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骨骼化乳内动脉桥应用的早期结果和经验。方法对52例患者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使用骨骼化方法游离乳内动脉,左乳内动脉均与前降支吻合,16例右乳内动脉与其它分支吻合,其余用大隐静脉吻合。结果全组共使用单乳内动脉36例,双乳内动脉16例,平均吻合口数4.05±.75个/例,无胸腔积液和胸骨感染;院内1例死于脑卒中,死亡率1.92%(1/52);发生并发症3例,并发症发生率5.77%(3/52),其中脑部并发症2例,胸腔积液1例。所有患者术后早期均无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NYHA)。结论在CABG中应用骨骼化乳内动脉安全、可靠,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骨骼化胸廓内动脉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本研究对骨骼化胸廓内动脉与术后胸壁疼痛及感觉异常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1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70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6例患者为骨骼化胸廓内动脉移植物,另外34例患者为带蒂胸廓内动脉移植物。  结果  术中测得骨骼化胸廓内动脉移植物组胸廓内动脉桥血管流量为42.0(33.0,53.5)mL/min、搏动指数为2.75(2.15, 3.60)与带蒂胸廓内动脉移植物组[41.0(27.0,51.0)mL/min、3.10(2.20, 3.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骨骼化胸廓内动脉移植物组的疼痛残疾指数[3(2,3)]低于带蒂胸廓内动脉移植物组[5(4,5),P<0.05];术后1个月、1年,骨骼化胸廓内动脉移植物组的感觉异常发生率低于带蒂胸廓内动脉移植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骨骼化胸廓内动脉移植物能够提供不逊色于带蒂胸廓内动脉移植物的桥血管流量,并且不增加桥血管搏动指数(流体阻力)。长期来看,骨骼化胸廓内动脉能降低术后胸壁感觉异常发生率,但不能减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骨骼化双侧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使用经验和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日本顺天堂大学医院60例接受了骨骼化双侧乳内动脉血管桥进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心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 左右乳内动脉长度分别为(20.3±1.2)和(20.5±1.3)cm,远端吻合口平均(4.1±1.5)个.组合Y或I血管桥19例,序贯吻合34例,升主动脉不接触技术45例.术后并发严重心律失常2例,脑梗塞合并败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各1例,肺部感染2例,手术死亡2例.术后随访(15.6±3.2)个月,远期无死亡或心脏性事件患者.结论 骨骼化双侧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中具有良好的早期效果.骨骼化法采取的乳内动脉长度更长,可以安全地利用双侧乳内动脉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冠状动脉患者提供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方法 :全组 8例患者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其中 1例在非体外下应用左乳内动脉行前降支旁路移植术 ;7例在常温体外循环下行前降支及回旋支的旁路移植 ,桥体选用左乳内动脉或 (和 )大隐静脉 ;作“蛇行桥”吻合的桥体均采用大隐静脉 ,吻合方法为先远端后近端、逆时针单纯连续缝合。结果 :全组 8例患者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 ,心电图无心肌缺血改变。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技巧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桡动脉“Y”形吻合,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后,患者左乳内动脉的血流变化.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1年8月,利用左乳内动脉和桡动脉“Y”形吻合,实施非体外循环下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2例.应用即时血流检测仪分别于左乳内动脉原位状态、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后、桡动脉序贯吻合后3个时间点测量左乳内动脉主干血流情况.运用SPSS13.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结果 左乳内动脉原位状态血流与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后主干血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序贯后左乳内动脉主干血流与前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左乳内动脉的即时血流测定(TTFM)波形图均表现为以舒张期为主的血流波形.术后24h内有3例患者CK-MB升高,48 h降至正常;术后早期2例发生室性早搏,1例发生室颤;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和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心绞痛症状均消失.结论 带蒂原位左乳内动脉具有相当大的流量储备,其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与心肌供血面积有关;左乳内动脉、桡动脉“Y”形吻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符合全心脏再血管化的血流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2002~2008年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冠心病左主干患者远期桥血管通畅率。 方法 2002~2008年冠心病左主干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73例,男性57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65.7±8.1岁。包括心肌梗死31例、左心室室壁瘤11例,合并瓣膜病变4例,术前使用主动脉气囊反搏(IABP)5例。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瓣膜置换术共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室壁瘤切除并左心室成形术共6例,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其中体外循环下手术65例,非体外循环手术8例。左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吻合,大隐静脉与靶血管吻合,静脉吻合口超过两个(含)时做序贯吻合。术后随访行冠状动脉64-CT或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桥血管通畅率。 结果 术后死亡2例(病死率2.7%),死因分别为恶性心律失常和多器官衰竭。痊愈出院71例,随访患者53例,失访18例,随访率74.6%,随访时间4个月~11年,平均随访时间73.2±30.2个月。随访期间死亡8例,其中3例为心源性死亡,心源性病死率5.7%,余者为其他疾病死亡。10例再发心绞痛,2例心肌梗死,2例脑梗死。 39例患者行桥血管CT或造影,动脉桥通畅率97.4%,静脉桥通畅率82.8%。 结论 冠心病左主干患者病情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有效改善冠脉血运,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左胸廓内动脉(left internal thoracic artery, LITA)联合桡动脉(radial artery, RA)行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total arterialized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TA-CABG)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脏外科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接受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术105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患者59例,为OPCAB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NCAB)患者46例,为ONCAB组。分析包括术前资料、术中桥血管获取及吻合方式、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措施,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并评估桥血管通畅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ONCA...  相似文献   

8.
