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烧烤类餐饮企业和从业人员数量众多,烧烤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对健康有害的物质,影响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本文拟对烧烤从业人员作业环境中烧烤烟雾的组成、人员暴露水平、健康损伤等作一简要综述和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累积工作紧张暴露对职业人群血压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上海市某城区四种职业的1016名(男369、女647,年龄20~61岁)职业人群为调查对象。采用中文版工作内容问卷(JCQ)进行工作紧张评估,并对血压影响相关混杂因素进行调查。基线和随访均进行工作紧张评估和血压测量。采用协方差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工作紧张与血压的关系。结果在控制了可能影响血压的混杂因素后,以基线和随访均未暴露于工作紧张者组为对照,累积暴露工作紧张者收缩压上升3.80(95%CI 3.65~4.10)mm Hg;性别分层分析显示,男、女收缩压分别上升3.70(95%CI3.25~4.16)、3.95(95%CI 3.62~4.28)mm Hg;舒张压升高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累积工作紧张是四种职业人群收缩压升高独立危险因素,OR为1.83(95%CI 1.21~2.75),男、女OR值为分别为2.61(95%CI 1.24~5.31),1.95(95%CI 1.05~3.66)。结论累积工作紧张可能是造成职业人群血压上升的社会心理因素之一,改善持续性工作紧张有助于防控职业人群因收缩压升高导致的收缩期高血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职业人群工作紧张与高血压患病的关系,为高血压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调查上海城区2 458名20~63岁职业人群。工作紧张评估采用中文版工作内容问卷(JDC)与工作付出-回报(ERI)问卷,同时调查社会人口与行为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工作紧张与高血压患病的关系。结果在控制了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高血压家族史、吸烟、饮酒、锻炼与活动状况、BMI潜在混杂因素后,男性高工作紧张、高工作付出-回报失衡是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女性低工作控制、高工作付出、中/高工作付出-回报失衡是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职业分层分析结果显示:教师、社区医护人员、研究人员、公交车驾驶员高血压患病更易受工作紧张的影响。结论工作紧张可能增大职业人群高血压患病的风险,某些职业人群高血压患病更易受职业紧张影响。  相似文献   
4.
5.
了解上海市长宁区小学营养午餐中各类食物及营养素实际摄入情况,为改善小学生营养午餐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长宁区4所小学一~四年级所有学生共2 030名作为研究对象,用食物称重记账法调查1周内连续5d的营养午餐摄入情况.结果 小学生午餐中动物性食品实际摄入量为83.2 g/d,达到推荐量的138.7%,大豆类及豆制品的摄入量为18.7 g/d,仅达到推荐量的74.6%;仅1所学校提供水果;所有学校均未提供奶类.学生午餐剩余最多的食物是粮谷类和蔬菜,分别为供应量的22.0%和19.2%.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的供能比高于推荐值,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供能比低于推荐值.能量、钙、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平均摄入量均低于推荐摄入量,分另为(456.1±136.1)kcal(1 kcal=4.18 kJ)、(134±63.3) mg、(0.22±0.07) mg、(0.27±0.08) mg;维生素C的平均摄入量高于推荐摄入量,为(32.6± 14.8) mg.结论 长宁区小学营养午餐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素摄入不均衡.应增加奶类和大豆及豆制品的供给量,适当减少禽畜肉的供给.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持续性工作紧张与工作紧张程度变化对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上海市1 081名职业人群进行为期3年追踪随访。工作紧张评估采用工作内容问卷(JCQ),同时调查社会人口特征与个体行为因素。抑郁症状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编制的流行病学研究抑郁量表(CESD),计算社会人口特征因素及不同职业紧张程度的抑郁症状发生率。同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在调整影响抑郁症状相关混杂因素的条件下,分析3年工作紧张程度的变化对抑郁症状的影响。结果 3年肯定抑郁症状阳性率为8.79%。持续性工作紧张可增加抑郁症状的风险,RR值2.213(95%CI:1.192~4.119);持续性的低社会支持亦为抑郁症状的危害因素RR值1.978(95%CI:1.110~3.544);工作紧张程度变化与抑郁症状也存在联系,相对于初次和随访均为低工作紧张,从低工作紧张到高工作紧张,RR值2.985(95%CI:1.466~6.077),初次和随防均为高度紧张,RR值2.665(95%CI:1.405~5.053)。