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胸痹心痛病中医病性证素与冠状动脉CTA结果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病中医病性证候要素与冠状动脉CTA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借助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现代医学诊断技术,将客观指标与中医辨证有机结合,对235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中医病性证素分布的临床调查,分析与冠状动脉CTA不同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与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素分布的相关性。结果胸痹心痛病常见病性证素分布由多到少排列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气滞、阳虚、寒凝;血瘀证素和痰浊证素以三支病变为主,气滞证素以单支病变为主;冠心病患者狭窄程度较重者多见气虚证素、阴虚证素、痰浊证素。结论胸痹心痛病中医病性证素分布与冠状动脉CTA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能为临床正确辨证论治、判断病情、拟定治法、调方用药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83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侯分布回顾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及证侯要素分布规律,为中医药防治心力衰竭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方法对符合要求的83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症状分布情况、中医证型和心衰证素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慢性心力衰竭主要的中医证型分布大致为痰瘀互阻417例(49.7%),气虚血瘀190例(22.65%),气阴两亏121例(14.42%);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素分布情况为血瘀者613例(73.06%),痰浊者437例(52.09%),气虚者358例(42.67%),阴虚者144例(17.16%),水湿者13例(1.55%),阳虚者6例(0.72%)。结论心衰基本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虚为本,虚实夹杂,本虚以气虚、阳虚,甚或阴虚为主,标实主要是瘀血、水饮、痰浊,最终可致气虚与阴虚、阳虚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特征与其手术前后中医证型变化规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189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并对其中104例进行随访,同时对纳入病例进行了介入术前、术后1周及1个月的中医证候的观察,将其介入时的冠脉特征与后者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①介入术前冠心病中医证候中以血瘀证165例(87.2%)、气虚证145例(76.5%)及痰浊证90例(47.5%)最为常见.介入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冠心病中医证候中仍以血瘀证、气虚证及痰浊证最为常见.②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以双支病变为最多见,其中又以阳虚、痰浊、血瘀及气虚等证型病变支数为最多:阳虚(平均2.32支)>痰浊(平均2.16支)>血瘀(平均2.15支)>气虚(平均1.96支);气虚、血瘀、痰浊及阳虚等证型的冠脉狭窄程度较重.在冠脉Gensini评分上,标实证型中以痰浊证及血瘀证为最高,本虚证中则以阳虚证为最高.结论 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的介入特征与其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中医证素与颈动脉斑块超声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5年8月于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确诊的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采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冠脉造影资料、颈动脉超声检查资料及中医四诊信息,建立三维结构化关联数据库,采用证候、证素标准进行判定,分析冠心病患者中医证素与颈动脉斑块超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所有纳入的150例研究对象分别从中医四诊资料、中医证素归类情况、颈动脉斑块超声指标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4个方面进行统计。(1)四诊资料方面:(1)中医症状分布情况:按各症状出现频次排序,前4位临床症状依次为胸闷、气短、头晕、乏力;(2)舌象分布情况:舌质紫黯最多,其次是舌质瘀点(瘀斑),舌下络脉迂曲多见,舌苔厚腻、滑等特点出现频次较高;(3)脉象分布情况(复合脉象拆分为单一脉象进行统计):弦脉、沉脉、滑脉出现频次较多。(2)证素归类合并情况:血瘀、肾虚、痰浊、气虚出现频次较高。(3)冠脉病变支数与斑块个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Crouse积分及狭窄程度积分情况: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颈动脉斑块个数、IMT、斑块Crouse积分及狭窄程度积分均呈增加趋势;在斑块个数方面,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分别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方面,三支病变组分别与双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ouse积分方面,三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狭窄程度方面,三支病变组分别与双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素与颈动脉粥样斑块超声指标的关系:(1)斑块性质与中医证素分布情况:低回声斑块患者气虚、血瘀、痰浊、阳虚多见,强回声斑块患者血瘀、肾虚、痰浊、气虚多见,混合回声斑块患者气滞、气虚、痰浊、内毒多见;(2)颈动脉狭窄程度与中医证素分布情况:颈动脉轻度狭窄患者血瘀、气虚、肾虚、气滞多见,中度狭窄者血瘀、痰浊、肾虚、气虚多见,重度狭窄者血瘀、肾虚、痰浊、气虚多见。