左主干病变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万峰  陈彧  陈生龙  徐东  王新生  江龙 《北京医学》2003,25(2):115-117
目的 总结 14 3例左主干 (LM)病变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经验体会。方法  1999年 9月至 2 0 0 2年 4月 ,行左主干病变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4 3例 ,69例有心肌梗死史 ,其中 2 5例为心肌梗死后 1个月内手术 ,12 3例有不稳定心绞痛 ,二次手术 4例 ,三支病变 114例。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 (5 6.4± 13 .8) % ,其中射血分数 <3 0 %者 13例。结果 所有病例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急诊手术 4 4例 ,选择性手术 99例。远端吻合口数目为 3 .3 4± 0 .85个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17例。手术死亡 3例 ,均死于恶性心律失常。其余并发症的发生与非左主干病变组无差别。结论 左主干病变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手术经验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4年3月-2007年12月采用非体外循环不停跳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37例的临床资料,全组均应用左乳内动脉吻合前降支,2例患者术前及术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临时辅助。结果:全组37例共行冠脉搭桥109支,平均2.94支/人,3例搭桥4支,29例搭桥3支,5例搭桥2支。全组死亡1例,全组无出血和脑部并发症发生。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可避免体外循环的并发症,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体外循环或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8例,其中劳累性心绞痛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例。使用左乳内动脉4例,大隐静脉4例,结果8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心绞痛完全消失。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若条件具备可有选择地开展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骨骼化与非骨骼化获取双侧乳内动脉技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对于术后胸骨感染率的影响。方法:收集了单中心共321例采取双侧乳内动脉作桥血管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资料。根据动脉桥血管获取技术的不同,分为骨骼化组与非骨骼化组。结合文献,对潜在的导致术后胸骨感染的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并在控制已知可导致感染的单因素后,对两种获取技术是否导致术后胸骨感染进行了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骨骼化组有1例胸骨感染,非骨骼化组有5例胸骨感染。单因素分析提示术前体重指数过大、合并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血管病、女性患者与术后胸骨感染相关。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骨骼化获取动脉技术能够明显降低术后胸骨感染率。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采用骨骼化技术采取双侧乳内动脉作桥血管,可减少术后胸骨感染的发病率。此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选自1998-03~2004-10间280例冠心病(CAD)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OPCAB实施率(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为94.7%。平均年龄63.1岁。合并瓣膜病变11例,合并室壁瘤9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47%±14%。5例急诊手术,其中2例术前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2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248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术中改施体外循环6例。其中5例全动脉化、2例全静脉化旁路移植术。结果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2.95个。4例左前胸部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术,其余均为正中切口,多支病变的CABG手术。死亡3例(1.07%)。结论OPCAB手术安全可行,早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OPCAB具备独特的技术特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1998年3月~2004年10月,280例冠心病(CAD)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OPCAB实施率(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为94.7%。平均年龄63.1岁。合并瓣膜病变11例,合并室壁瘤9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47±14)%。5例急诊手术,其中2例术前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2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248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术中改施体外循环6例。其中5例全动脉化、2例全静脉化旁路移植术。结果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2.95。4例左前胸部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术,其余均为正中切口,多支病变的CABG手术。死亡3例(1.07%)。结论OPCAB手术安全可行,早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实施OPCAB要求具备独特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Wang W  Hu SS  Song YH  Sun HS  Xu JP  Yang KM  Zheng Z  Wang X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7):1881-1884
目的评价使用桡动脉和乳内动脉作为惟一桥材料进行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近期和中期结果。方法从1999年1月到2005年1月共123例患者[男114例,女9例,平均年龄(51.9±9.4)岁]采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目标血管桥在两根以上。术前左心室EF值30%~78%,24例患者(21.1%)心室收缩功能较差(EF〈50%)。64例患者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4例患者因不稳定性心绞痛进行了急诊手术。36例左主干病变患者。74%的患者使用非体外技术进行吻合,每个患者平均吻合口数为2.6±0.4。结果早期死亡率0.8%。术后并发症包括,7例患者出现一过性房颤(5.7%),1例患者因为低心排安装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3例患者因为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和心律失常在术后1个月内再次入院。20例患者(1999--2001年)进行了5年随诊[平均随诊(62±13)个月]。3例患者在随诊中死亡,均为心脏原因。1例患者因再次心肌梗死而行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另1例患者因原先动脉桥狭窄而行经皮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术(PCI)。结论使用桡动脉和乳内动脉作为桥材料进行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近期效果较好,中期手术并发症较低。  相似文献   

15.
