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老年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结肠S型贮袋一直肠或肛管吻合对改善排便功能的作用。方法将2004年至2007年收治的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49例随机分为2组,第1组24例,行传统的结肠断端与直肠肛管直接端端吻合(直吻组);第2组25例,将断端结肠制成5cm的S型贮袋并与直肠或肛管行端侧吻合(袋吻组)。分别于术后1、3、6、9、12、18个月对排便功能进行评估,比较2组的手术并发症和排便功能指标。结果直吻组和袋吻组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术后6、12个月,袋吻组平均排便次数明显少于直吻组;延缓排便控制能力、失禁综合评分、区分排便排气能力等指标也以袋吻组为优。但术后18个月,2组排便功能已无差别。袋吻组的定性排便控制能力和直肠测压指标均优于直吻组。结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结肠S型贮袋直肠肛管吻合术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在术后第1年内有明显改善老年直肠癌患者排便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结肠贮袋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将作低前切直肠癌病例 2 5例分为两组 ,一组为结肠贮袋与直肠 (肛管 )吻合 11例 ,另一组为结肠与直肠断端直接吻合 14例 ,比较术后排便功能。结果 :两组均无出血、死亡、吻合口瘘、贮袋直肠 (肛管 )吻合组和直肠结肠吻合组发生吻合口狭窄分别为 2例和 4例 ,肿瘤复发分别为1例和 4例 ,肠梗阻分别为 1例和 2例 ,贮袋直肠 (肛管 )吻合组发生贮袋炎和便秘均为 2例 ,直肠结肠吻合组无便秘。结论 :中下段直肠J形贮袋吻合术后一年内排便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李森  俞一峰  龚海  高林  冯强 《右江医学》2003,31(5):449-450
目的 研究结肠贮袋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将低前切直肠癌 2 5例分为两组 ,一组为结肠贮袋与直肠 (肛管 )吻合 (11例 ) ,另一组为结肠与直肠断端直接吻合 (14例 )通过比较判断术后排便功能。结果 两组均无出血、死亡、吻合口瘘 ,贮袋直肠 (肛管 )吻合组和直肠结肠吻合组发生吻合口狭窄分别为 2例和 4例 ,肿瘤复发分别为 1例和 4例 ,肠梗阻分别为 1例和 2例 ,贮袋直肠 (肛管 )吻合组发生贮袋炎和便秘各 2例 ,直肠结肠吻合组无便秘。术后 1年平均排便次数贮袋吻合组明显优于直肠吻合组 ,而 1年以后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中下段直肠J形贮袋吻合术后 1年内排便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双吻合器技术及结肠J型贮袋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结肠J型贮袋方式,在结肠贮袋顶端通过双吻合技术与下段直肠或肛管直接吻合。结果 随访全组病例,1例手术10月后盆腔复发,1例手术16月后腹腔及肝脏广泛转移。1年后排便状况:按徐忠法评分标准:优16例,良6例,一般1例。结论 双吻合器、结肠J型贮袋技术运用于低位直肠癌手术中,既能较好帮助外科医生完成结肠贮袋与下段直肠或肛管吻合,又能明显改善患排便质量。  相似文献   

5.
张漓 《华夏医学》2004,17(3):359-360
目的:观察结肠J型贮袋吻合术在保肛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对儿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施行前切除结肠J型贮袋吻合术。结果:该术能改善患者术后近期的排便功能,疗效满意。结论:此术式应作为常规术式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拖出吻合术在治疗低位直肠癌中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42例低位直肠癌病人拖出式肛管结肠吻合术。结果:全组术中结肠、肛管吻合术过程均顺利。术后发生吻合瘘2例、吻合口狭窄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1年。2年随访率100%。盆腔复发2例,术后近期内肛门控制稀便功能欠佳。术后6个月排便功能均良好。结论:保留肛门括约肌的拖出肛管、结肠吻合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李海聪 《当代医学》2012,(27):88-89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内括约肌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98例行保留肛门内括约肌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行规范直肠全系膜切除(TME)后,保留距齿状线≤1cm的直肠,剥离直肠粘膜,保留齿状线,近端结肠经肛门拖出与直肠残端吻合.结果9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病例,吻合口愈合良好,无吻合口漏发生.经术后随访有5例患者吻合口狭窄,患者肛门生理功能均正常.结论保留肛门内括约肌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术后能使患者保留良好的肛门控便功能,是安全有效的直肠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8.
