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分析八角茴香干燥前后挥发油的成份差异,阐明八角茴香产地加工干燥过程中的质量变化。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干燥前后的八角茴香挥发油进行提取,用GC-MS法对提取的挥发油成分进行鉴定分析,并进行谱库检索。结果:鲜八角茴香、干八角茴香的挥发油得率分别为8.72±0.25%、8.38±0.31%;GC-MS法分别鉴定出19和20个成分,其中2-甲氧基苯甲酸甲酯只在干品的挥发油中出现,双戊烯和茴香脑在干品和鲜品挥发油中含量均有差别。结论:八角茴香干燥前后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含量均发生显著变化,需对八角茴香产地加工中干燥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干燥前后的茵陈挥发油进行提取,用GC-MS法对提取的挥发油成分进行鉴定分析,同时进行谱库检索,并通过SIMCA+P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鲜茵陈、干茵陈的挥发油得率分别为0.01±0.02%、0.05±0.01%;GC-MS法分别鉴定出34和23个成分,鲜品中含有16个独立成分,经鉴定有β-蒎烯,其含量为1.90%;β-波旁烯,其含量为0.34%;双环大牛儿烯,其含量为3.08%等。干品中含有5个独立成分,经鉴定有2-乙烯基萘,其含量为5.40%;正二十三烷,其含量为0.09%等。其中主要成分大牛儿烯D在鲜品和干品挥发油中含量分别为23.14%和18.44%,α-律草烯在鲜品和干品中的含量分别为17.13%和12.44%。经过主成分分析,新鲜组和干燥组之间有明显的组间差异。应加强对茵陈产地加工干燥过程的质量控制并进行工艺优化,保障药材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鲜、干品芭蕉根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分析比较新鲜和干燥芭蕉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芭蕉根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分别提取来自同一植株的干、鲜品芭蕉根的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和鉴定化学成分。结果:鲜品芭蕉根挥发油中鉴定出36种成分,占总量的76.28%;而干品芭蕉根挥发油中鉴定出32种成分,占总量的81.78%。结论:两者的共有成分中,含量较高的是十五醛、角鲨烯和正庚醛,其在鲜品芭蕉根中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9.60%,11.46%,8.69%,而在干品芭蕉根中则为17.37%,8.87%,5.07%。其他化学成分及其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和比较脐橙鲜果皮和干果皮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脐橙鲜果皮和干果皮的挥发油,GC-MS法分析和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从鲜品和干品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28和25个成分,共鉴定出37个成分,其中26个成分是首次从脐橙果皮挥发油中被鉴定出。结论:鲜品和干品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基本相同,其主成分均为柠檬烯(90.16%和77.34%)。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炮制前后薤白的鳞茎和叶子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为薤白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超声波辅助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炮制前后薤白的鳞茎和叶子的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进行比较和分析鉴定。结果从鲜品薤白的鳞茎和叶中分别鉴定出13种和20种化合物,分别占总量的62.5%和59.63%;从炮制后的干品薤白鳞茎和叶中分别鉴定出9种和13种化合物,分别占总量的74.89%和87.66%。结论炮制前后有共有成分6种,分别为2,3-二甲基二硫醚、3,4-二甲基噻吩、甲基烯丙基二硫醚、二甲基三硫醚、丙硫醇、Z-甲硫基丙烯。薤白炮制前后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分析川藿香和广藿香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运用GC-MS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质谱库检索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 川藿香挥发油中分离出88种成分,鉴定出45种化学成分,占总含量的93.81%;广藿香中分离出92个成分,鉴定出22个化学成分,占总量的85.80%。结论: 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川藿香和广藿香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对比分析,二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西洋参鲜品和干品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E、挥发油成分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进行比较,为西洋参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蛋白质分析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维生素C、维生素E含量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挥发油成分分析采用GC-MS的方法;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并对测定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西洋参鲜品与西洋参干品的蛋白质电泳谱带有所不同,但鲜品蛋白质含量高于干品;维生素C、维生素E含量、SOD活性西洋参鲜品极显著高于干品(P<0.01),挥发油含量、成分种类西洋参鲜品多于干品,且成分有所不同.