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稳定期双相障碍I型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纳入108例稳定期双相障碍I型患者(患者组)和108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数字符号、数字广度(顺背、倒背、总分)、连线测验A(TMT-A)、连线测验B(TMT-B)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定受试者。结果 (1)患者组数字符号、数字广度(顺背、倒背、总分)、TMT-A、TMT-B和WSCT(总错误数和持续错误数)成绩均差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2)按有(n=50)和无(n=58)精神病性症状将患者组进一步分层分析,方差分析显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LSD检验显示,有精神病性症状组的上述指标均较正常对照组差(P<0.01),而无精神病性症状组除数字广度(顺背)外,余各指标均较正常对照组差(P<0.05,P<0.01)。(3)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数字符号、数字广度(倒背、总分)、TMT-A和TMT-B均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Young躁狂量表(YMRS)评分相关(︱r︱=0.20~0.46,P<0.05,P<0.01),未发现发病年龄和稳定时间与任何认知功能指标相关(P>0.05)。结论稳定期双相障碍I型患者存在明显的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损害,并与临床症状等临床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伴精神病性症状的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3-01—2015-01收治的稳定期双相障碍2型72例患者为病例组,根据患者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分为病例2组(n=41,伴精神病性症状)和病例3组(n=31,无精神病性症状),并选取同时期门诊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认知功能评价量表(MoCA)评分,并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伴精神病性症状的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与相关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数字符号、数字广度均低于对照组,卡片测验、连线测验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1组和病例2组数字符号、数字广度、卡片测验、连线测验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符号、数字广度(顺背、总分)、连线测验(连线测验-A、连线测验-B)与YMRS评分、HAMD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存在明显受损,且与患者抑郁、躁狂程度及病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健康一级亲属的认知功能。方法纳入双相Ⅰ型患者的健康一级亲属120例和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匹配的正常对照100名。采用数字符号、连线测验A(Trail Making Test A,TMT-A)检测注意功能,数字广度、视觉再生检测注意和记忆功能,数字广度倒背和连线测验B(Trail Making Test B,TMT-B)检测执行功能,比较两组间认知功能的差异。结果一级亲属组数字符号、数字广度(顺、倒、顺+倒)、视觉再生、TMT-A、TMT-B成绩均较正常对照组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4、-4.23、-4.32、-4.98、-2.59、4.32、3.78,P值均小于等于0.01)。将年龄和受教育年限作为协变量进行两组间协方差分析,结果仍同前,两组间上述所有认知功能指标的差异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性别分组后比较,男性亲属组所有认知指标的成绩均较男性对照组差(P0.05),但女性亲属组只有数字广度倒背和总分、TMT-A、TMT-B的成绩较女性对照组差(P0.05)。结论双相Ⅰ型患者的健康一级亲属存在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损害,他们可能是双相Ⅰ型的易感素质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I型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特点。方法:纳入66例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I型患者和66名正常对照者,随访1年,分别采用数字符号、数字广度(顺背、倒背)、连线测验A(TMT-A)、连线测验B(TMT-B)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定,比较基线和1年后认知功能的变化。两次评定时要求患者均处于缓解期。结果:①患者组数字符号、数字广度(顺背、倒背)、TMTA、TMT-B和WSCT(总错误数和持续错误数)成绩均差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1年后这种损害持续存在,并且保持稳定不变(P0.05)。②患者组顺背、倒背、TMT-A和数字符号均与病程显著相关(P0.05或P0.01),患者组顺背、TMT-A和数字符号均与职业情况显著相关(P0.05或P0.01),未发现任何认知功能指标与发病年龄和缓解时间相关(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I型患者病情缓解后仍存在明显的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损害,并且这种损害1年后持续存在,无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Ⅰ型稳定期患者认知损害的性别差异.方法 采用数字符号、数字广度、视觉再生、连线测验A(TMT-A)、连线测验B(TMT-B)、威斯康星测验(WSCT)和汉诺塔测验(TOH),检测218例双相障碍Ⅰ型患者(患者组)和318名正常对照(对照组)的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并比较2组间的性别差异.