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上颈椎疾患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评价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atlantoaxialreductionplate,TARP)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上颈椎疾患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TARP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治疗上颈椎疾患11例,包括寰枢椎脱位8例,Jefferson骨折2例,先天性寰枕融合伴颅底凹陷症后路减压术后1例。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D级8例,E级3例;ASIA运动评分58~100分(87.0±13.4分)。结果:1例术后曾出现声嘶,左侧声带麻痹,经对症治疗后治愈。11例患者颈部疼痛和肢体麻木无力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8例D级患者中2例改善为E级,其余6例分级无变化,运动评分改善为89~100分(96.5±4.0分),8例D级的患者术后评分增加4~33分(13.1±9.4分)。平均随访8.3个月,1例不慎跌倒头部着地导致枢椎体螺钉拔出,寰枢椎再次脱位,二次用同样手术方法采用较短型号钢板固定治愈,其余患者效果满意。结论:TARP固定操作简便可行,对寰枢椎前部结构包括寰椎侧块和C2椎体完整的各种上颈椎疾患引起的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和评价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中期疗效.方法 2003年4月以来应用TARP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52例,观察患者的主观症状、客观体征和神经功能,进行X线摄片和MR检查,并按Symon和Lavender临床标准、JOA脊髓功能评分标准(17分法)和影像学脊髓受压减压评定标准对35例资料收集比较完整的患者,进行2~4年(平均3年)的随访,分析其中期疗效.结果 35例寰枢椎脱位术后均达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33例无钢板松动或再脱位现象.按Symon和Lavender临床标准,术前的中型8例、重型15例和特重型12例中,完全恢复16例,轻型7例,中型8例,重型4例,临床显效率80%,有效率20%;脊髓功能术后改善率平均73.5%;颈髓减压改善率平均92.6%.仅早期发生2例钢板螺钉松脱,均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1例重新行TARP翻修,另1例行后路枕颈固定均获得治愈.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及感染并发症.结论 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术(TARP)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很好的手术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CT测量在经口咽入路改良Ⅱ代解剖型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内固定手术中的作用.方法15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均采用Ⅱ代解剖型TARP内固定手术,术前行寰枢椎薄层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与TARP内固定的相关指标,并应用测量数据指导手术实施.结果术前CT测量寰椎钉道长度为18.7±1.3(16.2~21.1)mm,枢椎钉道长度为14.7±0.9(12.8~15.6)mm,寰椎进钉外偏角为12.2°±0.4°(10.2°~14.6°),枢椎进钉内偏角为7.3°±0.3°(5.1°~9.4°),寰椎向外侧显露不能超过寰椎侧块外缘至前结节的距离为22.4±2.1(18.6~25.6)mm,根据寰椎进钉点间距和寰枢进钉点的垂直间距确定钢板型号,所有钢板成功安置,术后影像学检查均证实术前测量基本准确.结论术前薄层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对Ⅱ代解剖型TARP手术复位固定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口咽前路减压侧块关节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联合颈椎压力固定器(mini compressive cervical frame/C-JAWS)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初步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经口咽前路减压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联合C-JAWS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14例,包括单纯难复性寰枢椎脱位8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后路术后复发1例,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4例,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枕颈融合术后复发1例。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估,采用ASIA运动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估,术前D级9例,E级5例。术后定期随访X线、CT评价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术后1例患者诉颈部不适,1例患者诉咽喉部异物感,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术后患者枕颈部疼痛和肢体麻木无力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9例术前ASIA分级为D级的患者中3例术后改善为E级,其余6例分级无变化;5例术前分级为E级的患者术后分级无变化。ASIA运动评分由术前68.1±9.7分改善至术后的91.7±6.6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20,P=0.000)。