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在人群中应用的安全性,为评价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在浙江省4个县(市、区)选择3—5月龄的初免儿童3235人,18~2,4月龄加强免疫儿童3198名,按照免疫程序接种本次研究观察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进行接种后安全性观察。结果初免儿童3剂次基础免疫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28%、6.39%、6.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P〉0.05)。基础免疫平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1%,与加强免疫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14.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9,P〈0.01)。大部分不良反应发生在接种后30min内。全身不良反应以发热和皮疹为主,局部反应以注射处触痛为主。各剂次不良反应发生程度均以轻度和中度反应为主,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及新的、罕见的不良反应。结论本次观察研究中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临床反应轻微,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客观、系统地评价A 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MPV)使用后的安全性。方法9 992名2~60岁成人和儿童接种疫苗后,通过抽样主动监测和观察对象主动报告,对速发接种反应、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进行观察和统计,并对所有接种者跟踪观察1个月以评价长期的不良反应。结果无速发接种反应发生。在主动监测的人群中,14人有中、强发热反应,发生率1.18%;6人有局部强反应,中、强反应发生率0.51%。在主动报告的人群中,8人有中、强发热反应,发生率0.09%。未观察到与疫苗接种相关的任何长期不良反应。结论此次对A C群MPV使用安全性现场观察,总体接种反应轻微,且发热、红晕等反应均在72h内自行消失,A C群MPV使用后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了解冻干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MCV-A/C)在大规模人群中使用的安全性。方法 对入选的9 111名3~71月龄的婴幼儿接种MCV-A/C,3~5月龄儿童免疫3针,每针间隔1个月;6~23月龄儿童免疫2针,每针间隔1个月;24~71月龄儿童免疫1针。对他们进行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观察和记录。结果 总的局部不良反应率为1.63%,各种局部不良症状发生率分别为发红0.86%、肿胀0.54%、硬结0.48%、疼痛0.33%、瘙痒0.54%,均低于1%;总的全身不良反应率为14.98%,除发热发生率为12.75%外,其余全身不良症状发生率分别为皮疹0.78%、乏力0.42%、烦躁1.79%、呕吐0.92%、腹泻1.69%,都低于2%,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以轻度为主,且多在反应发生后3 d内恢复,无疫苗引起的严重不良事件,无致残及死亡事件发生。结论 冻干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在3~71月龄的婴幼儿中大规模接种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A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对2~71月龄儿童使用后的安全性。方法 360名2~5月龄儿童接种A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后,通过主动监测和跟踪观察,收集接种对象所出现的速发反应、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未出现速发接种反应,所监测的360名儿童中,接种1 032人次,共发生不良反应345人次,发生率33.43%,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4.03%,最终研究者判断与预防接种可能有关的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12%,未观察到其他与疫苗接种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此次对A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使用安全性现场观察。总体接种无严重不良反应外,其余反应轻微,发热为主要为不良反应,绝大部分反应能在7天内自行消失,未观察到出现紫癜等全身不良反应,A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使用后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国产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结合疫苗在2~59月龄婴幼儿中常规使用后的安全性。方法选取贺州市辖区共6945名2~59月龄健康婴幼儿为受种人群,按月龄分为2~6月龄、7~11月龄、12~59月龄3个年龄组,分别按免疫程序接种Hib结合疫苗并观察记录接种后3天内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接种疫苗后局部反应总发生率为6.0%,其中轻度、中度及重度反应依次为4.9%、0.8%和0.3%;全身反应总发生率为8.8%,其中轻度、中度及重度反应依次为6.6%、2.1%和0.1%。第1、2、3针次局部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0%、4.0%和2.0%,第1、2、3针次的全身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2%、5.6%、3.9%,且两种反应的发生率在不同针次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6月龄组、7~11月龄组及12~59月龄组的局部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7%、4.7%和8.1%,全身反应发生率依次为13.7%、5.7%和3.5%,两种反应的发生率在不同月龄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Hib结合疫苗上市后常规使用是安全的,婴幼儿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大多数以轻度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6.