结论:冠心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指标与中医证素存在相关性,颈动脉粥样斑块超声指标可为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和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不同临床分期的证素分布情况及演变规律。方法以来自6家医院的IPF患者为研究对象,制定IPF中医临床调查表,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进行现场问卷,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和中医症状情况,建立数据库并从中提取证素。以多维度GAP指标和临床分期体系为依据将IPF患者分为3期(Ⅰ期、Ⅱ期和Ⅲ期),分别统计和比较不同阶段病性及病位证素分布情况。结果发放调查表108份,回收108份,有效89份。29例IPF临床Ⅰ期患者涉及病性证素11个,总频次99,出现频率前3位依次为气虚(93.10%),痰(浊)(58.62%)、血瘀(48.28%);病位证素5个,总频次58,出现频率前3位依次为肺(100.00%)、脾(44.83%)、肾(34.48%)。32例IPF临床Ⅱ期患者涉及病性证素11个,总频次174,出现频率前3位依次为气虚(100.00%)、血瘀(90.63%)、痰(浊)(78.13%);病位证素5个,总频次87,出现频率前3位依次为肺(100.00%)、脾(71.88%)、肾(65.63%)。28例IPF临床Ⅲ期患者涉及病性证素11个,总频次190,出现频率前3位依次为气虚(100.00%)、血瘀(100.00%)、阴虚(92.86%);病位证素5个,总频次100,出现频率前3位依次为肺(100.00%)、肾(100.00%)、脾(89.29%)。IPF临床各期患者病性证素比较,与IPF临床Ⅰ期比较,临床Ⅱ期中血瘀、阳虚和寒的证素分布显著升高(P0.017),临床Ⅲ期中血瘀、阴虚、阳虚、寒和气滞(郁)的证素分布显著升高(P0.017);与IPF临床Ⅱ期比较,临床Ⅲ期中阴虚、阳虚和气滞(郁)的证素分布显著升高(P0.017)。IPF临床各期患者病位证素比较,与IPF临床Ⅰ期比较,临床Ⅱ期中肾的证素分布显著升高(P0.017),临床Ⅲ期脾、肾和心的证素分布显著升高(P0.017);与IPF临床Ⅱ期比较,临床Ⅲ期中肾的证素分布显著升高(P0.017)。结论IPF临床Ⅰ期病性证素以气虚、痰(浊)、血瘀为主,临床Ⅱ期病性证素以气虚、血瘀、痰(浊)为主,临床Ⅲ期病性证素以气虚、血瘀、阴虚为主,随病程进展痰(浊)变化不著,而血瘀、阴虚、阳虚渐甚,且可兼见寒和气滞(郁);病位以肺、脾、肾为主,晚期累及于心。气虚血瘀作为核心证素贯穿疾病始终。  相似文献   

6.
湖南地区早发冠心病冠脉病变与病性证素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湖南省早发冠心病(premat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PCHD)患者冠脉病变程度与中医证素之间相关性.方法 对156例早发冠心病患者进行证素分类辨证分析.冠脉病变程度以狭窄程度表示,病变积分以Gensini积分计算,心功能分级采用Killip分级.结果各证素组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痰浊>阴虚>血瘀>气虚>热蕴,各组间冠脉病变程度与证素无明显相关性,各组间心功能Killip分级无显著差异,各组Gensini积分气虚组病变积分较其他组高.结论 湖南地区早发冠心病以痰浊为主要证素,但含有气虚证素的早发冠心病一般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CTA心外膜脂肪组织(EAT)体积、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中西医结合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提供理论和临床方面的依据。方法:以150例行冠状动脉CT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由经验丰富的中医临床医生诊断为冠心病者100例,并将其分为血瘀、气虚、痰浊、阴虚、气滞、阳虚、寒凝7个中医证型,称为A组,体检正常者50例,称为B组,分析两组患者冠状动脉CTA心外膜脂肪组织(EAT)体积、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血瘀是主要的证候要素,痰浊及阳虚次之。冠心病组患者的CACS及EAT体积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候的钙化积分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瘀的钙化积分最高,阳虚次之。不同中医证型的钙化程度不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少量钙化多见于痰浊、气滞患者,轻度钙化多见于气虚、阴虚患者,中度钙化多见于血瘀、痰浊、阴虚、阳虚、寒凝患者,重度钙化多见于血瘀、气滞、阳虚、寒凝患者。结论:冠状动脉CTA的部分指标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其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方法,对不同中医证型冠心病的诊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的中医证素、证候分布特征,为临床有效治疗冠心病提供指导。方法利用网络数据库结合统计分析法,检索该病近10年的关于冠心病辨证的现代文献并挖掘冠心病证素证型的关系。结果冠心病证型多达28种,其证素分布以血瘀、痰浊、气虚为主,其证素组合目前以单证素和两证素为主,但仍不排除多证素组合的形式。结论冠心病以血瘀、痰浊的实性证素为其主要组成形式,其证型多以单证素组合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与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四亚型的相关性.方法 对符合诊断标准的受试者112例、健康对照组30例、冠心病非血瘀证组30例分别检测其VWF指标.结果 与冠心病心绞痛非血瘀证比较,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患者VWF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各亚型之间比较,为痰浊血瘀>气滞血瘀>气虚血瘀>阴虚血瘀.结论 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内皮细胞损伤实证比虚证较为严重,尤其是痰浊血瘀亚型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要素特点.方法 对100例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判定,以43例冠心病介入术后未狭窄患者作对照,用非条件t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 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患者常见证候要素有血瘀、气虚、阴虚、痰浊、阳虚等.