随访3~24个月,平均12.2±6.8个月,X线片、CT复查示无复发脱位,cage位置满意,C-JAWS固定良好,无松动,均获骨性融合。结论:经口咽前路减压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联合C-JAWS内固定术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一种有效的、可选择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分型、治疗及数字骨科技术的应用。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共收治13例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15~62岁(平均37.6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部不适及四肢麻木无力症状。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7例、D级4例、E级2例;ASIA运动评分为56~100分[平均(76±12)分]。13例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中10例为局限融合型(即寰枢关节仅有小部分融合)、3例为广泛融合型(即包括寰枢外侧关节和寰齿关节在内的寰枢关节已大部分融合)。局限融合型切断骨性连接,彻底松解后行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内固定术;广泛融合型则切除齿突,尽量行C_2椎体次全切除术,但保留C2椎体下终板。术前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成型(CAD-RP)技术制作患者颅脊交界区1∶1三维实物模型,通过对三维计算机模型和实物模型的精确分析和模拟手术确立切骨部位及范围,同时为局部融合型TARP手术提供准确的进钉参数;设计并制作TARP手术导向钻套模板,指导2例患者TARP术中的实时精确进钉。结果 13例患者颈部不适和肢体麻木无力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2例ASIA E级(运动评分100分)患者术后分级无变化,但颈部不适缓解;4例D级患者中1例改善至E级,其余3例分级无变化,但术后运动评分改善至86~95分[平均(91±3)分];7例C级患者均改善至D级。11例术前为C、D级的患者术后评分增加8~32分[平均(14±6)分]。术后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7.8个月),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钉板松脱等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可通过2种亚型的分型指导临床治疗方案;通过CAD-RP计算机模型和实物模型精确分析和预手术操作,借助TARP手术导向模板指导在体手术,可以使复杂的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手术简单化,而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内固定术中采用寰枢关节360°松解技术治疗僵硬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4年12月,对23例常规方法不能彻底松解的僵硬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寰枢关节360°松解TARP内固定术治疗。通过术前、术后影像学检查(X线、CT三维重建和MRI)判断寰枢椎复位、内固定器位置及脊髓受压改善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颈椎局部症状和肢体麻木无力均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内固定位置满意,脊髓压迫均彻底解除。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8.5±3.2)分提高至(13.2±2.1)分;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除1例患者因术中硬膜破裂,二期拆除TARP改为后路枕颈固定,其他患者未发生感染、神经血管损伤、钉板松脱等并发症。结论按常规方法不能完成充分松解的由陈旧性骨痂和瘢痕等因素造成的僵硬难复性寰枢椎脱位,采用寰枢关节360°松解技术可以获得彻底松解,再行TARP内固定术即可完成寰枢关节的完全复位,彻底解除脊髓压迫。  相似文献   

7.
<正>寰枢椎脱位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疾患,由于毗邻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结构,处理不当时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经口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内固定手术是近年来开展的寰枢椎脱位前路手术技术,为难复性和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1]。本文重点介绍TARP内固定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设计原理、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Gallie技术治疗寰枢关节矢状位不稳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明确其手术适应证。方法 2008年2月年—2013年6月,本院采用Gallie技术治疗寰枢关节矢状位不稳患者25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对疗效进行评价;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寰枢椎的稳定性及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67个月,平均29个月。末次随访时枕颈部疼痛均明显缓解,VAS评分术前(3.48±1.04)分,末次随访时降低到(0.52±0.60)分;NDI术前5.83±1.40,末次随访时降低到0.78±0.80。ASIA分级术前E级15例,D级9例,C级1例;术后1例C级患者改善至D级;9例D级患者,8例改善至E级,1例无明显改善仍为D级。21例患者术后3个月获得骨性融合,2例延迟融合,2例不融合改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结论 Gallie技术治疗寰枢关节矢状位不稳安全、有效,但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前路松解复位后采取后路固定融合时须慎用该技术。  相似文献   

9.
