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闭合骨折24 h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3月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下肢闭合骨折后24 h内入院患者的病例资料,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685例患者参加研究。其中男314例,女371例,年龄(59.83±19.93)岁;股骨粗隆间骨折184例,股骨粗隆下骨折11例,股骨颈骨折171例,股骨干骨折35例,膝关节周围骨折129例,胫腓骨干骨折61例,踝关节骨折74例,足部骨折2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对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入院时的实验室检查、是否合并内科疾病等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685例下肢闭合骨折患者中发生下肢DVT者144例,发生率21.02%,其中近端血栓与混合血栓的总发生率为2.34%。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术前ASA分级、入院时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水平会对下肢DVT形成产生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骨折部位是下肢骨折24 h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下肢闭合骨折后24 h内就会发生下肢DVT。患者的年龄、骨折部位为下肢闭合骨折后24 h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下肢骨折患者应及时就医,入院后尽早进行DVT预防和诊治,防止致死性肺栓塞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总结DVT的预防和治疗经验。方法纳入自2016-11—2018-01在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340例骨折患者,患者均为高原地区常住居民(居住时间6个月)。将确诊为DVT的患者纳入DVT组,其余患者纳入非DVT组,将性别、年龄、骨折部位、D-二聚体、是否手术治疗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筛查下肢D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16例出现下肢DVT,发生率为4.7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与DVT发生不相关(P0.05);D-二聚体0.5 mg/L、股骨干骨折患者DVT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地区骨折患者DVT形成的风险较高,而D-二聚体增高和股骨干骨折是下肢DVT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医师需要加强此类患者DVT的预防和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规律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9—2017-08月诊治的361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比较2组术前1 d、术后1 d、术后3 d血浆D-二聚体浓度。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182例发生DVT,均无致死性肺栓塞和严重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DVT组术前1 d、术后1 d、术后3 d的D-二聚体均高于非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女性、术前及术后D-二聚体升高、骨折类型是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DVT以腘静脉以远的远端血栓为主。临床上对年龄60岁、女性、术前及术后D-二聚体升高、股骨髁间及髁上骨折患者应注意预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股骨干骨折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以制定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67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5例,女22例;年龄18 ~55岁.以静脉造影阳性结果为诊断DVT的“金标准”,其中血栓组18例(26.9%),非血栓组49例(73.1%).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骨折分型、内科合并症、血管神经损伤、D-二聚体水平、下肢深静脉超声、造影检查的结果、麻醉方法、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股骨干骨折后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 结果 复杂骨折(OR=3.773,P=0.038)、合并血管神经损伤(OR=2.603,P=0.002)、D-二聚体水平升高(OR=1.697,P=0.002)、下肢深静脉超声阳性(OR=3.068,P<0.001)是导致股骨干骨折后新发下肢DVT风险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骨折类型复杂和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是股骨干骨折后并发下肢DVT的主要危险因素,D-二聚体水平检测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是主要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青年股骨干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3—2015-04诊治的78例中青年股骨干骨折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下肢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可能影响中青年股骨干骨折并发DVT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78例中青年股骨干骨折中,17例发生DVT,发生率21.8%。复杂骨折、合并血管和神经损伤、超声检查阳性、D-二聚体升高、纤维蛋白原升高是影响中青年股骨干骨折并发DVT独立危险因素(OR=3.981、2.473、2.127、1.764、1.627,P0.05);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联合在预测中青年股骨干骨折发生DVT时,灵敏度90.3%,特异度69.8%。结论复杂骨折、合并血管和神经损伤、超声检查阳性、D-二聚体升高、纤维蛋白原升高是影响中青年股骨干骨折患者并发DVT的风险因素,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对预测DVT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股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571例股骨骨折患者资料。男1079例,女1492例;年龄为14~96岁,平均67.1岁。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115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951例,股骨干骨折309例,股骨髁骨折153例。2414例患者行手术治疗,157例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手术患者术前及术后每周,非手术患者入院48 h内及住院期间每周均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判断DVT的发生情况。记录股骨不同部位骨折后DVT的发生率及发生位置。结果股骨骨折患者DVT发生率为35.5%(913/2571),近端DVT发生率为5.3%(135/2571),远端DVT发生率为30.3%(778/2571)。