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蝎毒多肽对小鼠与家兔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蝎毒、蝎毒多肽对家兔和小鼠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目测法、镜检计数法、血液学分析仪测定家兔和小鼠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分析其注射蝎毒、蝎毒多肽前后的变化。结果二均能使出、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数量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蝎毒多肽降低血小板数目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作用强于蝎毒。结论蝎毒多肽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大于蝎毒。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长程间断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液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脑梗塞病人30例,每日静脉点滴尿激酶10-20万单位,共7天。在溶栓前和溶栓后测定病人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溶栓后检验共6次。结果:溶栓后,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有上升趋势,溶栓第3天、第5天显著高于溶栓前,与溶栓后第1天的结果比较,第3-6天的数值均显著高于第1天。APTT,PT在溶栓前后无显著差别。结论:与大剂量相比,小剂量使用尿激酶后对凝血功能影响小,但是纤维蛋白原含量的继发性升高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失血性休克家兔凝血与纤溶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32只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生理盐水组及葛根素组,每组8只.颈总动脉快速放血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检测休克后0.5h、2h、4h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D-二聚体(DD)含量、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血浆丙二醛(MDA)含量,观察葛根素对失血性休克凝血及纤溶功能的调节作用.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休克组PT、APTT时间缩短;FIB含量先升高后逐渐降低,D-二聚体含量逐渐增加;SOD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休克后生理盐水复苏,PT、APTT 2h、4h略有延长(P<0.01);FIB无明显改变,D-二聚体含量略有下降(P<0.01或P<0.05);血浆MDA水平无明显影响,红细胞SOD活性在复苏4h后降低(P<0.05).与休克组相比,用葛稂索联合生理盐水治疗后PT、APTT时间延长,FIB含量和SOD活性均显著增高,D-二聚体含量与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且作用效果强于单纯生理盐水组(P<0.01或P<0.05).结论:葛根素能明显改善失血性休克时的凝血与纤溶功能紊乱,机制可能与抗氧自由基、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4.
疏血通注射液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9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应用疏血通治疗2周,对照组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及纤维蛋白原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应用疏血通治疗2周后,患者凝血指标发生变化: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可影响凝血功能,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抗凝预防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新疆紫草对大鼠血液凝集参数的影响.方法 新疆紫草乙酸乙酯提取物分别以高、中、低剂量给大鼠连续灌胃给药7、14、21 d后、剥离腹主动脉,测定大鼠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 、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观察大鼠各项血液凝集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新疆紫草乙酸乙酯提取物能缩短TT、提高FIB含量,对TT值和FIB值的影响呈剂量相关性,对APTT和 PT的影响不显著.结论 新疆紫草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较好的促凝血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增加纤维蛋白原含量,促进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手术(D2,D3)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以及术前应用立止血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胃癌根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立止血及对照二组.术前5 min分组静注立止血2 kU或生理盐水5 ml.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30 min和1 h及术毕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对照组给药后30 min、1 h及术毕,PT、APTT均延长,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立止血组术中PT、APTT延长,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毕PT、APTT延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胃癌根治术前静注立止血2 ku可使术中凝血时间趋于正常,从而减少术中渗血,而对术后凝血时间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常温(25℃)下标本放置时间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三项)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采血后2h凝血三项测定值分别与采血后4h、6h、8h测定值进行比较,计算两时间段间测定结果的相关系数,作线性回归,求回归方程;把医学决定水平X1、X2、X3分别代人回归方程求Y值,计算各给定的医学决定水平的系统误差,系统误差小于CLIA 88规定的室间质量评价的总允许误差1/2作为判断标准,以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系统误差来判断两时间段间测定结果一致性是否为临床可接受。结果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采血后2h与采血后4h、6h、8h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为临床可接受: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采血后2h与采血后4h、6h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为临床可接受,与采血后8h检测结果为部分接受。结论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检测时间,在常温(25℃)下原始标本可稳定8h,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最好在采血后6h内测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对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肺癌住院放疗的患者,检测放疗开始前、放疗结束后外周血中相关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的含量,比较放疗开始前及放疗结束后肺癌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放疗开始前相比,放疗结束后的D-D、PLT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FIB显著升高(P0.05),HGB明显减少(P0.05)。结论三维适形放疗对肺癌患者的凝血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凝血功能的异常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9.
