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胃癌根治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在胃癌根治术中对循环、脑电参数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30例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成靶控输注异丙酚全麻(T)组15例和靶控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T+E组15例。持续监测围术期BP、HR和脑电参数的变化,记录术前至术毕不同时点的血糖(Glu)、皮质醇(Cor)、胰岛素(Ins)的变化,术中药物用量和术后情况。结果 T+E组术后躁动,芬太尼、丙泊酚的用量低于T组(P<0.05),两组苏醒时间相似。诱导后两组平均压(MAT)显著下降(P<0.05),T组在探查、术毕、拔管后的MAP比T+E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 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上腹部手术具有异丙酚、芬太尼用量少、苏醒快、术后躁动少等优点,能较好地抑制应激反应,麻醉深度易于调控,血液动力学较稳定。  相似文献   

2.
邱树彬  黄选刁 《河北医学》2005,11(4):358-360
目的:评价靶控输注异丙酚在门诊无痛人流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靶控输注组(E组)和手控输注组(H组),每组45例。分别观察和比较两组的麻醉效能、术中呼吸循环的变化、双频脑电指数(BIS)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H组的异丙酚总用量显著高于E组(P<0.05),苏醒时间较长,但其诱导时间较短。在注药前、诱导时、术毕时和清醒时两组的心率、血压的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但H组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在诱导时显著低于E组(P<0.05)。各时间点上两组的BIS值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H组的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率高于E组(P<0.05)。结论:靶控输注异丙酚应用于门诊无痛人流手术优于传统的手控输注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异丙酚靶控输注(TCI)麻醉与异丙酚复合咪唑安定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对全身麻醉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择期行LC的患者随机分咸异丙酚靶控输注组(A组,30例)和异丙酚复合咪唑安定组(B组,30例). A组采用血浆靶控浓度4/μg/ml异丙酚诱导,术中用3-3.5μg/ml维持.B组采用0.1mg/kg咪唑安定、1mg/kg异丙酚诱导,术中采用10.8-6mg/(kg·h)方案输注异丙酚维持.术中持续监测患者SBP、DBP、HR,观察麻醉时间、拔管时间、苏醒质量、苏醒表现(烦躁、恶心、呕吐)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诱导3min后SBP、DBP、HR低于术前(P<0.05),气腹10min后SBP、DBP、HR高于诱导前、后3min及插管后(P<0.05),但两组间无差异.A组拔管时间短于B组(P<0.05),苏醒质量好于B组(P<0.05).结论 异丙酚靶控输注麻醉用于LC比咪唑安定复合异丙酚麻醉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硬膜外麻醉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 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组(E组)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组(G组),每组20例.E组:采用L1~2连续硬膜外麻醉,局麻药为1.73%碳酸利多卡因,麻醉平面控制在T6以下.气腹前3 min静脉注射芬太尼0.1 mg,静脉靶控输注血浆靶浓度为1~2 mg/L的异丙酚,手术结束时停止输注异丙酚.G组:以咪唑安定0.03 mg/kg、异丙酚1.5~2 mg/kg、芬太尼2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静脉注射诱导插管,术中控制呼吸:潮气量(TV)8 ml/kg,呼吸频率(RR)12次/min,吸呼比(I∶ E)1∶ 2,吸入1%~2%异氟醚和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芬太尼维持麻醉,手术结束时停止吸入异氟醚.分别在入室时(T1)、气腹时 (T2)、气腹后10 min (T3)、气腹后20 min(T4)、术毕(T5)抽动脉血行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分析,并记录相应时刻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结果 ① PaO2的变化: E组T2较T1升高(P<0.01),T3、T4、T5较T1升高(P<0.05);G组T2 、T3、T4、T5较T1升高(P<0.01).G组T2 、T3、T4、T5较E组升高(P<0.01);② PaCO2的变化: 2组T3、T4均较T1升高(P<0.05),T5均较T1升高(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 2组的pH、SpO2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硬膜外麻醉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可以用于手术时间在1 h以内的妇科腹腔镜手术,但术中要加强呼吸管理.  相似文献   

