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目的采用CT定量检测的方法,探讨CT定量诊断与脂肪肝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6例脂肪肝病例,中医证型分为肝郁脾虚、痰瘀互结、痰湿内阻、肝肾不足、湿热内蕴型,分型后做肝脏螺旋CT扫描,分别测量肝、脾CT值,以肝与脾CT值比值进行中医证型的定量分析。结果脂肪肝中医证型与脂肪浸润程度关系密切,五个证型之间弥漫型和局灶型脂肪浸润的构成比及肝脾CT值比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弥漫型、轻度脂肪浸润多见于肝郁脾虚型。结论 CT定量诊断与脂肪肝中医证型相关,肝脾CT值比值可以成为区分脂肪肝中医证型的客观性指标,用来判断各证型脂肪浸润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CT定量测定的方法,探讨CT定量诊断与脂肪肝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13例脂肪肝病例,中医证型分为肝郁脾虚、痰瘀互结、痰湿内阻、肝肾不足、湿热内蕴型,分型后做肝脏螺旋CT扫描,分别测量肝、脾CT值,以肝与脾CT值比值进行中医证型的定量分析。结果:脂肪肝中医证型与脂肪浸润程度关系密切,五个证型之间弥漫型和局灶型脂肪浸润的构成比及肝脾CT值比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弥漫型、轻度脂肪浸润多见于肝郁脾虚型。结论:CT定量诊断与脂肪肝中医证型相关,肝脾CT值比值可以作为区分脂肪肝中医证型的客观性指标之一,判断各证型脂肪浸润程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7):130-132+136
目的评价定量CT技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定量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3月~2018年6月于本院接受腹部CT检查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组织活检结果将患者分为轻度脂肪改变组(11例)、中度脂肪改变组(11例)和重度脂肪改变组(10例),另纳入20例无肝脂肪变性或脂肪变性相关临床表现者作为对照组,均于肝穿刺活检前1 d行肝脏CT平扫,测量肝脏、脾脏CT值,经测量及数据处理后,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用CT阈值和肝内血管相对密度及肝/脾CT值比值对CT对肝细胞脂肪变性的诊断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52例患者CT平扫诊断,不同程度脂肪肝组CT值和肝/脾CT值比值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CT值阈值、血管相对密度值分级及肝/脾CT值比值标准,定量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6.9%、94.2%和98.1%。结论定量CT技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定量诊断中呈现出良好的准确性和优势,可用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和治疗评估,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背向散射积分对脂肪肝变性程度分析,及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运用肝超声背向散射积分检测家兔及患者脂肪肝的严重程度,并探讨与体重、血糖、血脂、胆固醇及肝血流之间的关系。结果:运用声学密度定量检测脂肪肝的严重程度与病理下肝细胞脂肪含量一致,重度脂肪肝与患者血脂、血胆固醇水平、胆汁酸、肝、门静脉血流相关。结论:超声背向散射积分联合检测肝功能及肝脏血流可以判断脂肪肝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肝活检与B超在脂肪肝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比分析62例B超检查未诊断为脂肪肝但经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诊断为肝细胞脂肪变性患者的结果, 并结合肝功能、血脂、血糖、体重指数进行分析.结果62例B超检查未诊断脂肪肝的患者, 经肝穿刺活组织检查, 提示肝细胞脂肪变性5%33%.