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设计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transoralpharynge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评价其生物力学性能,观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研制设计一种新型的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该系统包括-蝶形钛合金锯板、自锁螺钉和寰枢椎复位器等配套安装器械。将此系统在12具C0-C3新鲜标本上分别进行了三维运动测试(n=6)和拔出力实验(n=12),比较其生物力学性能,并临床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5例。结果 TARP系统设计有巧妙的即时复位机制。TARP的生物力学性能与现行的寰枢椎融合Magerl Brooks固定等效,较其它三种方法(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后路Magerl经关节螺钉和后路Brooks钢丝)具有更坚强的固定作用,TARP的寰椎和枢椎固定螺钉固定牢靠,具有良好的抗拔出性能。经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TARP能达即时复位作用,手术操作可行,效果显著。结论 TARP设计新颖独到,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手术能达即时复位,固定效果好,为临床提供了—个崭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自2000年5月至2011年10月使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56例,男43例,女13例;年龄17 ~71岁,平均38岁.1例患者脊髓神经完全损伤,29例无脊髓神经损伤症状,26例伴有脊髓神经不全损伤,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级:C级10例,D级16例;ASIA评分50~90分,平均(78.5±9.3)分.其中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32例,在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表面植骨.前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24例,在寰椎前弓下缘和齿状突基底部之间植骨.结果 1例颈脊髓神经完全损伤患者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后1个月死于肺部感染.其他55例患者术后获6个月至9年(平均16个月)随访,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齿状突Ⅱ型粉碎性骨折并寰枢关节脱位患者寰枢椎前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并植骨,齿状突未骨性愈合,但寰枢关节纤维连接无不稳定表现.其余植骨患者均获骨性融合.26例脊髓神经不全损伤患者术后ASIA分级(C级3例,D级10例,E级13例)和评分[(92.5±8.6)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疗效可靠,可以作为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2月~2010年6月采用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C1、2不稳21例,其中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14例(陈旧性骨折11例,新鲜骨折3例),Ⅲ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1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并寰枢椎不稳6例。结果 21例共置入螺钉82枚,其中有1例6岁儿童在寰椎后弓上2个挂钩。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27个月,术后JOA评分14~17分,平均14.8分。无感染,未发生与螺钉相关的神经血管并发症,无内固定松动或断钉现象,21例植骨者术后随访均已达到骨性融合。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难复性脱位患者先行前路松解术再经后路手术可获得良好的复位与融合;小儿亦可行该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治疗中寰枢椎松解方法的选择,应用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及融合的疗效.方法 对2003年12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19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男15例,女4例;年龄11~66岁,平均41.5岁.寰椎前脱位15例,寰椎后脱位4例.14例有明确外伤史.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颈部疼痛、活动受限,14例有四肢麻木、行走不稳等颈髓压迫症状.术前常规行X线、MR和CT三维重建检查,评估寰椎移位及旋转程度.根据脱位类型及移位程度选择前路和(或)后路对寰枢椎进行松解,在持续颅骨牵引下利用椎弓根螺钉进行寰椎复位、固定及髂骨块植骨融合.术后头-颈-胸支具保护12周.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60个月,平均26.4个月.患者颈部疼痛缓解,14例存在神经压迫的患者神经功能好转,脊髓ASIA残损分级提高.平均4.5个月植骨愈合.术前寰椎移位5~13mm,平均(8.7±2.6)mm,术后平均(2.6±1.2)mm;术前寰椎旋转0°~55°,平均(17.3°±5.8°),术后平均(5.0°±2.4°);两者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神经、椎动脉损伤及内同定失败、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应根据脱位类型和移位程度选择相应的寰枢椎松解方法.良好的寰枢椎松解、复位结合后路椎弓根螺钉钉棒固定、髂骨块植骨融合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的可操作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005年9月~2011年3月对16例儿童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男9例,女7例;年龄5~13岁,平均9.1岁。均有枕颈部疼痛、颈部僵硬;3例有高位颈脊髓病表现,ASIA分级:D级2例,C级1例。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片、CT和MRI检查,均诊断为寰枢椎脱位,其中寰椎横韧带断裂1例,寰枢椎骨折脱位1例,先天性齿状突畸形12例,寰枢椎固定旋转半脱位2例;颈脊髓受压5例。