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黄容  陆昕怡  韩加伟  李俊松  狄留庆 《中草药》2018,49(19):4528-4534
目的将姜黄素(CUR)和胡椒碱(PIP)组合物制成固体分散体(SD),提高CUR、PIP口服吸收率。方法采用溶剂挥发法,以溶出度为指标,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对姜黄素-胡椒碱固体分散体(CUR-PIP SD)进行表征,并运用体外超饱和溶出法对制得的SD进行体外评价。同时应用UPLC-MS/MS研究大鼠ig给药后CUR和PIP的药动学行为。结果体外溶出实验显示,与原料药相比,SD中CUR和PIP溶出度均得到较大提高。大鼠药动学实验结果显示,与原料药相比,SD中CUR的生物利用度提高至2.71倍(P0.05),PIP提高至2.68倍(P0.05)。结论以PVP K30为载体制备的SD能够有效地改善CUR和PIP的体外溶出度以及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2.
槲皮素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韶静  廖应芬  杨慧慧  万昶宸  刘艳艳  杜青 《中草药》2017,48(20):4229-4234
目的制备槲皮素固体分散体(quercetin solid dispersions,QSD),提高槲皮素的溶出度及其大鼠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以聚维酮K30(PVPK30)、聚乙二醇6000(PEG6000)和木糖醇为载体,用溶剂法、熔融-溶剂法制备QSD;通过体外溶出度测定、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X射线粉末衍射法(XRPD)评价所制备的QSD;采用液质联用技术(HPLC-MS)测定大鼠体内血药浓度。结果制备的QSD均可以显著提高槲皮素的溶出度,其中槲皮素-PVPK30-木糖醇(1∶5∶1)制备的QSD效果最好,5 min和60 min时的溶出率分别为40.63%和68.58%,而槲皮素原料药在相同时间的溶出率只有0.26%和1.66%。DSC和XRPD证明药物槲皮素以无定形状态存在于QSD中。大鼠ig给药后,QSD的生物利用度约为原药料的61倍。结论制备的QSD可以显著提高药物溶出度和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3.
多烯紫杉醇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和体内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洁  邱利焱  胡敏新  丛宁  金一 《中国药学杂志》2007,42(22):1717-1722
 目的优选多烯紫杉醇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工艺,提高多烯紫杉醇的体外溶出度和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溶剂法制备不同载体,不同溶剂和不同药物载体比例的多烯紫杉醇固体分散体,并进行了体外溶出实验和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研究;同时采用XRD,DSC,ESEM法鉴别药物在固体分散体中的存在状态。结果泊洛沙姆188固体分散体对多烯紫杉醇增溶的效果优于PVPk30和单硬脂酸甘油酯;且溶出实验2h时,泊洛沙姆188固体分散体(10∶90)的累计溶出百分率接近于原料药的4倍;XRD,DSC、ESEM显示多烯紫杉醇在固体分散体中以无定型态或分子状态存在;高、低剂量大鼠口服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0.1%和35.1%。结论固体分散体能明显提高多烯紫杉醇的体外溶出度和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4.
程佳慧  武倩  刘喜纲 《中成药》2020,(3):570-573
目的制备葫芦素B固体分散体。方法溶剂法制备固体分散体后,以溶出度为评价指标筛选药物-载体(PVP K30)比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DSC)、X射线衍射(XRD)进行表征。结果药载比为1∶11时,60 min内溶出度为62.01%。葫芦素B可能以无定形状态分散于载体中。结论该方法简便可行,葫芦素B制成固体分散体后体外溶出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饶小勇  尹姗  何明珍  罗晓健  谢茵  冯育林  杨世林 《中草药》2015,46(21):3179-3184
目的制备白头翁皂苷D(PSD)固体分散体(PSD-SD),并评价其体内外释药行为。方法采用溶剂法考察了不同载体材料对PSD溶解度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法(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以及X射线衍射法(XRD)表征了PSD-SD,采用溶出度和大鼠血药浓度变化评价了固体分散体体内外释药行为。结果以PEG 6000为载体材料可使PSD在水中溶解度由2.39 mg/m L增大至7.06 mg/m L,制备的PSD-PEG 6000(1∶6)PSD-SD 60 min药物累积释放率达到了90%,大鼠给药PSD-SD后其AUC0~∞是原料药的2.24倍。结论以PEG 6000为载体材料制备的PSD-SD可以增加PSD溶解度,有效地提高PSD溶出速率,有利于提高PSD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6.