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髁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分别为28.8%(334/1158)、44.7%(425/951)、30.7%(95/309)、38.6%(59/153),近端DVT发生率分别为2.7%(31/1158)、5.6%(53/951)、9.7%(30/309)、13.7%(21/153),远端DVT发生率分别为26.2%(303/1158)、39.1%(372/951)、21.0%(65/309)、24.8%(38/153)。股骨骨折患者股静脉及以上部位、腘静脉、胫腓静脉、肌间静脉DVT发生率依次2.3%(60/2571)、2.9%(75/2571)、6.4%(165/2571)、23.8%(613/2571)。结论股骨骨折患者DVT发生率较高,而且发生肺栓塞风险性大的近端DVT更易发生于股骨髁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老年股骨颈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血栓位置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南开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7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708例。入院后,对患者行常规超声多普勒扫描以评估患者双下肢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将有血栓者为病例组(112例),无血栓者为对照组(596例)。提取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合并病、受伤情况和入院时实验室结果,采用单因素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DVT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112例(15.8%)患者诊断为DVT,84例(75.0%)为远端型,21例(18.8%)为近端型,7例(6.2%)为混合型DVT。75.9%(85/112)的患者DVT发生在骨折侧肢体,12.5%(14/112)发生于双侧肢体,11.6%(13/112)发生于未骨折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D-二聚体升高(>0.5 mg/L、受伤至入院时间长、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35 g/L)和血小板计数(>262×109/L)是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入院时DVT发生率较高,近端DVT达到6%。多个相关危险因素与DVT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不同骨折部位对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以期对不同骨折部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供针对性的预防建议。方法选取2005年5月至2015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创伤骨科住院患者2 405例,回顾性分析统计所有患者的详细病历资料,主要包括个人临床资料、骨折发生部位、骨折诱因、是否继发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发病时间、合并症等情况,并记录患者不同骨折部位的深静脉血栓发病率。结果 2005年5月至2015年8月,我院共接受治疗的创伤骨科住院且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2 405例,154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发病率为6.40%。髋周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2.33%,明显高于下肢骨折的5.91%与上肢骨折患者的0.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肢骨折各部位深静脉血栓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病率为12.87%,明显高于骨盆、髋臼骨折患者的7.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髁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病率为25.00%,明显高于下肢其他骨折部位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骨折部位进行哑变量赋值,在多因素分析中,股骨颈、股骨转子间骨折(OR=2.942),骨盆、髋臼骨折(OR=1.993),股骨干骨折(OR=1.838),股骨髁骨折(OR=3.012),髌骨骨折(OR=3.522),胫骨近端骨折(OR=1.050)是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显著风险因素(P<0.05)。结论股骨颈、股骨转子间骨折、骨盆、髋臼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髁骨折,髌骨骨折,胫骨近端骨折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较高,临床中应针对性地做好相应预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评估术前小腿肌肉静脉血栓是否需要抗凝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9—2018-09行手术治疗的313例老年髋部骨折,采用单因素分析术前DVT形成的影响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 58例术前(18.5%)出现DVT,40例小腿肌肉静脉血栓中25例术前进行抗凝治疗(抗凝组),15例术前未进行抗凝治疗(未抗凝组)。抗凝组与未抗凝组输血率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术后血红蛋白减少量大于未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卧床时间7 d、D-二聚体升高、纤维蛋白原升高、合并高脂血症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DVT形成的保护因素。结论临床上对于年龄6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卧床时间7 d、D-二聚体升高、纤维蛋白原升高、合并高脂血症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需要预防术前DVT形成。术前对小腿肌肉血栓进行抗凝治疗不能降低血栓进展的风险,还可能会加重术后贫血,此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可直接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肢闭合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以2012年12月至2014年7月我科所收入的下肢闭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不包括陈旧骨折及入院前即有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患者,纳入研究对象的每一位患者术前1天下午常规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明确患者是否发生DVT,数据收集包括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合并疾病、是否应用活血药物、是否应用消肿药物、是否应用抗凝药物及是否发生DVT。计算下肢闭合骨折术前DVT的总发生率,并采用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对一些可能影响DVT发生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共有256例患者纳入研究患者中,共发生DVT 47例,DVT总发生率18.4%,发病率位于前三位的骨折种类分别是股骨干骨折、膝部骨折、髋部骨折,年龄及骨折部位纳入了方程。结论下肢闭合骨折术前DVT相关的影响因素为年龄和骨折部位,性别、合并病、术前是否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术前是否应用消肿药物、术前是否应用抗凝药物并不是下肢骨折术前发生DVT的相关因素,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下肢闭合骨折患者入院即应用抗凝药物可能并不能降低术前DVT的发生率。