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丙泊酚诱导麻醉后给予舒芬太尼在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开封妇产医院2018-01—2019-01收治的90例脑功能区手术患者,根据不同麻醉方式将其分成2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丙泊酚诱导麻醉后给予舒芬太尼,对照组采用丙泊酚诱导麻醉后给予瑞芬太尼,比较麻醉效果、麻醉期间2组患者的体征指标波动情况和唤醒情况,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5.56%),对照组为(91.11%),组间麻醉优良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插喉罩前(T_1)、插喉罩即刻(T_2)、插喉罩后5 min(T_3)、切皮时(T_4)的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明显低于本组基础值(T_0)(P0.05);T_2时观察组MAP(73.83±7.10)mmH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89±5.23)mmHg(P0.05);T_0、T_1、T_2、T_3、T_4时2组的HR比较无明显差异,T_0、T_1、T_3、T_4时2组MAP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组唤醒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时HR(91.23±15.62)次/min和苏醒时MAP(81.46±11.37)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8.57±7.67)次/min和(98.12±4.68)mmHg(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44%)明显低于对照组(17.78%)(P0.05)。结论在脑功能区手术中应用丙泊酚诱导麻醉后给予舒芬太尼可有效改善唤醒质量,维持体征指标稳定,安全性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消麻醉药对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的的影响,为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手术患者提供最佳方法。方法选取在本院择期进行脑功能区手术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在丙泊酚诱导麻醉后给予瑞芬太尼,观察组在丙泊酚诱导麻醉后给予舒芬太尼。观察患者手术前基础值、插喉罩前、中、后,切皮时、苏醒时MAP以及HR的变化及唤醒时间。结果在丙泊酚诱导麻醉、插喉罩后及切皮时,2组患者的血压及心率均低于正常基础值(P0.05)。对照组唤醒后血压及心率以及观察组的心率明显高于正常基础值(P0.05),观察组的血压比对照组低(P0.05),2组患者均可在短时间内唤醒。结论与瑞芬太尼对比,舒芬太尼在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的唤醒质量以及维持血流动力学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舒芬太尼联合瑞芬太尼在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84例择期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采用随机队列插入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2例,均给予咪唑安定+舒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诱导麻醉,对照组给予丙泊酚+舒芬太尼维持麻醉,观察组以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对比手术进程相关指标、围术期麻醉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在停止输注后至拔管前AAI、OAA/S水平。结果 2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维持时平均动脉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时HRVI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围术期麻醉相关不良事件例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时,2组AAI、OAA/S水平高于停止输注时,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IVA中应用舒芬太尼诱导联合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维持麻醉,相对于舒芬太尼诱导联合丙泊酚维持麻醉,虽对手术进程影响不明显,但有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苏醒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适用于风险相对较高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Narcotrend监测在唤醒开颅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需行脑功能区手术病人随机等分为监测组与非监测组,监测组病人监测Narcotrend分级(NT)及指数(NI),非监测组不进行Narcotrend监测。麻醉方法均选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监测组至NI≤46、非监测组当病人意识消失后,置入喉罩;术中监测组维持NI≤46,非监测组根据血流动力学调整丙泊酚浓度维持麻醉。处理硬脑膜时,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开始减量,病人呼唤睁眼后,拔出喉罩。记录置入喉罩时和唤醒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Ce),置入喉罩前1min、即刻的平均动脉压、心率,监测组NI及减浅麻醉至呼唤睁眼时间,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结果监测组诱导所需丙泊酚浓度小于非监测组,P〈0.05。监测组唤醒时间(10.3±3.0)min明显短于非监测组(14.6±3.0)min,P〈0.01。置入喉罩前后两组血流动力学波动不明显,NI与丙泊酚浓度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唤醒开颅时,在Narcotrend指导下,可以显著降低丙泊酚所需靶浓度,增加唤醒的可控性。  相似文献   

5.