江汝健  付立  李勇  陈有东 《四川医学》2007,28(12):1375-1376
目的 总结9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手术经验。方法 2002年4月~2007年4月,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治疗冠心病91例,男83例,女8例,年龄36~80岁,其中二支血管病变13例,三支血管病变78例,合并左主干病变15例,均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例搭桥4支,67例搭桥3支,16例搭桥2支。89例应用左乳内动脉吻合前降支,15例应用桡动脉吻合后降支,其余均采用大隐静脉吻合。8例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结果 全组91例共行冠脉搭桥265支,平均2.91支/人,全组死亡1例,全组无出血和脑部并发症发生。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可避免体外循环的并发症.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早期临床疗效和经验体会。方法对22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施行OPCAB,其中2支血管病变3例,3支病变19例(包括左主干病变4例)。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每例完成远端吻合口2~5个,平均3.6个,91%患者使用左乳内动脉(LIMA)。结果全组病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体外循环(CPB)。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4~12h,平均5.8h。所有患者康复出院,随访3~26个月,心绞痛症状全部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OPCAB创伤小、安全可行、经济,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左主干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147例左主干病变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行左主干病变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47例,69例有心肌梗死史,其中55例为心肌梗死后1个月内手术。133例有不稳定心绞痛,3支病变124例,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55.6%,其中射血分数小于30%者7例。结果所有病例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远端吻合口数目为3.33个,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2例。手术死亡3例,均死于恶性心律失常。其余并发症的发生与非左主干病变组无差异。结论左主干病变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早期临床分析(附1 50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1 50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早期临床结果和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在国内15个中心完成的1 50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其中体外循环下手术309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1 198例(79.5%).二次旁路移植术18例(1.2%).急诊手术144例(9.5%).合并瓣膜替换或成形术18例、室间隔穿孔手术5例、室壁瘤切除术39例、其他手术5例.1.7%的OPCAB手术需转为体外循环下完成.合并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264例(17.5%).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83例(5.5%).结果住院死亡32例,总死亡率为2.1%,其中OPCAB手术死亡14例(1.2%).其他并发症包括:围术期心肌梗死(0.5%)、急性左心衰竭(0.3%)、严重心律失常(1.2%)、呼吸系统并发症(2.1%)、器质性神经系统并发症(1.5%)、新发或加重的肾功能不全(1.1%)、出血二次开胸(1.0%)、胸骨愈合不良(0.6%).结论不同方式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均安全可靠,而OPCAB具备一些独特的技术特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高春宇  栗春 《吉林医学》2007,28(1):80-80,82
目的:总结6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06年11月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60例病人进行临床分析。全组男52例,女8例,平均年龄(52.31±8.12)岁;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23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41例,合并高血压29例,糖尿病18例,左室室壁瘤3例。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0.52±0.17)。6例行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其中2例同时行左室室壁瘤切除术。9例行常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5例行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其中2例术中改为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急诊手术3例。结果:全组共行左乳内动脉桥吻合59支,桡动脉桥4支,大隐静脉桥94支。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6例。住院死亡3例,57例10~18d痊愈出院。结论:OPCAB与传统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相比,有一定的优势。体外循环准备是OPCAB手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IABP对于衰竭的心脏是一种强有力的辅助措施,疗效优于目前应用的任何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重症冠心病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46例重症冠心病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男性95例,女性51例;搭桥数3~6(4.21±0.89)支/人。对手术方法、主要并发症和术后处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次开胸2例(1.4%),低心排综合征6例(4.1%),应用IABP 6例(4.1%),反复发作房颤12例(8.2%),肺功能不全8例(5.5%),死亡1例(0.7%),其余患者康复出院。结论:合理地选择患者,成熟的手术技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尽早应用及术后处理的加强是提高重症冠心病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