结果 分组主效应:患者组在数字符号、数字广度顺背、数字广度倒背、数字广度总分、TMT-A时间、TMT-B时间、视觉再生、WSCT分类数、言语流畅性动物总数、TOH总分、TOH任务数、TOH平均计划时间、TOH平均执行时间、WSCT总错误数、WSCT持续错误数、言语流畅性重复数的成绩均低于对照组(F=66.60、16.10、17.06、20.38、98.77、66.33、23.75、5.65、62.08、21.51、22.08、10.15、19.33,x2=21.53、33.17、1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性别主效应:患者组与对照组女性在数字符号测验中的成绩优于男性(F=7.13,P<0.05),其中男性对照组和患者组分别为(53.30±12.30)分和(46.14±11.72)分,女性分别为(55.38±14.30)分和(47.82±11.95)分;在汉诺塔平均计划时间均短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3,P<0.05),其中男性对照组和患者组分别为(5.28±2.65)分和(6.36±3.77)分,女性分别为(5.15±2.82)分和(5.52±3.07)分;2组在分组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定期双相障碍患者存在认知损害,其某些注意和执行功能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早发和晚发的双相障碍I型患者稳定期认知功能损害特点。方法纳入首次发病年龄≤21岁(早发组94例)和≥35岁(晚发组41例)的稳定期双相障碍I型患者,以及分别与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135名(分别设为对照组1共94名和对照组2共41名),均予以7个经典的神经心理测试,评估注意力/处理速度、工作记忆和执行功能等。结果早发组在数字符号、连线测验(trail making test,TMT)A时间、TMT-B时间、数字广度顺背、视觉图形再生c1和c2、言语流畅性、威斯康星卡片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modified,WCST)分类数、总错误数和持续错误数以及汉诺塔测验(tower of Hanoi,TOH)总分、完成任务数、计划时间和执行时间共14个指标的成绩较对照组1差(均P<0.05),其中言语流畅性、TMT-A时间、TMT-B时间和TOH执行时间的差异效应量均大于0.4;与对照组2比较,晚发组的TMT-A时间、数字广度顺背、视觉图形再生c1、c2和总分、WCST总错误数、持续错误数以及TOH总分、完成任务数共9个指标成绩较差(均P<0.05),仅TOH两个指标的效应量大于0.4。结论早发和晚发双相障碍I型患者稳定期仍存在多个维度的认知损害,前者的损害可能更广泛、更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的健康一级亲属的认知功能缺陷的异同点。方法纳入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两类患者的健康一级亲属各50名、正常对照组50名。采用数字符号、连线测验(trailmarking test,TMT)A和B、数字广度、图形视觉再生、言语流畅性、威斯康星卡片、汉诺塔(Hanoi tower,HOT)评估被试者的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比较3组间的差异。结果 3组间数字符号总分、TMT-A时间、数字广度(总分及倒背)、视觉图形再生总分、言语流畅性总分、WSCT持续错误数、HOT总分及完成任务数等成绩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精神分裂症亲属组上述所有指标的成绩均差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双相障碍亲属组仅数字符号、TMT-A时间、数字广度总分及倒背、言语流畅性总分均差于正常对照组(P<0.05),精神分裂症亲属组的图形视觉再生、HOT总分及完成任务数均比双相障碍亲属组差(均P<0.05)。结论两类患者的健康一级亲属均存在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等认知缺陷,精神分裂症亲属的认知缺陷更显著,提示认知缺陷既是两类精神疾病共同的遗传易感因素,但又在两类疾病的家系中的遗传负荷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两种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奥氮平、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62例急性发病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包括首发与复发)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以奥氮平、利培酮治疗12周,在基线和12周末分别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副反应量表(TESS)、韦氏智能测验的数字广度和数字符号测验、连线测验A、连线测验B、MMSE依次评价疗效、安全性、认知功能.结果 12周末时两组的PANSS量表总分和各因子分较基线时有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12周末与基线时比较奥氮平在数字广度顺背数、数字符号、TMT-A连线时间、TMT-A正确数、TMT-B连线时间、MMS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组在数字广度、数字符号、TMT-A连线时间、TMT-B连线时间、MMSE上有统计学的差异(P<0.05).12周末时,两组之间相比较,显示利培酮在数字广度顺背数、TMT-B连线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不良反应比较,利培酮组肌强直高于奥氮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氮平组和利培酮组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改善认知功能疗效相当,利培酮可能在改善注意方面优于奥氮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与脑白质病变的关系。方法共选择68例诊断双相障碍Ⅰ型稳定期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6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数字符号测验、数字广度测验、视觉图形再生测验、连线测验、言语流畅性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和汉诺塔测验7种测量工具评估认知功能,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分析脑白质病变。结果观察组认知功能评估均差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胼胝体、颞叶和基底节区F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ADC值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额叶、枕叶和小脑区域FA值和ADC值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可能与胼胝体、颞叶和基底节区的脑白质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有无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双相障碍患者及其亲属的认知功能缺陷是否存在差异。方法纳入有和无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双相I型患者各52例、正常对照52名,3组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匹配;同样匹配的两组患者的健康一级亲属各28例和正常对照28名。