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急危重病人院前及院内转运的经验与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急危重病人院前及院内转运的方法,指征及风险评估,方法174例危重病人分别为院前及院内危重病人。由急诊科院前急救组及急诊医师一同协助转运。结果173例达到转运目的地,转运成功率99.73%,出现意外病人1例。结论救治生命链中院前及院内转运是急危重病救治体系(EMSS)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我中心实施的转运方法及评估经验值得探讨学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2003年8月~2006年9月未开展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出诊的139例作为对照组;2006年10月~2009年12月开展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后出诊完成的146例作为急救组。结果2组患者外伤后得到有效救治的时间有统计学意义(t=2.66,P〈0.01);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致残率、病死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为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抢救赢得了时间,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可以明显提高生存率与生存质量,减少死亡与残疾的发生,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自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院内急救一体化标准作业程序(SOP)诊治流程,观察该SOP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组织上海市部分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质量控制中心专家讨论,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与SAP指南,并结合国内临床实际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急诊-ICU"一体化建设经验,草拟SAP院内急救一体化SOP诊治流程。并将自拟的SOP方案应用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急救科2015年7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2例符合SOP实施标准的SAP患者(优化组),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40例SAP患者作为常规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入院后72 h和1周时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水平、降钙素原(PCT)水平、血淀粉酶水平、血糖水平、血乳酸水平、血清肌酐水平、氧合指数、改良CT严重指数(MCTSI)评分、腹腔内压力、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 Ⅱ)评分等临床指标,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生存情况。结果 拟定的SOP诊治流程主要参考2012年度国际SAP诊治标准,其主要变化在于患者由急诊外科医师首诊改为直接进入急诊绿色通道(抢救室),且在综合救治方案中加入大剂量乌司他丁静脉推注、人血清白蛋白快速滴注(必要时呋噻米静脉推注)、规范化全腹芒硝外敷和生大黄灭菌溶液灌肠。优化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组(P<0.05),住院时间、自主排气时间、腹胀缓解时间、ICU停留时间、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治疗时间相比常规组均缩短(P均<0.05)。入院后72 h、1周时,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水平、PCT水平、血糖水平、血乳酸水平、血清肌酐水平、氧合指数、MCTSI评分、腹腔内压力、尿NGAL水平、APACHE Ⅱ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淀粉酶水平仅在入院后72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优化组患者急性肾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腹腔积液、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胰腺假性囊肿和胰腺脓肿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均<0.05),生存时间长于常规组(P<0.05),治疗2个月内的生存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拟定的院内急救一体化SOP可规范SAP诊治流程,提高SAP的救治有效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接受常规急救模式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22年7—12月接受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的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急救相关时间、神经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观察组各项急救相关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可有效提升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救治效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DCA循环法在优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流程中的实践情况及其对患者到院至用药时间(DNT)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6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2018年6月—2019年4月的65例PDCA循环法管理前阶段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5月—2019年12月的102例PDCA循环法管理后阶段患者作为实验组。分析两组患者DNT及临床各环节用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管理。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发病至来诊时间较对照组高(P <0.05)。实验组各环节用时及DNT较对照组低(P <0.05)。对照组DNT≤ 60 min患者15例(23.1%),实验组DNT≤ 60 min患者76例(74.5%)。实验组有64例患者(62.7%)静脉溶栓后NIHSS评分下降≥ 4分或NIHSS评分为0分,较对照组21例(32.3%)明显上升。结论 PDCA循环法可有效改进静脉溶栓院内诊疗流程,显著缩短临床各环节用时。  相似文献   

6.