结论:西洋参鲜品与干品的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E、挥发油成分有所不同,SOD活性有所差异,这可能是二者药性及作用不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广西樟树不同部位鲜、干品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比较。 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广西樟树叶、枝、根鲜和干品的挥发油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这3个部位鲜、干品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对比研究,并用面积归一化法获得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 结果: 从广西樟树新鲜叶、枝和根中分别鉴定出17,27,14个成分,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85.13%,72.94%,99.74%;从广西樟树阴干叶、枝和根中分别鉴定出15,32,18个成分,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 75.44%,70.82%,97.73%。 结论: 广西樟树不同部位鲜、干品的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并非完全一致,各成分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该研究结果为广西樟树的质量标准制定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大果木姜子鲜品与干品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GC-MS测定并结合Nist2005和Wiley275标准质谱图进行检索,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从鲜品大果木姜子中共鉴定出29个成分,占精油总成分92.99%,从干品大果木姜子中共鉴定出68个成分,占精油总成分92.93%,大果木姜子精油的主要成分为:α-柠檬醛,柠檬醛,桉叶油醇,香茅醛,月桂烯,蒎烯,香叶醇。结论采用GC-MS对鲜品和干品大果木姜子精油的挥发性进行分析,可为苗药"鲜用理论"开发利用大果木姜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2017,(10)
目的:分析苗药夜寒苏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夜寒苏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鲜品夜寒苏的挥发油,通过GC-MS法分析和鉴定化学成分。结果:夜寒苏挥发油中鉴定出52种成分,占总量的95.51%。夜寒苏中含量较高挥发性成分分别是β-蒎烯、芳樟醇和1,8-桉叶素,其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26.25%、22.99%和12.60%。结论:GC-MS分析可用于测定苗药夜寒苏挥发油化学成分,该研究结果可为夜寒苏挥发油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GC-MS法分析比较产地鲜切加工方法与传统加工方法对片姜黄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影响,为片姜黄的产地加工标准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通过GC-MS法分析鉴定,对片姜黄中挥发性成分进行确认,以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经分析鉴定,产地鲜切加工样品挥发油鉴定出29种成分,传统加工样品挥发油鉴定出25种成分,其中共有成分有19种。结论产地加工与传统加工的片姜黄挥发油中主要成分含量基本一致,只在微量成分上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广藿香药材挥发油及主要成分含量影响因素的考察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 :考察影响广藿香挥发油及主要成分含量的因素 ,为广藿香的内在质量评价和鉴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药典》挥发油含量测定法及GC MS法对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不同加工方法 ,以及不同水平施肥和施用农药等因素对广藿香挥发油和主要成分含量的测定和比较。结果 :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和不同加工方法均对广藿香挥发油含量有影响 ,不同水平施肥和施用农药则对其无显著影响。结论 :在制订广藿香药材及中成药质量标准时必须考虑原药材的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和不同加工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引种的印尼广藿香和传统肇庆广藿香挥发性成分在叶、茎、根及地上部分的差异。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测定样品不同部位挥发油含量,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不同部位的挥发油 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从印尼广藿香和肇庆广藿香叶中分别鉴定了24 种和23 种成分,从茎中分别鉴定了 26 种和22 种成分,从根中分别鉴定了14 种和13 种成分,从地上部分分别鉴定了24 种和23 种成分。印尼广 藿香茎中含油量与肇庆广藿香相同,根中含油量较高,叶和地上部分含油量略低。结论引种的印尼广藿香和 肇庆广藿香不同部位的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含量略有差异。印尼广藿香的挥发油中醇酮类成分相对含量较 高,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越南和中国两地产广藿香挥发性成分及其指纹图谱的差异性及相关性.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广藿香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中国和越南两个产地的广藿香挥发油成分,对其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比较分析;运用相似度软件对比分析GC-MS指纹图谱的异同.