8例低位直肠癌作了直肠切除、结肠J形袋Ⅰ期肛管吻合术,肿瘤下界距肛缘5~7cm,距下切端2~3.5cm.切除标本都未发现切线有问残留,无手术死亡与严重并发症.术后近期内恢复每天排便1~2次,都能从容控制排便.随访16~42个月,结肠J袋与吻合口均未见复发癌,7例无瘤生存,1例腹腔广泛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改良结肠J型贮袋肛管吻合法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将93例行保肛手术的直肠癌患者分成贮袋组和对照组,贮袋组患者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采用改良结肠J型贮袋肛管端侧吻合术。对照组患者行全直肠系膜切除后,结肠肛管端端吻合。术后1、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排便次数、大便控制能力。结果贮袋组患者肛门感觉良好,能区分排气排便。随访术后1个月发生前切除综合征1例,手术6个月后未发现前切除综合征发生,发生贮袋残端瘘1例,切口感染2例。对照组术后1个月发生前切除综合征17例,手术后6个月发生前切除综合征15例,发生吻合口瘘5例,切口感染5例。结论改良结肠J型贮袋肛管吻合法明显改善直肠癌前切除患者术后排便功能,有减轻患者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发生和症状的作用,能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开腹式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超低位前切除结直肠吻合术、低位前切除结直肠吻合术、低位前切除加结肠贮袋肛管吻合术5种术式对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行保肛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开腹组、超低位吻合组、低位吻合组、肛管吻合组5组,每组30例。观察和对比每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情况、控便情况、肛门功能、不良反应和患者满意度等。结果:开腹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多于其他四组患者(P<0.05);肛管吻合组患者的排便次数正常时间最短(P<0.05);肛管吻合组出现失禁例数最少(P<0.05);腹腔镜组、超低位吻合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3组患者(P<0.05);术后6、12个月开腹组的满意度最低,分别为66.67%、76.67%;而肛管吻合组术后6、12个月的满意度最高,分别达76.67%、100.00%。结论:腹腔镜TME、开腹式TME、超低位前切除结直肠吻合术、低位前切除结直肠吻合术、低位前切除加结肠贮袋肛管吻合术5种术式对术后患者的肛门功能影响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直肠癌经腹前切除术后经常出现功能紊乱。本研究比较低位经腹前切除术与直肠系膜全切除后结肠J袋和端侧吻合术的功能和生理结果。方法:患者随机分为J袋组(36例)和端侧吻合组(35例)分析功能和生理参数。术后功能通过问卷调查确定。在术前和术后的6个月、1年和2年分别进行肛管直肠测压。结果:在两年中,两组间功能无显著差异。重建的直肠最大容量两组都有增大,但在两年后J袋组比端侧吻合术组增高约40%。肛门括约肌压力在术后减半,在两年的随访中没有恢复。男性患者低位吻合口、盆腔脓毒症、术后括约肌压力降低是大便失禁加剧的独立危险…  相似文献   

12.