李波 《基层医学论坛》2014,(17):2291-2292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院前争分夺秒急救,早期救治心室颤动,院内急诊科抗凝、溶栓、生命支持,途中监护、密切观察、持续治疗转运至病房住院,通过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结果64例抢救成功,4例死亡。结论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明显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院前急救方式对急性脑卒中救治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0年4月急诊科连续收治的新发脑卒中患者108例,分为自救组(n=52)和救护组(n=56).比较两组的预后、急救时间和家属急救知识知晓率.结果 在转运过程中,自救组呼吸道阻塞、脑疝及救治后神经功能后遗症发生率较救护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救组病死率较救护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救组存活患者自救开始时间、院前开始急救时间、院外救治时间较救护组均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院内急救时间和入住专科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家属对脑卒中急救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院前急救中,救护组转运过程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和致残率较低,预后好,院外急救时间明显缩短,这与家属急救知识知晓率影响密切相关.普及群众的健康知识和急救意识是目前改善脑卒中预后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单纯静脉溶栓或桥接治疗大动脉闭塞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MI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纳入2013年9月至2018年6月由脑卒中绿色通道收入我院的静脉溶栓时间窗(≤4.5 h)内的急性大动脉闭塞MIS患者73例,其中静脉溶栓组55例、桥接治疗组18例。静脉溶栓组患者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桥接治疗组为患者在静脉溶栓后在取栓时间窗内完成血管再通治疗。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后90 d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吸烟史、无症状梗死灶患者比例、术前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Alberta脑卒中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以及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7 d、90 d预后良好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静脉溶栓组患者全身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桥接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6%(13/55)vs 44.4%(8/18);χ2=2.434,P=0.019]。结论 单纯静脉溶栓与桥接治疗大动脉闭塞急性MI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似;尽管桥接治疗患者的全身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单纯行静脉溶栓治疗患者,但二者远期疗效均较好。[关键字] 轻型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闭塞;静脉溶栓;桥接治疗[中图分类号] R 743.3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信息化时间追踪管理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救治速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475例,分为时间追踪组(n=291)和非时间追踪组(n=184)。对比两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ODT)、入院至影像学检查时间(DIT)、影像学检查至静脉溶栓时间(INT)、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ONT)、影像学检查至股动脉穿刺时间(IPT)、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OPT)、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NT)和入院至股动脉穿刺时间(DPT)。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启动时间追踪与未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NT、ODT与DPT相关性。结果 在静脉溶栓患者中,时间追踪组DNT短于非时间追踪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23,36)min vs 33(23,43)min,Z=2.123,P<0.05];未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NT呈负相关(r=-0.293,P=0.001),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NT无相关性(r=-0.034,P=0.723)。在血管内治疗患者中,时间追踪组ODT、OPT均长于非时间追踪组[246(113,431)min vs 166(82,299)min,342(211,519)min vs 277(142,406)min],DIT短于非时间追踪组[18(14,23)min vs 26(16,34)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667、2.182、4.077,P均<0.05);未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PT呈负相关(r=-0.234,P=0.024),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PT无明显相关性(r=-0.056,P=0.424)。结论 信息化时间追踪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速度,消除ODT对DNT、DPT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胸痛中心模式认证前与认证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救治情况,为胸痛中心的建设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认证前与认证后的急性STEMI患者救治数据,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救治的119例患者纳入认证前组,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救治的160例患者纳入认证后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心电图时间、首份心电图确认时间、肌钙蛋白报告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药品费、住院检查费、住院检验费、住院总费用、救治效果等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和糖尿病史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导管室激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证后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心电图时间(Z=-7.247,P<0.001)、首份心电图确认时间(Z=-5.072,P<0.001)、肌钙蛋白报告时间(Z=-3.210,P=0.001)、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Z=-7.025,P<0.001)均短于认证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药品费、住院检查费、住院检验费、住院总费用和死亡率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通过胸痛中心模式认证和规范化运行可缩短急性STEMI患者救治时间。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73-175+179
目的探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重症颅脑外伤急诊手术患者临床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月接收的重症颅脑外伤且需行相应急诊手术治疗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传统组与研究组。传统组患者给予常规性急诊手术护理,研究组并在此护理基础上实施急救护理流程优化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相关指标[院前急救耗时、院内急救耗时、住院耗时、病情危重预警评分(MEWS)]、急救成功率以及术后不良风险事件发生率与患者对临床医护工作的认可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经护理后的急救成功率(100.00%)以及术后不良风险事件总发生率(5.56%)与对临床医护工作的总认可度(97.22%)均显著优于传统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88.89%)以及术后不良风险事件总发生率(22.22%)与对临床医护工作的总认可度(80.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亦在院前急救耗时、院内急救耗时以及MEWS评分等一系列急救相关指标中均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在给予重症颅脑外伤急诊手术患者常规性急诊手术护理的同时对其进行急救护理流程优化,不仅能够在有效减少院前与院内急救耗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急救成功率,且还可最小化术后不良风险事件发生率,有利于提高患者对临床医护工作的认可度,构建良好护患关系,从而不断优化急诊手术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分析院前急救对急危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皮质醇和甲状腺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100例急危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对照组(n=50)采用常规院内急救,院前急救组(n=50)患者采用院前急救联合院内急救。