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以分组对照法观察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对6~24月龄幼儿和5~13岁儿童接种后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 观察组共428名儿童,分为2个年龄段接种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接种剂量为每人100μg;阳性对照组103人接种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接种剂量为每人50μg;阴性对照组94人接种伤寒Vi多糖疫苗,接种剂最为每人30μg;各组于接种后6、24、48和72 h测量体温并观察全身和局部反应,并于免疫前、后1个月分别收集血清标本,观察组2个年龄段儿童各不少于50名于免疫后6个月和1年再次收集血清标本,免疫前后收集到的血清采用体外杀菌力试验方法进行杀菌抗体水平的测定。结果 疫苗接种后人体反应轻微,428名儿童仅有3名(0.7%)出现中、强发热反应,有4名(0.9%)出现局部红晕,48h后反应全部消失。5~13岁儿童组免疫后1个月抗A和C群脑膜炎球菌杀菌抗体4倍增长率分别为96.59%和92.15%,免后1年的4倍增长率仍保持在90.91%和90.08%。结论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接种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黑龙江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eventsfollowingimmunization,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AEFI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及国家免疫规划(nationalimmunizationprogram,NIP)疫苗的安全性。方法通过全国AEFI监测系统,收集黑龙江省截至2013年3月3113报告的2012年AEFl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全省2012年AEFI监测系统共收到4077例个案,其中≤1岁占56.44%,男女之比为1.21:1,全年在6-7月和10-11月报告个案相对较多。AEFI以NIP疫苗和第1剂接种为主;一般反应占97.30%,其中76.45%发生在接种后≤ld;异常反应占2.26%,以过敏性皮疹、荨麻疹和BCG淋巴结炎为主。估算全省NIP疫苗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为49.20/10万剂次。4065例(99.71%)病例治愈或好转。全省132个县(区)均有AEFI数据报告,48h内报告率为100%,48h内调查率为100%。结论全省AEFI监测的敏感性仍需进一步提高。主动监测较被动监测敏感性更高。AEFI常发生在NIP疫苗、小年龄儿童、第一剂次和接种后2d内。NIP疫苗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不高于预期,疫苗安全性和各接种单位预防接种的服务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在5~24月龄儿童中使用的安全性.方法 于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选取中山市辖区内自愿接种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5~24月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共34 411名.记录并分析儿童接种后72 h内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4 411名研究对象包括男性18 708名(54.36%),总体年龄为(11.4±3.9)月龄.72 h内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发红[0.76%(261/34 411)]、硬结[0.57%(197/34 411)]、肿胀[0.56%(191/34 411)]、疼痛[0.42% (143/34 411)]、瘙痒[0.15%(53/34 411)]、注射部位皮疹[0.15%(50/34 411)],合计为1.61%(554/34 411;95%CI:1.48%~1.74%);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发热[0.98%(312/34 411)]、厌食[0.48%(164/34 411)]、腹泻[0.31% (108/34 411)]、乏力[0.29%(100/34 411)]、恶心呕吐[0.20% (70/34 411)]和头疼[0.08%(26/34 411)],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合计为1.64%(565/34 411;95%CI:1.51% ~ 1.78%).25例(0.07%)出现高热(>39℃),持续时间均<48 h.16例(0.05%)出现咳嗽、卡他感冒症状.无意外伤害事故和其他严重事件报告.男童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9%(334/18 708),高于女童的1.47%(231/15 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2,P<0.05).5~12月龄儿童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8% (411/23 113),高于13~24月龄儿童的1.36%(154/11 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10,P<0.05).首剂接种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2%(536/31 129),高于第2剂或第3剂接种者的0.55%(18/3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81,P<0.01);首剂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3%(539/31 129),高于第2剂或第3剂接种者的0.79%(26/3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6.22,P<0.01).结论 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在5~ 24月龄儿童中使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评价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EV71疫苗)上市后常规接种的安全性,比较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AEFI)主动及被动监测的差异。方法 2016年8—11月在北京市朝阳区对3 162名儿童开展EV71疫苗上市后安全性监测,其中对770名受种儿童采用手机应用(APP)信息化平台进行主动监测AEFI,对2 392名受种儿童通过家长上报方式进行被动监测AEFI。结果主动监测组AEFI总发生率为42.33%(326/770),以全身反应为主,未见罕见和极罕见不良反应;被动监测组AEFI总发生率为0.67%(16/2 392),明显低于主动监测组(χ~2=51 274.285,P0.001),主要表现为一般反应。结论该EV71疫苗安全性良好;主动监测能够更敏感地获得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可为疫苗的安全性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冻干A.