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 要:目的 观察当归提取物对腹主动脉缩窄所致大鼠左心室肥厚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当归提取物低、中、高剂量(25、50、100 mg/kg)组及L-精氨酸(200 mg/kg)阳性对照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他组大鼠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制备大鼠左心室肥厚模型,术后次日给药,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21 d。观察各组大鼠心肌肥厚参数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测定左心室心肌纤维直径(MD);电镜观察心肌组织超微结构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心房利钠因子(ANF)及钙调神经磷酸酶(CaN)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左心室心肌钙调神经磷酸酶α-亚基(CnA)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左心室肥厚指数(LVHI)、左心室质量/右心室质量(LVW/RVW)及MD均显著提高,ANF、CaN mRNA及CnA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当归提取物可使LVHI显著降低,LVW/RVW趋于降低或明显降低,舒缩功能指标改善,并使ANF、CaN mRNA及CnA蛋白表达下调。结论 当归提取物对腹主动脉缩窄所致大鼠左心室肥厚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aN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
辛伐他汀对压力超负荷大鼠APN、IL-6及心肌肥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压力超负荷大鼠血清脂联素(APN)、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以及心肌肥厚的影响,探讨该类药物影响心肌肥厚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动物随机分对照组、心肌肥厚组、治疗组,每组10只.应用经典的腹主动脉结扎方法,制备压力超负荷大鼠模型.治疗组大鼠给予辛伐他汀5 mg/kg 每日清晨灌胃,连续6周.心肌肥厚组和对照组同时以同等剂量的9 g/L的氯化钠溶液每日清晨灌胃,直至术后6周.采用鼠尾测压法测定大鼠血压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大鼠血清APN、IL-6浓度.实时定量PCR检测心肌组织中IL-6、脂联素受体1(AdipoR1)的mRNA表达.称量法计算各组大鼠心脏质量及心脏质量/体质量比值,并观察心肌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心肌肥厚组大鼠血清APN水平、IL-6水平、心脏质量、心脏质量/体质量比值、左心室壁平均厚度、心肌细胞平均直径,以及心肌IL-6、AdipoR1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q=3.41~31.83,P<0.01).治疗组大鼠与心肌肥厚组相比血清APN水平、IL-6水平、心脏质量、心脏质量/体质量比值、左心室壁平均厚度、心肌细胞平均直径以及心肌IL-6、AdipoR1 mRNA表达差异有显著性(F=3.57~329.93,q=3.11~31.08,P<0.01).结论 辛伐他汀可能通过增加血清APN的浓度以及心肌细胞因子的表达来抑制压力负荷增加引起的大鼠心肌肥厚.  相似文献   

3.
观察开搏通(Cap)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肥厚和血浆、心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的影响。方法:22只SHR随机分为Cap治疗组和SHR对照组,并以WKY大鼠作为正常血压对照组(WKY组)。结果:①Cap能显著降低SHR收缩压(P<0.001);②SHRCap治疗组左心室重/体重比显著低于SHR对照组(P<0.01),但显著高于WKY组(P<0.05);③SHR对照组血浆和心肌AngⅡ水平均显著高于WKY组,SHRCap治疗组两者水平均显著低于SHR对照组;④左心室重/体重比与心肌AugⅡ呈高度正相关,与血压及血浆AugⅡ无相关性。结论:Cap不仅能有效降压,还能减轻心肌肥厚,且与心肌AngⅡ水平有关,心肌AngⅡ可能参与SHR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大鼠血浆中AngⅡ、SOD、NO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吡格列酮组和卡托普利组.通过不完全结扎腹主动脉引起压力负荷增加,造成左心室心肌肥厚的模型.术前1周给药,直至术后6周.处死动物,分别测定尾动脉收缩压(SBP),电子天平称量左心室重量(LVW),计算左心系数(LVW/BW);用放射性免疫法检测血浆中AngⅡ,比色法测定血浆中SOD和NO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SBP、LVW/BW和血浆中AngⅡ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浆中SOD和NO水平明显降低(P<0.05);吡格列酮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浆中SOD和NO水平明显升高(P<0.05);AngⅡ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吡格列酮可以通过降低血浆AngⅡ水平,升高SOD和NO水平来抑制压力超负荷增加引起的心肌肥厚.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7,(7):829-832