寰椎后弓(椎弓根)高度2.5~3.8mm,平均3.0mm;寰齿前间隙6~14mm,平均9mm。术前常规行牵引1~2周复位,完全复位7例,部分复位5例,不能复位4例。术中采用"寰椎椎弓根显露置钉法",在直视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随访患者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定期行颈椎X线片及CT复查,了解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6例均行双侧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过程顺利,64枚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无术中、术后神经和血管并发症。术中出血150~650ml,平均300ml;手术时间100~190min,平均130min。12例随访12~72个月,平均28.5个月,术后3~6个月寰枢椎均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颈枕症状明显改善,3例术前有脊髓功能损害者均好转,2例术前ASIA分级D级者恢复到E级,1例术前ASIA分级C级者恢复到D级;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和寰枢椎再移位现象,未发现曲轴现象。结论:采用"寰椎椎弓根显露置钉法"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操作性强,置钉安全性高;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的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评价双侧寰椎椎板钩及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0月~2007年2月,采用自体髂骨植骨、双侧寰椎椎板钩及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共治疗寰枢椎脱位21例,男14例,女7例。其中,陈旧性齿突骨折11例,齿突游离小骨6例,横韧带断裂4例。术前ASIA(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脊髓神经功能分级(2000年修订):C级3例;D级12例;E级6例。结果随访3~25个月,平均随访8个月。21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D级5例;E级16例。无患者因手术操作致椎动脉和脊髓损伤。结论与传统寰枢椎后路融合术相比,本术式操作简便易行,生物力学稳定性良好,植骨融合率高,且能够在术中对寰枢椎进行加压复位,有利于提高术后临床疗效。该术式在寰枢椎融合术中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应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中提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21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13~68岁,平均38.5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均伴有神经功能障碍,ASIA分级:B级2例,C级13例,D级6例;JOA评分4~14分,平均8.3分。根据Anderson和D′Alonzo分型,Ⅱ型骨折17例(81%),Ⅲ型骨折4例(19%)。MRI检查示1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7例脊髓受压节段髓内出现T2加权像高信号改变。均为寰椎前脱位,术前均进行颅骨牵引术,15例(71.4%)可部分复位,6例(28.6%)不可复位。术前寰齿间距(atlanto-dens interval,ADI)9~15mm,平均12.3mm。均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中提拉复位固定和植骨融合术,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影像学检查寰枢椎复位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共置入84枚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后X线片及三维CT检查3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倾角偏小,螺钉部分穿破椎动脉孔内侧壁,椎动脉造影未见椎动脉损伤;1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倾角过大,螺钉部分穿破椎管内侧壁,未出现新的神经损伤症状;其余螺钉位置满意。术后颈椎CT及MRI显示寰枢椎序列重建满意,齿状突区域脑脊液线清晰,脊髓无压迫,ADI为2~4mm,平均2.8mm。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3例患者的ASIA分级无改变,其余患者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ASIA分级:C级3例,D级10例,E级8例;JOA评分为10~17分,平均14.6分,平均改善率为81.2%。1例患者植骨块有部分吸收,其余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5.2%;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和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结论: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中提拉复位技术治疗陈旧性齿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颅颈交界畸形中寰枢椎脱位的特点,探讨其手术策略制定.方法 分析2009年4月至2011年11月手术治疗的56例颅颈交界畸形伴寰枢椎脱位患者资料,包括2例可复性脱位和54例难复性脱位;其中男性22例,女性34例,年龄9 ~56岁,平均34岁.14例采用后路固定达到直接复位或部分复位,41例进行了经口前路减压和后路固定融合术,1例经后路行齿状突磨除和固定融合术.结果 53例患者获得随访,3例失访(出院时症状较术前改善);随访时间6 ~3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7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2例、肺部感染2例、局部肉芽肿样病变1例、切口延期愈合1例,经对症处理后均恢复;1例出现不可逆性颈髓损伤,遗留四肢肌力下降.末次随访时Nurick分级,6例(11.3%)较术前改善3级,30例(56.6%)改善2级,13例(24.5%)改善1级,3例(5.7%)无明显改善,1例(1.9%)加重.结论 可复性寰枢椎脱位行后路固定即可达到复位效果,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治疗方式要个体化,依据病情、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经验采用直接复位固定术或经口齿状突磨除及后路固定融合术.  相似文献   

17.
