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方法根据不同手术方案将收治的6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分为2组,各30例。胸大肌组行胸大肌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肩峰组行肩峰下前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结果肩峰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胸大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胸大肌组,术后3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高于胸大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胸大肌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相比,肩峰下前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促进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手术治疗胫腓骨骨折致足拇长伸肌功能障碍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胫腓骨骨折致足拇长伸肌功能障碍原因及特点,探讨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6年1月~2005年12月手术治疗的1023例胫腓骨中下段骨折,术后发现拇长伸肌功能障碍17例进行回顾和分析。结果胫腓骨骨折手术后足拇长伸肌功能障碍概率为1.66%,足拇长伸肌功能障碍表现为拇长伸肌背伸肌力下降。非手术治疗75%的患者肌力恢复至5级,少数经手术治疗后肌力恢复至5级。结论足拇长伸肌本身损伤和腓深神经肌支损伤是胫腓骨骨折手术后足拇背伸障碍的原因,熟悉足拇长伸肌及腓深神经解剖是预防损伤的关键,术后早期制动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肘关节功能障碍是肱骨远端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常引起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对于引起肘关节功能障碍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一些研究提示,肱骨远端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内源性因素主要包括骨折未能获得解剖复位、内固定选择不当引起骨折移位,外源性因素涉及创伤、围手术期感染、手术操作对软组织破坏引起的瘢痕挛缩,术后功能锻炼过晚,以及异位骨化、骨化性肌炎及关节周围钙化等。该文就引起肱骨远端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诸多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30岁,左胸壁刀伤,开放性气胸。术前一般情况良好,常规化验正常。原定局麻下行左胸腔闭式引流,在原刀口探查时发现有隔肌破裂、肺破裂、即改全麻。用硫喷妥钠、司可林静脉快速诱导,顺利插入F36号单腔导管,以乙醚加肌松约维持麻醚。手术进胸后发现左肺不张,旋转导管仍不能膨在肺,俟大网膜还纳腹腔;隔肌修补完毕,方退出导管2cm,左肺膨胀良好,继续行肺修补顺利结束手术。分析此例左肺不张原因显系插管过深导管误入右主支气管。编者按创伤性膈疝病人宜在清醒或保留自主呼吸的浅全麻下行气管内插管,以免快速诱导用肌松药后隔肌麻痹疝孔松弛;腹腔内容  相似文献   

5.
经椎旁肌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6月至2006年8月,共62例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男48例,女14例;平均年龄45.2岁(21~58岁).T12骨折21例,L1骨折24例,L2骨折17例;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5例,余下的47例为爆裂型骨折,并且椎管占位均小于1/3,所有骨折后柱均完整.随机选取其中34例患者接受经椎旁肌入路的手术治疗,其余28例患者则采用传统的后正中入路治疗.经椎旁肌人路沿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进入,保留椎旁肌肉的完整性,既可行椎弓根螺钉的内固定操作,也可行横突尖或关节突的植骨融合.术后一般无须放置引流管,术后早期患者即可佩带支具下床行走.结果 通过围手术期疗效观察,发现经椎旁肌入路手术与传统后正中手术相比较在手术时间上差异不大,但在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以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2007年8月,共56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6个月(12~26个月),所有随访患者的骨折椎体均获得愈合,无一例发生骨折复位丢失及内固定物的松动、断裂,两组间远期疗效无差异.结论 经椎旁肌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者操作简单、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迟发腓总神经损伤的原因。方法对35例胫骨平台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中急诊手术14例,择期手21例。结果急诊手术4例术后出现迟发腓总神经损伤,并伴小腿前侧肌间隔区软组织坏死,均出现在单纯外侧钢板内固定术后。结论急诊手术及外侧放置钢板易引发术后迟发腓总神经损伤,可能是发生了前侧肌间隔区局部筋膜间隙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保留旋前方肌钢板内固定治疗长段粉碎性Ⅱ型盖氏骨折的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8年12月—2022年2月采用保留旋前方肌钢板固定治疗长段粉碎性Ⅱ型盖氏骨折患者14例,采用桡侧腕屈肌与桡动脉间微创切口入路,自腕横纹水平向近端纵向切开约3.0cm,先在远端桡侧切口腕屈肌桡侧分离,将桡侧腕屈肌牵向尺侧,桡动脉牵向桡侧,显露旋前方肌,用骨膜剥离器在旋前方肌下方贴骨膜剥离,建立“肌-骨隧道”后经皮插入合适规格的锁定钢板,复位骨折,三点定位钢板位置,分别拧入螺钉,固定骨折。[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75.1±15.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8.2±30.3)ml,。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6±10.9)个月。术后6个月Mayo评分:疼痛评分(23.6±2.3)分,满意度评分(23.9±2.1)分,活动范围评分(17.1±4.1)分,握力评分(23.6±3.5)分,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结论]保留旋前方肌钢板内固定治疗长段粉碎性Ⅱ型盖氏骨折具有创伤小、内固定确切、患肢功能恢复迅速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0):1846-1849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椎管减压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伴神经损伤的优越性。[方法]本院2011年10月~2014年2月间,收治胸腰段骨折伴神经损伤患者42例,均采用后路椎板减压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其中传统组24例采用传统术式(后正中入路)完成整个手术,改良组18例采用后正中入路减压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效果加以对比分析。[结果]相对于传统组,改良组手术切口较小,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失血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效果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后路椎管减压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伴神经损伤是一种合理、微创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正坐骨结节撕脱骨折临床上罕见,多发于年轻运动员。坐骨结节撕脱骨折因腘绳肌、内收肌和外旋肌的强烈收缩所致,骨折移位明显。笔者于2019-05—02采用手术治疗1例外伤导致坐骨结节撕脱骨折,分析术中遇到的问题并复习相关文献,报道如下。1病例报道患者,男,15岁,因左臀部扭伤1 d入院。患者诉1 d前跑步时不慎扭伤左臀部,当即感到左臀部疼痛、  相似文献   