目的:探讨红景天苷对肺动脉高压大鼠的肺组织病理与RhoA/Rho激酶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30只6~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除正常对照组注射对照溶剂外,其余组皮下注射60 mg/kg野百合碱,2~28d后,对低、中、高浓度组分别注射50、100、200mg/(kg·d)红景天苷,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结束,分别检测各组右心室收缩压(RVSP)及右心室肥厚指数;HE染色检测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RT-PCR检测肺组织ROCK1、RhoA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RhoA、ROCK1、p-MYPT1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RVSP及右心室肥厚指数显著上升,肺组织RhoA、ROCK1mRNA显著上调,ROCK1、RhoA、p-MYPT1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显著上调;不同浓度红景天苷干预后,各组RVSP及右心室肥厚指数出现变化,高浓度组显著下调;肺组织RhoA、ROCK1mRNA逐渐下调,RhoA、ROCK1、p-MYPT1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逐渐下调,呈浓度依赖,中、高浓度组变化显著。结论:一定剂量红景天苷能够缓解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可能与其对RhoA/Rho激酶信号通路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电针对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收缩压及左心室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regulated kinase 1/2,ERK1/2),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含量的影响,探讨电针抑制高血压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6只SHR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药物组,每组12只,另设12只Wistar大鼠作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空白组只进行抓取和固定刺激,电针组大鼠选取双侧太冲、足三里穴进行电针刺激,药物组服用氯沙坦钾。实验周期21 d。实验结束后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Masson染色观察大鼠左心室病理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左心室AngⅡ含量,qPCR检测大鼠左心室ERK1/2、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 mRNA表达水平。结果 染色结果显示,电针组及空白组左心室心肌组织形态正常,模型组心肌组织间大量胶原纤维增生,药物组心肌组织间可见少量胶原纤维。与空白组比较,各时点模型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第14天、第21天电针组、药物组收缩压显著降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左心室AngⅡ含量,ERK1/2、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药物组大鼠左心室AngⅡ含量,ERK1/2、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电针能够对AngⅡ、ERK信号通路产生影响,进而下调大鼠心肌胶原蛋白mRNA的表达,从而起到抑制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的作用,这可能是针刺能够有效减缓高血压心脏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化瘀祛痰方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组织RhoA/Rho相关卷曲螺旋形成蛋白激酶1(ROCK1)信号通路中RhoA、ROCK1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防治机制。【方法】将6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西药组予以单硝酸异山梨酯水溶液(剂量为3.125 mg·kg~(-1)·d~(-1))灌胃,中药低、中、高剂量组予以化瘀祛痰方水煎液(剂量分别为10.4、20.8、41.6 g·kg~(-1)·d~(-1))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予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给药7 d。预灌胃7 d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给予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Iso)复制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测大鼠心电图ST段总偏移值。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结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检测血清内皮素1(ET-1)含量,qPCR法检测心肌组织RhoA、ROCK1 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纤维大片断裂,间质出现明显出血,心电图ST段偏移值、血清ET-1含量、心肌组织RhoA与ROCK1 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心肌纤维断裂情况改善,间质出血减少,心电图ST段偏移值、血清ET-1含量、心肌组织RhoA与ROCK1的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化瘀祛痰方可改善心肌缺血状态,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心肌组织RhoA、ROCK1 mRNA表达,从而抑制心肌收缩,改善心肌血流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肾康注射液(SKI)对大鼠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糖尿病组、低、高剂量组四组各15只,糖尿病组、低、高剂量组大鼠进行糖尿病肾病模型建立,建模成功后分别使用2g/kg、4g/kg的肾康注射液对低、高剂量组大鼠进行干预,正常组、糖尿病组使用生理盐水干预。