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总结神经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外伤性额叶血肿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单侧外伤性额叶血肿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神经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结果术后CT复查示血肿消失11例,少量血肿残留1例.1周后复查血肿消失。随访12例,时间3个月,病人恢复良好。结论神经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外伤性额叶血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的手术治疗(附27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行手术治疗的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病例。术前根据影像学定位行冠状切121开颅入路21例.眉弓切口眶上锁孔入路6例。术前、术后行积极内科治疗。结果21例行开颅手术的病人中19例(90.5%)痊愈,1例症状缓解后经内科治疗痊愈,1例因反复颅内感染而死亡;术后平均住院13.9d。6例行锁孔手术的病人中5例(83.3%)痊愈;1例缓解后经内科治疗痊愈;术后平均住院8.7d。术后随访3个月,均无复发。两种术式在疗效上无明显差别.但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有显著差异。结论采取冠状切口开颅入路和眉弓切口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疗效满意。对于漏口位置明确、单侧单一漏口且漏口较小者.眶上锁孔入路能在治愈鼻漏的同时获得更小的手术创伤.住院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锁孔入路治疗外伤性额部硬膜外血肿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60例外伤性额部硬膜外血肿(急性硬膜外血肿16例,亚急性硬膜外血肿44例)行额部或眶上锁孔入路,在神经内镜直视下清除血肿,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疗效。结果 6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1±0.3)h,血肿清除率(89.5±5.2)﹪,平均住院时间6.8天,术后半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分级,达到I级45例,Ⅱ级10例,Ⅲ级4例,Ⅳ级l例,V级0例。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额部或眶上锁孔入路额部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血肿清除率高、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好等优点。但需严格选择病例及把握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4.
前循环动脉瘤是颅内常见的动脉瘤,位置较深,周围有重要的穿支血管,且载瘤动脉细小,实施介入栓塞术相对较困难,手术操作空间狭小,难度较大。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广泛开展,微侵袭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1]。锁孔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临床应用,尽管有一些争论,但随着神经外科手术照明设备和操作器械不断改进和提高,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生接受并掌握了这种手术方法[2]。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3‐4]。锁孔手术主要有眶上入路和经眶上入路,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费用低廉等优点[5],其中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锁孔入路方式之一。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采取单侧眉弓为入颅点,通过颅内的自然间隙即可到达鞍前、鞍上以及鞍后的部分区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前循环动脉瘤、鞍区占位的手术治疗以及视神经管减压术、外伤性额叶血肿清除术等[6]。我院2012‐01—2014‐01收治25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均采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夹闭动脉瘤,手术均在发病后1~3d内进行,本文对手术技巧、手术适应证和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锁孔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眶上锁孔入路以单侧眶上眉弓为人颅点,通过颅内的自然间隙可到达鞍前、鞍上、鞍旁和鞍后部分区域,广泛用于颅前窝和鞍区部分肿瘤、前循环动脉瘤、外伤后额叶血肿清除等的治疗.眶上锁孔入路较传统额下入路具有暴露范围相同而损伤小的优势,但此入路对术者和手术器械要求较高,故此项技术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常规冠状开颅入路与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单侧额部硬膜外血肿的效果。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中心2013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54例单侧额部硬膜外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锁孔组,各27例。分别给予常规冠状开颅术与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预后效果。结果两组均无中残、重残及死亡患者,两组的良好率及轻残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锁孔组术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单侧额部硬膜外血肿,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具有安全、失血少、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眶上"锁孔"入路的相关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锁孔"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近年发展迅速。眶上"锁孔"入路以单侧眉弓为入颅点,通过颅内的自然间隙可以到达鞍前、鞍上和鞍后部分区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前颅窝和鞍区部分肿瘤、前循环动脉瘤、视神经管减压术以及外伤后额叶血肿清除等疾病的治疗中。眶上"锁孔"入路与传统经额颞入路相比较,具有损伤小而暴露范围却几乎相同的明显优势;但是该入路对手术者和手术器械要求较高,故其开展受到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8.