乌司他丁对骨科病人血小板聚集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骨科病人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无血液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异常或服用相应药物的择期骨科病人(ASA Ⅰ~Ⅱ),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Ⅰ组,n=15)和生理盐水组(Ⅱ组,n=15);分别于给药前(T0)、给药后1 h(T1)、给药后2 h(T2)采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敏感指数(INR)及血小板1 min,5 min最大聚集率(PAG1,PAG5,PAGM)。结果:乌司他丁组用药后1 h,APTT,PT较用药前明显延长(P<0.05),用药后2 h, TT较用药前明显延长(P<0.05)。与对照组比较,用药后1 h,APTT显著性延长(P<0.01),用药后2 h,PT显著性延长(P<0.05)。两组用药前后及组间比较 PAgT 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围术期中静脉滴注5 000 U /kg乌司他丁可改善术中患者的凝血状态,减少术中微血栓综合症,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0.
羟乙基淀粉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羟乙基淀粉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将20例颅脑外科患者采取随机双盲法分成两组,一组输注10%羟乙基淀粉溶液。另一组输注6%羟乙基淀粉溶液,在同等条件下,比较输注羟乙基淀粉溶液前、后凝血功能的改变。结果显示:输注6%羟乙基淀粉溶液500ml后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PT)与输注前相比无显著差异。输注10%羟乙基淀粉溶液500ml后,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与输注前相比无显著差异,但PT值明显大于输注前(P<0.05)。提示:输注6%羟乙基淀粉溶液后对凝血功能无改变;输注10%羟乙基淀粉溶液后病人PT时间延长,但临床观察无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时凝血功能的变化、意义及谷氨酰胺预处理对其影响.方法:采用Zivin法建立SCIRI模型,动态观察SCIRI及谷氨酰胺预处理时血液胛(凝血酶原时间),AVI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和FIB(纤维蛋白原)的变化.结果:假手术组PT,APTT,FIB逐渐升高(P〉0.05),TT逐渐降低至缺血45min时显著降低然后逐渐升高(P〈0.01);缺血再灌注组(I/R)凝血四项各项指标逐渐升高,2h达到最高峰后逐渐下降,12h降到缺血前水平,在这一过程中,除门外,45min,2h,6h时间点与缺血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谷氨酰胺预处理组凝血4项各项指标与I/R组比较仅有下降趋势(P〉0.05).结论:SCIRI引起凝血状态显著改变,可能为凝血因子水平、活性及功能改变导致,谷氨酰胺预处理没有改善SCI-RI引起凝血状态改变.  相似文献   

12.
刘慧英 《河北医学》2012,18(9):1253-1255
目的:通过对我院正常孕妇在不同孕期及产后凝血功能指标的分析,建立本实验室孕妇在不同孕期及产后常规凝血试验参考区间.方法:应用日本Symex-CA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凝血酶时间(TT)进行检测.结果:孕早期及产后72h凝血四项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中期、孕晚期PT、APTT较健康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FIB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T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随孕期延长血液逐渐呈现高凝状态,产后72h趋于正常,针对自己实验室的具体实验条件、仪器、试剂等相关因素,建立本实验室正常孕妇不同孕期及产后常规凝血试验参考区间,对凝血指标进行动态检测,对于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大出血及其他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兔常温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前应用大剂量乌司他丁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20只大耳白兔随机分成2组:乌司他丁组(U组,n=10)和对照组(C组,n=10)。建立兔常温ECC模型,U组在ECC前给予乌司他丁10×10^4U/kg,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ECC转机30min,流量为180~300ml/min,肛温维持在36.5℃-37.5℃。分别记录ECC前、停机、停机后1h、2h和3h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m)、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结果两组PTECC后均较ECC前显著延长(P〈0.05),两组间胛在停机后3h时有统计学差别,C组长于U组(P〈0.05)。两组APTT ECC后也均较ECC前显著延长(P〈0.01),同时间点U组APTT较C组延长更为明显(P〈0.05)。两组血浆FIB含量ECC后均较ECC前显著降低(P〈0.01),同时间点C组较U组下降更明显(P〈0.05)。ECC后两组血浆D—D浓度较ECC前显著升高(P〈0.05),同时间点C组D—D浓度升高较U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ECC后凝血因子消耗使APTr和Prr延长,纤溶亢进使血浆FIB含量下降,DD浓度升高。ECC前应用大剂量乌司他丁可减少ECC中凝血因子的消耗,抑制纤溶系统的过度激活,改善ECC术后凝血功能。提示ECC前应用大剂量乌司他丁具有血液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自体血回收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40例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术中的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为观察组,采用自体血液回收机;B组为对照组,不采用自体血液回收机,对两组患者麻醉前、停体外循环时、术毕、术后4 h、术后24 h的静脉血,进行凝血四项指标的检测及血小板计数,并记录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和库血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库血用量、胸腔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所有患者PT,APTT,TT明显延长,FIB和血小板数量下降。