对四组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β2-MG、血清胱抑素C(CysC)、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进行检测,检测四组大鼠肾重指数,并对肾组织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白细胞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纤粘蛋白(FN)、COL-IV、α-SMA、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ROS水平及RhoA、ROCK1表达进行检测。结果:高剂量组大鼠FBG、FINS、TC、TG、HbA1c、HOMA-IR、β2-MG、CYS-C、SCr、BUN水平低于糖尿病组、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大鼠肾重及肾重指数低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大鼠肾组织ICAM-1、VCAM-1、IL-6、TGF-β1、CTGF、FN、COL-IV、α-SMA、MDA、ROS水平低于糖尿病组、低剂量组,SOD水平高于糖尿病组、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大鼠肾组织RhoA、ROCK1相对表达量低于糖尿病组、低剂量组(P<0.05)。结论:肾康注射液能够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胰岛素抵抗及肾脏病变、细胞内皮损伤、慢性炎症、氧化应激以及肾间质纤维化状况,RhoA/ROCK信号通路可能是肾康注射液对大鼠糖尿病肾病起到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高糖诱导的正常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转分化过程中炎性因子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HK-2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未加任何刺激物)、高糖诱导组(高糖终浓度为30 mmol/L)、甘露醇对照组(甘露醇为24.5 mmol/L)、rhEPO对照组(rhEPO终浓度为20 U/ml)、不同浓度rhEPO干预组(rhEPO终浓度分别为5、10、20 U/ml+高糖)及Rho激酶抑制剂(Y27632)组(Y27632终浓度为30 μmol/L,加入Y27632 30 min后加高糖,高糖终浓度为30 mmol/L),以上各组均培养24 h。采用RT-PCR检测各组细胞RhoA mRNA、ROCK1 mRNA表达水平;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E-钙黏蛋白(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人纤维连接蛋白(FN)、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各组RhoA mRNA、ROCK1 mRNA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糖诱导组与5 U/ml rhEPO组RhoA mRNA、ROCK1 mRNA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10 U/ml rhEPO组、20 U/ml rhEPO组及Rho激酶抑制剂组RhoA、ROCK1 mRNA表达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不同浓度rhEPO组RhoA mRNA、ROCK1 mRNA表达均低于高糖诱导组(P<0.05),Rho激酶抑制剂组ROCK1 mRNA表达低于高糖诱导组(P<0.05);10 U/ml rhEPO组与20 U/ml rhEPO组RhoA mRNA、ROCK1 mRNA表达均低于5 U/ml rhEPO组(P<0.05);20 U/ml rhEPO组RhoA mRNA、ROCK1 mRNA表达均低于10 U/ml rhEPO组(P<0.05)。各组α-SMA、E-cadherin、FN、IL-6及TNF-α蛋白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糖诱导组、不同浓度rhEPO组、Rho激酶抑制剂组α-SMA、FN、IL-6及TNF-α蛋白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E-cadherin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不同浓度rhEPO组、Rho激酶抑制剂组α-SMA、FN、IL-6及TNF-α蛋白表达均低于高糖诱导组,E-cadherin均高于高糖诱导组(P<0.05);10 U/ml rhEPO组、20 U/ml rhEPO组α-SMA、FN、IL-6及TNF-α蛋白表达均低于5 U/ml rhEPO组,E-cadherin均高于5 U/ml rhEPO组(P<0.05);Rho激酶抑制剂组α-SMA、FN蛋白表达均低于5 U/ml rhEPO组,E-cadherin均高于5 U/ml rhEPO组(P<0.05);20 U/ml rhEPO组α-SMA、FN、IL-6及TNF-α蛋白表达均低于10 U/ml rhEPO组,E-cadherin均高于10 U/ml rhEPO组(P<0.05);Rho激酶抑制剂组α-SMA、E-cadherin、FN蛋白表达均低于10 U/ml rhEPO组(P<0.05)。Pearson直线相关结果分析,高糖诱导组、不同浓度rhEPO干预组RhoA mRNA与ROCK1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85、0.901、0.886、0.868,P<0.05)。结论 rhEPO可抑制高糖诱导的HK-2细胞转分化,rhEPO还可以通过减少炎性因子的产生,减轻炎性反应,从而延缓糖尿病肾病(DN)的进展,延缓肾间质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RhoA/ROCK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微创双侧脑室穿刺灌洗引流术联合腰大池穿刺脑脊液置换治疗重型脑室出血的治疗方法,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 52例经颅脑CT确诊的重症脑室出血患者,行双侧脑室微创穿刺外引流结合腰大池外引流术,术后进行双侧脑室低温0.9%氯化钠溶液和尿激酶灌洗.结果 52例患者有效31例,无效7例,死亡14例,病死率为27%.结论 微创双侧脑室穿刺灌洗引流联合腰大池穿刺脑脊液置换治疗重型脑室出血,手术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治疗效果好,可明显缩短血性脑脊液引流时间;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廖玉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心内科主任。