采用数字符号、连线测验(Trail Marking Test,TMT)、数字广度、图形视觉再生、言语流畅性测验、汉诺塔(Tower of Hanoi,TOH)、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card sorting test,WCST)评估注意、记忆及执行功能,比较各组间认知功能的差异。结果患者研究中,3组间数字符号测验、TMT-A、B时间,数字广度(顺、倒、总分)、图像再生总分,WCST(分类数、总错误数、持续错误数)、TOH(完成任务数、计划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有和无家族史患者组的比较中,仅前者的TOH计划时间(执行功能)长于后者(P<0.01),但在控制病期及测评前的稳定时间后两组间则无差异(P>0.05)。亲属研究中,3组间TMT-A时间、WCST分类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个亲属组的认知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和无精神疾病家族史的患者及其健康亲属的认知功能缺陷均未见差异,未支持高遗传负荷家系中认知功能缺陷更明显的研究假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碳酸锂,丙戊酸钠和奎硫平对双相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110例稳定期双相障碍I型患者分成4组,分别是碳酸锂组26例,丙戊酸钠组24例,碳酸锂+奎硫平组27例和丙戊酸钠+奎硫平组33例。采用数字符号,连线测验,数字广度,视觉再生,言语流畅性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和汉诺塔检测认知功能,比较组间认知功能的差异。结果: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病程与所有认知功能指标均无显著相关(P均>0.05)。方差分析显示,汉诺塔计划时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P<0.05)。LSD检验表明,碳酸锂组的汉诺塔计划时间成绩分别比丙戊酸钠组,碳酸锂+奎硫平组和丙戊酸钠+奎硫平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碳酸锂可能对稳定期双相障碍患者的某些执行功能有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双相障碍患者治疗前后IL-6等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双相障碍患者92例,采用YMRS量表、HAMD量评估,分为双相狂躁组(n=64)与双相抑郁组(n=28),并选择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并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三组血清IL-2、IL-1β水平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狂躁组及双相抑郁组患者的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双相狂躁组患者的IL-6水平、YMRS评分及双相抑郁组患者的IL-6水平、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双相狂躁组与双相抑郁组患者治疗前后的IL-6水平与HAMD、YMRS评分之间对具有正相关(P0.05)。结论双相障碍患者的发作与血清IL-6水平具有相关性,提示IL-6诱导的免疫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相Ⅰ型障碍患者不同疾病状态下认知功能与氧化应激生化指标的相关关系。方法纳入双相Ⅰ型障碍的稳定期患者83例、躁狂期患者42例、抑郁期患者21例及正常对照115名,采用中文版重复性神经心理测查系统(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评估认知功能,检测外周血生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结果双相稳定期组、躁狂期组、抑郁期组的即刻记忆、言语功能、注意、延时记忆评分及认知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躁狂期组、抑郁期组的视觉广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注意评分与认知总分均低于稳定期组(P0.01);抑郁期组患者的延时记忆评分低于稳定期组(P=0.04)。躁狂期组、抑郁期组患者的MDA水平高于稳定期组(P0.05);躁狂期、抑郁期、对照组NO水平高于稳定期组(P0.05),CAT水平低于稳定期组(P0.05)。双相稳定期组的视觉广度(r=-0.50,P=0.04)、注意(r=-0.67,P0.01)、延时记忆(r=-0.61,P=0.01)与GSH-PX均呈负相关,延时记忆与T-AOC呈负相关(r=-0.54,P=0.03);双相躁狂期组的言语功能与SOD呈负相关(r=-0.46,P=0.01);双相抑郁期组的即刻记忆与NO呈正相关(r=0.61,P=0.02),延时记忆与CAT呈正相关(r=0.67,P=0.01),言语功能(r=-0.76,P0.01)、认知总分(r=-0.59,P=0.03)与GSH-PX呈负相关。结论双相障碍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下降及氧化应激改变,部分抗氧化酶系统与认知功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康复期双相障碍和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损害的差异。方法对50例康复期双相障碍和5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数字广度、连线测试A、B、数字符号进行测试,评定结果。结果在进行数字广度的倒背数上,双相情感障碍组明显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组(P=0.014)。男性患者中双相情感障碍组在数字广度的倒背数(P=0.04)方面以及总数(P=0.03)明显优于精神分裂症组。男性患者中康复期双相情感障碍组在连线测试B中花费较精神分裂组时间少(P=0.04)。结论在认知功能损害方面,康复期双相障碍患者明显优于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组,故预后也可能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长期住院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关系.方法入组长期住院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82例和健康对照52人.采用美国Nicolet Viking Quste诱发电位仪记录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采用动物命名测验、范畴流畅性测验、数字划消测验、连线测验(TMT-A、TMT-B)、Stroop测验(单词、颜色、色词干扰测验)、木块图测验、WMS-Ⅲ空间广度测验评估认知功能.结果患者组各项认知功能测验成绩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t=22.990,P<0.01),波幅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9.699,P<0.01).患者组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与数字划消测验及TMT-A呈正相关(r=0.481,P<0.01;r=0.245,P<0.05).