10.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探讨处理对策。方法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136例,总结骨折类型、内固定器材和骨折复位的质量,分析手术失败的原因及探讨再次治疗的方法。结果手术失败23例,其中松质骨螺钉松动、退出9例,股骨头切割4例,钢板、螺钉折断3例,髋内翻7例。再次手术19例,非手术治疗4例,功能恢复良好17例。结论高龄、骨质疏松、骨折严重粉碎等是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失败的内在原因;术前骨折类型的诊断不准确及内固定器材选择和操作技术不当是手术失败的外在原因。充分认识其病理特点,准确地掌握各内固定器材适应证,合理运用内固定技术是防止手术失败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及最长肌肌间隙入路(以下简称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回顾2006年8月至2010年3月经后路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56例无神经症状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其中采用肌间隙入路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0~60岁,平均40.7岁;传统椎旁肌剥离人路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24~54岁,平均3Q.2岁。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测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胸腰段后凸畸形Cobb角,对相关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19个月,肌间隙入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两组患者术前术后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相同。结论肌间隙入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置钉方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髋臼由于特殊的解剖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当其发生骨折时,合适的手术入路不仅能降低患者的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更有利于骨折的复位与固定。对于累及髋臼前方的骨折,目前报道较多的是髂腹股沟入路及改良的Stoppa入路,随着对髋臼骨折认识的深入,当其发生骨折移位时,以上两种入路常常因显露问题使得髋臼骨折处理较为棘手。经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可直视下对髋臼的前方和四方体的骨折进行复位与固定,方便于骨盆内放置钢板。本文就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在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45例。随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18~65岁,平均40.4岁。传统后正中入路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21~59岁,平均41.5岁。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及影像学指标。结果通过围手术期疗效观察,发现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与传统后正中手术相比较在手术时间上差异不大,在伤椎Cobb角的矫正度上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住院天数以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12~26个月),所有随访患者的骨折椎体均获得愈合,无一例发生骨折复位丢失及内固定物的松动、断裂,两组间远期疗效无差异。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者操作简单、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谯波  蒋电明 《中国骨伤》2021,34(2):97-100
桡骨远端骨折好发于60~65岁的老年人,是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桡骨远端骨折,尤其是老年患者,治疗方式仍以闭合复位、石膏或夹板等外固定为主,大多数可获得满意的功能恢复。而老年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关节外骨折仍然是桡骨远端骨折最常见的类型[1],这类骨折容易获得满意复位。部分骨折复位不满意或再移位的患者,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掌侧解剖锁定钢板是目前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最常用的内固定方式,掌侧钢板的发展是近年来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开展逐渐增多的重要原因,但手术治疗效果是否明显提高,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文献证实。本期刊出了几篇关于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文章[2-4],在桡骨远端非手术治疗、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方面进行了相关报道,笔者针对近年来桡骨远端骨折诊治中一些争议的问题作如下述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加关节囊穿刺减压术及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加带缝匠肌髂骨瓣移植术,在不同时间治疗不同骨折类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术后骨折愈合及股骨头缺血坏死情况。方法对1998年3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手术治疗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258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法及手术时间分组,A组:急诊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加关节囊穿刺减压术63例,B组:急诊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加带缝匠肌髂骨瓣移植术67例,C组:择期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术58例,D组:择期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加带缝匠肌髂骨瓣移植术70例。