结论持续性工作紧张和工作紧张程度上升可增大职业人群抑郁症状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高中生饮酒依赖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上海市长宁区4所高中(其中1所为职业高中)作为研究现场。采用自主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高中生饮酒行为进行调查。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控制研究中的混杂因素(性别、学校类型等),匹配后比较肥胖超重组与体重正常组之间在饮酒行为上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饮酒行为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结果】811名高中生参与本次调查,剔除轻度消瘦和中重度消瘦共60人,剩余正常以及肥胖/超重共751人。经倾向得分1∶1匹配后,得到肥胖/超重组与体重正常组各217人。2组的性别、学校类型、年级以及家庭经济水平等特征在匹配后达到均衡。高中生是否饮酒、酒精依赖情况、一次最多饮酒份数、是否在家庭聚会中饮酒、是否曾经给别人买过酒、家人是否主动建议饮酒、过去1年里是否尝试过戒酒以及喝酒后开始出现脸红的时间均与肥胖/超重有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酒精依赖程度(即酒精使用障碍评分≥8分)为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OR=3.600,95%CI:1.244~10.424),曾给他人买酒以及家人主动建议饮酒为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OR=0.525,95%CI:0.309~0.890和OR=0.377,95%CI:0.222~0.641)。【结论】酒精依赖程度高的高中生出现肥胖超重的风险更高,而可能存在饮酒行为但饮酒量与饮酒频率未达到酒精依赖程度的高中生肥胖超重风险较低,引导青少年人群健康饮酒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企业有毒有害作业岗位职工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为进一步开展企业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长宁区一家企业,对该企业有毒有害作业岗位职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职业病相关知识、就业合同签订情况及健康需求情况等。结果共调查有毒有害作业岗位职工598人,其中66.9%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90.3%与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大部分职工对有毒有害物质及侵入人体途径有一定程度的了解,86.1%职工能够在日常工作中佩戴防护用品。84.8%的调查对象认为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对增进健康有意义,62.2%的调查对象希望了解职业病的防治知识和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的不良作用等方面知识。结论企业在职业防护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应进一步加强企业健康教育工作力度,提高职工健康知识水平和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外来人口的伤害现状及其防治的服务需求。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外来人口进行调查,调查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在外来人口集聚地入户调查或在居住地附近的路边进行拦截调查。结果共调查1311人,伤害的标化发生率为30.1%,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P<0.01);不同职业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3,P<0.001),前3位的职业是电工、保安和建筑装潢,后3位是服务员、家政员和工厂工人,不同户籍、居住面积、居住时间、文化程度和患病情况之间的伤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前4位伤害分别是割刺伤(12.1%)、跌伤(7.9%)、烧烫伤(7.2%)和交通事故(6.9%)。不同伤害的发生、伤后的处置和花费等方面均有不同;61.0%的外来人口希望得到防治伤害方面的服务,希望提供的服务形式主要包括:咨询活动32.8%和发放宣传资料51.4%。结论外来人口的伤害疾病负担较重,对防治伤害的服务也有较大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学生使用、处理废旧电池及对其危害认识的情况。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长宁区初中、高中、中专和大学的学生580人,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学生使用、处理废旧电池及其危害认识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98.0%的学生使用过电池,其中66.7%的学生将废旧电池放到电池回收箱。调查对象对“废旧电池和垃圾一起处理有危害”和“汞、镉、镍和铅可危害人体健康”的知晓率分别为87.9%、64.5%、54.0%、51.2%和72.1%,不同类型学生对废旧电池危害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5.2%的学生建议在居住小区内放置废电池回收箱。结论学生对废旧电池的危害认识不足,参与废旧电池回收的主动性不强,应加强相应知识的宣传,并鼓励学生参与电池回收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