5.
靶控输注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柴伟  于代华  高昌俊  杨永慧  孙绪德 《医学争鸣》2002,23(15):1398-1400
目的 观察靶控输注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诱导及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苏醒时间及相应的效应室浓度 ,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  15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采用靶控输注异丙酚全静脉麻醉 .设定诱导时效应室目标浓度为 4 mg· L- 1 ,复合咪唑安定 2 mg,芬太尼 2 μg· kg- 1 ,维库溴铵 0 .1mg· kg- 1气管插管 ,术中维持异丙酚浓度为 2mg· L- 1 ,记录诱导前、诱导后 2 min、插管即刻、插管后 2min、切皮及气腹时心率 (HR)、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平均动脉压 (MAP)及停药后苏醒时间 ,苏醒时相应的效应室浓度 .结果 插管即刻 HR,SBP,DBP及 MAP均与诱导前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5 ) ,气腹后 DBP,MAP也较诱导前有明显升高 (P<0 .0 5 ) ,平均苏醒时间为 (8.6± 2 .7) min,相应效应室浓度为 (1.4 8± 0 .2 4 ) mg· L- 1 .结论 采用靶控输注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诱导时和维持期血流动力学相对较为稳定 ,术后苏醒较为迅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靶控输注(TCI)异丙酚+硬膜外阻滞对重症肌无力(MG)胸腺切除术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靶控输注组(T组)10例MG患者T5-6硬膜外阻滞后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诱导气管插管,术中以3μg/ml为血浆靶浓度持续异丙酚输注;对照组(C组)25例,硬膜外阻滞后咪唑安定、芬太尼、硫喷妥钠或异丙酚、阿曲库铵诱导气管插管术中N2O和安氟醚维持全麻。于术前(t1)、插管后1 min(t2)、劈开胸骨(t3)、胸腺切除(t4)、缝皮(t5)时测定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呼气末CO2分压(PETCO2)的变化和T组术中尺神经4个成串刺激(TOF);记录术毕清醒睁眼和拔管时间;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术中两组HR、MAP、SpO2、PETCO2均在正常范围,TOF比率(T4/T1)为0.15-0.45;T、C组术毕清醒时间分别为(8.2±1.3)min和(9.6±2.1)min(P〉0.05);拔管时间T组为(36.4±5.8)min,C组为(42.7±6.2)min(P〈0.05);C组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3例,死亡1例,肺不张1例,肺炎2例,气管切开3例,T组未发生上述并发症。结论异丙酚靶控输注维持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MG手术,麻醉平稳,术后呼吸影响小,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异丙酚复合芬太尼与氯胺酮用于小儿后巩膜加固术的优越性。方法 将60例ASA Ⅰ~Ⅱ级择期行后巩膜加固术小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与氯胺酮作静脉泵控输注麻醉,测量并记录麻醉用药前、麻醉用药后10min及术毕小儿健侧眼压(Po),动脉收缩压(S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情况。统计两组小儿用药后不良反应及术后苏醒时间。结果①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组术中Po,SBP,HR,SpO2较术前轻度下降(P>0.05),氯胺酮组术中Po,SBP,HR显著上升(P<0.05);SpO2轻度下降(P>0.05)。②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组较氯胺酮组术中术后不良反应明显减少(P<0.05),术后苏醒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 异丙酚复合芬太尼两者合用可加强镇静、镇痛作用,减少用药量,且术后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小儿上肢显微血管外科手术时间长,麻醉深度管理困难。文中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二异丙酚靶控输注全身麻醉患儿的基本情况,以监测麻醉深度,确定最佳靶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区间。方法将80例手指手术患儿随机分为4组,氯胺酮诱导,臂丛神经阻滞后靶控输注二异丙酚,靶浓度为2.0、2.5、3.0、3.5μg/ml。记录患儿术中体动、血氧饱和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SpO2)<95%的次数,术后苏醒时间和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vomiting,PONV)情况及术中相应BIS值。结果 BIS值与二异丙酚的靶控浓度呈良好负相关(P<0.01)。3.0μg/ml组的效应室靶浓度(target effect-site concentration,Ce)达到靶浓度即刻BIS值49±6,效应室浓度稳态后30min BIS值46±5。SpO2<95%例数、术后苏醒时间远低于3.5μg/ml组(P<0.05),术中体动次数较2.0、2.5μg/ml组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恶心呕吐4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二异丙酚靶控输注全身麻醉,二异丙酚靶浓度设定为3.0μg/ml,麻醉深度最佳,术后苏醒较快。BIS值维持在40~60之间,有助于麻醉深度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的麻醉效果.方法:AsA Ⅰ~Ⅱ级择期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异丙酚靶控输注组(T组),每组25例.C组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异丙酚-阿曲库铵麻醉,T组行异丙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和琥珀胆碱麻醉.记录两组诱导前(T1)、诱导后(T2)、插管后(T3)、直达喉镜放置后(T4)、手术结束前(T5)和气管导管拔管后(T6)平均动脉压(MAP)和HR变化.记录苏醒时间(停药至呼唤能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结果:T组各时段血流动力学平稳,而对照组气管内插管及放置支撑喉镜时血压和心率明显升高(P<0.05);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T组均明显短于C组(P<0.05或P<0.01).结论:异丙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和琥珀胆碱麻醉是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作为反馈靶控输注异丙酚在硬膜外阻滞期间清醒镇静的可行性。方法将50例在硬膜外阻滞下完成择期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靶控输注组(TCI组),反馈靶控输注组(FTCI组),每组25例。以1.0μg/kg为初始靶控浓度开始输注,在效应室异丙酚浓度达到平衡后3min,将靶控浓度增加至1.8μg/ml。TCI组整个手术过程中维持此浓度不变。FTCI组5min后开启BIS反馈系统,当BIS>75时,持续进行TCI,BIS<75停止TCI。整个调控由脑电监测仪器控制输注泵自动完成。记录两组病人麻醉前(T1)、开启BIS反馈系统前(T2)、切皮时(T3)、腹腔探查时(T4)、手术60min时(T5)、术毕停异丙酚输注时(T6)、病人清醒时(T7)等各时点BIS、MAP、HR、SPO2的参数及OAA/S评分,并记录两组病人麻醉时间、异丙酚总用量、平均给药速度、意识恢复时间,计算术中OAA/S、BIS、MAP、评分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分别表示为△OAA/S、△BIS、△MAP。随访有否术中知晓。结果与T1比较,两组患者在T2时BIS、MAP、HR均下降(P<0.05),T4时MAP、HR升高(P<0.05)。与FTCI组比较,TCI组患者在T4时BIS、MAP、HR升高,而在T6时上述几项指标均下降(P<0.05),术中△OAA/S、△BIS、△MAP升高(P<0.05)。FTCI组病人异丙酚总用量犤(410±33)mg犦显著低于TCI组犤(528±59)mg犦(P<0.01)。结论应用BIS值反馈靶控输注异丙酚在硬膜外阻滞期间的清醒镇静,可更加合理地评估镇静的深度,防止术中知晓,减少异丙酚用量,加快病人清醒,安全有效,较TCI更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加温是一种对放疗中射线抵抗性细胞增敏的有效方法。加温是否对机体有损伤目前很少有人探讨。本文利用微波辐射、恒温水浴为热源对小白鼠加温,观察细胞染色体的改变,判定热疗过程对机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B超图像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常规B超检查,并将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两组B超图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7例肌瘤(94.0%)有假包膜或界限清楚,。28例腺肌病(93.3%)界限欠清;41例肌瘤(82.0%)探及栅栏样图像和后方回声衰减仅各有2例(6.67%)、18例(60.0%)呈高回声,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0.05)。结论:B超对子宫肌瘤和腺肌病的  相似文献   

