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我国东北地区汉族人群肾脏小体积占位(SRMs)的危险因素,为肾脏肿瘤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手术治疗的476例初发、原发及单发SRMs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等因素对SRMs良恶性及恶性程度的影响。结果①本研究共有男性患者290例,女性患者186例,其中男性恶性SRMs 267例,女性恶性SRMs 113例。东北地区汉族男性SRMs患者的恶性率较女性高(92%vs.61%,P=0.000),男女恶性概率比例约为7.5∶1。②东北地区汉族男性SRMs患者的肿瘤良恶性与肿瘤最大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5),女性SRMs患者肿瘤大小与SRMs的良恶性密切相关,肿瘤最大径每增加1cm,恶性风险增加43%(P=0.001,95%CI:1.220~1.595)。③本研究中有334例SRMs患者病理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仅性别与该类患者肿瘤分级相关,男性SRMs患者患高级别肾透明细胞癌的概率约为女性患者的10倍(P=0.018,95%CI:1.529~86.597)。④患者年龄与SRMs良恶性(P=0.809,95%CI:0.930~1.058,OR=0.992)及恶性程度(P=0.650,95%CI:0.972~1.046,OR=1.009)均无关。结论性别差异可影响我国东北地区SRMs患者的恶性风险及恶性程度,男性患者SRMs的恶性率高于女性,且更易患高级别肾透明细胞癌。肿瘤体积的增大仅增加东北地区汉族女性SRMs患者的恶性风险,而与汉族患者SRMs的恶性风险无关。患者年龄对SRMs恶性风险及程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肾上腺偶发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总结肾上腺偶发瘤的临床、内分泌及病理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病理确诊肾上腺偶发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3例,女44例.平均年龄45岁.肿瘤位于左侧38例、右侧52例、双侧7例.有较完整内分泌检测资料者74例.肿瘤最大直径由B超确定8例、CT确定54例、MRI确定35例. 结果 97例中恶性肿瘤20例(20.6%),其中肾卜腺皮质癌12例、恶性嗜铬细胞瘤3例、转移癌2例,肉瘤、神经母细胞瘤、恶性神经鞘瘤各1例;肾上腺皮质腺瘤26例(26.8%),良性嗜铬细胞瘤21例(21.6%),髓脂肪瘤9例(9.3%),肾上腺囊肿13例(13.4%),节细胞神经瘤5例(5.2%),神经纤维瘤3例(3.1%).高血压病患者40例(41.2%),功能性偶发瘤21例(28.4%).肿瘤直径<4 cm者25例(25.8%)、4~6 cm者33例(34.0%)、>6 era者39例(40.2%).肿瘤直径<4 cm者中恶性肿瘤仅1例(4%).恶性肿瘤直径(9.9±4.6)cm,良性肿瘤直径(5.6±3.2)锄(P=0.01).恶性肿瘤中直径>6 cm者15例(75.0%),良性肿瘤中27例(35.1%,P=0.001).恶性肿瘤患者体质量减轻者5例(25.0%),良性肿瘤者中2例(2.6%,P==0.004). 结论 肾上腺偶发瘤中皮质腺瘤、良性嗜铬细胞瘤和恶性肿瘤居前3他,偶发瘤均应进行详细的内分泌检测,肿瘤直径<4 cm足筛选无内分泌异常的偶发瘤随访时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_(1a)期肾肿瘤大小与预后不良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科(东院)收治的1 703例肿瘤直径4cm的T_(1a)期肾肿瘤且病理确诊为肾细胞癌患者,排除良性病变。分析不同肿瘤大小与一些不良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包括组织类型Fuhrman高级别、伴淋巴管浸润、伴坏死、伴肉瘤样变、Ⅱ型乳头状癌及高分期(≥pT_3)等。结果:1 703例肾细胞癌患者中男1 201例(70.5%),女502例(29.5%),中位年龄56(20~89)岁,平均肿瘤最大直径(2.7±0.9)cm。各种不良病理特征共发生197例(11.6%),1cm 1例,1~2cm 11例,2~3cm 78例,3~4cm 107例,进一步发现肿瘤的大小与组织类型Fuhrman高级别(P0.001)、伴组织坏死(P0.001)、Ⅱ型乳头状癌(P=0.049)及T分期≥pT_3期(P=0.018)等明显相关。肿瘤大小与各项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得出Fuhrman级别(r=0.287,P0.001)、是否伴有组织坏死(r=0.130,P0.001)、病理分级是否T_3期(r=0.090,P0.001)、是否伴有肉瘤样变(r=0.052,P=0.032)和Ⅱ型乳头状癌百分比(r=0.051,P=0.03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_(1a)期肾癌的肿瘤大小亦与一些预示不良的病理特征有显著相关性,直径≤2cm肿瘤的各种不良病理特征发生率较少,直径2cm肿瘤直径越大,不良病理特征的发生率亦显著增加,危险程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外科手术的最佳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2009年5月经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78例临床资料.结果 恶性肿瘤38例,肿瘤最大径3~25 cm,平均9.94 cm;良性肿瘤40例,肿瘤最大径7~42 cm,平均18.36 cm.