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黄连素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WST-1方法、流式细胞术和划痕实验分别检测黄连素对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凋亡、细胞周期及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不同浓度的黄连素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的增殖.黄连素作用于MCF-7细胞24 h可以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进入S期的细胞比例降低,同时MCF-7细胞凋亡明显增加.黄连素作用于MCF-7细胞24 h及48 h后,可以抑制MCF-7细胞的迁移能力.结论 黄连素可有效地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能力,并诱导其凋亡,参与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多西紫杉醇和顺铂联合应用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MCF-7细胞传代培养后分组加药:第1组加入多西紫杉醇(多西紫杉醇组);第2组加入顺铂(顺铂组);第3组加入多西紫杉醇和顺铂(联合用药组);对照组为未加药的MCF-7细胞。加药24、48、72 h后收集细胞,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生长抑制率,PCR-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端粒酶活性,RT-PCR法检测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技术检测C-myc蛋白的表达。结果联合用药组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受到明显抑制,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对端粒酶活性、hTERT mRNA及转录调控基因C-myc表达的抑制呈明显的时效和效量相关性。结论多西紫杉醇和顺铂联合应用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抑制具有协同加强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对MCF-7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及其端粒酶转录调控基因C-myc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羟异黄酮(GEN)单用及联合阿霉素(ADM)对人乳腺癌MCF-7/ADM细胞耐药性的影响。方法:分别将不同浓度GEN(8、15、30、60μg/mL)和阿霉素单独及联合与人乳腺癌MCF-7/ADM细胞体外共培养48、72 h,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IR),计算耐药倍数和逆转倍数。结果:MCF-7/ADM细胞相对敏感株MCF-7/S的耐药倍数48 h为117.15倍、72 h为54.42倍。当GEN单独作用后可抑制MCF-7/ADM细胞生长,抑制作用与时间、浓度呈正相关。25μg/mL GEN联合阿霉素对MCF-7/ADM细胞生长抑制率明显高于单用阿霉素(P<0.01),其逆转倍数为7.53倍。结论:GEN可抑制人乳腺癌MCF-7/ADM细胞生长,联合阿霉素对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具有协同作用,GEN能够逆转MCF-7/ADM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4.
《右江医学》2016,(1):19-22
目的研究厄贝沙坦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对血管表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厄贝沙坦对乳腺癌MCF-7细胞分别作用24 h、48 h、72 h后的抑制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厄贝沙坦高、中、低三个剂量(7.2μg/ml、3.6μg/ml、1.8μg/ml)对乳腺癌MCF-7细胞干预前后,乳腺癌MCF-7细胞中VEGF表达水平的差异,以顺铂作为阳性对照组(给药浓度为5μg/ml)。结果厄贝沙坦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3μg/ml;厄贝沙坦对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三个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厄贝沙坦作用组中VEGF的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厄贝沙坦高剂量组和顺铂阳性对照组VEGF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可以下调血管表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紫杉醇联合顺铂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抑制作用,探讨药物作用过程中与MAPK通路?Bcl-2基因家族关系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紫杉醇?顺铂单独或联合作用MCF-7细胞48 h后对细胞增殖的50%抑制浓度(IC50),以及紫杉醇?顺铂分别联合ERK通路阻断剂(U0126)?JNK通路阻断剂(sp600125)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紫杉醇?顺铂作用细胞48 h后的细胞周期分布情况;应用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紫杉醇?顺铂及两药联合作用MCF-7细胞48 h后MAPK通路蛋白及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紫杉醇(0.025~0.400 μmol/L)?顺铂(1~16 μmol/L)联合作用细胞时呈协同作用(CI < 0.95)?sp600125对MCF-7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sp600125联合紫杉醇?