此外,鉴于股骨干骨折、膝部骨折及髋部骨折DVT的高发生率,我们还应在术前一天给这些患者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时发现DVT,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肢长骨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自2011-06—2014-01诊治的下肢长骨骨折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术(MSCTV)进行下肢DVT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2组年龄、性别、是否存在合并伤、是否骨牵引、是否合并内科系统疾病、术前是否采取血栓预防措施、血清D-二聚体水平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长骨骨折术前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35例中47例发生DVT,发生率为34.8%。47例DVT中,1例为混合型DVT,3例为中央型DVT,其余均为周围型DVT。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存在合并伤、合并系统性疾病、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是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前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合并伤[OR=3.644,95%CI(1.616,8.216),P=0.002]、合并内科系统疾病[OR=2.819,95%CI(1.062,7.487),P=0.038]、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OR=0.382,95%CI(0.175,0.836),P=0.016]是影响下肢长骨骨折患者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存在合并伤、合并内科系统疾病、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易发生DVT,创伤患者术前需密切监测血栓形成,同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杨琨  费晨  王鹏飞  张斌飞  杨娜  田丁  庄岩  张堃 《骨科》2020,11(3):223-228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折病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2014年9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97例膝关节周围骨折且术前超声检查未发现DVT的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超声检查结果将病人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记录血栓发生部位及发生率,将年龄、性别、骨折部位、骨折侧别、合并外伤、合并内科疾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液量、术中输血量、止血带使用时间、手术时间、术后1 d血红蛋白、术后1 d红细胞压积、术后1 d的D-二聚体列为观察指标,先后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97例病人中,术后有175例发生DVT,发生率为35.21%,其中发生近端血栓2例(2/175,1.14%),远端血栓162例(162/175,92.57%),混合血栓11例(11/175,6.2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年龄、性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术后1 d D-二聚体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60岁[OR=1.888,95%CI(1.213,2.930),P=0.005)、女性[OR=1.841,95%CI(1.268,2.673),P=0.001]、冠心病[OR=1.086,95%CI(1.190,3.945),P=0.011]、术后1 d D-二聚体[OR=1.077,95%CI(1.019,1.138),P=0.009]是术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膝关节周围骨折病人术后DVT发生率较高,以远端DVT为主。对于年龄>60岁、女性、冠心病、术后D-二聚体升高的病人应注意重点预防下肢DVT的发生,防止发生致命性肺栓塞。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胫骨骨折患者骨折部位与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风险,分析此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10—2019-05手术治疗的449例胫骨骨折,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组,分为血栓组与无血栓组。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合并内科疾病、骨折至手术时间、术前与术后D-二聚体、术前与术后血红蛋白、术前与术后红细胞压积、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补液量、术中输血量方面的差异。结果 19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远端血栓180例,远端血栓13例。胫骨近端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高于胫骨中段骨折患者与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至手术时间、胫骨近端骨折、术前D-二聚体、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红细胞压积、术后D-二聚体、术后血红蛋白、术后红细胞压积是胫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胫骨近端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高于胫骨中段骨折与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医师应警惕年龄大、近端骨折、骨折至手术时间长、贫血、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胫骨骨折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探讨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D-二聚体浓度变化与下肢DVT的关系。232例腹腔镜(腹部外科)手术患者232例,记录发生下肢DVT的病例,分析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性别以及手术体位对下肢DVT的影响。术后发生下肢DVT5例记为血栓组,未发生下肢DVT 227例为非血栓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并分析其浓度变化与DVT形成的关系。结果显示,年龄≥40岁、手术时间≥2 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0 h、头高脚低位为腔镜手术患者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P=0.006,0.013,0.019,0.000),性别对下肢DVT无明显影响(P=0.683)。术前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无明显差异(P=0.991),血栓组5例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D-二聚体浓度均0.5μg/m L,与术前和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果表明,年龄≥40岁、手术时间≥2 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0 h、头高脚低位为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而术后D-二聚体明显升高(0.5μg/m L)与下肢DVT有关。  相似文献   

15.