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血瘀证、痰浊证、气虚证是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中西医结合综合干预包括避免主动或被动吸烟,控制糖尿病和高脂血症;运用中医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益气方药可能是防治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的正确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客观、规范的方法对初诊肺癌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究支气管镜下表现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以期对中医微观辨证理论在支气管镜领域中的拓展做出尝试。方法对176例未经治疗的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进行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运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的统计学方法获得证候分布情况,对其中98例接受支气管镜检查者进行镜下表现与证候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176例肺癌患者的主要证候类型为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湿阻证、气虚痰湿证与阴虚证,分别占35.2%、24.4%、22.2%和18.2%。支气管镜下表现在不同证候类型之间存在差异(P0.05),气虚痰湿证以增生型改变为主,阴虚证以浸润型改变为主,气滞血瘀湿阻证以增生型改变为主,气阴两虚证以浸润型改变为主。结论肺癌不同中医证候类型的支气管镜下表现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与衰弱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按照国家《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的证候判定标准及病变脏腑诊断标准,同时应用《中西医结合老年衰弱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的衰弱指数,根据《临床衰弱量表》计算患者的衰弱分级情况,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斯皮尔曼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比较不同证候的衰弱指数及衰弱分级情况。结果171例患者中常见的证候依次为阴虚、气虚、血瘀。患者兼夹证候越多,衰弱指数及衰弱等级便越高;患者病程越长,衰弱指数及衰弱等级便越高;患者并发症越多,衰弱指数越高;衰弱指数在血虚、阳虚、痰浊、血瘀、火热、毒证候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气虚、阴虚、气滞、湿证候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气滞、火热、湿、毒各证在不同衰弱分级情况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气虚、血虚、阳虚、痰浊、血瘀证在不同衰弱分级情况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老年糖尿病患者部分中医证候与衰弱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近15年文献报道探讨胃癌术后中医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对近15年胃癌术后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对其证素的分布和组合规律进行分析。结果:13个证素中,气虚频率最高(36.01%),其次为血虚(9.44%)、阳虚(8.74%)、气滞(7.69%)、阴虚(7.69%)等;作用靶点主要位于胃(37.18%),其次为脾(35.38%)、肝(9.03%)等。单一病性证素构成的证候有血虚证、阳虚证、阴虚证、气滞证、血瘀证等,累积频率8.24%。两病性证素的组合主要有气虚+血虚、阴虚+血虚、血虚+血瘀、气滞+血瘀、湿+热等,累积频率4.39%。单一病性证素与单一靶点组合,靶点以胃、肾为主,病性证素有气虚、气滞、阳虚、阴虚,表现为肾气虚、胃气滞、胃阳虚、胃阴虚,累积频率为83.52%。三证素构成的证候主要为两病性证素+单一作用靶点构成,组合有脾阳气虚证、胃气阴两虚证,累积频率为3.85%。结论:胃癌术后患者以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为本,气滞、血瘀、湿热等为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合并高血压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证候要素及应证组合是否产生影响,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辨证分型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通过多中心横断面研究,收集和分析14家临床协作单位252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将患者分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组和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不合并高血压组,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心力衰竭类型、心功能等级、病性类证候要素、病位类证候要素及应证组合分布规律,完成统计分析并探讨其规律。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和心功能比较无差异;2组患者中出现频次最高的病性类证候要素均为气虚、血瘀、阴虚,但合并高血压组患者中气虚的出现频率低于不合并高血压组(P0.01);2组患者的主要病位类证候要素均为心,同时涉及到脾、肺、肾、肝,且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的应证组合均以多个证候要素组合最为多见,但合并高血压组两证组合多于不合并高血压组(P0.05);气虚血瘀和气阴两虚兼血瘀是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组最常见的证候类型。结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高血压时,其病性证候要素中气虚比例减少,其应证组合中,多以两证组合为主,且气虚血瘀和气阴两虚兼血瘀是最常见的证候类型。  相似文献   

15.
