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观察肉毒毒素A(BTX-A)注射尿道外括约肌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收缩失协调(DSD)患者逼尿肌厚度及膀胱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脊髓损伤后DSD成年患者21例,所有患者均在会阴超声引导下向尿道外括约肌注射BTX-A(100U)。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时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和下尿道超声评估,测定患者逼尿肌厚度、逼尿肌漏尿点压、残余尿量及最大膀胱容量。 结果 治疗后4周时入选患者残余尿量显著下降(P<0.05),而逼尿肌厚度、逼尿肌漏尿点压及最大膀胱容量均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8周时入选患者逼尿肌厚度为(0.93±0.17)mm,较治疗前下降了17.2%(P<0.05);逼尿肌漏尿点压、残余尿量及最大膀胱容量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向尿道外括约肌注射BTX-A可显著降低脊髓损伤后DSD患者逼尿肌厚度,改善膀胱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BTXA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观察尿道括约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不协同的疗效。比较两种注射途径的优劣。方法:选择存在逼尿肌-括约肌不协同的17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尿道外括约肌BTXA注射,分为经尿道(TU)注射组和经会阴(TP)注射组,TU组采用膀胱镜定位4点注射法,TP组采用肛门指检定位1点尿道周围注射法,每病例注射100U。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排尿障碍情况均有显著性改善,注射后3天-2周开始出现漏尿次数及间断导尿次数减少,残余尿量减少,每次排尿量增加;治疗后1个月的统计结果显示,间断导尿次数、残余尿量减少,每次排尿量增加(P〈0.05),注射后1个月尿动力学检查提示第一次无抑制性收缩时膀胱容量及最大膀胱容量增加(P〈0.05),最大尿道压降低(P〈0.05);注射后3个月上述指标虽有所回升,但并未回到注射前;两种注射途径在排尿日记及尿动力学参数的变化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尿道外括约肌的BTXA注射治疗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的逼尿肌-括约肌不协同,改善排尿功能,降低残余尿量及漏尿的发生,减少尿路感染及自主神经反射的发生:经会阴注射和经膀胱镜注射对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电针联合个体化康复护理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抽取2016年1月—2019年6月收治入院的96例脊髓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观察组给予电针和个体化康复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评估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尿失禁月发作频率、疗效、最大逼尿肌压、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愈15例,有效31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愈3例,有效20例,无效25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尿失禁月发作次数、最大逼尿肌压、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电针联合个体化康复护理能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尿失禁病人临床症状及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结合盆底肌治疗对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方法]选取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病人8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均采用间歇导尿和饮水计划,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盆底肌电刺激和盆底肌运动训练。两组病人在治疗前、治疗后均采用B超检查膀胱残余尿量、尿动力学检查和拔除导尿管实验。[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差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拔除导尿管实验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导尿结合盆底肌训练明显改善膀胱功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骶神经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型膀胱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36例脊髓损伤合并逼尿肌无力型膀胱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对S3神经根进行重复功能性磁刺激(repetitive function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FM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简易膀胱容量测定、膀胱超声及焦虑自评量表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最大自排尿量、平均自排尿量、残余尿量、膀胱初感觉容量及焦虑自评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改善,治疗后试验组的最大自排尿量、平均自排尿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复功能磁刺激作用于骶神经根对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型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疗法为临床上治疗逼尿肌无力型神经源性膀胱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膀胱三角区联合逼尿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小儿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NDO)伴尿失禁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将75例NDO伴尿失禁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7)仅于逼尿肌注射BTX-A,观察组(n=38)于逼尿肌注射BTX-A,同时于膀胱三角区注射BTX-A。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尿失禁生命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尿失禁患儿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储尿期膀胱逼尿肌最大压力减少值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膀胱三角区联合逼尿肌注射BTX-A治疗小儿NDO伴尿失禁的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穴位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尿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选取外伤后SCI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采用单纯膀胱功能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穴位刺激治疗,具体包括针刺治疗、艾灸治疗及电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及治疗6个月后进行尿动力学检查、肾功能评定、尿路感染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压力、残余尿量、尿素氮水平、血肌酐水平、肾功能受损情况、尿路感染情况、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及6个月后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压力、残余尿量、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研究组治疗6个月后最大逼尿肌压力[(42±17)cmH2O]、残余尿量[(63±27)ml]、BI评分[(74±22)分]较组内治疗3个月后最大逼尿肌压力[(65±19)cmH2O]、残余尿量[(81±26)ml]、BI评分[(65±20)分]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BI评分[(71±25)分]高于组内治疗3个月后BI评分[(62±24)分](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除BI评分外,剩余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除膀胱容量、BI评分外,剩余指标均较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优异(P<0.05)。