髋部骨折患者术前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髋部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因素,探讨髋部骨折患者术前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选取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间收治的531例髋部单发骨折患者,男242例,女289例;平均年龄59.2岁(28~93岁).股骨颈骨折33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83例,股骨转子下骨折12例.分析不同骨折类型、D-二聚体浓度、性别、年龄及术前制动时间与DVT发生率的关系.对于出现DVT的患者,给予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同时行骨折内固定术. 结果所有531例髋部骨折患者中,股骨颈骨折患者中21例发生DVT,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34例发生DVT,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中无一例发生DVT.55例患者DVT均发生于术前,发生率为10.4%(55/531).髋部骨折患者年龄、性别对DVT的发生率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47、0.376).D-二聚体浓度、骨折类型和术前制动时间对DVT的发生率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17、0.037).55例发生DVT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结论对于髋部骨折患者,年龄、性别对DVT的发生不具有临床意义,D-二聚体浓度、骨折类型和术前制动时间对DVT的发生有临床意义.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可确保骨折内固定手术及术后康复安全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特点与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6年7月~2018年7月178例胫腓骨骨折患者资料。患者入院及术后分别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DVT的发生,对DVT发生的特点进行描述。按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两组,单因素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以是否发生血栓的二分变量为因变量,其他因素为自变量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以确定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178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中,51例发生DVT,占28.65%;127未发生DVT,占71.35%;DVT累及102条下肢静脉,其中胫后静脉29条(28.43%),腓静脉27条(26.47%),小腿肌间静脉23条(22.55%),腘静脉14条(13.73%),股浅静脉9条(8.82%)。DVT组年龄显著大于非DVT组(P0.05),DVT组术前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DVT组受伤至手术时间显著长于非DVT组(P0.05),DVT组复杂骨折比率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逻辑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21.940,95%CI 5.115,94.115,P0.001)、受伤至手术时间长(OR=4.040,95%CI 2.010,8.119,P0.001)和D-二聚体水平高(OR=5.505,95%CI 2.699,11.229,P0.001)是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结论]胫腓骨骨折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在29%左右,主要累及胫后静脉、腓静脉和小腿肌间静脉。高龄、受伤至手术时间过长、D-二聚体水平增高和复杂骨折的患者易发生DVT。  相似文献   

17.