结论 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自体血回收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与自体血回输量有关。 [关键词] 血液回收机 体外循环 瓣膜置换术 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对比胃癌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腹腔镜胃癌手术(腔镜组)及开腹手术(开腹组)患者各35例分别于手术前、手术结束及术后24h,采用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采用INR法计算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值(INR);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定量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D-D)的含量。结果腔镜组和开腹组手术结束及术后24hAPTT及INR较术前无显著差异,而FIB及D-D于手术结束及术后24h均显著升高,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PT于术后24h亦明显降低,但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腹腔镜胃癌手术及开腹手术均可使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增加术后血栓发生的风险,且腹腔镜胃癌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更大,应在围术期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冠状动脉支架对兔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18只雄性新西兰兔经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2、4、24h各时间点采血后,分别测定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g)、P-选择素和血栓烷B2(TXB2)的含量,同时测定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和血小板数量。结果表明在使用支架前后,TT、PT、APTT无明显差异,但是术后血浆中Fg和血小板数水平逐渐下降,24h后恢复到正常水平,术后1h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浆中释放P-选择素、TXB2的含量显著增高。结果提示冠状动脉支架术对兔的血小板活化、血栓的形成和凝血系统活化有明显影响,同时证实了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监测血小板活化程度和抗栓治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羟基脲联合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60例门诊或住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羟基脲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羟基脲联合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PT、APTT、FIB、TT)、血象指标(Hb、RBC、PLT、HCT)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凝血功能指标(PT、APTT、FIB、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T、APTT、FIB、T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Hb、RBC、PLT、HCT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Hb、RBC、PLT、HC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总缓解率(96.7%)高于对照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羟基脲联合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能有效改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凝血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8.
亚低温对大鼠急性脑损伤后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 观察大鼠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 结果: 亚低温组在6 h内PT、APTT、TT较其他组延长, 6 h后快速复位;而脑损伤组PT、APTT及TT在6 h后呈现降低趋势,随后逐渐升高. 亚低温组FIB值于伤后6 h内呈下降趋势,6 h后回升. 脑损伤组FIB值在6 h内呈升高趋势,6 h后下降. 结论: 颅脑损伤早期可致机体的高凝状态,亚低温是颅脑损伤后高凝状态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钱莉  史政阳  侯晓俊 《广东医学》2021,42(3):327-330
目的探讨羊水栓塞患者动态检测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活化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羊水栓塞患者31例,检测栓塞前、栓塞后1 h及2 h凝血功能及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血清分泌型磷脂酶A2(sPLA2)水平,比较不同时间点及不同预后(死亡,存活)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血清分泌型磷脂酶A2(sPLA2)水平。结果羊水栓塞患者栓塞前、栓塞后1 h、2 h凝血功能、血小板活化功能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ATⅢ、PC、PS低于栓塞前(P<0.05)。不同预后羊水栓塞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活化功能各指标组间差异、时间差异及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ATⅢ、PC、PS低于存活患者(P<0.05),PAF及sPLA2高于存活患者(P<0.05)。时间因素对两组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活化功能各指标的单独效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两两时间点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羊水栓塞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凝血功能障碍及血小板功紊乱持续加重,并与预后有关,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活化功能有助于评估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