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学对帕金森病的认识大多归于"颤证"范畴,忽视了对非运动症状的认识,然而目前非运动症状已经成为影响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问题,也已经取代运动并发症成为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基于对帕金森病运动及非运动并发症的评估,提出了帕金森病非单一辨病辨证理论,具体的辨证方法和步骤包括:1)罗列该病的主要症状,分门别类整理,再将其统摄于中医各种辨证体系之中;2)统筹初次辨证,条分缕析,一统于中医藏象辨证理论。  相似文献   

2.
临床诊断时,西医重视辨疾病,中医重视辨证候;而辨病与辨证的结合点,实际上是西医的"病理"与中医的"病机"之间的大融合.中医的"证候"与"病机"二者,反映的是疾病的表象与本质的关系.中医病机学形成的基础是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而藏象理论又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是认识疾病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因此,中医要正确认识疾病,要确立证候诊断标准,要抓准病机,都离不开藏象理论的指导.文章旨在以"疾病--证候--病机"的研究思路为指导,以藏象学说为基础,明确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制定的方法,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3.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中很重要的概念。"辨证论治"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辨证论治"即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理论。辨证论治所辨的对象是证候,即症状和体征,辨的结果是疾病的病机,病机又是论治的依据或前提。病机与证候不能混用,另创"证候"概念代替病机是脱离中医基本理论的错误作法。"证"的研究实际是脏腑病机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辨证论治的困惑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对辨证论治理论的研究中有许多观点,其中主要有两种认识:"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作者认为藏象学说是辨证论治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石,辨证论治是藏象学说的具体表现,藏象学说是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虽然目前辨证论治体系包括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病因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诸多方法,但其中万"辨"不离其宗的是藏象学说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5.
付月箫 《光明中医》2009,24(10):1843-1844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本文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阐述了慢性心衰非独心病的理论观点,并运用五脏相关的理论提出了慢性心衰的辨证论治应根据其不同的临床证候分别采用从肺论治、从肾论治、从肝论治、从脾论治的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6.
辨证论治是中医防病治病的基本方法,抓住"辨证标准"这一关键环节开展研究,就有可能推动中医理论、临床疗效、证候本质研究的发展。作为中医学认识疾病和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症状及证候的规范化、客观化研究是带动中医药基础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西医学所命名的"帕金森病"大致可归属于中医学"颤证"的范畴,文章旨在阐明两病的差异与交融,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首先,梳理颤证的相关理论,并开展颤证的中医现代辨证规律研究;其次,明确目前多数医家对帕金森病病机及证候分型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帕金森病中医证候学的相关研究;最后,对比前后两项研究结果,得出结论。结果:两病的主要症状相似,但在病证所辖范围、病位及基本证型和证候要素等方面均有所不同。结论:可以参究颤证,探讨帕金森病的证候学规律,为丰富和发展中医辨治帕金森病理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帕金森病与帕金森综合征的西医病名相近,源于二病的症状表现类似,而中医学则将二者统一于"老年颤证"范畴,更是因为中医学命名疾病多依据症状。单从症状判断,易混淆二者,如诊断错误,治疗的准确性则无从谈起。中医学历来重视辨"证",而相对忽略对"病"的辨析。从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征来看,中医学在"病"的层面上并未区分二者。但中医学对两病的疗效却毋庸置疑,原因就在其"辨证"的准确性上。21世纪的今天,临床医生完全可以借助实验室检查,辨清两病。以中医辨证论治为主,结合西医诊断明确疾病,病证结合,取长补短,采用针对性更强的治疗手段,将能大幅提高综合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作者认为中医学的特点应是整体观念与辨病辨证论治,即是在辨病基础上的辨证论治。其理由有7:1、辨病辨证论治是《伤寒杂病论》的本意;2、辨病辨证论治源于《内经》;3、辨病与辨证是《诸病源候论》探求病源和归纳证候的方法;4、温病学运用和发展了辨病辨证论治;5、辨病辨证论治是临床实践的需要;6、辨病辨证论治能促进中医对病的认识;7、辨病辨证论治有助于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中医体质学说为指导,通过挖掘问题与困惑,提出冠心病辨体、辨病和辨证研究模式的优化策略,即:促进和规范体质分类研究,改进体质辨证研究方法;构建现代中医学对冠心病辨"病"和病证结合的再认识;结合藏象及证素辨证理论将辨体质与冠心病的病证融为一体;运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揭示不同体质冠心病同病异证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关于肝郁证动物模型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任路  李浩 《中医药学报》2006,34(4):44-46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而证候则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它是以中医藏象理论为基础的。其中,肝郁证在五藏证候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通过对主流肝郁证动物模型研究发展筒史的论述,对造模原理和评价标准进行了探讨,对造模方法进行了回顾,并指出建立以动物为主体的肝郁模型来进行实验研究的必要,提出中医证候模型研究的问题与展望。因而对探索和发展中医藏象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都是关系到中医理论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夏天  高慧  柴淑娟  李爽 《天津中医药》2011,28(4):271-273
1中医学对冲任在女性生殖系统生理功能的认识随着中医现代化的进程,藏象理论、证候本质等中医理论逐步走向科学化、客观化及标准化,许多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但是中医学"冲任学说"却一直仅停留在中医理论水平,无法与现代科学相接轨,其生理功能与病理机制亦无法得到客观  相似文献   