静推与泵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两种不同用药方法在颅脑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麻醉恢复的影响.方法 40例ASAI~II级行颅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间断静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和持续泵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观察并记录诱导前(T1)、切头皮前(T2)、钻头骨时(T3)、拔管即刻(T4)的血压和心率,及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结果 2组T2的血压和心率及T3时的心率较T1下降(P<0.05),余时点的血压、心率与诱导前比无差异(P>0.05);持续组患者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迟于间断组(P<0.05).结论 持续泵注舒芬太尼和间断静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用于颅脑外科手术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均取得良好的麻醉镇痛效果;但间断静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对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4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2组,S组(n=27)持续静脉泵注舒芬太尼,R组(n=27)持续静脉泵注瑞芬太尼,比较2组麻醉效果和早期认知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R组麻醉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短于S组(P0.05),S组术后的15、45、120min VAS评分显著优于R组(P0.05),R组的15、45min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价优于S组(P0.05),但120min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的术后麻醉苏醒较快,舒芬太尼术后的镇痛效果较好;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对颅脑损伤患者均有短暂的认知功能障碍,但术后均能够获得良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靶控输注用于神经外科肿瘤手术麻醉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术后清醒的优缺点。方法 40例择期行开脑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I组采用芬太尼负荷量静注后间断静注给药方式,II组采用舒芬太尼靶控输注诱导及维持给药方式,2组患者术中全部采用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术中根据血压、心率、体动及脑电双频指数(BIS)调整麻醉用量。观察记录麻醉诱导前(T0)、插管后5min(T1)、切皮(T2)、开颅骨(T3)、拔管后(T4)的SBP、DBP、HR,记录停药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拔管后10min、20min、30min的OAA/S(警觉/镇静评分)值。结果术中2组患者的BIS值均明显降低,维持40~60范围,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点MAP、HR较平稳,出现明显波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组比较,Ⅱ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明显降低(P<0.05),拔管后即刻OAAS评分升高,拔管后烦躁及恶心呕吐数减少(P<0.05)。结论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把控输注静脉麻醉用于神经外科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期短,术后麻醉并发症少,能够取代芬太尼应用于神经外科麻醉。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在颅脑损伤合并心血管疾病手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从2013‐01—2014‐01入院治疗的75例颅脑损伤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与对照组38例,对照组术中应用瑞芬太尼麻醉,观察组术中应用舒芬太尼麻醉。对比2组手术麻醉效果及围术期各项临床指标。结果2组手术麻醉效果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围术期各项临床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与舒芬太尼两种麻醉药物的手术麻醉效果相近,后者镇痛作用更强,持续时间更久,临床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对神经外科手术麻醉苏醒期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予以瑞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实验组予以舒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观察2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血液动力学指标变化、围拔管期不良反应、VAS疼痛评分及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结果实验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但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围拔管期躁动、寒战明显低于对照组,拔管后5min、30min、1hVAS评分及术后24h使用镇痛药物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麻醉效果优于瑞芬太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合并瑞芬太尼麻醉下脑功能区手术术中唤醒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大脑功能区手术的患者32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nesthetists, 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两组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静脉注射芬太尼、依托咪酯、顺阿曲库铵行麻醉诱导,1%丁卡因行喉头及气管内粘膜表面麻醉后气管插管.分别在麻醉诱导前给予1 μg/kg右美托咪定和等量生理盐水在10 min内静脉注入,术中D组持续泵入右美托咪定0.2 μg/(kg.h),C组泵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唤醒试验开始时两组停用麻醉维持药物(除右美托咪定和生理盐水外),观察并记录麻醉诱导前10 min(T1)、诱导后即刻(T2)、停药即刻(T3)、唤醒即刻(T4)、加深麻醉5 min后(T5)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记录唤醒时间、唤醒成功率、每分钟呛咳次数和体动次数.