寰椎后弓环抱钩连接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寰椎后弓环抱钩连接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6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寰枢椎不稳患者22例,采用寰椎后弓环抱钩连接枢椎椎弓根螺钉手术治疗,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24~86岁,平均52.2岁。其中17例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术前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4例,D级10例,E级5例。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为(9.82±0.80)分。术后定期观察内固定物的可靠性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术后JOA评分(14.59±1.22)分,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术前Frankel分级B级3例,术后恢复至C级、D级各1例;术前C级4例,术后恢复至D级2例,E级1例;术前D级10例,术后恢复至E级3例。结论寰椎后弓环抱钩连接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术中操作安全简便、复位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可作为现有寰枢椎内固定系统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8.
寰椎提拉螺钉术中复位治疗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应用寰椎椎弓根提拉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行后路提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共收治27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并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B级2例,C级17例,D级8例;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4~14分,平均8.3分。MRI示20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其中8例脊髓受压节段髓内出现T2加权像高信号改变。患者均为寰椎前脱位,术前均进行颅骨牵引,17例部分复位,10例不可复位。术前寰齿间距(ADI)4~15 mm,平均10.3 mm;颈髓延髓角(CMA)113.1°~135.7°,平均120.9°。均采用寰椎椎弓根提拉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行后路提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观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寰枢椎复位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CT及MRI示寰枢椎序列重建满意,齿突区域脑脊液线清晰,脊髓无压迫。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2例B级患者提高至C级;17例C级患者中2例提高至E级,15例提高至D级;8例D级患者均提高至E级。JOA评分10~17分,平均14.6分,平均改善率78.4%。术后ADI 2~4 mm,平均2.6 mm;CMA139.2°~152.4°,平均144.6°。术后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获得骨性融合;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和断裂及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结论寰枢椎脱位会造成寰枢椎不稳及脊髓受压,应用寰椎椎弓根提拉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后路提拉复位技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寰枢椎椎弓根钉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2月至2007年6月收治16例寰枢椎脱位的患者,男10例,女6例;年龄38~45岁,平均40.5岁;其中12例伴有神经损伤,按ASIA分级:B级3例,C级5例,D级4例。术前均行寰枢椎CT扫描及X线检查,入院后立即行颅骨牵引。术中应用经后路通用脊柱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系统固定,同时在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间大量髂骨植骨融合。观察术后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所有患者头枕部疼痛、酸困不适症状均得到改善,采用Odom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优12例,良4例。12例伴有神经损伤患者11例得到明显恢复。按ASIA分级:B级1例,C级2例,D级5例,E级4例。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所有植骨均达骨性融合。结论: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复位固定植骨融合能够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术中复位,且固定可靠,融合率高,有利于上颈椎稳定性重建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陈旧性难复性寰枢椎前脱位后路椎弓根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2004年8月~2007年7月收治的16例因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导致的难复性寰枢椎前脱位患者,采用寰枢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行后路植骨融合.观察术后寰枢椎复位及植骨融合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1个月~3.8年,平均2.2年,寰枢椎脱位复位程度均达90%以上,所有患者椎间植骨均融合,无内固定断裂、移位.结论 后路寰枢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是治疗陈旧性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