13.
实验表明,伤立效对肾上腺素所致的小白鼠骨骼肌微循环障碍具有扩张微血管口径、加快微血管的血流速度、增加血流量的作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1988-1993年30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因素,包括剂量因素,边缘因素,病情估计不足及设野不合理等,其中病情估计不足造成的复发,占33.3%(10/30),克服病情估计不足,改进放疗设野布局,有进一步提高鼻咽癌的治愈率和降低复发率的可能,CT检查应列为鼻咽癌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女性外阴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及时机。方法:对1994-1999年收治的14例女性外阴部血管瘤和7例海绵状血管瘤,分别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和手术切除治疗。结果:毛细血管瘤全部治愈,海绵状血管瘤复发率为28.6%(2/7),1例出现部分皮拉坏死并发症。结论:女性外阴部毛细血管瘤不宜在观察中等其自然消退,应积极采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单纯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效果不佳,宜采用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癌误诊的常见原因是对其发病特点认识不足,术前临床资料不■实,术中处理不够慎重。为减少临床误诊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提高对此病诊断的警惕性,认真行颈部触诊,综合分析各项检查结果,依靠穿刺细胞学检查和术中冰冻切片以及石蜡块组织学检查而最后确诊。  相似文献   

17.
手部屈肌腱Ⅱ区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Ⅱ区屈肌腱断裂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将128例(219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应用显微无创技术对断裂屈指肌腱手术修复、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照组采用传统肌腱吻合技术。术后随访6~12个月,采用TAM系统评定法对两组随访资料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疗效优者60指,良45指,可5指,优良率达95.45%;对照组:疗效优者38指,良52指,可14指,差5指,优良率为82.57%。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4.7,P<0.01)。结论应用显微无创技术高质量缝合配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有效地预防屈肌腱术后粘连,促进患指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胎儿脏器重量与胎儿发育的关系。方法 对213例受精龄为13 ̄38周正常胎儿的心、脾重量及体重进行了测量。  相似文献   

19.
某些疾病是有季节性的。某些有昼夜变动的周期性或一些角度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分析不能用传统的几旬构成比或月旬相对比的方法,应该用圆形分布法进行分析。圆形分布法目前在国内应用尚不多,其应用的原理是通过三角函数的代换,对季节性或周期性资料分布及高峰期所在时间提供较确切的吋点,对疾病的预防和死囚分析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调查了荷泽医专一年级大学生244人(男159,女85)的身高、体重、胸围、最大胸围和腹围,并计算了有关指数,依其指数大小做了体型分类和体质分型。调查结果表明:1.身高、胸围、体重、最大胸围和腹围男均大于女,性差明显。2.体型分类,男廋长型占50.49%,中间型占48.1%,矮胖型仅占0.63%;女瘦长型占41.18%,中间型占58.5%,无矮胖型。3.体质分型,男性强占11.32%,好占18.24%,中等占53.46%,弱占16.89%,女性强占2.35%,好占31.77%,中等占45.88%,弱占2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