事件相关电位P300波幅与数字划消测验呈负相关(r=-0.338,P<0.01).结论长期住院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虽处于稳定期,但仍存在认知功能的损害.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可能是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电生理指标,并与患者的认知量表评估结果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分析血清白介素水平与双相精神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双相精神障碍患者92例,分为双相狂躁组(n=64)与双相抑郁组(n=28),并选择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对比三组血清白介素水平改变。结果入组时,三组血清IL-2、IL-1β水平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双相狂躁组及双相抑郁组患者的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双相狂躁组患者的的IL-6水平、Young躁狂量(YMRS)评分及双相抑郁组患者的IL-6水平、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双相障碍组患者治疗前后的IL-6水平与HAMD、YMRS评分之间对比差异具有正相关(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存在外周血IL-水平异常,可能导致免疫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为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一些依据.方法 采用威斯康星卡片测试(WCST)、连线测试(TMT)、数字广度、数字-符号测试对60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与6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评估,对其认知功能进行t检验分析.对抑郁症患者采用相应的心理治疗.结果 两组WCST评分显示:研究组WCST的总应答数(Ra)、持续错误数(Rpe)、持续性应答(Rp)均高于正常组,完成分类数(Cc)、正确应答数(Rc)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9,-6.62,-7.13,-7.26,-7.04,均P<0.01).研究组连线测试(TMT-A)用时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TMT-B错误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中数字广度、数字-符号测试差异性显著(P<0.01).结论 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在执行能力、认知转移能力、记忆、抽象概括能力、注意能力及速度方面有明显损害,而在概念形成、选择性记忆上尚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丙戊酸钠联合齐拉西酮或奥氮平对双相障碍I型(BD-I)患者认知功能影响。方法:将BD-I患者随机分为齐拉西酮组(59例,丙戊酸钠+齐拉西酮)和奥氮平组(61例,丙戊酸钠+奥氮平),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贝克躁狂量表(BRMS)评定病情,应用数字符号、数字广度、视觉图形再生测验、连线测验(TMT)、言语流畅性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及汉诺塔(TOH)评估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BRM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认知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控制BRMS评分、年龄、病程后,齐拉西酮组的数字符号、数字广度顺背、数字广度总分、WCST分类数、TOH总分明显优于奥氮平组(F=3.61,10.24,12.51,4.69,4.27;P均0.05)。结论:丙戊酸钠联合齐拉西酮或奥氮平均能改善BD-I患者的认知功能,但联合齐拉西酮对认知功能的改善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表达水平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临床症状间的关系。方法:通过Elisa法测定抑郁症患者(抑郁组,n=57)、双相障碍患者(双相组,n=31)和健康人(对照组,n=30)血清PDGF水平。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蒙哥马利-阿斯伯格抑郁量表(MADRS)、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评估。各组血清PDGF水平与各量表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抑郁组和双相组血清PDGF水平与HAMD评分和MADRS评分呈正相关(P0.01);两组YMRS评分与血清PDGF水平无相关;HAMA评分与双相组血清PDGF水平呈正相关(P0.05)。(2)抑郁组、双相组血清PDGF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抑郁组和双相组之间血清PDG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和双相障碍患者血清PDGF水平显著低于正常水平,并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有关,这可能与PDGF对神经的保护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首发、复发及双相抑郁患者精神症状的差异。方法:对首次抑郁发作患者(首发组,24例)、复发性抑郁症患者(复发组,57例)及双相抑郁患者(双相组,25例)进行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HAMA)、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以及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评定和比较。结果:HAMD、HAMA评分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YMRS评分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P=0.007);双相组(6.6±9.0)显著高于首发组(2.8±3.4)和复发组(2.2±3.2)(q=3.86,q=4.40;P均<0.05)。双相组HAMD中的躯体焦虑因子分、体重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复发组(P<0.05或P<0.01);双相组精神病理学症状评分如意志活动、愤怒、幻觉、易激惹、激越、思维联想加快、破坏或攻击行为、活动增加显著高于首发组及复发组(P<0.05或P<0.01)。结论:双相障碍患者抑郁发作时可出现与躁狂相关精神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