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为了探讨一氧化氮(NO)在继发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伤前蛛网膜下控注射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底物及其不同剂量抑制剂,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脊髓伤后24h伤段脊髓组织电解质含量和含水量的变化,并观察其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伤前蛛网膜下腔注射NOS底物或大剂量抑制剂均导致伤段脊髓H2O、Na+、Ca2+含量明显升高,K+含量明显降低,且导致脊髓组织超微结构严重紊乱。而注射小剂量NOS抑制剂则导致H2O、Na+、Ca2+含量下降,K+含量升高,并减轻脊髓组织超微结构损害。结论脊髓伤后NO过度释放与抑制均可造成伤段脊髓水、电解质紊乱和组织损害;而NO适当产生则有利于内环境的稳定及脊髓结构完整性的维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早期伤段脊髓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通过伤段脊髓组织催化[3H]标记的精氨酸转化生成[3H]标记的瓜氨酸的量,测定脊髓压迫伤后0~60min伤段脊髓组织NOS的活性。结果脊髓压迫伤后,NOS活性明显增加,伤后5min达最高点;然后又迅速下降.于伤后1h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在脊髓伤后1h内,伤段脊髓组织NOS活性迅速而短暂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合酶(NOS)及一氧化氮(NO)在肠缺血过程中的交化及其意义。方法:建立大白鼠肠系膜上动脉阻断模型,采用荧光法分别测定回肠组织NO含量及NOS活性。结果:肠缺血早期(1/2h)NO含量及NOS活性变化不大,肠缺血后1~2hNO含量及NOS活性均显著增加。结论:肠缺血后NO含量和NOS活性的增高与肠缺血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大鼠脊髓损伤后一氧化氮合酶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llen′s打击法,以10g×2.5cm致伤大鼠T8脊髓,于伤后10min及1、2、4、8、24h取伤段脊髓,采用放射强度测定法测定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可明显导致NOS含量的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NOS含量在10min、1、2、4、8h分别提高了198.11%(P<0.01)、183.14%(P<0.01)。结果表明,一氧化氮(NO)与脊髓继发性损伤有关,一氧化氮参与了脊髓的继发性损伤过程。对NO的作用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局灶性颅脑损伤并弥漫性轴突损伤后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局灶性颅脑损伤并弥漫性轴突损伤模型,按不同时间点处死动物,测定其脑含水量及脑组织中NOS活性和NO代谢产物,并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结果局灶性颅脑损伤并弥漫性轴突损伤后脑含水量随静脉血NO的增加而增加,重创组NOS活性在4h达高峰,8h仍比假手术组高。应用尼莫地平可以有效减少脑含水量,减少一氧化氮的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结论创伤性脑水肿与血NO有密切相关性,组织中NOS则是该过程的可能催化剂。尼莫地平有干预脑水肿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大鼠脊髓损伤不同时间段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表达变化,证实一氧化氮(NO)在创伤后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采用NYU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将体重300-350g的成年Wistar大鼠42只,分为伤后24h、48h、72h、7d、14周、6周7组,每组各6只,应用辅酶Ⅱ黄递酶(NADPH-d)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脊髓不同损伤时间段NOS表达的变化。结果 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段NADPH-d阳性标记不同,在损伤晚期星形胶质细胞也出现阳性标记。损伤引起的前角神经元NOS表达与神经元的死亡相一致。结论 NO在创伤后神经元的死亡中起了重要作用,脊髓损伤后胶质细胞中诱导性NOS的表达可能是胶质细胞对损伤或神经元坏死的一种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前研究认为一氧化氮 ( NO)不仅参与介导继发性损伤 ,而且还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本实验用大鼠脊髓损伤模型 ,测定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脊髓组织 NO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 ( NOS)活性的变化和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对它们的影响 ,以探讨 b FGF保护损伤后脊髓组织的作用机制。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SD大鼠 5 2只 ,雌雄不拘 ;体质量 2 0 0~ 2 5 0 g,随机分组为假手术组 ( S) 4只 ,生理盐水组 ( NS) 2 4只 ,b FGF治疗组 2 4只 ,后两组均按损伤后 12 h,1,3 ,7d再随机分 4组 ,每组 6只。脊髓组织 NO含量及 NOS活性的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氨基胍(AG)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大鼠脊髓压迫伤后给予AG进行治疗,24 h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脊髓组织中一氧化氮(NO)含量和NOS活性;72 h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4周后用电生理和动物行为学等指标评价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以正常大鼠和损伤未治大鼠为对照。结果AG可以抑制组织中的NO含量和NOS活性,同时降低神经细胞的凋亡比率,提高动物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恢复运动诱发电位的振幅和潜伏期,与对照及损伤未治大鼠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应用NOS抑制剂可以使伤后运动功能得到改善,提示iNOS活性变化可能对脊髓损伤的恢复更具决定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伤后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9.