结果 两组的唤醒成功率相同,D组唤醒时间比C组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的呛咳次数和体动次数明显少于C组(P<0.05),T1、T5时两组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HR、MAP在T3、T4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C组明显高于试验D组.结论 右美托咪定有助于脑功能区手术患者全麻诱导及术中唤醒时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并不延长唤醒时间,能减轻患者应激反应,提高唤醒质量,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啶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讨其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40例颈动脉狭窄性病变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前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40μg/kg(右美托咪啶组)或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并记录给药前(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1min(T2)、显露颈动脉即刻(T3)、拔除气管插管前(T4)、拔除气管插管后1min(T5)时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麻醉药物剂量、麻醉恢复情况,以及围麻醉期血清TNF-α和IL-6表达变化。结果与T。时相比,右美托咪啶组患者其余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降低(均P〈0.05),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剂量明显减少(均P〈0.05),意识恢复时间和拔除气管插管时间缩短(均P〈0.05),呛咳、躁动和术后寒战等不良反应轻微(均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6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以对照组显著。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啶联合全身麻醉,围麻醉期可维持更平稳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减少麻醉药物剂量,麻醉复苏迅速且平稳,安全性和有效性良好,并可抑制TNF-α和IL-6等炎性因子的释放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唤醒麻醉下行脑功能区癫疒间病灶切除术的成年难治性癫疒间病人,在术中清醒期连续泵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的镇静效果。方法拟在唤醒麻醉下行癫疒间病灶切除的成年病人48例,随机平均分为 LP、LD、MD、HD 组,术中清醒期分别泵注1.5μg/ml 丙泊酚、0.2μg/(kg·h)、0.4μg/(kg·h)和0.6μg/(kg·h)的 Dex 进行镇静。记录清醒时、开始镇静时(T0)、镇静后10 min (T1)、20 min (T2)、30 min (T3)、40 min (T4)、50 min (T5)、60 min (T6)各时间点的改良清醒镇静评分(OAA/S)、视觉模拟评分(VAS)、镇静深度指数(NI)、心率及不良事件。结果48例病人成功实施术中唤醒。镇静后Dex 各组心率明显低于 LP 组(P <0.05)。4组 NI 值均明显下降,镇静后各组均明显低于 T0(P <0.05),T3后 HD 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 <0.01)。OAA/S 在 LD、MD、LP 组随时间改变不明显,但 LP 组明显更低(P <0.05)。HD 组 OAA/S 始终低于 LD、MD 组,除 T1外各时间点均高于 LP 组(P <0.05)。LP、LD 组清醒期寒战发生率明显高于 MD、HD 组(P <0.05)。结论成年癫疒间病人在开颅手术清醒期使用 Dex 作为镇静药物,可提供满意的镇静效果,0.4~0.6μg/(kg·h)的剂量可明显降低寒战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右美托嘧啶对颅脑手术患者术后气管拔管反应和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I~Ⅱ级颅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D1组[于气管插管后持续泵注右美托嘧啶(1μg/kg/h)至手术结束前1h停药],D2组f于气管插管拔管前10min输注右美托嘧啶(1μg/kg)]和C组(静脉输注生理盐水)。三组患者应用丙泊酚(5.10mg/kg/h)、瑞芬太尼(10-20μg/kg/h)和顺式阿曲序铵(0.1~0.2mg/kg/h)维持有效麻醉深度。观察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变化以及术中使用的麻醉药物总量、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质量评分、躁动评分和术后24h咽喉疼痛发生率。结果D1、D2组拔管期间MAP和心率明昆低于C组(P〈0.05);D1组和D2组拔管质量评分、躁动评分以及术后24h咽喉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O.05);D1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显著短于D2组和C组(P〈0.05);D1组镇静和镇痛药物总量显著少于D2组和C组(P〈0.05)。结论右美托嘧啶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颅脑手术患者围拔管期心血管反应和呛咳、躁动的发生程度,降低术后24h咽喉疼痛发生率;麻醉诱导后持续泵注右美托嘧啶不影响苏醒质量,且可以减少麻醉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丙泊酚和咪达唑仑靶控输注清醒镇静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40例Hunt-Hess 0-Ⅱ级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咪达唑仑组(M组),每组20例。术中分别采用丙泊酚和咪达唑仑实施靶控输注观察清醒镇静。记录清醒镇静评价(OAA/S)评分不同时相应的MAP、HR、SpO2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以及两种药物的靶浓度(Ct)和效应室浓度(Ce)。结果随着OAA/S评分下降,MAP、HR和SpO2均明显下降(P〈0.05);随着Ct、Ce的增加,镇静逐渐加深,OAA/S评分降低,BIS明显下降(P〈0.05);P组镇静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均短于M组(P〈0.05)。结论丙泊酚和咪达唑仑TCI清醒镇静均可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但丙泊酚安全性更高,患者合作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剂量异丙酚复合右美托咪定在脑血管造影术中镇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局麻下择期行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小剂量异丙酚复合右美托咪定(P—D组)、异丙酚(P组)和氟哌利多一芬太尼合剂(C组)镇静。