8例低位直肠癌作了直肠切除,结肠J形袋I期肛管吻合术,肿瘤下界距肛缘5~7cm,距与切端2~3cm,切除标本都未发现切缘有癌残留,无手术死亡与严重并发症,术后近期内恢复每天排便1~2次,都能从容控制排便,随访16~42个月,结肠J袋与吻合口均未见复发癌,7例无瘤生存1例腹腔广泛转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结肠肛管套式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临床安全性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2002年以来33例低位直肠癌应用结肠管套式拖出吻合术治疗情况,即肿瘤切除后使直肠远端外翻,近端结肠经外翻的直肠拖出,于肛门外行结肠一期吻合,并立即送回盆腔的外科技术。结果 随访5~10年,随访率100%。肛门功能正常及良好者28例,占85%(28/33);较差者5例,占15%(5/33)。本组l例放疗后完全失去大便控制能力,改为Miles术。本组吻合口瘘1例,占3%,局部复发率15%;5年生存率60%(20/33),10年生存率39%(13,33)。结论 保留肛门括约肌的结肠肛管套式拖出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应选择合适的病例,可获得较高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如何使中、低位直肠癌患在接受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能够保留原位肛门的感觉和结构功能,并且不会导致直肠癌的复发。方法:选择中,低位直肠癌患36例,在肿瘤根治性切除时,保留了原位肛门、保留排便反射,重建直肠瓣、直肠骶曲、肛门直肠角及内括约肌、结肠断端与肛管波浪状吻合、术后功能锻炼等措施。结果:术后大便自控随意情况良好;无局部复发及肛门狭窄发生,1年复发率为:0%。结论:癌肿下缘距外科肛管1cm以上的中、低位直肠癌患,在接受直肠癌切除术后,能够保留原位肛门功能,配合综合治疗并不会导致直肠癌的复发,手术既能根治性切除癌肿,又保留了原位肛门及良好的感觉和括约功能,患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结肠J形贮袋结合末端回肠置管造瘘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9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9例,采用结肠J形贮袋结合末端回肠置管造瘘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对照组30例,采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分别于术后观察2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及术后吻合瘘的发生率,术后3个月随访,评价患者肛门功能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肛门功能,观察组39例,优19例,良11例,中9例,差0例,优良率为76.93%;对照组30例,优5例,良12例,中8例,差5例,优良率为56.67%,2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结肠J形贮袋结合末端回肠置管造瘘术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能够显著降低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且住院时间短,肛门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6.
蔡海庆 《海南医学》2005,16(11):27-27,41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术中的保肛作用及一些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3月~2004年12月共15例低位直肠癌行结肠肛管吻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手术进程顺利,术后肛门功能恢复良好。肿瘤术后局部复发率为15.7%,3年存活率为71.3%,5年存活率为52.7%。结论结肠肛管吻合术作为保肛手术的一种术式可用于低位直肠瘤病人。  相似文献   

17.
回肠袋-直肠吻合术后的阴道分娩:一个警示;“U”形钉吻合复原性大肠直肠切除术后引发的回肠囊袋炎对功能结果的影响;韩国Cowden综合征和息肉病综合征患的PTEN基因突变分析;美国结肠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患的MLH1 D132H等位基因出现率低;贮袋-直肠吻合术后肛门括约肌的完整性:通过三维直肠内超声检查的评估。[编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直肠中下段癌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最佳治疗术式。方法对采用经腹经肛门切除中下段直肠癌又经肛门行结肠直肠粘膜吻合术36例。癌灶下缘距肛缘6~7cm24例,8~10cm12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发生。术后随访36例6~60个月,平均33个月。于术后19个月局部癌复发2例(5.56%)。本组术后8~12周时排便功能控制良好,为1~3次/d,18周时肛门排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排便次数为1~2次/d。结论在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结肠直肠粘膜吻合术可作为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并保留肛门的一种安全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肠J型贮袋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低位直肠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直吻术式,观察组给予袋吻术式,评估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排便次数、大便失禁次数、便秘人数、排便排气感障碍及排便不尽感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直肠压力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直肠压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肛门功能总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J型贮袋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近期应用效果明确,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20.
应用支撑吻合管行保留肛管人工成形结肠半月皱襞管扎式结肠肛管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36例,获得了满意疗效。该手术方式达到根治要求,同时保留了齿线上1 ̄2cm直肠,加上人工成形的半月皱襞,从而保全了肛门括约功能、感觉反射及粪便储存功能。该手术无需缝合,简单,安全,易行,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经随访观察,病人术后2 ̄4月后恢复正常排便,效果优于单纯环扎式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