结果 越南产广藿香挥发油总量高于中国产广藿香;经过对两国广藿香挥发性成分及其指纹图谱特征的对比分析,得出其指纹图谱相似度较低,成分含量相差较大.结论 越南产广藿香挥发油含量高于中国产广藿香挥发油含量;两地广藿香挥发性成分在组分上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含量上具有较大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中药材》2020,(2)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麻黄挥发油成分的异同。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产地麻黄挥发油,GC-MS进行分析鉴定,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7个产地麻黄挥发油共鉴定出54个成分,以醇类和酮类为主要成分,共有成分为α-松油醇、植酮、植物醇,α-松油醇以广西与河北产含量最高,安徽产次之,植酮以河北产含量最高,植物醇以辽宁产含量最高。结论:不同产地麻黄挥发油在化学组成的种类、相对含量上都有显著差异。该研究从挥发油角度阐述麻黄的资源优势,为麻黄质量控制及产地鉴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Xin H  Guo R  Liu FF  Cheng RM  Zhou JY 《中药材》2011,34(9):1379-1383
目的:分别对广西忻城产红腺忍冬新鲜叶片及干燥叶片水蒸气蒸馏法所得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比较。方法:采用GC-MS联用仪对红腺忍冬叶水蒸气蒸馏法所得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在鲜叶挥发油中共分离得到93个组分,鉴定了其中的39个,占新鲜叶片全油的83.62%;在干叶挥发油中共分离得到88个组分,鉴定了其中的51个,占干燥叶片全油的72.09%,共有组分为17个。红腺忍冬新鲜叶片的主要成分为棕榈酸、叶绿醇和亚麻酸甲酯,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11.90%、11.79%和7.08%,而红腺忍冬干燥叶片的主要成分为芳樟醇、叶绿醇和反式角鲨烯,相对百分含量为27.62%、7.57%和4.70%.结论:干燥前后红腺忍冬叶挥发油的种类及含量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河北产贯叶金丝桃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通过GC-MS技术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从贯叶金丝桃挥发油中鉴定了58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0.0%,其中含量较高的是芳樟醇14.66%,其次为4-甲氧基丙烯基苯6.89%,苯乙醛4.66%,蘑菇醇4.41%,绿花白千层醇4.38%。结论:河北产贯叶金丝桃挥发油成分与其他地区产挥发油在成分类型和含量很大不同,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域、气候环境和加工炮制工艺不同,为合理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不同产地龙脑樟叶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比较江西吉安、湖南新晃、浙江淳安、福建厦门4个产地龙脑樟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龙脑樟叶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江西吉安产龙脑樟叶挥发油共鉴定出44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9.16%,其中右旋龙脑占53.17%;湖南新晃产龙脑樟叶挥发油共鉴定出33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7.84%,其中右旋龙脑占32.71%;浙江淳安产龙脑樟叶挥发油共鉴定出34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8.1%,其中右旋龙脑占41.89%;福建厦门产龙脑樟叶挥发油共鉴定出25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9.58%,其中右旋龙脑占60.74%。结论:不同产地龙脑樟叶挥发油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夜合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及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桂产夜合花挥发油,用GC-MS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鉴定56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7.46%,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鉴定25个化合物,占总量的95.86%。结论:桂产夜合花挥发油主要成分是α-蒎烯、橙花叔醇、石竹烯、吉玛烯D、双环吉玛烯,与文献报道其他产地的夜合花挥发油成分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GC-MS建立石牌广藿香挥发油指纹图谱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魏刚  李薇  徐鸿华 《中成药》2003,25(2):91-95
目的:建立石牌广藿香挥发油GC-MS分析色谱条件,初步拟定石牌藿香挥发油特征指纹图谱指标成分群,阐明石牌藿香的道地特性;方法:采用GC-MS法对不同采集期石牌藿香,以及同基地栽培的高要,湛江藿香挥发油进行主要成分比较分析。结果:以11个主要共有峰为评价指标;GC-MS色谱条件的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良好;固定产地的石牌藿香稳定性好,不同采收期主成分基本相同,其中广藿香酮的含量随种植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高;与同地栽培的高要,湛江藿香相比,广藿香酮,广藿香醇等含氧组分以及不含氧的倍半萜烯类主成分的相对含量均有明显差异;结论:GC-MS法分析广藿香挥发油主成分,方法准确可靠;其本身具有的多成分同时定性的优势,为阐明道地药材牌香与高要,海南藿香的区别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