完整切除59例,姑息性切除15例,探查活检4例;完整切除组中联合脏器切除18例(30.51%),联合切除的器官依次为结肠、小肠、肾脏、胰腺和脾脏;血管重建3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恶性肿瘤完整切除者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8.04%,73.68%,42.10%,姑息性切除者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6.67%,33.33%,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术后复发再手术15例.结论 完备的术前准备、恰当的手术入路和受累器官的联合切除是手术治疗腹膜后肿瘤的关键,复发后积极再手术仍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建立一种非转移性肾细胞癌(RCC)术前危险因素的评价模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3个中心实施手术治疗的363例非转移性RCC患者资料,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价影响患者生存期的临床以及病理变量,并建立再现风险公式(RRF). 结果 363例平均随访46个月,2年及5年总体生存率为90%(326/363)及54%(196/363),术后复发71例.Cox单因素分析中4个变量对预后有影响,即临床表现(RR=50.583,P=0.000)、肿瘤大小(RR=104.018,P-0.000)、肿瘤分期(RR-135.145,P=0.000)、分级(RR=86.397,P=0.000).Cox多因素分析中,临床表现(RR=6.946,P=0.008)、肿瘤大小(RR=9.353,P=0.002)、分期(RR=69.580,P=0.000)、分级(RR=15.363,P=0.000)仍然对预后具有明显影响.通过Cox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了RRF(0.530×临床表现+0.749×肿瘤大小).等式分组后,RRF≤1.3组的2年及5年生存率为100.0%(147例)及71.3%(105例),RRF>1.3组的2年及5年生存率为82.8%(179例)、38.1%(82例),2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建立了一个独立于分期、分级,仅使用术前变量对非转移性RCC危险分层的公式.RRF有助于术前判断患者预后以及实施个体化随访和辅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RP-1/CD9和Ki-67抗原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TC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膀胱TCC组60例标本经病理复检,UICC临床分期Ta~T1 29例、T2~T4 31例;WHO病理分级G1 19例、G2 14例、G3 27例.其中肿瘤初发41例、复发19例;单发34例、多发26例.11例正常膀胱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MRP-1/CD9和Ki-67抗原表达情况.结果 TCC组MRP-1/CD9阳性表达率48.3%,对照组为90.9%(P=0.023);Ta~T1肿瘤阳性表达率75.9%、T2~T4为22.6%,G1肿瘤阳性表达率73.7%、G2 42.9%、G3 33.3%,随肿瘤分期分级上升,阳性表达率逐渐下降(P=0.000,P=0.024);MRP-1/CD9阳性表达率肿瘤单发者高于多发者(P=0.017),肿瘤初发和复发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1).TCC组Ki-67阳性表达率75.0%,对照组为18.2%(P=0.001);Ta~T1肿瘤阳性表达率62.1%,T2~T4为87.1%;G1肿瘤阳性表达率47.4%、G2 85.7%、G3 88.9%.随着肿瘤分期分级升高,Ki-67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P=0.001,P=0.003).Ki-67阳性表达率肿瘤多发者明显高于单发者(P=0.000),肿瘤初发和复发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MRP-1/CD9表达与Ki-67抗原表达呈负相关(r=-2.74,P=0.034).结论 MRP-1/CD9表达与TCC的分期、分级相关,其表达缺失可能是判断该肿瘤预后的一项指标;Ki-67能较准确地评估膀胱TCC的生物学行为,二者可作为膀胱TCC有诊断意义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index(CI)评分指导T1期肾肿瘤手术方式选择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2例T1期肾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资料,依据动态增强CT影像测量肿瘤直径(d)、肿瘤中心至肾脏纵轴距离(x)、肿瘤中心至肾脏中心层面距离(y),并进行CI评分,研究CI评分与手术方式的相关性。结果:按CI评分,在122例肾肿瘤患者中,低度(CI2.5)、中度(1.6CI≤2.5)、高度(CI≤1.5)复杂组分别为:32例、52例、38例。