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盗汗是指睡中汗出、醒而汗止的一种症状表现,诸多医家认为是阴虚所致,因阴液营血相对偏少而相对阳亢,产生内热,蒸津液外泄所致汗出。发生在入睡后出汗的原因是:入睡时卫阳由表入里,肌表不固,津液更容易外泄~([1]);老年中风患者,多数行动不便,久卧伤气,,气为启闭玄府之枢纽,气虚者卫外不固,以致汗泄或汗漏不已,汗出伤阴,加之年高阴亏,故又有盗汗之症[2]。  相似文献   

2.
曾献生 《新中医》2002,34(9):79-79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把汗证分为阳汗、阴汗。有火者为阳汗,无火者为阴汗。指出阳汗与阴汗的特征,“汗证有阴阳,阳汗者热汗也;阴汗者冷汗也”。并认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阴证之汗证(阴汗)包括:气虚或阳虚腠理不固之汗证;亡阳之汗;气血不足之汗证。阳证之汗证(阳汗)包括:火热内蒸、迫津外泄之汗证;阴虚内热、蒸津外泄之汗证;湿热乘脾之汗证。为后世治疗汗证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3.
<正>1概述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1]。国医大师周仲瑛[2]认为,汗证可分虚实两证,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均属虚证。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临床可分为肺脾气虚、阴虚内热、心血不足、邪热郁蒸等证,分别治以益气固表、养阴清热、补血养心敛汗、清肝泄热,化湿和营等法。以上多为临床常见证型,而当寒邪凝滞经脉而致自汗时,上述治法则不适用,所以在治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关于汗出证治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现探讨如下。1 汗证的病因与证治汗证有自汗和盗汗之分 ,《伤寒论》中所说的汗 ,以自汗出者为多见 ,盗汗者较少。其周身汗出、头汗出、手足氵戢然汗出、汗出而厥等等 ,虽然都以出汗为表现 ,但有其形式、部位、病因、病机的不同 ,绝不能一概而论。有太阳经证 ,风寒袭表 ,营卫不和 ,津液因阳外浮的自汗出 ;有阳明经证 ,胃热炽盛 ,蒸迫津液外泄的大汗出 ;有阳明腑实 ,肠胃燥实不通 ,津液为热所迫而外泄的手足氵戢然汗出 ;有少阳病水液内停、津液外泄和湿热郁蒸、邪不外达的头汗出 ;有少阴病阴…  相似文献   

5.
正盗汗,以寐中汗出,醒时汗止为主要表现的较为常见的临床杂病之一。多见于阴虚内热或气阴两虚证。通常卫气卫外,营阴荣内,而睡梦之时,卫气逐渐内藏,从而腠理不固,体内虚热之气蒸腾津液外泄,故见盗汗;醒后卫气随着阳气的生长而复归于表,此时腠理密固,故醒后汗止。盗汗轻者,体内虚热少,故蒸腾津液外泄少,所以汗量仅见局部或仅全身少量汗出,严重者体内  相似文献   

6.
昔日每遇此病,多遵《金匮要略》以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苦于收效缓慢,甚至疗效缺如。遂潜心探索,细致分析,认为本病多以肝脾湿热,脾寒夹湿,阴虚内热,气阴两虚,病久阴损及阳,终至阴阳两虚为主。其病因病机一般早期多由感受湿热毒气,或湿邪内侵,郁久化热,或热病后余毒未尽,以致热毒内攻而引起;中晚期多由于汗、吐、下太过,或过用苦寒之剂,以致中阳受损,脾虚湿聚,或亡津伤阴,阴虚火旺,迫烁津液,气阴俱伤,变症逢起。肝脾湿热者,多施以清热除湿解毒法,方用龙胆泻肝汤、导赤散、泻黄散等方加减。若湿热化火,损伤阴津可酌加公英、双  相似文献   

7.
一般来说,盗汗一症多见阴虚内热、迫液外泄所致,故《景岳全书&#183;汗证》云:“盗汗必属阴虚也”。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盗汗之因,除阴虚内热、迫津外泄外,还可因肝经湿热,或心血亏虚,或肝郁痰滞等引起,故需辨证论治,方能收桴鼓之效。现举数则医案于下。  相似文献   

8.
久汗怪证治验江都市宜陵中心医院(225231)仇璧庭汗证有自汗、盗汗之分,是由于人体阴阳偏盛偏虚,营卫失调,津液外泄所致。阳虚自汗者,治宜温阳固卫;气虚阴耗者,治宜益气养阴;肝火湿热者,治宜清肝泄热化湿,并佐以固涩敛汗之品。此为临床治疗之常法。然而,...  相似文献   

9.
正《黄帝内经·素问》曰"阳加于阴谓之汗"~([1]),汗为中医学五液之一,由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若汗出异常即为汗证,究其病机不外乎阴阳失调,腠理开阖失常~([2])。历代医家都对汗证有着详尽研究,通过汗出部位、时间等将汗证分做自汗、盗汗、头汗、偏身汗出等,对汗证的病机及治疗常从卫表不固、阴虚内热、湿热内蕴等  相似文献   

10.
名词解释     
1.汗是津液的代谢产物。由于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即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 2.自汗不因劳动、天热或衣厚而汗自出者,谓之自汗。多因气虚不固或阳虚不敛阴液所致,故见于气虚或阳虚之证。 3.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谓之盗汗。多见于阴虚之证,阴虚则阳亢,入睡时  相似文献   

11.
张春兰  谢丽媛  孟驰 《河南中医》2021,41(1):111-115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与偏头痛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诊治的200例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为偏头痛组,同时选择200例在本院健康体检、无偏头痛的人群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体质辨识,偏头痛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医体质与偏头痛的相关性.结果:偏头痛组以女性...  相似文献   

