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诊手术治疗急性下颈椎、颈髓损伤并不全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1例下颈椎、颈髓损伤并不全瘫患者均急诊行颈椎前路手术,对损伤节段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内固定术;术后给予抗感染、营养神经、高压氧等综合治疗.结果:5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36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ASIA分级B级9例恢复至C级3例,恢复至D级4例,2例无恢复;C级26例恢复至D级5例,E级21例;D级16例恢复至E级.结论:急性颈脊髓损伤早期手术减压融合和固定术后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30例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中18例施行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颈椎自锁钢板内固定术,12例施行颈后路半椎板切除减压。结果:30例均获得6~24个月随访,所有病例植骨完全愈合,无一例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早期手术减压可显著提高疗效,颈椎前路自锁钢板可提供有效的固定节段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手术治疗急性颈脊髓损伤并不全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颈脊髓损伤患者均急诊行颈椎前路手术,对损伤节段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和固定;术后予营养神经、高压氧等综合治疗。结果 4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时ASIA分级:B级8例恢复至C级2例、D级4例,2例无恢复;C级23例恢复至D级5例、E级18例;D级14例均恢复至E级。2例术后3 d出现坠积性肺炎,余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颈脊髓损伤早期手术减压融合和固定术后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颈椎过伸性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颈椎过伸性损伤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方法:72例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中,11例行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40例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21例一期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二期后路椎板减压术.结果:平均随访26.4个月,8个月内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前、术后1个月及最后随访时脊髓运动功能ASIA评分分别为32.54、56.47、85.28分;感觉功能评分分别为71.20、110.73、191.46分,改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理选择手术方案,可促进颈椎过伸性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前路减压治疗下颈椎颈髓损伤并截瘫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下颈椎颈髓损伤手术及疗效以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自体腓骨植骨融合治疗下颈惟颈髓损伤高位截瘫36例。结果18例随访2~8年.平均5年7个月按ASIA损伤分级,Ⅰ级14例,术后无效1例,术后恢复至Ⅱ级4例.Ⅲ级3例,Ⅳ级4例.Ⅴ级2例;Ⅱ级4例,术后恢复至Ⅲ级Ⅰ例,Ⅳ级2例.Ⅴ级1例;Ⅲ级6例.术后恢复至Ⅳ级3例.Ⅴ级3例;Ⅳ级4例.术后全部恢复至Ⅴ级。提示伤后8h内手术最佳时机。结论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下颈惟颈髓损伤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颈椎损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1998年3月~2005年9月采用颈椎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颈椎损伤32例,对脊髓术后功能情况进行评价。[结果]32例未发生术中重要组织器官损伤或神经症状加重及手术期死亡。植骨块术后3个月获得骨性愈合,无钢板松动、螺钉松动及不良异物反应等并发症。颈椎生理弯曲良好,无1例发生融合椎节塌陷。神经功能评价按Frankel分级,13例A级中7例恢复至B级,3例恢复至C级,3例无恢复;9例B级中,6例恢复至C级,3例恢复至D级;6例C级中,4例恢复至D级,2例恢复至E级;4例D级均恢复至E级。[结论]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颈椎损伤一次性减压,减压彻底,疗效提高,治疗周期缩短,颈椎稳定性好,植骨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在颈椎骨折脊髓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996~2005年对22例颈椎骨折椎管前方占位脊髓损伤患者在颅骨牵引颈丛+局麻下行颈前路伤椎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嵌入植骨钛板内固定术。结果:随访17例,男12例,女5例。平均随访时间1.5年。术后三日死亡1例。其余病例术后拍片相邻椎间隙高度恢复,5个月后植骨融合。Frankel A级12例中1例脊髓横断损伤,术后神经功能无改善。其余11例术后感觉平面下降3-4cm,提睾反射恢复,但损伤平面以下肌力、大小便,腱反射未能改善。Frankel C级4例,D级4例术后均有1级以上提高。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减压彻底,植骨融合率高,颈脊髓不全损伤(FrankelC级和D级)术后神经功能有显著改善,颈脊髓完全损伤(Frankel A级)虽不能恢复脊髓有用功能,但由于重建了颈椎的稳定,术后早期即可带颈托坐起,避免了卧床较久易出现的并发症,同保守治疗相比,死亡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疗效。方法29例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伴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患者,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结果2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24个月。