13.
马冠军 《北京中医药》2017,36(9):818-819
通过对《内经》关于腹泻病辨治方法的研读、梳理与总结,认为《内经》不仅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还蕴含辨病论治、审因论治、对症治疗等诊疗思路,奠定了中医学四维论治之基础。根据不同疾病的不同病机、病因、证候、症状表现,制定辨病、审因、辨证、对症"四维一体"的诊治思路与方法,既是对经典理论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对临床诊疗体系的完整构建。  相似文献   

14.
病、证(候)、症等概念的混同在中医学中由来已久。20世纪50年代倡导的辨证论治有力地引导并促进了中医的发展。然而,辨证论治未能与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有机融合,需要基于辨证论治而提出辨病论治,从而促进和提高中医的科学性。辨证论治是辨病论治的形成基础,后者则是对前者的总结和升华。辨病论治需要注意结合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一方面必须注意辨别病、证(症),另一方面还需要基于病理而进行。整体观下的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要求医者既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相似文献   

15.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和特色,笔者结合《内经》对《伤寒论》"观其脉证"法进行解析。认为详观脉证是辨证的前提,临床面对患者应四诊合参,以脉为先、善抓主症、动态观察,同时注重个别症状。审证求因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应依脉证辨阴阳、辨病邪类型、辨病位、辨虚实、辨实热。  相似文献   

16.
中医临床防治疾病方法最大特点之一是"辨证论治";中医传统将"临床医学"、"临床经验"称为"临证医学"、"临证经验"等,可见"证"是中医学的一个极重要概念.什么是中医学的"证"、"证候"?学术界讨论旷日持久.然而,查阅当前杂志报道的一些文献,发现迄今对证和证候以及与其相关的"证型"、"证候诊断"、"辨证诊断"、"证候分类"、"证候类型"、"病因病机"等概念的内涵仍存在不同认识和理解,造成在临床、科研、教学等实际运用中不统一、不规范.特别是"证",它是中医药学理论中最常用的独特概念,明确其内涵和外延,一直被认为是辨证诊断及辨证论治规范化的第一步,也是开展"证"实质研究的前提.如果混淆证与证候等不同概念,会造成对研究结论的不知所指或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对老年脑病的病机及治疗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认识。以中医藏象学说理论为基础,明确肾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认为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为本,痰瘀互结、脑脉痹阻为标是老年脑病的病机,探讨从肾虚痰浊血瘀论治老年脑病的意义。在临床治疗中,以辨证论治为前提,重补肾,兼顾祛痰化瘀,提出补肾填精、益髓养神,豁痰活血、化瘀开窍的治法,结合证候变化,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8.
白细胞减少症辨治心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中奇  曹晶 《山西中医》1995,11(4):40-41
白细胞减少症辨治心得晋中地区第一人民医院(030600)王中奇榆次市煤气公司卫生所曹晶关键词白细胞减少症,辨证论治白细胞减少症属中医学虚劳、热病等病证范畴。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辨治经验,我们将其分有气阴两虚、心脾不足、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外感发热等证候类...  相似文献   

19.
藏象学说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而心、小肠藏象理论又是构成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导临床心、小肠辨证论治的重要理论依据。因而开展心、小肠藏象理论及辨证论治的文献整理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文献研究角度,对先秦秦汉时期、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及明清时期有关心与小肠藏象的认识作纵向的脉络梳理,包括藏象理论和辨治经验的发展,并对代表性医家的论述进行总结、分析,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心小肠藏象辨证论治规律的整理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从《黄帝内经》对病、脉、症的全面认识和论述,到《伤寒论》辨病脉证并治,是中医学从理论到临床的两次里程碑式的跨越。辨证论治是当代对中医学理论的运用和发展。中医临床思辨模式归于五个方面:基于疾病认识的中医思辨模式,基于人体的中医思辨模式,应时辨证,应地辨证,应天辨证。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以阴阳五行等为说理工具,天人相应、整体观念、唯物唯象、理法方药、经脉针灸、辨病脉证论治、辨证论治,凝聚了中华文明的精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