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皮质醇和甲状腺功能的变化。结果显示院前急救组患者的胆碱酯酶恢复时间、症状消失时间、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和院前急救组患者治疗后躯体指标、精神指标、情感指标、生理指标、认知指标及社会指标均明显升高(P<0.05),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院前急救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升高更显著(P<0.05)。结果表明院前急救能有效改善急危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异常的皮质醇和甲状腺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上海长海医院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急性期救治情况,探讨脑卒中中心成立后对于院内卒中救治的成效。方法 自2013年9月成立脑卒中中心并执行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急性期救治流程后,我们建立了卒中应急小组,超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进入急救绿色通道,进行快速影像学评估、溶取栓小组制定救治方案、溶栓及取栓后患者进入卒中单元等治疗措施和流程。定期开展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各个科室之间的沟通交流。结果 建立应急流程后,超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及取栓救治数量明显增加,从发病到呼叫会诊时间明显缩短,溶取栓人数明显增加,心内科及心胸外科患者最多见,其中房颤为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结论 超急性期救治流程建立后,院内卒中溶栓及取栓人数明显增加,其中,心内科及胸外科术后的最多见,考虑和这两个科室病种的特殊性相关(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发科室),自从救治流程建立后,每年院内卒中溶栓及取栓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这与加强了相关科室的联系及交流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护理配合高压氧治疗在急性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中毒患者中应用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临平院区进行治疗的急性CO中毒患者110例,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3例)和研究组(57例)。对照组患者行高压氧联合常规救治,研究组给予患者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治疗配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院前院内急救时间、中毒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中毒严重度、器官功能损害程度、并发症发生率、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生活质量水平评分(物质状态、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院前急救时间、院内急救时间、首次使用高压氧时间、中毒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中毒严重度、器官功能损害程度、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生活质量水平评分(物质状态、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就诊及接受治疗情况,就其就诊及治疗延迟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法。方法连续收集我院2011年7月—2011年11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1例,对其院前及院内延迟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病后3 h内于我院就诊患者为36例(15.6%);延迟就诊组与及时就诊组患者的职业状态、脑卒中史、医疗保险、发病模式、发病地与我院的距离、首诊医院、到达首诊医院采用的交通工具、是否呼叫急救车、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各项因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诊医院非我院、未呼叫急救车、居住地与我院的距离及在职人员,其就诊延迟危险因素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脑卒中史及NIHSS较高的患者,其就诊延迟的危险性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退休患者就诊危险性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延迟各个时间段均与美国国立神经病与卒中研究所(NINDS)的要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延迟情况门诊就诊组与急诊科就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公众对卒中知识及早期就诊的重要性认识、提高急诊急救系统的宣传使用,加强卒中单元规范化建设对急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多发伤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探讨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探讨多发伤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及其效果。方法结合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等综合治疗,实行院前快速有效的基础创伤生命维护,院内早期综合复苏,选择合理术式施行手术和重症监护,完成对多发伤的一体化治疗。结果115例多发伤患者治愈93例,死亡22例。结论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是有效治疗多发伤患者的先进模式,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应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实施院前急救护理程序的68例患者为观察组,未进行院前急救护理的5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正规治疗时间、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差异。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FMA运动功能评定肢体运动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正规治疗时间为(46.28±10.35)rain,短于对照组[(71.92±19.27)min],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10.3%和19.2%,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及FMA评分优于对照组(P〈O.01)。结论: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护理程序,有助于减少住院期间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医院急诊人员对院前院内衔接的认识和实际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对医院急诊科的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进行了1个专题小组访谈和10个个人深入访谈。结果所有访谈对象均认为院前院内衔接很重要。大部分访谈对象认为目前衔接的主要问题在于院前、院内急救人员工作不到位,另外"三无"人员的急救也是衔接的棘手问题。结论医院急诊人员都认识到了衔接的重要性,但目前院前院内衔接存在不少问题,院前院内急救体系之间需要加强沟通,建立长效的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脑卒中病人的院前急救与护理配合效果。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间,我院急诊科院前急救抢救的脑卒中患者156例(A组),将治疗成功率、死亡率与同期自行就诊的148例患者(B组)进行比较,分析院前急救与护理配合的治疗效果。结果:A、B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72.32±5.41)岁和(71.49±3.52)岁,两者之间进行比较,P=0.43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患者到医院就诊平均时间分别是(13.35±2.61)m in和(125.16±17.95)m in,两者之间进行比较,P=0.000,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抢救成功151例(96.69%),死亡5例(3.31%),B组患者抢救成功133例(90.00%),死亡15例(10.00%),两者之间进行比较,P=0.023,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有效的院前急救与护理配合,能赢得最佳治疗时间,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救过程中应用微信平台优化急救流程的效果。方法   连续入组2016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在院前急救过程中通过微信实时与卒中中心联系的患者为120急救+微信组(n=16),仅通过120急救的患者为单纯120急救组(n=13),自行到达医院的为自行就诊组(n=69),观察3组患者的急救效果。结果   比较3组患者前往医院时间、到达医院至确诊时间、确诊至专科治疗时间,120急救+微信组均显著短于单纯120急救组和自行就诊组(P<0.05);120急救+微信组和单纯120急救组发病3个月预后良好比率显著高于自行就诊组(P<0.05);此外,120急救+微信组院前急救现场处置时间显著低于单纯120急救组,并呈逐月下降趋势。结论   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急救过程中借助微信平台对急救流程进行优化,可以为患者争取更多有效治疗时间,让急救更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