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蘘荷鲜、干品不同部位中挥发油成分的含量差异。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鲜、干品蘘荷茎叶与块茎的挥发油成分,运用GC-MS分析不同部位挥发油中的成分含量,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分析探讨其含量差异。结果 从蘘荷鲜、干品茎叶及块茎中共鉴定出144个成分,各部位所含共有成分7个。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将蘘荷干品茎叶聚为一类,其余聚为一类,判别分析VIP值显示不同部位的挥发油成分贡献度大小为干品茎叶>干品块茎>鲜品茎叶>鲜品块茎。结论蘘荷鲜、干品茎叶及块茎中的挥发油成分含量有显著差异,GC-MS及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显示蘘荷干品茎叶价值可能更高,研究结果为蘘荷资源开发利用及质量标准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地黄的干品和鲜品进行梓醇、糖类成分含量的成分比较研究。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地黄中梓醇含量、还原糖和多糖的含量均为鲜品高于干品。结论 :地黄的干品和鲜品在化学成分含量方面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广藿香干燥前后挥发油的成分差异,阐明广藿香产地干燥加工中的质量变化。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干燥前后的广藿香挥发油进行提取,用GC-MS法对所得挥发油组分进行鉴定分析,同时进行谱库检索,并通过SIMCA+P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鲜广藿香、干广藿香挥发油得率分别为(1.42±0.29)%、(1.15±0.38)%;GC-MS法分别鉴定出54和47个成分,其中,广藿香醇在鲜品和干品挥发油中含量分别占21.71%和19.43%,广藿香酮在鲜品和干品挥发油中含量分别占35.95%和37.79%。此外,金合欢醇只在干品挥发油中出现,经主成分分析,鲜品组和干品组之间有明显的差异。结论:广藿香干燥前后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含量均发生显著变化,需加强广藿香产地加工中干燥过程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鲜、干品芭蕉根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分析比较新鲜和干燥芭蕉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芭蕉根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分别提取来自同一植株的干、鲜品芭蕉根的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和鉴定化学成分。结果:鲜品芭蕉根挥发油中鉴定出36种成分,占总量的76.28%;而干品芭蕉根挥发油中鉴定出32种成分,占总量的81.78%。结论:两者的共有成分中,含量较高的是十五醛、角鲨烯和正庚醛,其在鲜品芭蕉根中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9.60%,11.46%,8.69%,而在干品芭蕉根中则为17.37%,8.87%,5.07%。其他化学成分及其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鲜地黄与干地黄中梓醇、糖类成分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地黄的干品和鲜品进行梓醇、糖类成分含量的成分比较研究。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地黄中梓醇含量、还原糖和多糖的含量均为鲜品高于干品。结论地黄的干品和鲜品在化学成分含量方面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二阶导数光谱法测定脑力宝丸中维生素E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品业 《中成药》1991,13(2):11-12
采用正己烷提取脑力宝丸中的维生素E,同时使大、中极性的化学成分得以排除,仅带入挥发油成分。采用二阶导数光谱可将其消除,从而建立起维生素E的含量测定。本测定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维生素E(VitE)对紫外线(UVR)长期照射无毛小鼠的肝脏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MDA(丙二醛)含量的影响.方法:将无毛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UVR照射组、VitE UVR照射组,13周后以生化测定方法测定其肝组织中SOD活性及MDA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UVR照射组的SOD活性明显降低,而MDA含量显著增多;与UVR照射组相比较,UVR照射 VitE组的SOD活性虽明显升高,但与正常组比较仍相差甚远,而MDA含量则显著减少且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UVR长期照射可使肝脏产生脂质过氧化损伤,而VitE对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性状的沙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控制沙姜挥发油的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超临界CO2法对沙姜的鲜品和干品进行挥发油的萃取,并利用气相-质谱联用法(GC/MS)对其组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不同干燥状态的沙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有所不同,对沙姜鲜品、干品分别鉴定出28,31个化学成分。但二者均含有较多的对甲氧基桂皮酸乙酯、十五烷、桂皮酸乙酯。结论利用GC/MS技术测定相对含量最高的对甲氧基桂皮酸乙酯可作为沙姜挥发油质量控制一种快捷方法。  相似文献   

9.