根治性肾切除术(RN)与保留肾单位手术(NSS)各行45例、77例,其中NSS在各组中分别为:29例(90.6%)、33例(63.5%)、15例(39.5%),卡方检验示CI评分分级与手术方式显著相关(χ2=19.53,P0.01);组间比较发现低度与中度复杂组,低度与高度复杂组间手术方式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NSS术中,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PN)与开放肾部分切除术(OPN)各45例、32例,其中LPN在低、中、高度复杂组分别为21例(72.4%)、20例(60.6%)、4例(26.7%),卡方检验示CI评分分级与NSS手术方式相关(χ2=8.63,P0.05);组间比较发现低度与高度复杂组手术方式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CI测量数据中,d、x、y值与肿瘤复杂程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699、-0.409、-0.392,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d值与肿瘤复杂程度相关性最强。结论:CI肾脏肿瘤评分系统能够全面描述肿瘤解剖学特点,充分评估手术复杂程度,为临床医师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盆腔腹膜后肿瘤(PPRT)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总结诊疗经验。方法收集2011-01—2018-01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女性PPR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患者的首发症状为腹部症状,妇科检查阳性率为82.7%,MRI检查阳性率最高(93.3%)。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最常见的良恶性肿瘤分别为平滑肌瘤(21.3%)、脂肪肉瘤(26.9%)。恶性盆腔腹膜后肿瘤完全切除者3 a、5 a生存率为87.6%、54.3%,不完全切除者3 a、5 a生存率为42.1%、17.2%。对于肿瘤完全切除者,当肿瘤直径10 cm时,腹腔镜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日及周围组织损伤率较开放手术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1、P=0.036,t=-3.329、P=0.002,t=-3.212、P=0.002,χ~2=12.926、P=0.000)。当肿瘤直径≥10 cm时,腹腔镜手术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亦少于开放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P=0.031,t=-5.990、P=0.000)。结论对于PPRT,妇科检查及彩超可作为常规检查项目。明确肿瘤的来源需依赖MRI、CT等影像学检查。对于直径10 cm的良性肿瘤及分化好、包膜完整、影像学检查未见明显周围组织浸润的恶性肿瘤,应首选腹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巨大肝脏肿瘤肝切除术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86-2005年间266例连续性巨大肝脏肿瘤切除手术病例.结果 本组266例患者中男174例,女92例,年龄7~76岁,平均年龄(44.8±12.2)岁;其中良性肿瘤93例,以肝血管瘤最为常见,共80例(86.0%),最大直径30 cm;恶性肿瘤173例,最大直径33 cm,其中肝细胞癌(HCC)127例(73.4%).肿瘤平均直径(14.7±4.0)cm(10.2~33.0 cm).乙型肝炎病毒表而抗原阳性病例占40.49%.良性肿瘤患者平均切除(3.3±1.2)个肝段,恶性肿瘤患者平均切除(3.1±1.2)个肝段,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10,P=0.310).围手术期发生手术并发症46例,占17.29%.住院期间死亡2例,占0.75%.恶性肿瘤术后1、3、5年的累积牛存率分别为58.3%、39.7%及27.5%.结论 肝外科技术的成熟和围手术期处理的进步,使巨大肝肿瘤切除术保持低并发症发生率和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对肾脏占位性病变性质的诊断价值以及在术中确定相应手术方式中的作用. 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的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195例.男114例,女81例.年龄17 ~78岁,平均52岁.病变位于右肾104例,左肾89例,双肾2例.体检发现129例,有临床症状66例.占位病变长径≤4.0 cm者128例,4.1 ~7.0 cm者49例,>7.0 cm者18例.比较术中快速病理和术后常规石蜡切片病理的诊断结果.肾肿瘤患者行肾切除术或肾部分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快速病理诊断结果. 结果 术中快速病理诊断结果为透明细胞癌115例,乳头状细胞癌2例,嫌色细胞癌2例,肾腺癌12例,恶性肾肿瘤1例,未分化癌1例,良性肾肿瘤47例,肾囊肿8例,尿路上皮癌7例.术后石蜡切片病理诊断结果为透明细胞癌122例,乳头状细胞癌8例,嫌色细胞癌6例,肉瘤样癌2例,肾母细胞瘤1例,良性肾肿瘤41例,肾囊肿8例,尿路上皮癌7例.术中快速病理检查诊断肾脏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96.6%,特异性100.0%,良恶性诊断准确率为97.4%.病理亚型诊断符合率分别为透明细胞癌94.3%,乳头状细胞癌25.0%,嫌色细胞癌16.7%,肉瘤样癌和肾母细胞瘤0,良性肿瘤97.6%,尿路上皮癌100.0%.180例肾肿瘤患者中57例行肾部分切除术,123例行肾切除术.