《中药材》2019,(9)
目的:采用喷雾冷凝技术制备穿心莲内酯的固体分散体(SD),提高其体外溶出度。方法:以穿心莲内酯的体外溶出度为指标,考察不同载体和比例对固体分散体溶出度的影响,筛选出最优处方。并通过扫描电镜法(SEM)、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X射线衍射法(XRD)对其物相进行表征。结果:采用喷雾冷凝法法制备的穿心莲内酯固体分散体最优制备工艺为:穿心莲内酯-PEG 6000(1∶9),体外溶出实验结果表明穿心莲内酯固体分散体的溶出速率与原料药相比显著增加;SEM、DSC、FT-IR、XRD分析显示,穿心莲内酯大部分以无定形态存在于SD中。结论:通过喷雾冷凝法制备的穿心莲内酯固体分散体能显著提高穿心莲内酯的体外溶出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将姜黄素(CUR)和茶氨酸(THE)联合使用制备成姜黄素-茶氨酸共无定型复合物(CUR-THE CAC),提高CUR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球磨法制备CUR-THE CAC,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粉末X射线衍射(XRP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CUR-THE CAC进行表征,并运用漏槽和非漏槽体外溶出法对制得的CUR-THE CAC进行体外溶出评价。同时应用UPLC-MS/MS研究大鼠灌胃给药后CUR的药动学行为。结果体外溶出实验显示,与CUR原料药相比,CUR-THE CAC中CUR的溶出速率和溶出度均得到较大提高。大鼠药动学实验结果显示,与CUR原料药相比,CUR-THE CAC中CUR的生物利用度提高了2.08倍(P0.01)。结论CUR和THE联合使用制备的CUR-THE CAC能够有效地改善CUR的体外溶出度以及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根皮素磷脂复合物(PHL-PC)并探讨其形成机制,以改善根皮素的经皮渗透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PHL-PC,选择药脂比、药物浓度,反应温度作为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考察因素,以复合率为指标优选最佳工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法分析复合物的形成机制,并考察其溶解度、经皮渗透性及体内药动学特性。结果最佳制备工艺为以乙醇为复合溶剂,PHL的质量浓度为1.7mg/mL,与磷脂质量比为1∶1.6,反应温度为56℃,验证实验得到复合率为(94.30±1.13)%;SEM、DSC、XRD和FT-IR的结构表征显示磷脂复合物的形成是由于根皮素分子与磷脂的极性末端存在弱的分子间作用力所致,根皮素以无定形状态分散在磷脂中,形成磷脂复合物;溶解度实验结果显示,与根皮素相比,PHL-PC在水和正辛醇中的溶解度分别提高了4.90、2.20倍,油水分配系数由1.22提高到2.03;溶出度实验结果显示制成磷脂复合物后,累积释药率由72.07%提高到86.34%;体外经皮渗透实验结果显示,PHL-PC在24 h内累积渗透药量(Q_n)是根皮素的2.06倍;药动学研究显示PHL-PC的AUC_(0~∞)是根皮素的2.15倍。结论制备的PHL-PC可显著改善根皮素的经皮渗透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9.
《中成药》2019,(1)
目的制备咖啡酸苯乙酯固体分散体。方法以PVP K30为载体,溶剂法制备固体分散体;以咖啡酸苯乙酯溶解度、溶出度为评价指标,筛选药物(咖啡酸苯乙酯)-载体(PVP K30)比例。然后,通过透射电镜(SEM)、差示扫描量热(DSC)、X射线衍射(XRD)对固体分散体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药物-载体比例为1∶10时,咖啡酸苯乙酯溶解度、溶出度最高,并以无定形状态分散在载体中。结论固体分散体技术可明显提高咖啡酸苯乙酯溶解度、溶出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田蓟苷固体分散体(Til-SD),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行为。方法:以体外Til累积溶出度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制备方法、载体的种类、载体与原料比例、制备温度、制备时间分别考察,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制备工艺。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Til-SD物相进行表征。大鼠灌胃给药后,HPLC法测定Til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采用溶剂-熔融法,载体为Plasdone S-630,Til与载体的比例为1∶7,制备温度为80℃、制备时间为60 min时,制备的Til-SD的累积溶出度较原料药增加最为明显,在溶出30 min时,累积溶出度可达91.1%,较原料药提高了7.4倍多。