枸杞多糖与维生素E延缓小鼠皮肤衰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枸杞多糖与维生素E延缓小鼠皮肤衰老的作用。方法将60只雌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其余3组每日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造成小鼠衰老模型,同时各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衰老模型组)、枸杞多糖、维生素E。42 d后,测定小鼠背部皮肤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过氧化脂质代谢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结果灌服枸杞多糖与维生素E后,衰老模型小鼠皮肤中SOD活力增强、MDA含量降低,且枸杞多糖效果较维生素E显著。结论枸杞多糖与维生素E都有显著的抗小鼠皮肤衰老作用,枸杞多糖效果优于维生素E。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云南澜沧江、金沙江、元江流域的7个县同时采集的余甘子进行统一存放后没食子酸、维生素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成分进行测定及比较。方法将余甘子果榨汁,应用紫外分光法、HPLC法测定没食子酸、维生素c含量及SOD活性。结果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7个采集点的余甘子所含的没食子酸明显增加,维生素c的含量逐渐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多数降低,其中没食子酸含量变化最为显著。结论没食子酸含量变化可作为余甘子储藏中早期褐变的指标,并为中药储存及养护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栽培品种、不同加工方法的温莪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的差异。方法:利用MTT法检测同一产地不同栽培品种、不同加工方法的温莪术的挥发油对胃癌肿瘤细胞MGC-803增殖的影响,并用GC-MS检测出挥发油中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不同栽培品种、不同加工方法的温莪术挥发油对MGC-803的生长抑制作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当温莪术提取的挥发油为高浓度时,组培品种鲜品对MGC-803的生长抑制最高,为20.2%;当药液浓度为低浓度时,普通品种鲜品对MGC-803的生长抑制最高为18.4%。其所含化学成分也差异明显,如β-水芹烯、双环[3.1.1]庚烷,6,6-二甲基-2-亚甲基(1S)是传统鲜品的特征性成分,环己烷,1-乙烯基-1-甲基-2-(1-甲基乙烯基)-4-(1-甲基亚乙基)为普通鲜品的特征性成分;双环[3.1.0]六角-2-烯,4-甲基-1-(1-甲基乙基)-,β-蒎烯中,为组培鲜品其特征性成分。结论:不同栽培品种、不同加工方法对其挥发油类成分在含量和组成上的差异较大,对于抑制胃癌肿瘤细胞的增殖作用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以组培品种的鲜品与加工品的挥发油对MGC-803的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2.
不同采收期龙脑樟挥发油的得率及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采收期龙脑樟挥发油的得率及质量。方法:采集不同生长年限、不同月份龙脑樟枝叶,采取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计算挥发油得率,利用GC-MS分析挥发油中主要类型成分,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中右旋龙脑、异龙脑、樟脑的含量。结果:与3年生长期样品相比,生长期为2年的龙脑樟枝叶挥发油得率稍高,且成分类型更少,主成分右旋龙脑GC-MS峰面积占主要成分总峰面积的80%以上。2年期的龙脑樟叶中,11月底采集的龙脑樟鲜叶挥发油得率最高(1.37%);每个月份样品中右旋龙脑质量分数均70%,其中5月份样品中质量分数最高,达87%;樟脑的质量分数11月份最低,仅0.32%;但所有挥发油样品中均不含异龙脑。结论:龙脑樟的最佳采收年限为2年,最佳采收期为11月底至12月初。建立了一种准确、可靠、重复性好的可同时测定龙脑樟中3种挥发性成分的气相色谱法,可为龙脑樟挥发油的质量评价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移栽制红参的品质,为人参栽培和加工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测定不同移栽制红参中10种人参皂苷、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挥发油、挥发性醚浸出物和总蛋白含量.结果与结论:不同移栽制红参总灰分<5.0%,酸不溶性灰分<0.3%;且不同移栽制红参中人参皂苷Rg1,Re,Rb1的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不同季节一年蓬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一年蓬花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采用面积归一法测定了各组分的含量。 结果: 从春季和秋季一年蓬花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51,32个组分,分别占其挥发油总量的80.66%,90.85%。 结论: 春季和秋季一年蓬花挥发油以萜类化合物为主,高于2.00%的化学成分相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挥发油含量、苯酞类化合物的总相对质量分数为指标,对川芎3种部位,3种不同加工法的川芎饮片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GC-MS分析鉴定挥发油所含化学成分,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川芎3种部位的挥发油含量差别较大,含量高低依次为根茎(1. 12%)须根(0. 75%)地上部分(0. 41%),经GC-MS分析,挥发油中的苯酞类成分的总相对质量分数依次为须根(83. 29%)根茎(44. 5%)地上部分(39. 95%); 3种不同加工方法的川芎饮片中,挥发油质量分数依次为C(0. 87%) A(0. 75%) B(0. 7%),经GC-MS分析,苯酞类成分的总相对质量分数依次为C(79. 14%) A(73. 09%) B(67. 29%)。