用复杂网络挖掘分析冠心病证候-治法-中药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分析冠心病证候、治法和药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证结合的方法,调查3018例冠心病住院患者的临床信息;基于冠心病个体化诊疗信息平台,用复杂网络挖掘分析冠心病患者证候-治法-用药关系。结果:冠心病常见证候要素依次为血瘀、气虚、痰浊、阴虚、阳虚、气滞、血虚。与常见证候要素构成复杂关联的治法主要有活血、清热、补气、化浊(痰)、养阴、温阳、宣痹,与常见证候要素构成复杂关联的药物主要有黄芪、陈皮、地黄、川芎、白术、桃仁、茯苓、甘草、半夏、泽泻、赤芍、当归、丹参、枳壳、桂枝、麦冬,与常见证候要素构成关联的药物功效有止痛、化浊(痰)、清热、活血、补气、凉血、利水、化瘀、解毒、补血、理气、安神、补脾、调经、通便、润燥、散结。结论:冠心病中医临床诊疗符合理法方药相一致的原则,治疗冠心病的清热治法、解毒治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证候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的远期预后差别。方法收集自2006年1月至2011年8月于广安门医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心衰患者191例,采集其住院时的中医证候特征及相关数据,出院后进行长期门诊或电话随访,获取终点事件(全因死亡率)的发生及时间。结果5种证候要素慢性心衰患者的远期预后比较,从优排序依次为痰阻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阳虚证(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中痰阻证者预后优于非痰阻证者(P=0.017);气虚证预后优于非气虚证(P=0.011);阴虚证预后与非阴虚证差异不显著(P=0.633);血瘀证总体预后与非血瘀证差异不明显(P=0.182),但在500 d后预后差于非血瘀证;阳虚证预后差于非阳虚证( P=0.002)。结论慢性心衰患者远期预后较差,不同中医证候预后差异显著,其中气虚、痰阻可能为其早期常见证型。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阴虚可能贯穿于CHF的发展过程,血瘀在病程早期可能作用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进展,血瘀证者预后较差,且晚期常表现为阳虚。  相似文献   

17.
探讨天津市城市地区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情况。 方法:回顾性调查2003-2007年天津市城市地区多中心不同等级中医医院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情况,初步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的各中医证型构成比。 结果:天津市城市地区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证型分布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气阴两虚、痰湿内阻、阴虚热盛、阴阳两虚和血瘀气滞型。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以及痰湿内阻型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人群,阴虚热盛型以50-59岁患者居多,而血瘀气滞型糖尿病患者在40-49岁分布比例较高。气阴两虚型患者当归使用频次最高,阴虚热盛型患者陈皮使用频次最高,阴阳两虚型患者白芍使用频次最高,痰湿内阻型患者甘草使用频次最高,血瘀气滞型患者杏仁使用频次最高。 结论:天津市城市地区2型糖尿病主要以气阴两虚、痰湿内阻和阴虚热盛型为主,主要集中在5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中药治疗原则以补气养血、燥湿化痰为主,当归、陈皮、白芍、甘草(生甘草、炙甘草)和杏仁是使用频次较高的5味中草药。  相似文献   

18.
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teinized unruptured follicle syndrome,LUFS)指卵泡成熟后不破裂排出卵子,而发生原位黄素化并分泌孕激素,使机体发生与排卵周期类似的变化,是导致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一个重要原因[1]。随着超声卵泡监测技术与促排药物的广泛运用,LUFS的检出率和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在不孕症患者中达25%~45%[2]。  相似文献   

19.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证候要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索名老中医辨治冠心病的共性规律.方法 以名医诊治冠心病典型医案115例,建立冠心病名医诊疗数据库,运用支持向量机方法进行了证候要素诊断及相关研究.结果 提取到名医诊治冠心病8个主要证候要素:血瘀、痰浊、气虚、阳虚、阴虚、内热、血虚、气滞,并确定了其定量诊断,阐释了证候要素应证组合规律,归纳了名医治疗冠心病8个证候要素的用药规律.结论 证候要素研究揭示了名医证候诊断的内涵及其组方用药规律,对中医辨治冠心病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总结男性不育症的常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2002-2012年间发表的与男性不育症中医辨证相关的文献报道,建立数据库,通过频次分析,归纳、总结其常见中医证候与证候要素.[结果] 纳入分析的268篇文献中,涉及证候类型72种,出现总频次为431,频率在2%以上者为肾阳虚、肾精亏虚、肾阴虚、肾虚、湿热下注、脾肾两虚、阴虚、肾气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气血亏虚、痰湿内蕴、瘀血阻滞、肝肾亏虚;经拆分证候后,获取证候要素34个,其中病位类14个,出现总频次为391,病性类20个,出现总频次为507,频率大于2%的分别为肾、脾、肝、下焦及阳虚、虚、阴虚、精亏、血瘀、湿热、气虚、气滞、血虚.[结论] 文献报道中有关男性不育症的证候类型名称较为繁杂,但从提取的数目相对少的证候要素可看出,该病的病位主要在肾、脾、肝及下焦,病性以阳虚、阴虚、精亏等虚损为主,但也有较高比例的血瘀、湿热等,并可与虚损兼夹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