Til以非晶型状态均匀分散于载体Plasdone S-630中。与Til原料药比较,固体分散体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到218.5%。结论:固体分散体可促进Til口服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聚山梨酯-80对盆炎康栓中有效成分丹酚酸B体外溶出度的影响,为该制剂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溶出时间和溶出率为指标,采用HPLC检测山梨酯-80加入量对盆炎康栓中丹酚酸B溶出率的影响,Comatex ODS 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1%甲酸-甲醇-乙腈(66∶20∶14),流速1 m 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86 nm。结果:聚山梨酯-80加入量为1%,1.5%,2%时,盆炎康栓中丹酚酸B在120 min内的的累积溶出率分别为80.33%,95.63%,98.43%。结论:聚山梨酯-80可促进盆炎康栓中有效成分丹酚酸B的体外溶出度,为了保证该制剂的质量,确定聚山梨酯-80加入量1.0%,为该制剂的临床应用与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满山红总黄酮-聚乙二醇6000(PEG 6000)固体分散体,并考察其体外溶出度.方法:以PEG6000为载体,采用溶剂-熔融法制备3种不同比例的固体分散体,紫外分光光度法(以芦丁计)测定总黄酮含量,考察各固体分散体的体外溶出特性.结果:原料药在60 min内的累积释放度57.032%;满山红总黄酮-PEG6000 1∶2,1∶4,1∶6的固体分散体于60min的累积释放度分别为80.21%,91.43%,74.32%.结论:溶剂-熔融法制得的各比例固体分散体均能显著提高药物的溶出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联合色谱法和UV用于评价中药制剂体外溶出度的可行性.方法:以0.1mo1·L-1HCL为释放介质,小柴胡片为研究对象,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测定该制剂的体外溶出度,采用UV测定释放液在272 nm处吸收度,通过HPLC测定黄芩苷含量.释放液的UV吸收成分被分解为特定成分(黄芩苷)和非特定成分(除黄芩苷外的成分)两部分.结果:HPLC可反映特定成分黄芩苷的溶出度;通过扣除释放液中黄芩苷的UV吸收值,UV可用于描述非特定成分的溶出度.结论:联合色谱法和UV可较好地评价中药制剂的体外溶出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丹七方不同剂型为模型,探讨中药多组分体外溶出度研究的新思路与方法.方法:采用小杯法,以水为溶出介质,浆速50 r·min-1,利用HPLC测定滴丸和普通片剂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和人参皂苷Rg1的体外摩尔溶出率,利用各成分在三七总皂苷的比例作为自定义权重系数,计算三七总皂苷的体外摩尔溶出率.结果:在30 min时,滴丸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和人参皂苷Rg1的体外摩尔溶出率分别为96.87%,97.15%,96.10%,接近释放完全;片剂分别只有16.10%,15.48%,16.03%;片剂在120 min的体外摩尔溶出率才达到90%.Weibull方程拟合表明滴丸中3种成分和三七总皂苷的Td和T50均<片剂.结论:通过三七总皂苷各成分摩尔浓度自定义权重系数的整合体外溶出结果符合中药同类成分的体外分析,得到的参数基本可以表征中药同类物质的整体释放规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粒径龙血竭粉的一般物理性质及体外溶出度.方法:对不同粒径龙血竭粉的外观性状、流动性、浸出物、水分、吸湿性及体外溶出度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超微粉碎后,龙血竭粉的—般物理性质及体外溶出度均发生一定改变.随粒径的减小,龙血竭粉体逐渐出现团聚现象,颜色变浅,粉末细腻,颗粒感消失.流动性变差,浸出物含量(冷浸法、热浸法)增加,含水量增加,吸湿性变强,体外溶出度提高.结论:与80目细粉比较,龙血竭超微粉的一般物理性质和体外溶出度均发生一定变化,为龙血竭的超微粉入药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鸦胆子油自微乳的制备及溶出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制备鸦胆子油自微乳,并考察其溶出度.方法:通过溶解度试验、气相色谱法筛选辅料,伪三元相图优化自微乳处方,并进行药物溶出度试验.结果:鸦胆子油自微乳最优处方为鸦胆子油-辛酸癸酸三甘油酯-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聚乙二醇400 12∶ 12∶65∶11,乳滴粒径<50 nm,15~20 min可基本完全溶出.结论:鸦胆子油自微乳稳定性良好,提高了用药的顺应性,且制备工艺简单.  相似文献   

17.