顺铂的抑制作用强于紫杉醇?顺铂单独作用细胞时的抑制作用?两药联合时处于G2期的细胞较紫杉醇单独作用时减少,较顺铂单独作用增加?紫杉醇?顺铂联合作用细胞48 h后p-ERK?Bcl-2蛋白表达较两药单独作用时降低,p-JNK/SAPK?p-p38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紫杉醇联合顺铂作用MCF-7细胞时具有协同作用,两药与JNK通路阻断剂联用时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强于单独用药时?紫杉醇联合顺铂时可以减少细胞在G2/M期的积聚,同时可以激活JNK?p38通路,抑制ERK通路的激活?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化疗药物卡铂对乳腺癌细胞和使用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 的巨核细胞(MO7e) 的影响.方法 MTT 法测定不同浓度的TPO 对巨核细胞株MO7e 作用24h、48h、72h 的影响,作出增殖曲线.测定不同浓度卡铂对乳腺癌MDA-MB-453 细胞和使用TPO 的MO7e 细胞作用24h、48h 的抑制率,求出半数抑制浓度(IC50),比较两者的IC50.结果 MO7e 细胞增殖率随TPO 浓度增大而增大,TPO 浓度为256ng/ml 时进入平台期.卡铂对MO7e 细胞的IC50 约为对乳腺癌细胞IC50 的10 倍.结论 TPO 可促进巨核细胞增殖,卡铂对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对使用TPO 的巨核细胞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维生素C与顺铂联合用药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杀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和顺铂单独用药或联合加入对数生长期的人乳腺癌细胞MCF-7,以不加药同期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四氮唑盐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胱天蛋白酶3(caspase-3)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的表达。结果随着顺铂和维生素C(> 1 mmol/L)药物浓度升高,其对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率逐渐增大。1 mmol/L的维生素C与1. 25~10μg/m L的顺铂有协同效应。所有单独用药或联合用药组内高剂量用药后MCF-7细胞的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对应低剂量用药,且维生素C和顺铂联合用药的MCF-7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维生素C或顺铂单独用药。5μg/m L顺铂单独用药或与0. 5 mmol/L、1 mmol/L、2 mmol/L维生素C联合用药后MCF-7细胞的促凋亡蛋白caspase-3表达增加,而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表达减少。结论维生素C和(或)顺铂可抑制MCF-7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且联合用药效果优于单独用药。维生素C对顺铂抑制MCF-7细胞增殖有增敏作用,顺铂和维生素C单独用药或联合诱导MCF-7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通过促进caspase-3和抑制Bcl-2表达实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抑制TRIM24基因表达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影响,阐明TRIM24基因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以脂质体法转染TRIM24 siRNA和阴性对照NC-siRNA至MCF-7细胞作为si-TRIM24组和NC-siRNA组,以未转染的MCF-7细胞作为对照组。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转染48 h后各组MCF-7细胞中TRIM2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MTT法检测各组MCF-7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MCF-7细胞凋亡率,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MCF-7细胞侵袭和迁移数。结果:与对照组和NC-siRNA组比较,si-TRIM24组MCF-7细胞中TRIM2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MCF-7细胞增殖能力降低(P<0.05),MCF-7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MCF-7细胞侵袭和迁移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抑制TRIM24基因表达能够明显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且能够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蛇葡萄素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用MTT比色法检测蛇葡萄素对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绘制量效曲线并计算IC50,流式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蛇葡萄素能明显抑制MCF-7细胞增殖,IC50为19.15μg/mL;蛇葡萄素对MCF-7细胞作用6 h后,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且呈量效关系。结论蛇葡萄素能显著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胰岛素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细胞生长的作用.