12.
经过10余年的临床观察,认为小儿体质研究应划分为新生儿-婴儿期、幼儿—学龄前期、学龄期三个阶段。根据新生儿-婴儿期生理、病理特点,笔者将此阶段的小儿体质类型划分为七类:平和质、肺虚质、脾虚质、肾虚质、痰湿质、内热质、特禀质。新生儿期,是离开母体的适应期,犹如初生的嫩芽,充满生机又脆弱易折;婴儿期是小儿生长发育第一个高峰期,犹如幼小树苗,朝气蓬勃又不耐寒暑。只有保证此阶段小儿脏腑功能旺盛,阴阳、气血、津液平衡,才有利于小儿茁壮成长,才能为以后的生长发育打下良好根基。故熟悉此阶段小儿体质类型,针对其类型,因质制宜,做好养护和调理,可起到转化体质类型的作用。这对于保证小儿正常生长发育,提高小儿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DSA证实的脑血管狭窄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收住的174例基于DSA证实的脑血管狭窄患者,采用现场调查方式,调查工具为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对判定结果进行整理,并进行数据录入分析。结果:174例脑血管狭窄患者中,痰湿质68例,占39.08%、瘀血质42例,占24.14%、阴虚质30例,占17.24%,位居所有体质的前三位。不同程度血管狭窄患者间、单支和多支间、前循环和后循环间以及不同性别血管狭窄患者体质分布差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湿质、瘀血质、阴虚质为脑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通过生活习惯的改变或中医中药的干预纠正偏颇体质,从而达到预防脑血管狭窄,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剖析痰湿体质痰湿之本源和痰湿体质与其他6种病理体质兼夹的可能性机制,为临床更好地辨识痰湿体质和提供个体化的调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妊娠患者中医体质和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8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妊娠,服用中药治疗并有活产结局的患者为中药组,同时选择正常妊娠(非子宫内膜异位症),并有活产结局的90例产妇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体质类型,比较两组患者孕前、孕期、产后中医体质变化特点、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结果:中药组阳虚质39例、气虚质25例、阴虚质5例、痰湿质3例、湿热质2例、血瘀质4例、特禀质1例、气郁质3例、平和质2例。对照组阳虚质11例、阴虚质5例、气虚质10例、痰湿质4例、湿热质5例、血瘀质7例、特禀质3例、气郁质16例、平和质29例。两组患者孕期及产后阳虚质、气虚质转化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血瘀质及平和质的体质转化总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孕前、孕期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平和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气郁质、平和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孕期及产后SDS评分与本组孕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焦虑状态及抑郁状态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可改变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妊娠患者的中医体质及焦虑状态、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初步探讨影响其发病的体质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例患者,对其进行体质分型和体质相关因素的调查。结果:七种体质类型中,慢性荨麻疹患者以气虚质最为多见,各型的分布比率分别为:正常质占9.5%,阴虚质占19.5%,阳虚质占6.5%,痰湿质占2.0%,湿热质占8.0%,气虚质占46.5%,瘀血质占7.5%。结论: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性别、饮食、睡眠、性格等因素关系均较密切。将中医体质学说应用于慢性荨麻疹病因病机探讨,为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开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与中医体质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中医体质量表对患者进行体质评分,评定体质类型,采用微软ACCESS数据库软件做频次以及关联性分析,非参数指标用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在骨质疏松患者中医体质调查中,阳虚质出现的频次最多44次,其次为阴虚质29次,气虚质25次,血瘀质24次,气郁质18次,平和质17次,痰湿质13次,湿热质9次,特禀质8次。9种体质出现频次的差异,经过非参数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人群中阳虚体质的人最多,其次为阴虚质、气虚质、血瘀质。  相似文献   

18.
痤疮有平和质型痤疮、阳虚质型痤疮、阴虚质型痤疮、气虚质型痤疮、痰湿质型痤疮、湿热质型痤疮、气郁质型痤疮、血瘀质型痤疮和特禀质型痤疮等9种类型,不同的证型给予相应的治疗大法,但该病病机复杂,在治疗中不能拘泥一法,注意在清热解毒时要宣郁,苦寒燥湿时要滋阴,化瘀时要扶正,补虚时要祛邪;再选用相应的预防方法,使机体的抵抗力得到提高,从而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协调、体用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痤疮,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阳虚体质、阴虚体质是中国人九种体质类型中常见的一对性质相反、表现各异的体质类型,也是临床上常见的偏颇体质状态。王琦教授在临证中,多应用"辨体、辨病、辨证"三辨模式进行立法处方,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同时指导个体遵循调体原则与要点,应用相关调体方法,做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其临证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生活或工作环境可能对中医体质类型的影响,为在环境方面调理中医体质类型或中医养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2011年—2014年于广东省中医院健康调养咨询门诊就诊的585例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及中医体质类型进行调查,分析生活、工作环境和中医体质类型之间的关系,初步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并进一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可能影响中医提示类型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收集有效病例585例,其中平和质63例(10.80%),偏颇体质522例(89.2%),经单因素分析初步发现可能影响中医体质类型的环境因素有工作环境室温低、夏天在空调环境中的时间、工作环境空调温度、空调温度过低适时添衣,然后按照α=0.20水平将单因素分析可能有统计学意义的6个指标代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发现偏颇体质与夏天在空调环境中的时间超过5 h、工作环境空调温度在25℃以上的关联性较强。结论:生活或工作环境可能会对中医体质类型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改变人们的生活或工作环境可能有助于改善中医体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