治疗前,患者均采用尿管导尿。治疗后,研究组反射性排尿、叩击排尿、腹压排尿人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穴位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能够显著改善外伤后SCI患者的尿流动力学,减少患者肾功能损伤及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盆底肌肉电刺激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2组均接受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和饮水计划,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盆底肌肉电刺激和针灸治疗。2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治疗8周后)均采用膀胱B超检查膀胱残余尿量、每天排尿日记、尿动力学检查和拔除导尿管试验评定治疗疗效。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每天排尿日记、尿动力学检查和拔除导尿管试验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患者残余尿量、日排尿次数等均少于对照组,治疗组初尿意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治疗组临床治疗疗效维持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盆底肌肉电刺激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骶3神经根电针治疗逼尿肌无力症的疗效。方法将84例逼尿肌无力患者分成2组,每组分别进行单纯导尿和骶神经电针刺激。观察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的排尿日记(包括排尿次数、夜尿次数、排尿量等)及尿动力学检查指标(包括最大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收缩压、逼尿肌有效收缩时间、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和残余尿量等)。结果与治疗比较,治疗组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和残余尿减少(P<0.05);最大膀胱容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最大逼尿肌收缩压、逼尿肌有效收缩时间、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和残余尿量改善(P<0.05)。结论骶3神经根电针治疗逼尿肌无力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尿道膀胱壁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重复注射治疗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反射亢进和神经源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损伤平面在骶髓以上的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6例,均有单侧或双侧肾积水,严重尿失禁,口服抗胆碱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将300 U A型肉毒毒素经膀胱镜注射针分30个点注射于除膀胱颈和三角区以外的膀胱壁。重复注射3次。治疗前后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并记录排尿日记,观察毒副作用。结果重复注射3次平均起效时间10.5 d(5~21 d),3次注射间隔时间分别平均为8.9个月和5.8个月。第1次注射后平均尿失禁次数由10.1/d降至3.3/d,平均导尿量由98.5 ml/次增至404.2 ml/次,平均最大膀胱测压容积由95.4 ml增至385.6 ml,平均充盈末逼尿肌压力由105.8 cmH2O降至31 cmH2O。第2次注射后平均尿失禁次数由9.7/d降至3.7/d,平均导尿量由108.3 ml/次增至387.2 ml/次,平均最大膀胱测压容积由105.4 ml增至375.6 ml,平均充盈末逼尿肌压力由97.8 cmH2O降至33 cmH2O。第3次注射后平均尿失禁次数由9.2/d降至3.9/d,平均导尿量由115.7 ml/次增至363.9 ml/次,平均最大膀胱测压容积由102 ml增至357.6 ml,平均充盈末逼尿肌压力由98.1cmH2O降至36.9cmH2O。随访6个月,未观察到明显毒副作用。结论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重复注射是治疗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反射亢进和神经源性尿失禁的一种有效、安全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短波、中频电、磁热结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将5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给予超短波、中频电、磁热治疗结合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只给予间歇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测定患者残余尿量及膀胱最大容量,同时观察患者尿道感染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残余尿量均明显少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治疗后膀胱最大容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膀胱最大容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尿道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短波、中频电、磁热治疗结合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可显著减少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残余尿量、改善膀胱容量,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表面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痉挛型膀胱的临床疗效,并比较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锻炼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疗效。 方法将脊髓损伤后逼尿肌痉挛型膀胱患者4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治疗组再按颈髓损伤(7例)、胸髓损伤(9例)、腰髓损伤(5例)分成3个亚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行常规膀胱功能康复锻炼,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骶神经表面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第1个疗程结束后、第2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结束2个月后(随访时)对2组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观察指标包括最大逼尿肌收缩压、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膀胱顺应性。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各时间点的尿动力学各项观察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除第1个疗程后的残余尿量外,其余各时间点的尿动力学各项观察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第2个疗程结束后的尿动力学各项观察指标与组内第1个疗程结束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个疗程结束后、第2个疗程结束后和随访时,治疗组的残余尿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最大逼尿肌收缩压、膀胱顺应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同节段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差异比较,第1个疗程结束后,有80%的腰髓损伤患者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处于无改变阶段,与颈髓损伤和胸髓损伤患者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1个疗程结束后、第2个疗程结束后和随访时,>50%的颈髓损伤和胸髓损伤的患者的膀胱顺应性处于显著改善阶段,而同时间点的腰髓损伤患者分别有80%和60%患者的膀胱顺应性处于无改变阶段,随访时仍有>50%的患者处于改善阶段,颈髓损伤和胸髓损伤患者的膀胱顺应性疗效均优于腰髓损伤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表面电刺激治疗可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逼尿肌痉挛型膀胱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和膀胱功能,且对颈、胸髓损伤患者的疗效优于腰髓损伤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骶3 神经根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疗效。