6个月后植骨融合率100%,颈椎稳定,保持了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术前、术后脊髓功能Frankei分级情况,除2例FrankeiC级患者术前检查MRI提示脊髓有软化灶,无明显神经功能恢复,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脊髓神经功能Frankei分级变化为:术前B级1例恢复至C级;C级7例,恢复至D级5例,2例无明显变化;D级18例,术后恢复至D级5例,E级13例;3例FrankeiE级颈肩酸痛不适患者术后症状消失。结论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经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融合率高,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颈椎生理血度恢复良好,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枕颈部畸形伴脊髓损伤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28例枕颈部畸形伴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仔细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明确枕颈部畸形的种类、颈脊髓受压方向,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结果 28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8例行经口咽入路减压加后路减压植骨枕颈融合内固定术,20例行后路减压植骨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术中未发生感染、脑脊液漏、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术后Frankel B级2例恢复至C级,C级6例恢复至D级,D级15例恢复至E级、另外3例无变化。结论枕颈部畸形伴脊髓损伤的患者,术前仔细分析影像学资料,合理选择手术入路,彻底解除压迫、重建枕颈部的稳定,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急性颈脊髓损伤的早期手术疗效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侯为林  瞿玉兴 《中国骨伤》2006,19(5):261-263
目的:探讨大剂量激素冲击并早期前、后路手术减压固定治疗急性颈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11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23~63岁,平均37岁;受伤时间30min~6h。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6例,C级2例,D级1例。早期大剂量激素冲击的同时,6例行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3例行后路单开门椎板减压侧块钢板固定,2例先后路减压复位再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固定。结果:跟踪随访3~22个月,平均13个月。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按Frankel分级评定,平均提高2.1级,其中A→B1例,A→C1例,B→C2例,B→D3例,B→E1例,C→E2例,椎间融合率100%,无内固定松动发生。结论:早期大剂量激素冲击积极手术内固定可获得彻底地减压、有效防止脊髓继发损伤,植骨融合率高,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中央型颈髓损伤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方法对30例急性中央型颈髓损伤综合征患者,根据病情分别采取保守治疗、颈椎前路、后路脊髓减压手术.结果平均随访4年8个月,根据ASIA分级标准,在21例非手术治疗组中,治疗前B级1例,C级5例,D级15例,治疗后恢复至D级者4例,恢复至E级者15例,无明显恢复者2例;在9例手术治疗组中,治疗前B级2例,C级4例,D级3例,治疗后恢复至C级者1例,恢复至D级者3例,恢复至E级者4例,无明显恢复者1例.结论对于MRI显示脊髓无明显受压的患者,经保守治疗多可取得满意疗效.对于MRI显示脊髓明显受压的患者,行颈椎前、后路脊髓减压手术,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合并椎体爆裂型骨折的颈椎过伸性损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6~2004年间收治的17例合并椎体爆裂型骨折的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损伤原因、机制,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类型、程度以及手术治疗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合并椎体爆裂型骨折的颈椎过伸性损伤常因高速撞击伤所致,损伤过程中发生了过伸性损伤转变为屈曲损伤,脊髓损伤严重。积极地行椎体切除减压、植骨融合重建颈椎稳定性的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合并椎体爆裂型骨折的颈椎过伸性损伤是由于过伸应力转变为屈曲应力。及早解除机械性压迫因素,重建和保持颈椎稳定性是手术治疗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头面部致伤部位与颈髓过伸伤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面部不同撞击位置对颈髓过伸损伤严重程度的影响,并分析其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41例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外伤位置主要在前额、颊部或下颌部。用ASIA法对患者在入院初期及出院后6个月时脊髓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前额受伤20例,住院初期神经功能:B级4例,C级11例,D级5例;6个月后:C级1例,D级11例,E级8例。烦部伤12例,住院初期神经功能:B级1例,C级4例,D级7例;6个月后:C级1例,D级2例,E级9例。下颌部伤9例,住院初期神经功能:B级5例,C级3例,D级1例;6个月后:B级2例,C级5例,E级2例。经过治疗后6个月复查,神经功能在C级以下者9例,其中7例是下颌区受伤;2例脊髓功能为B级经治疗后没有改善者均为下颌致伤。结论外力作用于下颌部致颈髓过伸伤较作用于额部或颊部更严重。对无骨折脱位颈髓过伸伤者合理选择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均可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老年颈椎损伤的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老年人颈椎损伤的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对31例老年颈椎损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老年颈椎损伤发生率5.47%,其原因多为跌落伤,损伤类型以颈椎过伸性损伤和中央脊髓损伤综合征为常见。77.42%的患者伴有脊髓损伤,病死率为9.67%,保守治疗的骨折不愈合率为18.57%,21.43%的患者神经功能无改善,手术治疗后仍有14.28%患者神经功能无明显改善。结论:老年颈椎损伤死亡率及骨折不愈合率较高,手术治疗应在伤后早期进行。  相似文献   

15.
