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 通过部分代表性养生类古籍的整理,对中医养生类技术进行提取、归纳总结,探索各种养生技术的分布规律。方法 对《中医养生大成·第一部》收录的成书于1911年之前的涉及明确中医养生类技术具体操作方法的古籍进行中医养生类技术提取、归纳,对其成书年代、养生技术分布情况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共纳入养生古籍66部,其中唐代及唐以前5部,宋代7部,元代6部,明代27部,清代21部。在养生技术分类上设定一级分类2个,二级分类5个,初步囊括四级分类近50种。养生方法上,药物养生类以内服药物养生居多;非药物养生类出现频次高于药物养生类,以行为活动养生法居多,其次为精神情志养生、外部环境养生;在不同时期中,宋元时期所记载的各类养生技术出现频率较其他时期高。结论 中医养生类技术丰富多样,特别在宋元时期得到较好的记录与传播,基于养生类古籍的整理、挖掘有助于中医养生类技术的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线粒体角度观察参知健脑方对缺氧致认知功能障碍大鼠线粒体损伤的保护机制的研究。方法:将老年大鼠随机分为3组,建立缺氧致线粒体损伤的认知功能障碍模型组以及参知健脑方(SZJ)干预组,并用Morris水迷宫对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OX)的活性、8羟基脱氧鸟苷(8-OHdG)、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及β-淀粉样蛋白(Aβ_(1-42))的含量,观察4个指标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联性,进而观察缺氧对模型组脑线粒体的影响及SZJ干预组对脑线粒体的保护作用。结果:持续低压缺氧造模脑组织中APP、Aβ_(1-42)含量模型组与正常组、SZJ干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OHdG含量模型组与正常组、SZJ干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SZJ干预组与正常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含量正常组与模型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与SZJ干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知健脑方可以抑制APP、Aβ_(1-42)的积累、DNA氧化损伤、增强脑线粒体COX的活性,从而保护线粒体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进一步改善缺氧对认知功能障碍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为参知健脑方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其证候分布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集10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对证候分布的影响。结果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型分布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胆湿热证、腑实热结证、肝郁气滞证、瘀毒互结证和内闭外脱证,肝胆湿热证、腑实热结证、肝郁气滞证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余2个证型(P均0.05)。肝郁气滞证和瘀毒互结证在春夏季节分布较多,肝胆湿热证在夏秋季节分布较多,腑实热结证在秋冬季节分布较多。肝郁气滞证在饮食不当、胆管疾病和原因不明病因中分布较多,肝胆湿热证在胆管疾病和饮食不当病因中分布较多。腑实热结证、瘀毒互结证、内闭外脱证的重症发生率较高,肝郁气滞证的重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腑实热结证、瘀毒互结证、内闭外脱证(P均0.05),肝胆湿热证的重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瘀毒互结证和内闭外脱证(P均0.05)。结论肝胆湿热证、腑实热结证和肝郁气滞证是急性胰腺炎最主要的3个证型,急性胰腺炎的证候分布与发病季节、病因和临床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对老年脑病的病机及治疗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认识。以中医藏象学说理论为基础,明确肾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认为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为本,痰瘀互结、脑脉痹阻为标是老年脑病的病机,探讨从肾虚痰浊血瘀论治老年脑病的意义。在临床治疗中,以辨证论治为前提,重补肾,兼顾祛痰化瘀,提出补肾填精、益髓养神,豁痰活血、化瘀开窍的治法,结合证候变化,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5.
老年痴呆是一种以本虚标实为特征的老年常见疾病,其标实在于痰浊、瘀血蒙蔽脑窍,闭阻脑络;本虚总言之为气的不足。气的失常既为痰、瘀之病理基础,又为痰瘀同病之继发病变互为因果。以活血化瘀、益气祛痰为原则,讨论老年痴呆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归纳针灸的不同手法及其辅助其他方法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治疗疗效。收集近20年来与针灸和AD相关的临床研究文献对其治疗方法和疗效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发现针灸对AD的有效治疗手法近十种,针灸的不同手法及其合并其他方法对于AD的治疗均有显著的疗效,其中针药合并的效果最为显著。利用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HDS-R)、画钟测试(CDT)可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作出早期诊断,并进行早期积极干预治疗,可以改善或延缓其认知功能减退,减少痴呆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 临床采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胃镜及病理检查报告并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历数据库;采用因子分析、对应分析、类神经网络建模的多元统计方法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分布情况、证候要素间关联性以及重要病理改变与证候要素间相关性。[结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包括气虚、湿、热、血瘀、气滞、阴虚、阳虚;两两证候要素中,气虚与气滞、气虚与阳虚、湿与热、血瘀与气滞、血瘀与阳虚、气滞与阳虚的关联性较高;湿、血瘀、气虚对重要病理改变异型增生的影响较大。[结论]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研究可为进一步加深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阐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医药联合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变患者肝癌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北京地坛医院就诊的513例乙肝相关性肝硬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西医组291例,中西医结合组222例,两组均予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中西医结合组根据辨证加用安络化纤丸、复方鳖甲软肝片、扶正化瘀胶囊和络舒肝片中的1种口服,比较两组患者肝癌的发生情况,以及不同CU-HCC风险分级、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的肝癌发生情况。观察终点为确诊肝癌或随访时间达到5 a。结果:5 a内,中西医结合组肝癌发生率为26.6%,明显低于西医组的3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5);CU-HCC高风险患者中,中西医结合组肝癌发生率(28.3%)明显低于西医组(3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5);代偿期患者中,中西医结合组肝癌发生率(18.3%)明显低于西医组(3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结论:中医药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变,可有效降低患者肝癌发生率,尤其对CU-HCC高风险评分患者更具优势,且可减少代偿期患者的肝癌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总结临床规律,为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收集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就诊的CAG患者共258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采用中医体质分类量表判定体质类型,对分类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58例患者的体质类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阴虚质(22.5%)、湿热质(15.9%)、血瘀质(14.7%)为主;偏颇体质明显多于平和质,两者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性体质和虚性体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体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多见湿热质、气郁质,中年组多见湿热质、血瘀质,而老年组多见阴虚质、血瘀质。青年组与老年组相比体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与青年组、老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体质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者多见阴虚质、湿热质,无感染者主要以阴虚质、血瘀质居多。结论 CAG患者的中医体质整体上以阴虚质和湿热质为主,但随患者年龄增长变化,体质类型分布有所改变,提示年龄因素对体质类型有一定影响。Hp感染为CAG发病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感染者以阴虚质、湿热质居多,提示疾病的特点与体质类型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核心症状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为阐明本病关键病机提供参考。方法临床采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胃镜及病理检查报告构建慢性萎缩性胃炎数据库;采用隐结构模型、关联规则算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核心症状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数据库中共包括四诊信息条目100个,其中出现频率为10%以上的条目共59个;通过关联规则算法得到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核心四诊信息包括胃刺痛、口臭、纳差、咽部异物感等共12个;通过隐结构模型构建共挖掘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证候要素包括气虚、湿、血瘀、热、气滞、阳虚共六种。结论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核心症状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研究可进一步为本病的中医临床立法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