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group A and group C 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 conjugate vaccine freeze-dried,MPCA-Fd/A+C)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30 000名合肥市参与接种的6~24月龄健康婴幼儿为观察对象,发放日记卡,搜集两剂次接种后全身及局部反应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际观察30 089人,第1剂次的全身和局部反应率分别为1.12%和0.09%;第2剂次的全身和局部反应率分别为0.60%和0.02%.两次接种导致住院、急诊或就诊的不良事件率分别为0.37%和0.43%.接种第2剂次后,各种反应发生率较第1剂次更低(x2=155.55,P<0.001).接种两剂次流脑疫苗后发生的各种反应>90%为轻度反应,未发生潜在的威胁生命的4级反应.结论 冻干A.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在6~24月龄接种者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东省流动人口血吸虫病感染情况,为制定监测技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5—2009年开展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的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常规性主动监测是在广东省原疫区12个县每年各在1个乡镇对所有外来流动人口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进行血吸虫病检查,监测县每年检查300人以上;选择性主动监测是全省按地理、经济分层整群抽样抽取26个县,每县以乡镇为单位采用整群抽样抽取来自外省疫区人群进行1次血吸虫病检查,检查500人以上。主动监测均以≥6岁的外来流动人口为监测对象。被动监测通过法定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对全省输入性可疑病例进行核查。用胶体金免疫渗滤法(D IGFA)筛查,抗体阳性者再用尼龙绢集卵法或改良加藤氏法(Kato-katz)检查血吸虫卵、毛蚴。结果 2005—2009年广东省流动人口进行常规主动监测10 728人,选择性主动监测16 322人,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92%和1.84%,2种监测方法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选择性主动监测发现慢性血吸虫病例66例,其中排虫卵者6例,5年被动监测共发现血吸虫病例235例,7例在粪便中查获虫卵或毛蚴,其中在2005年发现急性感染病例3例。301例输入病例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占94.35%(284/301),主要为20~54岁,占69.77%(210/301),农民工、工人占54.49%(164/301)。结论输入性血吸虫病例是影响广东省血吸虫病疫情的主要潜在危险因素,必须加强对来自疫区流动人口的监测。现阶段要重点开展选择性主动监测,同时加强被动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监测2009-2010年上海市长宁区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甲流)疫苗接种的安全性。[方法]通过上海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监测系统,以被动监测方式收集长宁区甲流疫苗接种人群截至2010年12月31日的AEFI个案信息,同时通过问卷和电话随访的主动监测方式收集其中4所中小学校师生的AEFI个案信息开展评价。[结果]上海市长宁区共接种甲流疫苗86934人,甲流疫苗AEFI被动监测报告发生率为53.04/10万,其中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为8.25/10万;4所中小学校接种甲流疫苗2092人,甲流疫苗AEFI主动监测报告发生率为8221.80/10万,主动监测的AEFI报告发生率明显高于被动监测。甲流疫苗AEFI报告对象的临床表现以发热、局部反应和主诉不适为主,异常反应以过敏性反应为主,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甲流疫苗AEFI被动监测的漏报情况主要发生在一般反应,甲流疫苗的安全性与季节性流行性感冒疫苗相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分组对照法观察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对6~24月龄幼儿和5~13岁儿童接种后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观察组共428名儿童,分为2个年龄段接种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接种剂量为每人100μg;阳性对照组103人接种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接种剂量为每人50μg;阴性对照组94人接种伤寒V i多糖疫苗,接种剂量为每人30μg。各组于接种后6、24、48和72h测量体温并观察全身和局部反应,并于免疫前、后1个月分别收集血清标本,观察组2个年龄段儿童各不少于50名于免疫后6个月和1年再次收集血清标本,免疫前后收集到的血清采用体外杀菌力试验方法进行杀菌抗体水平的测定。结果疫苗接种后人体反应轻微,428名儿童仅有3名(0.7%)出现中、强发热反应,有4名(0.9%)出现局部红晕,48h后反应全部消失。5~13岁儿童组免疫后1个月抗A和C群脑膜炎球菌杀菌抗体4倍增长率分别为96.59%、92.15%,免疫后1年的4倍增长率仍保持在90.91%和90.08%。结论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接种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麻疹强化免疫中发生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不断总结经验,正确认识AEFI问题,采取正确处理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共接种113622人,报告AEFI31例,总体报告发生率27.28/10万,其中一般反应11例(占35.48%),...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北京市怀柔区2~5岁健康儿童肺炎链球菌鼻咽部携带现状并评价7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7)对预防肺炎链球菌鼻咽携带的效果。方法抽取怀柔区2~5岁未接种过PCV7疫苗的健康儿童,分为PCV7接种组和对照组,采集3次鼻咽拭子进行肺炎链球菌培养,评估肺炎链球菌鼻咽携带基线水平,并比较2组肺炎链球菌鼻咽带菌率差异。结果共472名受试儿童,接种组235人,对照组237人,472名研究对象中检出肺炎链球菌阳性103名,携带率为21.82%;36~48月龄组携带率最高,显著高于24~36月年龄组(P=0.004);在不同的时间点,接种组和对照组的肺炎链球菌鼻咽携带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5);疫苗接种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6%,轻度反应(1级)最多(6.41%),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63%和5.13%。