经眉弓锁孔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复查MRI显示,垂体腺瘤全切15例,次全切5例。术后并发症包括尿崩14倒,数日至数月后恢复正常;视力下降2例;硬膜外血肿1例,近期随访良好。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眉弓锁孔手术可用于鞍区垂体腺瘤的手术切除。有手术路径短、操作方便、微创、切除率满意和疗效佳等特点。内镜术中辅助可提离肿瘤全切率,减少对神经血管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评价神经内镜锁孔入路清除颅内血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颅内出血患者采用神经内镜治疗的临床资料,另随机选择同期30例采用传统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患者作为对照组。以病死率、血肿量,血肿清除率、感染率、GCS评分、mRS评分、GOS评分等作为疗效指标。结果神经内镜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传统手术治疗组,两组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且神经内镜组术后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在病死率、GOS评分、出院时GCS评分、6个月mRS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神经内镜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率(GOS≥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内镜经锁孔入路治疗颅内血肿临床疗效满意,具有较高的血肿清除率,明显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内镜锁孔入路与大骨瓣开颅清除脑内血肿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内镜锁孔入路组46例和大骨瓣开颅组43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并进行随访。结果与大骨瓣开颅组比较,内镜锁孔入路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 0.01),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 0.01),均不需要术中输血。另外,内镜锁孔入路组术后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大骨瓣开颅组(P 0.01),而重度水肿率明显低于大骨瓣开颅组(P 0.05)。术后随访6个月,内镜锁孔入路组预后良好率明显优于大骨瓣开颅组(P 0.01),而两组病死率及再出血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内镜辅助锁孔入路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优点,术中微牵拉技术和最短时间内清除脑内血肿是内镜辅助锁孔入路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神经内窥镜锁孔技术在原发性重度脑室出血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由CT确诊的26名原发性重度脑室出血患者采用神经内窥镜锁孔技术经侧脑室额角入路进行脑室内血肿清除手术。结果 术后无一例死亡或植物生存;26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到6个月,达到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分级 Ⅰ级15人,Ⅱ级6人,Ⅲ级5人。结论 神经内窥镜锁孔技术是微侵袭、安全、有效的治疗重度原发性脑室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评价一次性透明鞘辅助神经内镜微创锁孔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采用一次性透明鞘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患者手术切口长度为3.0~4.0 cm,骨窗直径2.0~2.5 cm,平均血肿清除率90.21%,手术平均时间76.2 min,术中平均失血量100 ml。术后6个月GOS评分:恢复良好10例,轻度残疾10例,重度残疾9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0例。结论一次性透明鞘辅助神经内镜锁孔入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确切,其微创、精准、高效、预后良好的优点使该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一种简单实施、有效的、标准的经冠状缝-额中回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标准化流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按统一标准实施的经冠状缝-额中回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48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资料。术中未使用神经导航及3D-slicer等软件辅助定位。结果 术后24 h内复查头CT显示残余血肿量中位数为2.4(1.1~3.9)ml;血肿清除率中位数为94.0%(90.0%~98.0%)。无术后再出血。出院时GCS评分中位数为13(11~14)分。术后随访6~30个月(中位数15个月),mRS评分0~2分35例,3~4分10例,5~6分3例。结论 神经内镜下经冠状缝-额中回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手术方式,无需神经导航及3D-slicer等软件辅助定位,可以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锁孔手术切除颅咽管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锁孔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显微手术技术,以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创伤,并达到完美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眉部切口,在眶上额骨作直径2cm左右开颅,应用内镜辅助的显微手术技术切除病变。结果 连续8例颅咽管瘤患者采用眶上锁孔入路技术获治愈。结论 眶上锁孔入路可明显减少手术创伤,提供鞍上区足够的手术空间,并有效地切除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急性期(72 h内)经额外侧入路锁孔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2年8月经额外侧入路锁孔手术治疗的28例大脑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均在发病72 h内手术。结果 术后1周复查头颈部CTA显示28例颅内动脉瘤均夹闭完全。术后4例出现脑缺血表现。术后无颅内感染、脑脊液漏、颅内血肿等并发症。术后4~6个月复查头颅CT、CTA或DSA,无新发脑梗死、脑积水,无动脉瘤复发;按GOS评分评估预后:恢复良好26例,中残2例。结论 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急性期经额外侧入路锁孔手术治疗,可减少手术创伤,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额部和经颞部入路导航辅助下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导航辅助下内镜手术治疗的60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资料,28例采用经额入路(经额组),32例采用经颞入路(经颞组)。术后3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经额组手术时间[(83±27)min]和经颞组手术时间[(81±30)min]无显著差异(P0.05)。经额组血肿清除率[(88±11)%]明显高于经颞组[(79±19)%;P0.05]。经额组预后良好率(67.86%;GOS评分4~5分)明显高于经颞组(40.63%;P0.05)。结论神经导航辅助下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时,经额入路相对于经颞入路可以提高血肿清除率,改善预后,是较优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锁孔技术在大脑前循环多发动脉瘤一期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一期锁孔手术治疗的26例(56个动脉瘤)大脑前循环多发动脉瘤的临床资料。一侧多发动脉瘤19例,采用一侧额纹切口,经锁孔手术夹闭动脉瘤;两侧多发动脉瘤7例,采用双侧额纹切口,经锁孔手术夹闭动脉瘤。结果 26例无死亡,无残疾。56个动脉瘤,夹闭54个,筋膜包裹2个。26例术后随访6个月~10年,均健康生活和工作。结论 一期手术、一个切口、一次性锁孔手术治疗单侧或双侧颅内前循环多发动脉瘤是可行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颅神经内镜额部入路在基底节出血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18年2月-2019年5月用经颅神经内镜额部入路治疗基底节出血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手术,平均血肿排出率为91.56%,手术后GCS评分逐渐提高,出院前增加GCS评分为5.8分。围手术期病死率为0,术后并发2例肺部感染,予以抗感染治疗后恢复,无再出血病例,无颅内感染病例。结论 经颅神经内镜治疗基底节出血安全有效,额部入路对纤维束干扰较少,相对颞部入路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