孙健平  薛汉中  王鹏飞  张斌飞  李明  杨娜  田丁  李忠  张堃 《骨科》2018,9(6):464-468
目的 探讨髋部骨折术前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7年10月西安红会医院收治的997例髋部骨折病人资料,男382例,女615例;平均年龄为72.3(17~102)岁。其中股骨颈骨折49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470例,股骨转子下骨折34例。根据术前双下肢静脉彩超结果分为双下肢血栓组、非双下肢血栓组。对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的时间、术前的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合并内科疾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两种以上的内科疾病、无内科疾病)等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997例髋部骨折病人中66例(6.62%)术前发生双下肢DVT。双下肢血栓组与非双下肢血栓组病人的性别、骨折类型、术前D-二聚体水平、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合并内科疾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病人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红细胞比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95%CI(1.153,12.367),P=0.028]、受伤至手术时间>7 d[95%CI(1.087,3.178),P=0.023]为髋部骨折术前双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髋部骨折术前双下肢DVT的发生率约为6.62%;病人的年龄>6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7 d是髋部骨折术前双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老年创伤患者最常见并发症之一,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究老年粗隆间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血栓位置及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南开医院和河北省人民医院于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患者入院后经常规超声多普勒扫描以诊断双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将有DVT的患者归为病例组,无DVT者归为对照组。患者的资料由住院病历获得,包括人口学资料、合并症、受伤相关数据和入院实验室检验结果。采用单因素χ2或Student-t检验评估两组患者的差异性,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发生DVT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共67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125(18.6%)例患者诊断含有DVT;其中75(60.0%)例为远端型,37(29.6%)例为近端型,13(10.4%)例为混合型DVT。74.4%(93/125)的患者DVT发生在骨折侧肢体,16.8%(11/125)发生于双侧肢体,8.8%(21/125)发生于未骨折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伤至入院时间、D-二聚体升高(>1.73 mg/L)、红细胞(RBC)减少(男,<4*1012/L;女,<3.5*1012/L)、周围血管病史、超重和肥胖(以正常BMI为参考)是DVT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入院时DVT发生率较高,近端DVT达到7.4%。多个相关危险因素与DVT独立相关,这些流行病学数据有助于预测血栓发生、危险评估及针对性术前筛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及其危险因素。方法纳入自2014-06—2018-12诊治的674例踝关节骨折,统计术前DVT例数。比较DVT组与非DVT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慢性心脏病、高能量损伤、骨折类型、术前空腹血糖、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血细胞压积、术前D-二聚体方面的差异。结果 674例术前共检测出58例下肢DVT,发生率为8.6%。DVT发生部位:股总静脉1例,股浅静脉4例,股深静脉2例,腘静脉9例,胫后静脉16例,腓总静脉26例。骨折后2天内确诊的DVT达到48例(82.8%)。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年龄(每增加10岁)、男性、术前白蛋白水平35g/L、术前D-二聚体水平0.3mg/L是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前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前DVT大多于伤后48 h内确诊,周围(胫后静脉和腓总静脉)DVT占绝大多数,同时需要警惕和预防年龄较大、男性、术前白蛋白水平降低、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患者术前发生DVT。  相似文献   

20.
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程度评分量表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初步尝试建立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程度评分量表,用于院内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程度的客观判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治疗的新鲜下肢骨折患者资料,依据排除标准剔除病例后共纳入分析1 705例.这些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879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危险因素,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OR值赋分的方法产生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程度评分量表,检验组(826例)对评分表进行验证.结果 纳入患者中男性1 106例,女性599例;平均年龄(50±18)岁,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可以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包括年龄、待术时间、受伤原因、受伤部位、心脑血管疾病史以及D-二聚体(D-Dimer)检测值.根据回归OR值得出的分值分别是:年龄≤35岁为1分,>35 ~ <65岁为4分,≥65岁为6分;待术时间<8d为1分,≥8d为2分;受伤原因低能量为1分,高能量为3分;受伤部位中,足踝损伤为1分,小腿骨折为3分,膝关节周围骨折为5分,股骨中上段为7分,骨盆髋臼为4分,多发骨折为6分;无心脑血管疾病史为1分,有心脑血管疾病史为2分;D-Dimer< 600 μg/L为1分,≥600μg/L为3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9,临界点15.5分,总体数据临界点灵敏度为77.00%,特异度为68.17%.结论 新鲜下肢骨折术前血栓危险程度评分量表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但是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