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诉辨治法是辨病脉证并治、辨证论治的传承,又是以证统病、专病论治的创新。主诉辨治法抓住主诉,开展有序的望、闻、问、切四诊,结合诊断新技术,采探讨病因、阐明病机、分清病性、详悉病势、确定证名,依证立法、按法制方而论治。微观辨证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经典辨证学,辨证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源于邪气(病因)侵入相应脏腑,才致发生相应的病形,因此,邪气脏腑病形是疗病察其源、候病机的病机学基础。从微观辨证学,疾病证候的发生,是在一定病机刺激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2.
通过阐述体质因素的内涵及其在中医辨证中的意义,提出冠心病辨体质与辨证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即促进和规范体质分类研究,改进体质辨证研究方法;挖掘体质与证候关系内涵,探究冠心病同病异证的实质;运用藏象理论及证素辨证理论将辨体质与辨病及辨证融为一体;利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为手段,揭示不同体质冠心病同病异证的病理基础,并积极开展冠心病中医体质理论与临床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冠心病的临床科研实践。  相似文献   

3.
中医证候是辨证论治的核心与基础,中医体质是疾病的易感性及预后转归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医注重辨证-辨病-辨体相结合的三位一体观的辨证观,探究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医体质、证候特征及舌脉象特征,是中医个性化诊疗的理论基础。本文概述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中医体质特征、证候特征及舌脉象特征,以期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是在中医学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治思想指导下,运用脏象学说和病因病机理论,把人类疾病原型的某些特征在动物身上加以模拟复制而成,是中医学人体证候的具体再现。  相似文献   

5.
多途径、多方法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结合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使临床优势互补,提高了疗效,为辨证论治的客观化、标准化研究提供了依据,从文字、中医理论等不同角度对"辨证论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但证候的量化及方、证关系等研究方面仍有许多问题要解决。  相似文献   

6.
分析亚健康状态和"异病同证"概念,探讨亚健康状态与中医"病"、"证"和西医疾病的关系,认为亚健康状态是没有西医可以明确诊断的疾病,但有中医可以诊断的"证",亦或"病"。亚健康状态下和疾病状态下同一证候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具体差异需要在大样本研究中准确界定。  相似文献   

7.
中医疾病证候学研究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次调查在西医辨病的基础上,以中医辨证理论方法为核心,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收集特定时间内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病状,先进行计量诊断确立辨证要素,再进行聚类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等筛选出特异性较高的症状,为疾病辨证分型、辨证标准的阐明提供依据.是一种值得介绍的中医证候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强调中医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是中医学发展创新的主要标志。通过回顾分析传统中医辨证方法和目前有关证候标准化研究概况,提出"证"不是病的源头,病机才是疾病的实质。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应用中医气为一元的整体观理论为指导,以《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为渊源,梳理并融合张仲景、金元四家及后世各家散在病机理论,通过抓纲带目,倡建病机十三条,提出病理因素是病机辨证的主导,病机证素是辨证的内核,病理因素的多元交叉、因果转化,是复合病机的病理基础、病证动态变化的根源。最后介绍其临床应用基本要领及程序,举例说明其应用方法和病机辨证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9.
依从于传统辨证体系下的证候规范化研究难以达到规范化的目的,进而从病机的角度,提出"病机证素"概念及其辨证思想。病机证素是指构成某种疾病、某一证候的病机要素,它能概括、体现该证候的病理特征,是决定证候诊断的基本元素。以此作为证候的最小分类单元和辨证的核心,可使复杂证候简单化;通过病机证素的兼夹组合,以不变应多变,从而适应临床证候繁杂多变的复杂局面。病机证素源自"审证求机",审证求机的核心则是求病理因素,而病理因素数量有限,内容清晰,易于达到规范化要求。病机证素辨证思想为解决证候规范化与辨证灵活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三位一体"辨治体系将辨体质、辨病机、辨证候有机结合起来诊断疾病,精确指导立法选方用药,以提高疗效。肺癌患者多见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痰湿质五种体质类型,结合辨病机、辨证候,当分别针对肺脾气虚证采取补气健脾、培土生金法,针对脾肾阳虚证采取温补脾肾、散结消癥法,针对肺阴亏虚证采取滋补肺阴、增水行舟法,针对瘀血阻滞证采取活血化瘀法,针对痰湿蕴结证采取健脾化湿、化痰散结法治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1.
中医临床防治疾病方法最大特点之一是"辨证论治";中医传统将"临床医学"、"临床经验"称为"临证医学"、"临证经验"等,可见"证"是中医学的一个极重要概念.什么是中医学的"证"、"证候"?学术界讨论旷日持久.然而,查阅当前杂志报道的一些文献,发现迄今对证和证候以及与其相关的"证型"、"证候诊断"、"辨证诊断"、"证候分类"、"证候类型"、"病因病机"等概念的内涵仍存在不同认识和理解,造成在临床、科研、教学等实际运用中不统一、不规范.特别是"证",它是中医药学理论中最常用的独特概念,明确其内涵和外延,一直被认为是辨证诊断及辨证论治规范化的第一步,也是开展"证"实质研究的前提.如果混淆证与证候等不同概念,会造成对研究结论的不知所指或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我国中成药使用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目前,我国中成药的使用呈不断增多的趋势;中成药使用的人群以西医医生为主;中成药的使用方法主要是以针对西医疾病为主、缺乏中医辨证支持。针对中成药使用的现状,为确保其正确使用,我们提出:中成药的使用应重视中医证候分类理论基础,这是因为中医证候分类理论不仅是中成药取得疗效的关键,也是中成药安全使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是临床中医诊断与治疗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和特色。现代影像学是人体运用视觉诊断疾病即望诊的延伸和发展。发生于疾病不同阶段的证候,以该病病理生理或/及病理解剖的变化为基础,是中医证候与医学影像可能具备相关性的立论依据。探索并逐步阐明西医常见病中医证候与该病医学影像诊断指标的相关性、诊断与疗效评价价值及其生理病理基础,构建中医证候影像学体系,对于促进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临床诊疗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证候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涛 《四川中医》2010,(12):24-26
首先论述了中医的疾病治疗模式演变与辨证论治地位的变化,指出辨证论治是中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现代临床应将重点放在辨病—辨证论治模式上。其次论述了中医的辨证思维过程,着重论述了以主证为主的的辨证论治模式和辨病—辨证论治模式,指出了现代辨证研究的误区。最后,重点论述了证候概念的内涵及特性,证候的层次结构及表述形式,证候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证候的疗效评价研究现状与思路。  相似文献   