陈旧性颈髓损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椎减压融合手术对陈旧性颈椎骨折脱位引起的颈脊髓或神经根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3年12月手术治疗因颈椎骨折脱位合并不同程度颈脊髓损伤后1个月以上的患者58例,总结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感觉运动功能的改善程度。结果:平均随访27个月。术前ASIA分级A级的7例患者术后上肢有1~2个神经根功能改善者3例,下肢出现肌肉活动功能改善者2例:术前B级的11例患者术后8例上肢活动有改善,6例出现下肢功能改善;术前C级6例患者术后达D级3例,E级3例:术前D级34例患者术后达到E级24例,10例仍为D级。所有患者术后ASIA的感觉及运动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减压融合手术对陈旧性颈椎骨折脱位引起的颈脊髓损伤或神经根损伤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脊髓功能的恢复与脊髓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陈旧性颈椎过伸伤伴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陈旧性颈椎过伸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从损伤到就诊时间为3个月~8年,根据就诊时间分为三组,第1组:3~6个月,17例;第2组:6~12个月,8例;第3组:12个月~8年,5例.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进行JOA评分,观察神经功能的改善率,比较各组的恢复情况.26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4例行颈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结果 三组之间的患者例数构成存在显著性差异.3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39个月,平均23个月.术后1年,第1组平均改善率为23.8%,第2组平均改善率为53.9%,第3组平均改善率为54.3%.术后3个月、术后1年,第1组和第2组、第1组和第3组的JOA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第2组和第3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陈旧性颈椎过伸伤伴迟发性脊髓损伤的发生在时间上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迟发性脊髓损伤发生越早的患者损伤越严重,手术后的恢复越差.  相似文献   

17.
刘培太  廖文波 《实用骨科杂志》2009,15(9):641-645,686
目的通过磁共振分型研究,探讨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后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对4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过伸性颈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MRI上显示的脊髓压迫情况将颈髓损伤分为五型,Ⅰa型(限于1~2个间盘层面前方压迫型)11例、Ⅰb型(3个间盘层面及以上前方压迫型)6例、Ⅱ型(单纯发育性椎管狭窄型)2例、Ⅲa型(限于1~2个间盘层面前后压迫型)8例、Ⅲb型(3个间盘层面及以上前后压迫型)17例。手术方式分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三种减压植骨固定术式。Ⅰa型患者均采用前路术式;Ⅰb型和Ⅱ型患者7例采用后路术式,1例采用联合入路术式;Ⅲ型(Ⅲa型和Ⅲb型)患者8例采用前路术式,9例采用后路术式,8例采用联合人路术式。研究各型所采取的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经6~24个月随访,比较手术前后的Frankel分级及ASIA运动功能评分变化。41例脊髓功能有改善,较术前提高1~3级。Ⅰa型前路组、Ⅰb型和Ⅱ型后路组及Ⅲ型前路组、后路组、联合人路组术后较术前ASIA评分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型前路组ASIA评分增加值最小,其中联合入路组大于后路组大于前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联合入路组和后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伸性颈髓损伤的磁共振分型有助于术式选择,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是治疗Ⅰa型损伤的有效术式,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是治疗Ⅰb型和Ⅱ型损伤的有效术式;前后路联合术式和后路术式治疗Ⅲ型损伤的疗效均优于前路术式,单纯前路术式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identify an appropriate surgical approach for the management of cervical cord injury with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25 cases of cervical cord injury with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was performed. Two cases were classified as Frankel grade A, three as grade B, fourteen as grade C, and six as grade D. Treatment procedures consisted of anterior decompression with instrumentation (twelve patients),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eight patients), and combine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five patients). Results: There were no iatrogenic injuries of great vessels, trachea, esophagus or spinal cord.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5–86 months (average, 38.3 months). All segment with anterior fixation attained solid fusion, without implants loosening or breakage. No reclosed open‐door was found after posterior laminoplasty. Twenty‐one patients improved by one to two Frankel grades. The patients with 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achieved no neurologic recovery, but did experience relief of upper limb pain or numbness. Conclusion: The surgical outcomes of cervical cord injury with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were satisfactory. It is important to select a suitable surgical approach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n radiological imaging and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ral condition of the patients.  相似文献   

19.
浮椎损伤的诊断及早期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勇  阮永平  徐荣明 《中国骨伤》2006,19(8):455-457
目的:探讨浮椎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早期治疗原则。方法:椎间结构严重损伤、椎体附件骨折伴椎体严重的前侧方脱位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4~58岁,平均36岁。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3例,C级1例。早期手术探查及选择不同的内固定和植骨方式,5例采用长节段经椎弓根后路固定,1例采用短节段经椎弓根后路固定;2例采用单纯椎体间植骨,3例采用椎间融合器植骨,1例采用关节突及椎板后外侧植骨。结果: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个月。无术中血管、神经损伤;未见内固定松脱、断裂等并发症。6例均获骨性融合,术后未发生椎体再滑脱。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2例A级者术后无改善,3例由B级恢复至D级,1例由C级恢复至E级。结论:脊柱极度不稳,脊髓损伤可能相对较轻,由于脊髓、神经根可能因逃逸而避免严重损伤,长节段经椎弓根后路固定及植骨融合有利于维持伤椎间的稳定,浮椎损伤早期手术复位容易,椎间植骨能获得较高骨性融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