方法:分别使用0、25、50、100、200 nmol/L胰岛素作用于细胞株MCF-7细胞,在24、48、72h采用形态学观察以及MTT比色方法,观察不同浓度胰岛素对MCF-7细胞生长刺激的剂量、时间效应.结果:200 nmol/L胰岛素作用72 h后,MCF-7细胞形态学发生改变,胞质内微腔绒毛减少,线粒体明显扩张.各浓度胰岛素均可明显促进MCF-7细胞增殖,其中,50、100、200 nmol/L胰岛素作用24、48、72h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胰岛素对MCF-7细胞的增殖作用呈现一定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效应.结论:胰岛素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细胞增殖有刺激作用,且这种作用呈现一定的剂量、时间依赖效应,结果提示该种细胞因子是促进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特异性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B16黑色素瘤的抑瘤作用。方法:采用特异性肿瘤抗原致敏的DC与CIK和CTL细胞共同培养,分析其免疫表型,流式细胞检测癌细胞增殖周期中G0/G1期、S期、G2/M期细胞比率和细胞凋亡指数(AI)、细胞增殖指数(PI)的变化;并用MTT法检测其对肿瘤细胞的抑瘤作用。结果:DC-CIK及DC-CTL均可以影响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并具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但DC-CIK与DC-CTL之间无显著性差异;DC-CTL细胞组抑瘤作用较DC-CIK明显升高。结论:特异性抗原致敏的DC-CIK与DC-CTL细胞对B16黑色素瘤均有抑瘤作用,但DC-CTL更高效而特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具有抗原特异杀伤活性的效应细胞。方法:反复冻融法提取肿瘤可溶性抗原,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 terrazolium,MTT)法检测效应细胞杀伤活性。结果: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摄取肿瘤细胞抗原,并提呈给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细胞所获得的DC-A-CIK细胞对同一种肿瘤靶细胞的杀伤活性,较CIK细胞、未摄取抗原的DC-CIK细胞及摄取不相同肿瘤抗原的DC-A不相同-CIK细胞具有更高的杀伤活性。结论:摄取肿瘤可溶性抗原的DC细胞可明显提高CIK细胞对相同肿瘤靶细胞的杀伤特性性和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分别与两种冻融抗原致敏DC细胞共培养后获得的DC细胞诱导的特异性肿瘤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 induced killer.DCIK)的增殖活性及其对K562、Namalwa细胞株的杀伤活性。方法采集健康供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NC),先诱导培养CIK细胞及两组DC细胞(K562-DC和Namalwa-DC),然后将两组DC细胞分别和CIK细胞按1∶10的比例分别混合培养,并以CIK细胞单独培养组为对照。计数细胞扩增倍数,并于共培养6d MTT法测定各组细胞对K562、Namalwa细胞杀伤活性。结果两组DCIK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快于单纯CIK细胞组(P0.05);共培养6d,相同的效靶比情况下,两组DCIK细胞对两种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都比单纯CIK细胞明显增强,而用相应肿瘤抗原致敏得到的DCIK细胞对该种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最强。结论 DCIK细胞的增殖能力、抗肿瘤活性均高于CIK细胞,致敏的DCIK细胞对相同肿瘤靶细胞有杀伤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培养后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淋巴瘤细胞株Raji、肺癌细胞株A549、胃癌细胞株BOG-803的杀伤作用。方法采集健康志愿者外周血50mL,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分别用不同的细胞因子诱导,培养D0细胞与CIK细胞。然后将成熟的DC和CIK细胞混合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细胞中。D3+CD56+、CD3+CD8+T细胞的比例;用MTT法检测其对K562、P-ajj、A549、BCG-803细胞株的杀伤活性。结果DC-CIK组较CIK组具有较高的CD3+CD56+、CD3+CD8+T细胞比例(p〈0.05);DC—GIK、GIK对K562、Pajj、A549、BCG-803细胞株均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且随着效靶比的增加,杀伤活性逐渐增加;DC—CIK的杀伤活性较CIK明显增高(P〈0.05)。结论DC—CIK共培养体外可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为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CIK细胞对人肺癌细胞A549凋亡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CIK)对人肺癌细胞A549凋亡作用的影响,并探讨机制。方法常规方法体外诱导生成CIK细胞,CIK细胞为效应细胞,人肺癌细胞A549为靶细胞,比较观察人肺癌细胞A549的凋亡情况。