15.
王阶  邢雁伟 《中医杂志》2018,(6):539-540
证候要素是中医对疾病病因病机的表述,是中医证候诊断的最小诊断单元。它与疾病的生理病理相关联,并由可测量的一组临床信息直接表达,具有病理学与诊断学的双重概念。证候要素的提取,降维升阶的辨证方法新体系的建立,是对以往辨证体系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6.
张华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317-1319
探讨证候与疾病的相关性涉及到中医学与西医学两种不同临床评价体系的关键问题,也是揭示中医辨证体系与疾病评价体系之间内在关联的重要途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众多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中风病的证候诊断以及疗效评价标准不断完善。中风病自《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出台以来,许多学者以此为标准开展了中风病证候学的多方面研究,如统计证候的出现概率和证候的动态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7.
从研究中医证候的发生规律入手,发现了中医证候内蕴的拓扑结构,形成了挖掘中医证候结构的拓扑学方法。这一方法学的优势体现在,可以实现中医证候信息完整保留基础上的分析运算,使证候结构拓扑分析结果的自然性与病机演变规律相吻合。运用拓扑学的方法,可以破解出中医证候的复杂结构,阐释中医证候判定标准的科学内涵,建立中医证候的判定诊断标准,形成"四特征五阶段"新辨证方法,并为探索中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提供理论依据;可以阐释中医理法方药精准对应的规律,建立中医辨证论治过程的可视化系统,形成辨证论治水平的评价体系;可以还原中医诊疗原型的基本结构,阐释中医诊疗原型系统,建立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随着中医证候复杂结构的破解和释译,找到了中医证候理论的数学科学基础,使中医证候理论与现代科学有了对话与交流的结合点,有希望开启中医理论发展与临床实践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规范专家经验辨证,提取证候要素,总结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见证候及其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对符合疾病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7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在专家经验辨证证候名称规范化的基础上,提取病位和病性类证候要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初步规范后,涉及证候名称20个,常见证候是大肠湿热、脾气虚、肝郁脾虚、脾胃虚弱和脾肾阳虚证。在此基础上提取病位类证候要素6个,病性类证候要素11个。出现较多的病位类证候要素是脾、大肠、肝、肾、胃,病性类证候要素是气虚、湿、热、阳虚、气滞。活动期大肠湿热的分布较缓解期明显增多,而缓解期则多见脾胃虚弱、脾气虚和脾肾阳虚证;缓解期的病位多在脾、胃、肾,活动期病位多在大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的证候分布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证候要素分布则相对简约。活动期和缓解期两期的证候、证候要素在总体分布上存在差异,可为揭示该疾病常见的中医证候及其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提供相应的依据,并为临床治疗本病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蒋明 《中医杂志》2004,45(12):889-891
提出就中医学辨证与辨病的关系,应该是方法与结果的关系.辨证必须以辨病为前提,证只有因病的存在才有自己的特殊性可言.而这时的病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以症状命名的"病",而必须是具有发展规律、表现出特定症状与相应阶段证候的"新"病.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风湿类疾病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和透彻,中西医之间相互渗透对照,亦弥补和发展了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中医的宏观辨治和微观病理相结合,病因、病机的客观化定位,辨证与辨病的有机结合,中药药理的深入研究,显示出中医在此类疾病诊治上的优势和广阔前景。但是,中医学在风湿类疾病的研究上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风湿类疾病证候分类的不规范成为制约中医风湿类学发展的瓶颈。辨证分型不规范,缺乏标准化的证候分类方法,所以科研成果往往缺乏可比性和重复性,其治疗效果的科学性也很差。因此,风湿类疾病证候的规范化问题应是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