三七总皂甙对脊髓损伤大鼠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髓继发性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三七总皂甙 (panaxnotoginsengsaponins ,PNS)防治该病的作用机理。方法 以Wistar大鼠 6 5只为研究对象 ,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溶媒对照组、三七总皂甙 (PNS)组 ,各实验组按 2、6、12、2 4小时相点观察 ,Allen s脊髓损伤模型 10 0g·cm致伤脊髓。各组在相应时相点取脊髓组织 ,采取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脊髓一氧化氮合酶 (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变化。结果 脊髓NOS阳性神经元表达 :溶媒对照组 >PNS组 >假手术组 >空白组。结论 NO参与了脊髓继发性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PNS通过抑制NOS活性而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药脊髓康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脊髓康对脊髓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是否有剂量依赖性,并与强的松进行对照.方法: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6组(n=12).造模后脊髓康高、中、低剂量组予脊髓康25、12.5、6.25 g生药/kg体重;强的松组予强的松0.06g/kg体重.正常组及模型组予等量蒸馏水.测定血液及损伤脊髓中IL-10、INF-α、NO、NOS、SOD、MDA含量;全血粘度;损伤脊髓病理学检查.结果:血液中TNF-α含量升高,脊髓康各剂量组相时模型组降低.血液中IL-10水平下降,强的松组和脊髓康各剂量组相对模型组有显著差异.强的松组相对模型组全血比粘度无差异.脊髓康高、中剂量组低于模型组.血液SOD活力下降,MDA、NO和NOS含量升高.脊髓康高、中剂量组SOD活力高于模型组,MDA及NO含量低于模型组.脊髓康各剂量组NOS含量低于模型组.强的松组相对模型组MDA含量下降.SOD活性无明显变化.脊髓损伤部位SOD活力下降,MDA、NO和NOS含量升高.脊髓康高剂量组SOD活力高于模型组.脊髓康高、中剂量组MDA、NOS含量低于模型组.脊髓康各剂量组NO含量低于模型组.强的松组相对模型组MDA含量下降,SOD活性无明显变化.病理结果:脊髓康高剂量组脊髓病变程度较轻.中剂量组较高剂量组稍差.低剂量组白质区水肿.强的松组与高、中剂量组相似.结论:脊髓康能抑制NOS表迭、降低NO含量;能降低MDA含量、提高SOD活性;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能降低TNF-α水平;能提高IL-10水平;能防止脊髓损伤的继发性改变.促进脊髓组织恢复,促进神经组织再生,高剂量较中剂量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大鼠不同类型臂丛根性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NOS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成年大鼠不同类型臂丛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与神经元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用76只健康成年SD大鼠,分别造成臂丛神经根性切断伤与根性撕脱伤,于损伤后不同时间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以及NOS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臂丛神经根性切断伤后,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无明显死亡,且未见NOS表达。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1周,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开始减少,并出现NOS阳性表达。之后随着NOS阳性神经元增多,神经元死亡率也增加,6周后神经元数目基本维持稳定而NOS阳性神经元逐渐减少消失。结论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NOS参与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死亡,或在运动神经元死亡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异丙酚对不同麻醉时期大鼠脑NO及NOS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异丙酚对不同麻醉时期SD大鼠皮质、海马、脑干、小脑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和一氧化氮(NO)产量的动态影响,探讨异丙酚麻醉作用的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诱导期组、麻醉期组、恢复期组和清醒期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其余各组注射异丙酚100mg/kg,在不同麻醉时期断头取脑,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组大鼠皮质、海马、脑干、小脑NOS活性和NO产量。