其中B超检查提示肝实质回声未见异常23例, 肝实质回声稍增粗欠均18例, 肝实质回声稍细密增强17例, 肝脏弥漫性损伤4例, 分别占37.01%、29.03%、27.42%、6.45%;病理提示5%≤肝脂肪变性≤19%有45例, B超检查提示肝实质回声未见异常18例, 肝实质回声稍增粗欠均8例, 肝实质回声稍细密增强17例, 肝脏弥漫性损伤2例, B超改变以肝实质回声未见异常和肝实质回声稍细密增强为主;病理提示20%≤肝脂肪变性≤33%有17例, B超检查提示肝实质回声未见异常6例, 肝实质回声稍增粗欠均5例, 肝实质回声稍细密增强5例, 肝脏弥漫性损伤1例, B超改变主要表现为肝实质回声未见异常、肝实质回声稍细密增强和肝实质回声稍增粗欠均.分析患者的肝功能、体重指数、血脂和血糖对B超改变的影响, 通过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体重指数、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值越大, 越容易导致肝脏弥漫性损伤;脂肪变性程度越大越容易导致肝脏弥漫性损伤.结论 对脂肪肝的诊断, 当肝细胞脂肪变性低于1/3时, B超检查不能表现出脂肪肝的特征性改变, 应密切观察B超或行肝穿刺组织学检查以明确脂肪肝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超声定量糖代谢异常包括2型糖尿病患者的肝脏脂肪含量,并探讨脂肪肝与年龄、肥胖程度、肝功能、血脂水平及糖代谢等因素的关系。方法:用直方图方法测量肝、肾感兴趣区平均灰阶强度,计算肝肾回声比值、肝脏衰减系数,根据公式推算肝脏脂肪含量。统计各级别脂肪肝患者例数,将脂肪肝严重程度与多个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57例受试者经超声定量肝脏脂肪含量;脂肪肝严重程度与患者年龄、肥胖程度、肝功能、甘油三酯水平相关;无饮酒过量的受试者136例,非酒精性脂肪肝严重程度与受试者血糖控制水平相关。结论:超声定量测定脂肪肝有良好的临床价值,有助于超声医师对脂肪肝严重程度的判断,从而有助于临床医师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及脂肪肝。  相似文献   

7.
CT值与肝内血管诊断脂肪肝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树敏  张俊梅 《包头医学》2004,28(1):F004-F004,F003
目的:CT下探讨CT值与肝内血管密集度两种方法来诊断不同程度脂肪肝的价值.方法:对25例经肝穿刺活检和药物治疗证实的脂肪肝病例作肝脏CT平扫,测量CT值,观察分析肝内血管相对密集度的变化,用CT值与肝内血管密集度的变化做对比分析.结果:25例中轻度脂肪肝13例,肝脏平均CT值43Hu(30~60)Hu,其中经皮肝穿8例证实为轻度脂肪肝,药物治疗好转吸收5例.肝内血管被肝实质湮没不显示12例,1例显示少许肝血管影.中度脂肪肝10例,肝脏平均CT值28Hu(20~38Hu),全部经肝穿刺证实,血管密集度呈反转显示.重度脂肪肝5例,肝实质CT值平均为0.2Hu(-7~18)Hu,全部由经肝穿刺证实,血管明显高于肝实质密度.结论:用CT值进行定量分析来诊断脂肪肝准确率,比观察肝内血管密集度诊断脂肪肝要差.  相似文献   

8.
Liu M  Gao X  Rao SX  Wu L  Zeng MS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8):531-533
目的 在动物水平和人体水平评价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1H MRS)定量检测肝脏脂肪含量的稳定性和精确性,初步建立应用1H MRS无创性定量检测肝脏脂肪含量的方法.方法 建立Wistar大鼠脂肪肝动物模型,应用1H MRS测定并计算肝脏脂肪峰与水峰的峰下面积比值,与肝组织病理切片脂肪染色测定的脂肪含量百分比进行比较,应用1H MRS测定方法对11例脂肪肝患者进行初步检测评价.结果 应用1H MRS在高脂饮食组大鼠肝脏内检测到了脂肪峰,在脂肪肝患者中亦检测到稳定的脂肪峰.动物水平,脂肪峰与水峰的峰下面积比值(0.22)与病理学测定肝脏脂肪含量(5.45%)呈高度正相关(r=0.899,P<0.001);人体水平,脂肪含量(45%)与面积比值(0.45)呈高度正相关(r=0.814,P<0.001).结论 在动物水平建立了应用1H MRS定量检测肝脏脂肪含量的方法,并在人体水平验证其与病理学测定之间相关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肝脏局灶性脂肪浸润有时单项影像学诊断比较困难 ,容易与肝海绵状血管瘤、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肿瘤及炎症等相混淆 ,尤其是两种病变并存时更不易鉴别 ,需要多种检查辅助完成 ,了解和掌握各种影像学特点 ,便于临床医生更好地选择检查手段 ,以指导临床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1 方  法4年来 ,临床诊治了脂肪肝 5 0例 ,从中选出了 12例肝脏局灶性脂肪浸润 ,并且他们全部做了B超、CT及MRI三种检查 ,部分做了病理证实 ,部分进行了跟踪随防半年至 3年 ,来证实其影像诊断的正确性。结合各种书籍、文献资料 ,总结其影像特点。其临床表现主要有…  相似文献   

10.