两组肿瘤最长径≤4.0 cm患者分别占80.7% (46/57)和62.6%(77/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两组快速病理诊断为恶性病变患者分别占31.6%(18/57)和93.5%(115/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诊断肾脏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高;病理亚型中,肾脏透明细胞癌和尿路上皮癌的诊断符合率高.手术方式的选择与肾脏肿瘤大小和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结果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前及术中超声在最大径≤1.5 cm的小肾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9月至2022年3月期间42例经手术切除且病理证实最大径≤1.5 cm肾肿瘤患者的超声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术前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CEUS)检查,其中8例内生型肿瘤病例因术中无法准确定位,行术中超声检查。 结果42例小肾肿瘤患者中8例(19.1%)为术前CEUS检出,而术前常规超声未检出(P=0.005)。术中超声则全部检出了术前漏诊病灶,清晰显示出肿瘤边界、形态及血供情况。其中7例诊断考虑为恶性肿瘤的患者行术中超声辅助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1例为透明细胞乳头状细胞癌,5例为透明细胞癌,1例为嫌色细胞癌,病灶切缘均为肿瘤阴性,术后随访6个月未发现疾病复发或转移。 结论对于最大径≤1.5 cm的小肾肿瘤,术前超声存在一定漏诊率,CEUS则可显著降低漏诊率,而术中超声则能全部检出内生型肿瘤。术中超声对于引导完全剔除肿瘤、保护瘤体包膜完整、充分保留残存肾单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肾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常规超声诊断为肾脏占位或可疑肾脏占位的患者应用超声造影、螺旋CT检查,并将结果与术后病理对比。结果:超声造影鉴别肾脏良、恶性肿瘤的准确率为96.7%(29/30)。螺旋CT准确率是90%(27/30)。结论:超声造影能明确显示肾脏肿瘤的存在,对鉴别肾脏良、恶性肿瘤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不同分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征象进行对比分析,评价CT表现对GIST病理分级的作用。方法收集有完整CT及病理组织学资料的原发性GIST共58例,其中恶性41例,良性和交界性者17例,对照病理组织学与病理分级,分析其CT征象对GIST分级的作用。结果发生于小肠、直肠的GIST比来源于胃和食道的恶性可能性更大。50例GIST表现为向腔外及壁间生长,其中38例为恶性;肿瘤平均最大径为7.5 cm,最大径≥7.5 cm者共26例,其中恶性23例;呈分叶状生长的GIST 35例,其中恶性30例。所有良性或交界性的GIST边界清晰,19例恶性GIST边界不清或部分不清。所有的恶性GIST均呈不均匀强化,均见坏死,10例良性或交界性者不均匀强化,亦可见坏死。15例恶性GIST出现周围侵犯。5例肝转移,1例腹膜种植转移。肿瘤明显强化、肿瘤表面血管、瘤内粗大血管、肿瘤腔侧面黏膜强化环及肿瘤腔侧面出现溃疡这几个因素在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检查对GIST的术前诊断和病理分级的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院手术治疗75例PR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良性肿瘤26例,直径5 cm~38 cm,平均14.33 cm,完整切除23例(88.46%);恶性肿瘤49例,直径4 cm~22 cm,平均8.50 cm,完整切除38例(77.55%),两者在完整切除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57例,良性肿瘤患者共有4例死于原发疾病及并发症,1、3、5年生存率为94.74%、84.21%、78.95%,恶性肿瘤1、3、5年生存率55.26%、23.68%、15.7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恶性PRT完整切除术后1、3、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部分切除术后生存率(P<0.05)。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手术路径与合适的切除方式,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实施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肿瘤完整切除及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治疗PRT的关键,有利于提高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螺旋CT与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小肠间质瘤的螺旋CT扫描与MSCTA结果.结果 19例中良性12例,恶性7例;肿瘤大小约2~15 cm.19例中CT及MSCTA发现病灶有16例,即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4.21%.根据手术中探查结果,CT及MSC...  相似文献   

16.