199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993年获医学硕士学位。国家重点学科华中科技大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学科带头人。提出应用钙拮抗剂对扩张型心肌病进行早期干预和保护心肌的新观点,获得1999年卫生部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二或三等奖共计2项。复制出肌球蛋白致BALB/c鼠自身免疫性急、慢性心肌炎模型,获200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国际上率先发现肝炎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抗β1受体抗体机与心肌炎有关。近年来发现难治性高血压病人血清中抗AT1受体抗体和抗α1受体抗体与该病发生发展有关。率先发现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可检出抗肌球蛋白抗体,心肌梗死后病人抗肌球蛋白抗体产生与心室重塑有关;提出“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的假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以及参加国家973研究项目和国家95攻关项目共计10项,获科研资金300万元,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SCI收录7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低温体外循环心室颤动(以下简称室颤)下室壁瘤内修复及左室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完成对14例室壁瘤患者(男12例,女2例)的手术,其中,在体外循环低温室颤下完成室壁瘤毡条外缝合1 例;内毡片+外三明治左室成形术9例,包括附壁血栓取栓3例、二尖瓣成形1例;内荷包环缩+外三明治左室成形术4 例,包括室间隔穿孔修补术1例。结果 全组无1例死亡。体外循环时间43~168 min,平均(97±39)min;呼吸机使用时间8~50 h,平均(21±14)h。IABP(主动脉球囊反搏)使用率为43%(6/14);远端没搭桥1例;搭桥1根2例,搭桥2根5例,搭桥3根5例,搭桥4根1例。其中,乳内动脉桥3根,桡动脉桥2根,大隐静脉桥25 根。术后1 例因引流物较多而行2 次开胸。结论 低温体外循环室颤下室壁瘤内修复及左室成形手术是安全可靠的,低温室颤的心肌保护效果确实。  相似文献   

15.
以超声心动图观察32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150(46.7%)例伴左室肥厚(LVH)者的肥厚类型及相应左心功能特点,并与104例健康者对照。结果发现,向心性、不对称性及扩张性肥厚的构成比分别为47.3%、42.0%和10.7%。扩张性肥厚组左室射血分数较低。向心性及不对称性肥厚组左心舒张功能减退且后者的改变较明显。  相似文献   

16.
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 2 1例分支性室速的临床特点、心电图表现 ,及治疗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此型室性心动过速病人均为年轻病例 ,无临床心脏病器质性证据 ,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发作时 ,心电图呈右束支阻滞伴电轴左偏或右偏。心动过速终止后 ,下壁和前壁导联呈T波倒置 ,故极易误诊为心肌缺血。此型室速对异博定有特效 ,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心脏结构及心脏功能正常的高度和Ⅲ度房室阻滞患者,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其临床、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为起搏电极植入部位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入院更换起搏器的住院患者和门诊复诊的起搏器患者。病因为高度和Ⅲ房室传导阻滞;安装时无严重基础心脏病和心脏扩大,心功能正常,如LVEF〈50%且LVEDD〉55mm则除外研究;安装起搏器到随访时间大于5年,起搏比率〉80%。心室重构定义为:植入起搏器5年后,LVEDD增加10%,LVEF减少25%。心功能则NYHA分级以临床状况判断。结果研究共入选82例患者,男性39例(47.6%),女性43例(52.4%);随访时年龄12~91岁,平均(66.97±13.19)岁。两次评估相隔的平均时间是8.7年(104.4个月)。植入前,平均LA=37.0mm,平均LVEDD=50.23mm,平均LVEF=64.87%;植入后平均LA=39.39mm(P=0.000163),平均LVEDD=50.82mm(P=0.177842),平均LVEF=60.50%(P=0.000104)。有4个病人(占4.87%)出现了心室重构且伴有心功能分级恶化,其中3例为植入起搏器后发生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例为2型糖尿病患者。未发生心室重构的患者均没有临床心力衰竭症状。结论通过长期随访发现,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正常患者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一般不会发生心室重构及临床心功能恶化。对于这些患者,右室心尖部是安全有效的起搏电极导线植入部位。  相似文献   

18.
19.
20.
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20例尿毒症维持血透伴左室肥厚(HD)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并与1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HHD)、11例肥厚性心肌病(HCM)和11例正常人比较。结果发现,HD、HHD和HCM组的E/A分别为0.91±0.35,1.01±0.52和0.62±0.15(P<0.05);Ei/Ai分别为1.10±0.54,1.60±1.09和0.60±0.35(P<0.05)IRT分别为114±13,101±27和132±23(P<0.05)。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E/A分别与患者血压呈正、负相关,而与尿毒症毒素不相关。提示:HD患者心脏损害与HHD相似,控制高血压对防治左室肥厚(LVH)、改善心功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