观察并记录镇静给药前(R)、给药后5min(T1)、给药后15min(T2)、给药后30min(T3)、术后5min(T4)、术后30min(T5)等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Ramsey镇静评分及SpO2值。结果三组患者T1~T4时MAP、HR均明显低于T0时(P〈0.05);C组T2~T3时、P组T1~T3时SpO2明显低于T0(P〈0.05);三组患者T1~T3时Ramsay评分均显著高于R时(P〈0.05)。组间比较,P—D组、P组在T1-T4时MAP和HR明显低于C组(P〈0.05),P—D组患者R~B时SpO2显著高于C组(P〈0.05)。T2-T4时P—D组患者Ramsay评分显著低于c组(P〈0.05)。C组并发症显著多于P组和P—D组(P〈0.01),C组和P组术中的总干预次数明显多于P~D组(P〈0.05)。结论小剂量异丙酚复合右美托咪定用于脑血管造影术中镇静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围术期预先给予参附注射液(SF)对脑肿瘤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192例拟行择期颅内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SF组(n=95),于麻醉诱导后,用0.9%生理盐水将50mlSF稀释至200 ml并于切开硬脑膜前静脉输注完毕;对照组(n=97),于同一时间点输入0.9%生理盐水200ml.分别记录患者术毕清醒时间、拔管时间、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住院天数,采用Karnofsky表现评分(KPS)量表分别在术前及出院时对患者的生存质量(QQL)作出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无明显差别(P>0.05),SF组患者住院天数为(25.3±8.8)d,少于对照组的(27.9±7.9)d (P <0.05).两组患者出院时的KP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脑肿瘤手术围术期给予SF预处理能够缩短平均住院日,但对患者术后早期生存质量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对老年颅脑手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及唤醒试验中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抽取2013-10—2016-11焦作市人民医院行颅脑手术98例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49例。观察组麻醉诱导前10min静脉输注0.8μg/kg右美托咪啶,后以0.4μg/(kg·h)速度维持,唤醒试验前30min将右美托咪啶输注速度调整至0.1μg/(kg·h),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记录2组术中不同时段[T1(唤醒前30min)、T2(唤醒即刻)、T3(唤醒后5min)、T4(试验结束后加深麻醉10min)]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脏排血指数(CI)]水平及唤醒前瑞芬太尼、丙泊酚、顺阿曲库铵用量与唤醒时间,并统计2组唤醒期间高血压、心动过速、躁动、呛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各个时段CVP及T1、T4时段MAP、C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个时段HR及T2、T3时段M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2、T3时段C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唤醒试验前顺阿曲库铵用量及唤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唤醒前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唤醒试验中高血压、心动过速、躁动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呛咳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用于老年颅脑手术中,有利于维持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麻醉药物使用剂量,进而可有效降低唤醒试验中应激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病人进行神经安定麻醉时,丙泊酚靶浓度控制输注(TCI)的效应室浓度(Ce)变化规律及相应警觉/镇静评分(OAA/S)级别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方法 对择期行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的63例病人进行TCI。待OAA/S逐次达到5、4、3、2级时,记录相应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氧饱和浓度(SpO2)、呼吸次数(RR)和BIS,并记录丙泊酚靶浓度(Ct)和Ce。结果 ①Ce变化与Ct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随镇静逐渐加深,OAA/S级别降低,Ct、Ce明显增加(P〈0.05),BIS明显下降(P〈0.05)。②BIS与Ct、Ce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14和-0.925,P〈0.05),OAA/S与BIS呈显著正相关(r=0.934,P〈0.05),OAA/S与Ct、Ce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917和-0.919,P〈0.05)。③OAA/S级别下降,HR、MAP、RR和SpO2明显下降(P〈0.05)。结论 麻醉科医生可以选择OAA/S级别或丙泊酚Ce来调定麻醉深度,OAA/S3级(Ct为2.02μg/m1)是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麻醉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以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用药在颅脑手术麻醉中的作用。方法20例择期行脑肿瘤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例。对照组采用靶控输注(TCI),维持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2.0μg/ml;BIS组根据BIS值调整麻醉深度,保持BIS值为50。监测心电图(ECG)、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BIS值。分别在麻醉前(T1)和手术中(T2)各取血8ml,用放免分析法测定血糖、血管紧张素I(AngI)。记录各组药物用量及术毕停药到清醒时间。结果两组病人MAP、HR、SpO2均保持平稳。与麻醉前相比,两组病人术中血糖及AngI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但组问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IS组药物用量及停药到清醒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BIS作为反馈调控能减少麻醉维持中麻醉药物用量,有利于手术效果和病情变化的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