后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副肾动脉供血的肾肿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中使用三套管自制套索法控制副肾动脉供血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腹腔镜技术对5例副肾动脉供血的肾肿瘤患者行肾部分切除术。男4例,女1例,年龄22~60岁,平均45岁。其中肾透明细胞癌3例,肾错构瘤2例。肿瘤大小2.2~7.0cm,平均3.2cm。结果:5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120~180min,平均150min。副肾动脉阻断时间18~38min,平均22min。术中出血量50~100ml,平均70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8天,无围手术期并发症。病理检查3例肾透明细胞癌切缘阴性,随访4~28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安全可行,在其中采用三套管自制套索法控制副肾动脉供血具有操作简便、干扰少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Pahernik S  Ziegler S  Roos F  Melchior SW  Thüroff JW 《The Journal of urology》2007,178(2):414-7; discussion 416-7
PURPOSE: We analyz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umor diameter and pathological stage, histological subtype, tumor grade and the incidence of metastases in renal cell carcinoma with a diameter of up to 4 cm (clinical stage T1a). MATERIALS AND METHODS: We analyzed a consecutive series of 663 patients with renal tumors 4 cm or less who underwent surgery at our institution between 1990 and 2006. After excluding 115 patients (17.3%) with benign tumors 548 with renal cell carcinoma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Tumor size on preoperative imaging was correlated with pathological stage, tumor grade, histological subtype and incidence of metastases at diagnosis. For data analysis tumors were stratified by tumor diameter into 3 groups, including 2 cm--99 patients with tumors up to 2 cm, 3 cm--234 with tumors between 2.1 and 3.0 cm, and 4 cm--215 with tumors between 3.1 and 4.0 cm in diameter. RESULTS: Median clinical diameter of renal cell carcinoma in the whole series was 2.93 cm (range 0.8 to 4.0). Tumor stage was pT1a, pT1b and pT3 in 84.5%, 8.0% and 7.5% of cases, respectively. Tumor grade was 1 to 3 in 24.5%, 65.0% and 10.6% of cases, respectively. The renal cell carcinoma histological subtype was clear cell carcinoma in 77.9% of patients, papillary carcinoma in 15.3% and chromophobe carcinoma in 6.8%. Advanced tumor stage (pT3) was found in 3.0%, 5.1% and 12.1% of the patients in the 2, 3 and 4 cm groups, respectively (p <0.05). Grade 3 was found in 7.1%, 9.0% and 14.0% of the patients in the 2, 3 and 4 cm groups, respectively (p <0.05). Metastases at diagnosis were found in 3.0%, 2.6% and 6.0% of the patients in the 2, 3 and 4 cm groups,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Negative prognostic features increase with tumor diameter and they are associated with even small tumors. However, above a tumor size of 3.0 cm there is a sharp increase in the incidence of negative prognostic parameters. New diagnostic tests are warranted to better stratify patients with respect to treatment aggressiveness for small incidental renal tumors.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肾移植供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错配与术后并发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对1993年至2009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泌尿科行肾移植手术5年以上,且有完整的供受体HLA分型的1 0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1 021例肾移植术后患者中,非肿瘤患者928例,恶性肿瘤患者93例。收集供受者HLA-A、B和DR 3个位点共6个抗原的错配情况,分析供受体HLA错配数与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关系,以及不同性别肾移植患者的供受体HLA错配数与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关系。结果 1 021例患者中9.11%(93/1 021)发生恶性肿瘤。HLA错配0~1,2、3、4、5和6个抗原的患者恶性肿瘤发生率分别为14%、13%、14%、6%、3%和4%。HLA半相合以上(HLA错配0~3个)患者的恶性肿瘤发生率明显高于HLA半相合以下(HLA错配4~6个)患者(14%比5%,χ2=24.11,P0.005)。恶性肿瘤患者中,HLA半相合以上的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12例和54例;HLA半相合以下的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12例和15例,HLA半相合以上患者中女性患者所占比例高于男性患者(χ2=5.60,P0.025)。结论 HLA配错数越低的肾移植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其恶性肿瘤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芯针活检诊断骨肿瘤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1年2月间共122例骨肿瘤病例,所有病例均进行经皮芯针穿刺活检,6例患者在芯针活检病理诊断不明确或可疑的情况下进行切开活检,根据病灶的组成成分(硬化性、实质非硬化性、囊性)以及良性、恶性等分类计算诊断阳性率及准确率,砰检验分析评估其诊断效果。结果:所有病灶总的诊断阳性率89%(109/122)、准确率82%(100/122)。硬化性(100%)与实质性病灶(85%)准确率之间无显著差别(P=0.165),囊性病灶准确率最低(58%)(P=0.016),三者诊断阳性率无差别(P=0.572)。恶性病灶(89%)与良性病灶(82%)准确率之间无显著差别(P=-0.299),恶性(100%)与良性(90%)诊断阳性率差别显著(P=0.025)。经皮芯针穿刺活检鉴别良恶性肿瘤的准确率为97%(118/122),经皮芯针活检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82%。结论:经皮芯针穿刺活检是诊断骨与软组织肿瘤的一种安全、准确、快捷、可靠的重要检查方法,并发症少,骨骼系统病变的正确诊断仍需依靠临床、病理及影像三结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