李妍  杨燕云  张振秋  谢剑琳  王美 《中草药》2013,44(3):291-295
目的 通过建立RP-HPLC法测定白芍-甘草药对中12种有效成分,并用此方法探讨有效成分随白芍-甘草配比变化的溶出规律.方法 采用Dikma Technologies-C18色谱柱(20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5 min,5%~10%A; 5~10 min,10%~12%A; 10~15min,12%~14%A;15~20min,14%~16%A;20~25 min,16%~18% A; 25~30 min,18%~20% A; 30~40 min,20%~25% A; 40~50 min,25%~40% A; 50~62 min,40%~55%A; 62~72 min,55%~70%A; 72~85 min,70%~55%A; 85~95 min,55%~5%A,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为267 nm(0~13 min)、258 nm(13~17 min)、230 nm(17~27 min)、276 nm (27~32 min)、230 nm (32~42 min)、360 nm (42~46 min)、276 nm (46~50 min)、230 nm (50~53 min)、275 nm (53~55 min)、250 nm (55~95 min),柱温30℃.结果 在所观察的白芍-甘草的9个配伍比例(0:1、0.3:1、0.6:1、1:1、2:1、3:1、4:1、5:1、1:0)中,以1:1、3:1组有效成分溶出量最高,另外0.6:1组也较高.结论 以现代研究方法证实了张仲景《伤寒论》芍甘汤中配伍比例1:1的科学性,也进一步从有效成分上证实了现代临床经典比例3:1配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复方丹参微丸中脂溶性成分隐丹参酮与丹参酮ⅡA含量测定方法,并对比不同工艺制备的3种复方丹参微丸(冰片包合复方丹参黏附微丸、冰片不包合复方丹参黏附微丸、普通微丸)中隐丹参酮与丹参酮ⅡA体外溶出度的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3种复方丹参微丸中隐丹参酮与丹参酮ⅡA的含量,计算溶出度,并绘制溶出度曲线,采用相似因子对比不同微丸中这两种成分的体外溶出差异性。[结果]丹参类的脂溶性成分累积溶出度均较低。其中,两种黏附微丸隐丹参酮溶出行为较为相似,24 h的累积溶出度均在40%左右,普通微丸中隐丹参酮的溶出行为与黏附微丸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其累积溶出度为64.05%。两种黏附微丸的隐丹参酮溶出更符合Higuchi方程,普通微丸更符合Peppas模型,n<0.43,均符合Fickian扩散。3种制剂中丹参酮ⅡA的溶出过程均较缓慢,3个制剂的溶出行为比较相似,累积溶出曲线接近重合,3种制剂的累积溶出度基本一致,均在40%左右。3种微丸更符合Higuchi方程,同样属于Fickian扩散。[结论]黏附微丸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丹参类脂溶性成分中,由于溶出度的限制,体外溶出实验评价隐丹参酮缓释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评价多孔淀粉作为淫羊藿总黄酮固体分散体载体的特性.以多孔淀粉作为淫羊藿总黄酮固体分散体的载体,选取淫羊藿苷为指标成分,比较淫羊藿总黄酮固体分散体与原料药体外溶出度的差异,采用扫描电镜法、差示扫描量热法和X射线粉末衍射法对淫羊藿总黄酮固体分散体进行物相表征.扫描电镜下固体分散体呈不规则块状,未见淫羊藿总黄酮与多孔淀粉的粉末特征,差示扫描量热法和X射线粉末衍射法分析结果分别显示,固体分散体中淫羊藿总黄酮的特征吸热峰和特征结晶衍射峰均消失,提示淫羊藿总黄酮以无定形形式分散在固体分散体中.体外溶出试验结果表明,当淫羊藿总黄酮与多孔淀粉比例为1:2时,即能显著增加淫羊藿苷的溶出速率.多孔淀粉作为中药固体分散体载体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姜雯  何承辉  邢建国 《中草药》2013,44(21):3004-3010
目的 优化香青兰总黄酮微丸制备工艺,初步探讨其释药机制。方法 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以挤出速率、滚圆速率、滚圆时间为自变量,收率、脆碎度、圆整度和总评归一化值(OD)为因变量,利用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确定较优条件进行验证试验。通过体外溶出试验考察微丸的累积溶出率,采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微丸内部结构。结果 香青兰总黄酮微丸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挤出速率36.96 Hz,滚圆速率37.18 Hz,滚圆时间5 min。在此条件下,预测值和测定值偏差绝对值均<4%,与模型拟合程度较高。微丸累积溶出度较好,采用扫描电镜可观察到微丸内部形成骨架结构。结论 优化了香青兰总黄酮微丸制备工艺,该方法科学、简便、可行。微丸吸水膨胀崩解的原因是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的强溶胀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