脂肪肝肝脂与血脂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樊希承  黄颖  黄亦琦  杨辉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0):3531-3533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分析肝脂与血脂的相关性。对几种生化和免疫测定脂质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筛选有效的检验方法,使血液检测分析成为脂肪肝诊断的重要指标,并为脂肪肝研究和抗脂肪肝药物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后,采血后处死大鼠,摘取肝脏。观察肝组织病理的同时检验血脂和肝脏脂肪的多项生化指标。对几种生化和免疫测定脂质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的大鼠肝脏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大鼠血脂和肝组织中检测的TG、TC、HDL-C、ALT、AST、GGT有不同程度增高(P<0.01),其中TG含量明显升高(P<0.001),与光镜下观察结果一致。肝脏细胞发生脂肪变性的同时肝脏脂质、血脂和肝功能酶类升高,血脂与肝脂的变化呈正相关,肝功能酶类变化也呈正相关。结论:高脂饮食饲养大鼠血脂和肝脂含量可不同程度地增高,具备人类脂肪肝特征,符合人类脂肪肝的演变过程。肝脂、血脂含量分析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的关键性指标,对脂肪肝明确诊断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者报道了15例肥胖性脂肪肝的CT表现,对其中5例实行了控制饮食(低热量饮食)3个月后复查CT随访观察。发现肥胖性脂肪肝在CT上表现为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低密度脂肪浸润区,多数为全肝弥漫性侵犯,但又呈现不均匀性,以肝右叶改变最明显。控制饮食后肝脂肪浸润是可以逆转的(4例明显好转、1例恢复正常)。复查CT时受累区域的肝密度回升(CT值升高)。本文对肥胖性脂肪肝的发生,CT表现及控制饮食后的可逆性变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与脂肪肝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1年在我院门诊、病房及体检中心就诊,经腹部CT检出有脂肪肝的单纯性肥胖患者,对单纯性肥胖患者按体重指数分成轻、中、重度三组,分别测量肝脾CT值,求出肝脾CT值比值,再求出各组肝脾CT值比值的平均值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中度肥胖与轻度肥胖相比,P<0.05,重度肥胖与轻度肥胖相比,P<0.01。结论肥胖指数越高其肝脾CT比值越小,而比值越小脂肪肝程度越重,说明肥胖程度与脂肪肝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 B 超或 CT 引导下经皮肝脏肿块细针穿刺标本进行细胞学与组织学对比分析,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 B 超或 CT 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并经手术病理、影像学及甲胎蛋白(AFP)标准、随访观察证实的60例肝脏占位性病例临床资料。结果60例肝脏肿块经手术病理、影像学及 AFP 标准、随访观察证实为恶性肿瘤55例,良性病变5例。穿刺病理组织学提示恶性肿瘤55例,良性病变5例;细胞学提示恶性肿瘤53例,良性病变7例。与组织学诊断结果比较,细胞学诊断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96.4%(53/55),特异度为:100%(5/5),阳性预测值为100%(53/53),阴性预测值为71.4%(5/7),约登指数为0.96。组织学与细胞学诊断符合率为96.7%。结论 B 超或 CT 引导下经皮肝脏肿块穿刺活检的是一种准确而又安全的微创诊断方法,组织学和细胞学检查各有优势,建议临床穿刺活检时同时进行组织学和细胞学的检查,可以显著提高诊断的敏感性,更准确地对肝脏占位性病变做出确切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不同证型与肝脏脂肪浸润的相关性及预后。方法:选取确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共64例,参照相关诊断分为痰瘀阻络型(31例)、脾肾两虚型(33例),取同期住院的非糖尿病患者41例作为对照组。记录其年龄、性别、血生化等一般资料,评估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肝脾CT之比、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纤维化评分(NFS),并测量肝纤维化四项、踝肱指数(ABI),行上腹部CT。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脾肾两虚型和痰瘀阻络型HOMA-IR值明显升高;脾肾两虚型HDL值、LN值、肝脾CT比值明显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及NFS值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痰瘀阻络型比较,脾肾两虚型HA、肝脾CT值之比明显降低、HOMA-IR、NFS值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易出现肝脏脂肪浸润,其中脾肾两虚型患者易进展出现肝脏纤维化,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早期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肝脏活检为有创性检查,不能反复进行,且获取组织的代表性有限.