比较术后骨折愈合率及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率。结果本组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96个月,平均42个月。其中A组骨折愈合率、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率分别为96.82%及6.35%,B组分别为95.52%及7.46%,C组分别为81.03%及22.41%,D组分别为92.86%及8.57%。C组与A、B、D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D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时间对行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加关节囊穿刺减压术的患者术后疗效影响较大,而对行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加带缝匠肌髂骨瓣移植术的患者术后疗效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术后内固定材料失常原因,为临床采用内固定治疗四肢长管状骨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1990~2010年我院共收治因内固定材料失常所致的肢体畸形、功能障碍者36例,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内固定材料断裂7例,松动14例,变形15例.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选择手术指征及与骨折相适应的内固定器材规范手术操作和无菌技术,科学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是避免和减少长管状骨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挽救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11例髋部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的患者(股骨颈骨折7例,股骨粗隆问骨折4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内固定治疗失败的原因,总结这11例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结果髋部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复位不良、内固定技术错误。10例患者获平均12个月(2~27个月)随访。无感染、脱位、假体松动下沉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10例患者髋关节功能均有改善,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4.5分提高到术后84.2分。结论骨折复位不良、错误的内固定技术是髋部骨折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进行挽救性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对恢复患者髋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膝关节僵硬手术松解失败临床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膝关节僵硬手术松解失败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62例膝关节僵硬手术松解患者中效果不佳的3例典型病例进行回顾复习,分析其疗效不佳的原因。[结果]关节内感染、皮肤坏死、关节骨折(包括髌骨骨折)及关节软骨病损、骨化性肌炎,缺乏有效的早期功能锻炼等因素是影响膝关节僵硬手术松解失败的主要因素。[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规范、缜密的手术操作,术中及术后必要的预防处理可减少术后再次黏连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侧切口、外侧肌间隔入路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成都第一骨科医院收治的44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闭合性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5例患者采用肱骨后侧切口、外侧肌间隔入路(后侧入路组),19例患者采用前外侧入路(前外侧入路组)。4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情况相同,对比分析两组之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桡神经损伤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及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后侧入路组手术时间为(65.18±3.50)min,前外侧入路组手术时间为(85.73±6.16)min,后侧入路组术中出血量为(222.95±44.55)ml,前外侧入路组为(281.34±34.82)ml,经统计学检验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桡神经损伤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及肘关节Broberg和Morrey评分基本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均在1年内愈合,前外侧入路组1例桡神经损伤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恢复。 结论对肱骨中下段骨折采用肱骨后侧切口、外侧肌间隔入路手术治疗,可操作性强,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安全性高,肱骨后侧骨骼平坦,利于放置钢板,无须特别塑形钢板,不影响肘关节功能,推荐在临床上使用后侧切口、外侧肌间隔入路的方式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  相似文献   

20.
老年髋部骨折手术疗效及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手术疗效及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方法手术治疗207例老年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13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68例,探讨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失效情况。结果 20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15例,髋内翻8例,内固定松动6例,骨折不愈合5例,术后假体脱位2例,再骨折1例,手术失效率17.9%。结论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成败的主要因素有:患者全身情况、骨折类型、复位情况、内固定选择及手术操作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