方法采用骶3 神经根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患者32 例,观察治疗前和治疗8 周后的排尿日记、尿动力学检查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充盈末期逼尿肌压减少(P<0.05),残余尿量无明显改变(P>0.05),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结论骶3 神经根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针膀胱经腧穴联合膀胱治疗仪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膀胱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42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膀胱治疗仪治疗,联合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电针膀胱经腧穴联合膀胱治疗仪治疗。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方案实施前、后排尿日记的指标:24h排尿次数、24h尿失禁次数、每次排尿量;尿流动力学指标:膀胱充盈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闭合压、残余尿量;LUTS评分,比较2组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24 h 尿失禁次数、24 h排尿次数及尿流动力学观察指标逼尿肌压力、残余尿量分别较治疗方案实施前均减少,联合组减少更明显,排尿日记的观察指标每次排尿量及尿流动力学观察指标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闭合压较治疗方案实施前均增大,联合组增大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 LUTS 评分较前均有明显减少(P<0.05),且联合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膀胱经腧穴联合膀胱治疗仪治疗SCI后 NB临床疗效较好,明显减少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功能状态有效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具有联合康复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电针联合体表神经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体表神经电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体表神经电刺激基础上辅以电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价2组患者膀胱排尿情况,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最大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和残余尿量等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2个月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最大膀胱容量[(369.2±76.5)ml]、最大尿道闭合压[(75.4±10.5)cmH2O]和最大尿流率[(12.3±3.3)ml/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而充盈期逼尿肌压力[(21.8±5.7)cmH2O]、残余尿量[(85.4±41.8)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联合体表神经电刺激早期治疗可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下黏膜注射A型肉毒毒素联合经尿道膀胱病灶电切术对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合并腺性膀胱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65例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合并腺性膀胱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与观察组(33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14d及3个月的膀胱增加容量、排尿减少次数、尿失禁减少次数、膀胱增加最大容量;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4d、3个月的膀胱增加容量、排尿减少次数、尿失禁减少次数、膀胱增加最大容量明显较对照组同时间点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明显上升,且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12%,对照组为25.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膀胱下黏膜注射A型肉毒毒素联合经尿道膀胱病灶电切术可提高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合并腺性膀胱炎的疗效,且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7.
脊髓损伤继发肾积水的病理生理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SCI)并发肾积水可导致肾功能不全,是SCI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SCI可引起膀胱尿道神经调节功能障碍,出现功能性梗阻,膀胱内压升高,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频率和发生率增高,从而继发肾积水。预防和治疗肾积水的首要原则是保持膀胱低内压(储尿期〈40cmH2O、排尿期〈60cmH2O)。服用膀胱解痉剂与间歇导尿联合应用可治疗轻度肾积水,中重度肾积水可采用手术治疗,如膀胱壁肉毒毒素注射、括约肌切开、回肠代膀胱术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俞募穴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电针组29例,对照组行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各组患者每日记录排尿日记,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以评价膀胱排尿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后8周后,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平均尿失禁次数、最大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压、最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等评价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上述指标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俞募穴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有明显治疗作用,是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有效疗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对照组患者在饮水计划的基础上实施清洁间歇导尿,并给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患者膀胱功能。结果:治疗后排尿日记指标比较,2组每次排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多(P0.05)、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膀胱残余尿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每次排尿量较对照组改善增加(P0.05)。治疗后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2组最大膀胱容积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充盈期逼尿肌压力及逼尿肌漏尿点压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提高膀胱排尿功能、降低膀胱输尿管返流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4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给予中医综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功能评分及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最大排尿量、最大尿流率、最大逼尿肌压)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膀胱容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膀胱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膀胱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膀胱功能,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有效提升膀胱的顺应性,对膀胱平衡状态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