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诱导期组与麻醉期组皮质、海马、脑干、小脑NOS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与麻醉期组比较,恢复期组各脑区NOS活性明显回升(P<0.01或P<0.05),清醒期组NOS活性继续回升;与对照组比较,皮质、脑干NOS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2)与对照组比较,诱导期组皮质、海马、脑干、小脑NO产量均降低,其中脑干、小脑下降明显(P<0.05),麻醉期组进一步降低(P<0.01);恢复期组各脑区NO产量回升,其中脑干NO产量上升明显(P<0.05);清醒期组各脑区NO产量显著上升(P<0.01);与对照组比较,皮质、海马、脑干NO产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大鼠腹腔注射异丙酚100mg/kg可降低不同麻醉时期大鼠各脑区NOS活性和NO产量,此与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NO作为第二信使可能在异丙酚的全麻作用分子学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脊髓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来源、分布特征及其与脊髓微血管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及免疫电镜技术研究大鼠脊髓组织中NOS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特征。结果 脊髓组织含有NOS的神经细胞主要位于脊髓灰质的中间外侧细胞柱、中央管周围及背角和腹侧角,许多含有NOS的神经细胞及其突起与脊髓微血管紧邻。结论 NOS的区域性分布可能与NO调节脊髓运动、感觉及内脏运动等多种不同的功能有关;其超微结构特征有利于半衰期极短的NO弥散至微血管,从而调节脊髓微循环。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一氧化氮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一氧化氮(NO)的变化及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糖尿病1月(DM1),糖尿病3月(DM3)和糖尿病5月(DM5)组,一次性腹腔注射链佐菌素(STZ)诱发糖尿病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视网膜组织VEGF的表达情况,并检测各组视网膜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和NO含量变化。结果:3个月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VEGF表达增强,NOS活性增强,NO含量增高,5个月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表达进一步增强,而NOS活性开始减弱,NO含量减少,结论:糖尿病大鼠视网膜VEGF的过度表达和NOS活性,NO含量的变化在DR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Nitric oxide synthase gene expression in injured spinal cord tissue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6.
一氧化氮合酶与脑缺血亚急性期神经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大鼠脑缺血亚急性期脑力内三型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及其与经济损伤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局灶性脑缺血24h三型NOS在脑内的表达。结果 局灶性脑缺血24h,缺血中心区及部分边缘区内可见大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阳性的胶质细胞浸润。表达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神经细胞数减少。结论 脑缺血亚急性期胶质细胞iNOS表达上调与迟发性神经元损伤有密切关系。在此期给予选择性iNOS抑制剂可以减少缺血性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大剂量强啡肽 A( 1 - 1 7) (dynorphin,Dyn)以及一氧化氮合酶 (NOS)抑制剂对脊髓NMDA受体功能和 NOS活性的影响。方法 以 3H- MK80 1为配基 ,采用放射配基法测定 NMDA受体结合活性 ;以精氨酸转化法测定脊髓组织胞浆相 NOS活性。结果 给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 Dyn A( 1 - 1 7)0 .5 h后 ,脊髓腹侧组织的 3H- MK80 1结合活性以及 c NOS活性即显著升高 ,且持续 48h;i NOS在给药后 4h升高。脊髓背侧 3H- MK80 1结合活性在给药后 4h开始下降 ,48h恢复正常 ,背侧 c NOS活性无明显变化。预先蛛网膜下腔注射 ne NOS抑制剂 7-硝基吲哚和 i NOS抑制剂氨基胍可对抗 Dyn的致瘫作用 ,同时对抗脊髓腹侧 NMDA受体结合活性及 c NOS、i NOS活性的升高。结论 脊髓腹侧 NMDA受体功能和 NOS活性增高可能与 Dyn致瘫作用有关。NOS抑制剂可对抗 Dyn的致瘫作用 ,并且与 Dyn协同下调脊髓背侧 NMDA- NOS通路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烧伤大鼠胃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的变化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烧伤后大鼠胃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变化及与一氧化氮(NO)的关系。方法 采用30%TBSAⅢ度烧伤大鼠模型,分别检测了胃组织中NO含量及原生型NOS(cNOS)和诱导型NOS(iNOS)的活性,并分析了NO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两型NOS之间的关系。结果 烧伤后胃组织中iNOS活性大幅上升,与NO的变化趋势一致,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94,P〈0.01),而cNOS活性呈下降趋势,与NO相关不显著(r=-0.53,P〉0.05)。结论 烧伤后胃组织中NO的变化受iNOS活性影响,iNOS活性上升,cNOS活性下降可能与烧伤后胃肠道病理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