结论:川芎须根挥发油中苯酞类化合物含量较根茎高,可对其进行适当的资源利用;不同加工方法的川芎饮片挥发油含量及化学成分有显著差异;川芎鲜切饮片中挥发油及苯酞类化合物含量更高,可作为一种川芎饮片的新型加工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不同产地杜仲叶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比较贵州遵义、四川绵阳、河南信阳3个产地杜仲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杜仲叶的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贵州遵义产杜仲叶挥发油共鉴定出38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0.62%;四川绵阳产杜仲叶挥发油共鉴定出59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3.77%;河南信阳产杜仲叶挥发油共鉴定出30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2.76%。结论: 不同产地杜仲叶挥发油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广西樟树不同部位鲜、干品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比较。 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广西樟树叶、枝、根鲜和干品的挥发油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这3个部位鲜、干品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对比研究,并用面积归一化法获得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 结果: 从广西樟树新鲜叶、枝和根中分别鉴定出17,27,14个成分,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85.13%,72.94%,99.74%;从广西樟树阴干叶、枝和根中分别鉴定出15,32,18个成分,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 75.44%,70.82%,97.73%。 结论: 广西樟树不同部位鲜、干品的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并非完全一致,各成分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该研究结果为广西樟树的质量标准制定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朱梅芳  唐宇  郑琴  汤丹丰  罗俊  胡鹏翼  郭园园  吴海霞  杨明 《中草药》2018,49(12):2845-2854
目的对连翘Forsythiae Fructus、荆芥Schizonepetae Herba、薄荷Menthae Haplocalycis Herba及其配伍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分析,探讨挥发油不同提取方法与其成分及抑菌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连翘、荆芥、薄荷挥发油成分及其配伍后成分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抑菌圈直径及最低抑菌浓度(MIC),评价单味连翘、荆芥、薄荷挥发油和配伍提取挥发油及单提混合后的挥发油对常见的4种致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连翘、荆芥与薄荷混合提取后,所得到的挥发油主要成分及含量均发生了变化。连翘-荆芥混合提取的挥发油中,缺失了连翘挥发油中含有的7种成分和荆芥挥发油中的7种成分,而新增了8种成分。连翘-薄荷混合提取后,缺失了连翘挥发油中的6种成分和薄荷挥发油中的8种成分,并新增8种成分。荆芥-薄荷混合提取后,缺失了荆芥挥发油中的4种成分和薄荷挥发油中的7种成分,新增了7种成分。连翘-荆芥-薄荷混合提取后,缺失了连翘挥发油中的6种成分、荆芥挥发油中的4种成分、薄荷挥发油中的2种成分,连翘和薄荷共有成分缺失1种,荆芥和薄荷共有成分缺失2种,新增了9种成分。与单提混合挥发油相比,3种药材混合提取组中胡薄荷酮的相对含量明显下降。抑菌实验显示,不同提取方式所得挥发油的抑菌效果不同,单味挥发油及单提混合挥发油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均优于配伍提取挥发油组。结论挥发油是解表中药的重要药效成分,中药挥发油采用不同的提取方式对挥发油的得率、成分及药效有一定的影响,最终影响其疗效,应对此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同海拔高度黔产宽叶缬草中挥发油及乙酸龙脑酯含量的变化情况,为该药材的栽培区域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宽叶缬草挥发油,利用GC测定宽叶缬草挥发油中乙酸龙脑酯的含量,通过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挥发油含量、乙酸龙脑酯含量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海拔高度黔产宽叶缬草中挥发油及乙酸龙脑酯含量均具有显著差异。挥发油平均质量分数2.20%,变幅1.34%~3.60%,挥发油含量总体随海拔的增高而呈降低趋势,存在显著负相关;挥发油中乙酸龙脑酯平均质量分数50.29%,变幅29.64%~64.87%,乙酸龙脑酯含量基本上随海拔的增高而呈降低趋势,但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黔产宽叶缬草中挥发油含量与海拔高度密切相关,建议该药材栽培宜选海拔较低区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华中碎米荠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华中碎米荠挥发性成分;通过气质联用(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组成,并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采用SD-GC-MS共分离出67个色谱峰,鉴别出其中34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4.34%;采用HS-SPME-GC-MS共分离出62个色谱峰,鉴别出其中48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8.29%。通过这两种技术共同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共有5种,其中含量最高的成分为4-异硫代氰酰基-1-丁烯。结论:SD与HS-SPME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挥发性成分的提取,两者联用分析华中碎米荠挥发性成分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