTC染色。结果 (1)神经病学评分:实验组B组、C组、D组行为学评分与对照组大鼠相比,行为学评分差异显著(P0.05),D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2)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大鼠相比,实验组大鼠均有炎症细胞浸润,且炎症细胞浸润程度与海拔高度成正相关。(3)TTC染色表明:在高原环境下大鼠的大脑皮质缺血明显。(4)电镜下观察红细胞形态显示:实验组B组呈帽状结构;C组呈不规则形;D组呈锯齿状。结论本研究采用高原低压环境模拟仓结合运动模拟高原环境制作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模型,该模型稳定、可靠,比其他方法更符合缺血缺氧脑损伤的发病机理,与临床贴近,可用于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采用经典的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braindamage,HIBD)动物模型,观察HIBD前后脑室周围白质Tau蛋白水平的改变,探讨新生大鼠HIBD早期Tau蛋白表达变化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清洁级7日龄Wistar大鼠82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对照组,n=40)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HIBD组,n=42)。参照Rice法单侧结扎新生大鼠左颈总动脉复制HIBD动物模型;假手术组(对照组)只切开颈部正中皮肤,分离但不结扎左侧颈总动脉;HIBD~大鼠置入低氧环境缺氧2小时,而后按时间随机分为3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组(n=8)。HE及嗜银染色后,光镜下观察HIBD前后及不同时间组新生大鼠脑神经细胞的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各组大鼠脑室周围白质与皮层微管相关蛋白Tau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400倍视野下利用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进行Tau蛋白平均光密度值(aver-age opticaldens卸,OD)测定,并统计学分析。结果:HIBD新生大鼠嗜银染色示脑室周围白质神经细胞中存在神经原纤维的增粗、缠绕。各实验组Tau蛋白随着缺氧缺血时间的延长参疫反应牲增强,其中H工后3小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HIBD后6小时组、12小时组、24小时组以及48小时组的0D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HIBD可造成新生鼠脑脑室周围白质中神经纤维变性,总Tau蛋白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新生鼠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时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阳性终末在大脑皮质分布数量的变化以及它们与皮质微血管的关系。方法:以10只7日龄SD新生鼠建立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HIE组),于模型制作后即刻取鼠脑固定,然后将大脑皮质作冠状冷冻切片,NAD-PH-d组化染色,计数大脑皮质内NOS阳性终末及附着于血管壁的NOS阳性终末数目;对照组为10只同日龄SD新生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IE组大脑皮质NOS阳性终末数量显著增加(P<0.01),且分布至血管壁的终末亦增加(P<0.01)。结论:大脑皮质内的NOS阳性终末纤维参与了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皮质微循环的调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大鼠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又以1、3、7、21 d分为4个亚组,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缺氧缺血侧脑组织的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m TOR的蛋白表达。【结果】HE染色显示:电针组在21 d时,神经细胞界限清楚,排列有序,细胞肿胀变轻,细胞轮廓及核仁清晰,可见胶质细胞增生。模型组m TOR蛋白的表达均在第1天开始增加,第3、7、21天持续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在1、3、7、21 d 4个时间点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能够促进m TOR蛋白水平的表达,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可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Shenfu injection,SF)预处理对新生大鼠脑保护作用.方法:建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生理盐水对照组(C),参附预处理组(SF).把实验分成2部分:①检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后...  相似文献   

16.
硫酸镁和川芎嗪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害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建立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模型,观察了大脑皮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血清MDA和脑组织神经病理变化以及硫酸镁、川芎嗪对其影响。发现HIE组大脑皮质SOD、MDA和血清MDA升高明显,神经细胞变性显著。硫酸镁和川芎嗪能使大脑皮质SOD、MDA和血清MDA降低,神经细胞变性减轻。提示氧自由基在缺氧缺血性脑损害发病中的影响和硫酸镁、川芎嗪通过间接抗氧化作用对HIE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病动物模型,研究其病理变化。方法:结扎新生7天SD大鼠一侧颈总动脉后,置于8%氧浓度的低氧环境中2.5h,于缺氧缺血后3h、6h、1d、3d、7d。14d、21d取脑做HE.NISSL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发现缺氧缺血后3h缺血侧出现轻度脑损伤,1d病变最严重,3d出现胶质细胞增生,14d、21d出现脑萎缩。结论:本动物模型稳定性良好,其病理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在新生SD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大脑皮层中的表达变化及与小胶质细胞的定位关系。方法:建立HIBD模型,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缺氧缺血再灌注0h、24h、48h、72h大脑皮层中MIF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荧光组织染色检测缺氧缺血再灌注48h大脑皮层中MIF表达及与小胶质细胞的定位。结果:在HIBD模型中,MIF表达明显升高,在缺氧缺血再灌注48h时表达丰度最高且与小胶质细胞存在共定位关系。结论:HIBD可诱导大脑皮层中小胶质细胞MIF的表达,MIF的上调可能参与了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新生SD大鼠凋亡诱导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7日龄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脑缺血再灌注组(B组)和药物治疗组(C组),每组各12只。采用Longa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C组大鼠在脑缺血2 h后及24 h时给予药物灌注,其余2组给予大鼠注射等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实验结束后,采用Longa 5分制标准评分法在24 h时对大鼠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大鼠的组织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进行检测,同时采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对神经细胞凋亡、TTC染色测脑梗死体积进行相关检测。对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凋亡水平进行评价。结果:A组仅有一小部分凋亡细胞,B、C 2组在灌注24 h后可以发现大量的凋亡细胞,细胞核均呈棕褐色,主要分布在缺血脑组织中周围;C组脑梗死程度较B组减轻(P<0.01)。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起到保护新生SD大鼠神经细胞的作用,避免发生缺血缺氧性脑损伤,这种糖蛋白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