结论建立了怀柔区2~5岁儿童肺炎链球菌鼻咽部携带率基线资料;接种PCV7对降低2~5岁儿童鼻咽部肺炎链球菌携带率的效果不显著;以2~5岁儿童接种PCV7后,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2011-2012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数据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广东省2011-2012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AEFI信息管理系统运转情况及预防接种安全性。方法通过全国AEFI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报告的AEFI个案数据.通过广东省疫苗月报告系统收集同期全省疫苗接种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AEFI发生特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1-2012年广东省共报告AEF1个案9753例(报告发生率为89.77/100万剂次),男、女性分别5945、3808例;以≤1岁、2~7岁人群为主,分别占65.75%(6413/9753)、32.29%(3149/9753)。一般反应6211例(63.68%,6211/9753),其平均报告发生率为57.17/100万剂次,以发热、红肿、硬结为主;异常反应2969例(30.44%,2969/9753),平均报告发生率为27.33/100万剂次,以过敏性皮疹(2399例)、卡介苗淋巴结炎(137例)和血管性水肿(125例)为主,共占89.63%(2661/2969),其中严重异常反应193例(1.98%,193/9753),平均报告发生率为1.79/100万剂次,以过敏性休克(57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例)和过敏性紫癜(16例)为主,共占48.19%(93/193)。87.41%(8525/9753)AEF1个案发生在接种后当天或第2天,治愈和好转占97.75%(9534/9753)。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92.49%(2746/2969)由疾控机构调查组作出,89.59%(2660/2969)由县级机构作出。结论广东省AEFI监测敏感度较高,AFEI常发生在小年龄组和接种后当天或第2天,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艳萍  姚爱民  杨明  叶桂生  王彬  郑东 《职业与健康》2010,26(15):1746-1747
目的了解全细胞百白破三联疫苗(WPDT)和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APDT)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 2006—2009年在电白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接种门诊采用单盲法将1000名3月龄~2岁儿童分成2组,其中247名接种WPDT,753名接种APDT,观察局部与全身反应。结果接种WPDT和APDT者,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50%、1.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8,P〈0.01)。结论 APDT的接种反应较WPDT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海淀区2012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北京市海淀区2012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海淀区AEFI监测系统运转情况。方法通过AEFI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2年报告的AEFI,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2年海淀区共报告AEFI个案174例,报告发生率12.0/10万,一般反应报告率为6.4/10万,48 h内报告率和调查率均为100%。AEFI报告个案中≤2岁占82.2%,男、女比例为1.24:1,多发生在接种后24 h,没有明显的季节聚集性。反应分类一般反应占53.5%,异常反应占31.0%,偶合症占15.5%。一般反应以接种百白破后发热/红肿/硬结发生率最高(38.2/10万),异常反应以接种7价肺炎疫苗过敏性皮疹发生率最高(53.3/10万)。结论海淀区AEFI监测敏感性和及时性较高,但仍需进一步加强一般反应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铜陵市2004~2009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铜陵市2004~2009年共报告麻疹24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59/10万,城区发病率高于农村。流动人口发病80例占32.65%。大于18岁成人、7~18岁的学生、8月龄~6岁儿童、小于8月龄婴儿发病数分别占41.22%、15.92%、21.63%、21.63%。245例麻疹患者,有麻疹减毒活疫苗免疫史、无免疫史、免疫史不详分别占13.47%、44.49%、42.04%。结论本地人口发病增多,流动人口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率低,提高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率和加强麻疹监测,才能消除麻疹。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上海市长宁区社区居民代谢综合征患病情况。方法利用2010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资料,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抽取的上海市长宁区1 104名居民进行医学体检和问卷调查。成人(≥18岁)代谢综合征采用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指南修订(NCEPATPⅢ)定义,儿童与青少年(≤17岁)代谢综合征则采用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定义。结果居民代谢综合征粗患病率与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8.21%、12.02%。男、女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3.91%、11.22%。在5个代谢综合征指标中,高血压或服用降压药、高空腹血糖或服用降糖药、高甘油三酯、腹型肥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检出率分别为40.94%、35.14%、33.33%、24.12%和11.14%。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有增高的趋势(趋势分析χ2=111.4,P<0.001),30岁以上患病率开始明显增高。结论代谢综合征是影响社区居民健康的重要共公卫生问题,特别是年龄超过30岁的居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