临床评估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有所帮助,但没有特异性;实验室检查项目虽多,但尚不能准确反映肝纤维化程度;影像学检查中CT、MRI在诊断早期肝纤维化方面尚在探索阶段;常规彩超对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亦缺乏满意的敏感度,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诊断肝纤维化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就临床评估、实验室检查、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对诊断肝纤维化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评估的脂肪肝与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LAP)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3例HLAP患者资料,根据肝/脾CT值将患者分为无、轻度脂肪肝组及中重度脂肪肝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LAP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有184例(82.5%)HLAP患者合并脂肪肝。与无、轻度脂肪肝患者相比,中重度脂肪肝患者住院时间超过2周的比率增高(55.7% vs. 39.3%,P <0.05)。中重度HLAP组患者的平均血甘油三酯(TG)水平高于轻度HLAP组(P <0.01),而肝/脾CT值比低于HLAP组(P <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中重度脂肪肝及TG水平高是中重度HLAP的危险因素(均P <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后,合并中重度脂肪肝仍是中重度HLAP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此外,合并中重度脂肪肝HLAP患者经治疗后,67.0%转为无或轻度脂肪肝。结论:基于CT平扫评估的脂肪肝严重程度与HLAP患者严重程度和住院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脂肪肝患者肝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脂肪肝患者75例,其中轻度、中度、重度组各25例,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25例(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肝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及阻力指数(RI)。结果4组受检者的PSV、EDV、RI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PSV对照组、轻度组与重度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DV除对照组与轻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I对照组和轻度组与中、重度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脂肪肝肝动脉血流频谱,表现为随着脂肪肝程度加重,肝动脉PSV减低,EDV增高,RI减低。此种改变对评价脂肪肝的病变程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浸润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筛选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15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回顾性分析18F-FDG PET/CT、MRI对骨髓浸润的诊断结果.结果 18F-FDG PET/CT对骨髓浸润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1.11%、97.14%、95.33%,明显高于MRI(P <0.05);18F-FDG PET/CT对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骨髓浸润检出率高于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P<0.05).结论 18F-FDG PET/CT对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浸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对于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浸润还需结合骨髓活检进行进一步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李颖  单彪 《西部医学》2014,(4):504-505,508
目的探讨彩超检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对评估脂肪变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4月~2013年1月收治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104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血流动力学改变,根据患者肝脏脂肪浸润程度不同将104例患者分为轻(46例)、中(33例)、重度(25例)组,另选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比四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四组患者之间的各波形构成比例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4组之间的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PPVV)两两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平均速度(MPVV)轻度组和中度组两两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其他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肝动脉阻力指数(HARI)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可以准确评估肝脏脂肪变的程度,且具有无创、经济及简单易操作等优点,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