结果电镜法观察CIK细胞能诱导人肺癌细胞A549出现凋亡的超微结构变化,annexinV/PI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早期凋亡率发现CIK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体外培养的CIK细胞可明显诱导人肺癌细胞A549凋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靶向治疗吉非替尼联合自体树突状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回输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TGF-β1、免疫功能、安全性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7月—2015年1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口服吉非替尼250 mg/d靶向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至少3次DC/CIK细胞输注。随访时间为12个月,对比观察两组以下指标:血清TGF-β1、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不良反应、总生存期(OS)和中位生存期(mOS)。结果血清TGF-β1:两组治疗后血清TGF-β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经过治疗,治疗组外周血 CD 3+、CD 4+、CD 8+和CD 4+/CD 8+对对照组相较有明显差异,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治疗组接受 DC和CIK自体细胞输注后出现发热7例,经相应处理后缓解。两组皮疹和腹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OS为9.1~18.1(12.1±3.4)个月,mOS为11.9个月,对照组分别为7.4~11.5(9.6±1.2)和9.5个月,两组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吉非替尼靶向治疗基础上联合自体DC/CIK细胞回输治疗晚期NSCLC,可以减轻不良反应,改善免疫功能,延长患者生存期,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DC)联合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LAK)细胞对肺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常规诱导出DC、LAK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和增殖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细胞表型上变化鉴定这两种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DC经抗原冲击和未经抗原冲击后其表型变化;利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检测法把DC-LAK细胞和DC-LAK-A549细胞作为效应细胞,肺腺癌A549细胞作为靶细胞,进行杀伤试验。结果:①体外诱导单个核细胞培养出DC和LAK细胞。②共培养后DC-LAK细胞的免疫表型表达增加。抗原致敏DC联合LAK细胞(DC-A549-LAK)组的免疫表型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更有显著性意义。③共培养细胞在增殖倍率上有显著意义。④MTT显示共培养后的LA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活性增强,抗原致敏后DC-A549-LAK抗肿瘤效应增强更显著。结论: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出具有典型形态和免疫表型的DC和LAK细胞。DC和LAK细胞共培养细胞,增殖活性、免疫表型、杀伤活性方面高于单纯培养的LAK细胞。抗原致敏后DC-A549-LAK抗肿瘤效应增强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培美曲塞联合树突状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生物免疫治疗和单用培美曲塞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维持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收集46例Ⅲ、Ⅳ期的中晚期NSCLC肺腺癌患者,均经过4个周期的含铂两药标准一线化疗,且得到有效控制。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3例)仅给予培美曲塞治疗,联合组(23例)采用培美曲塞联合DC-CIK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7.0%和7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9个月,优于对照组的4.7个月(P<0.01);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在DC-CIK回输过程中出现3例发热。结论:培美曲塞联合DC-CIK细胞维持治疗中晚期NSCL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临床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方法被采用,但是目前仍然缺乏一种彻底治愈MM的方法。树突细胞(DC)是目前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利用DC疫苗治疗MM已进行了很多尝试并在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就DC免疫治疗MM的机制以及MM疫苗的各种类型、制备方法和应用前景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王洁  牟青杰  王占聚 《疑难病杂志》2010,9(1):17-18,F0003
目的探讨从脐血中大剂量制备CIK细胞的方法并检测其生物活性。方法利用Ficoll两步分离法分离获得脐血单个核细胞,细胞因子诱导分化扩增。光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物的免疫表型,MTT法检测其杀伤活性。结果CIK细胞经诱导后第4天细胞形态开始出现体积增大,胞核不规则,细胞数目增多,培养10 d后细胞数目成对数扩增,30 d后逐渐下降;免疫表型中以CD3~+、CD16+56~+细胞扩增最显著(P<0.01);第14天时CIK细胞对K562和Raji细胞株表现出强大的杀伤活性。结论细胞因子在体外可以大剂量培养脐血CIK细胞,扩增倍数高,杀伤活性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