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家兔缺血预适应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家兔缺血预适应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随机将家兔24只分为心肌缺血组(IR)、缺血预适应组(IPC)和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缺血预适应组(DS-201+IPC)。应用心外膜单相动作电位(MAP)探针记录技术检测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心肌复极50%时程(MAPD50)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和持续时间;TTC染色测定梗死面积;HE染色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与IR组相比,IPC组缺血5min时的MAPD50迅速缩短(P<0.05),缺血20min时的MAPD50缩短明显减小(P<0.05),复灌30min后MAPD50的过度延长程度明显减小(P<0.05)。同时,缺血-再灌注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在DS-201+IPC组,缺血5min时未见MAPD50迅速缩短(P>0.05),缺血20min及复灌30min后MAPD50及缺血-再灌注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IPC组无差异(P>0.05)。病理学检测显示,IPC组心肌梗死面积及组织损伤程度均明显小于IR组。DS-201+IPC组心肌梗死面积及组织损伤程度均小于IPC组。结论:①DS-201联合IPC取消了缺血早期IPC显著缩短MAPD50的效应,但对IPC抗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作用无显著影响;②DS-201能增强IPC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和减轻组织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心肌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是指心肌经过一次或多次反复的短暂缺血/再灌注后,通过激活心肌内源性保护机制来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限制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和改善心室收缩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运动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老龄大鼠心功能、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60只SPF级雄性SD老龄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on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组)、运动预处理十缺血再灌注组(EP+IR组)、缺血预适应组(IPC组)、运动预处理+缺血预适应组(EP+IP...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纳洛酮(naloxone, NAL)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组) 、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IPC组)和纳洛酮预处理组(Nal+I/R组),观察各组在缺血再灌注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心肌梗死面积和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光镜下观察各组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用TUNEL检测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与IR组相比,IPC组和Nal+I/R组均能明显改善缺血再灌注后心功能(P<0.05),减少心肌梗死面积(P<0.01)及心律失常的发生(P<0.01),保护心肌超微结构,减少凋亡指数(P<0.01). 结论纳洛酮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脏有保护作用,该研究拓宽了纳洛酮的临床用途,为防治缺血性心脏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在体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 研究再灌注损伤补救酶(reperfusion injury salvage kinase,RISK)信号转导通路是否参与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2只兔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后处理组(MIPostC组),缺血预处理 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后处理组(IPC MIPostC组),药物干预 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后处理组(DI MIPostC组),每组8只.实验达终点时,取结扎血管支配部位心肌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并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利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各组动物心肌蛋白激酶B(Ak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磷酸化的表达.结果 MIPostC组和IPC MIPostC组坏死面积占总面积之比均明显低于其他组(F=4.72,q=3.69~4.20,P<0.05);而二者之间相比,坏死面积占总面积之比无明显差别(P>0.05) ; DI MIPostC组LY294002消除了缺血后处理的上述减少心肌梗死面积的作用(q=4.18,P<0.05).MIPostC组Akt和eNOS蛋白表达明显高于IR和DI MIPostC 组(F=276.34、31.8,q=9.02~29.82,P<0.01); DI MIPostC组LY294002消除了缺血后处理减轻再灌注损伤作用.结论 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立即行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后处理与心肌缺血预处理共同运用并不能产生额外的心脏保护作用; RISK信号转导通路参与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麻醉药在心肌缺血预适应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是指短暂的心肌缺血对随后更长时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的现象,可提高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和适应性。近几年的研究表明,麻醉药可模拟IPC,通过延缓、减小心肌梗死面积和提高心肌收缩功能的恢复,[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解偶联蛋白3(UCP3)是线粒体内膜上的质子载体。既往研究发现,UCP3具有降低质子梯度降低线粒体膜电位、使氧化磷酸化脱偶联影响ATP合成、减少活性氧类生成、转运脂肪酸阴离子、减轻过氧化物损伤等作用。近期研究发现,UCP3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有保护作用,表现为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增强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增加缺血区ATP保有量,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UCP3参与缺血预适应(IPC)的心肌保护机制,在IPC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时,挽救濒死心肌的最有效方法是再灌注治疗,但大量研究证实再灌注治疗又有其不利的一面,即再灌注损伤。为此,如何保护缺血心肌免于再灌注损伤就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1986年,Murry等首次报道了缺血预适应现象(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即一次或多次短暂缺血后恢复血流再灌注,心肌对随后出现更长时间的严重缺血产生耐受的状态。缺血预适应是目前认为最强及最有效的内源性保护机制,但在临床工作中常常由于不能预测缺血时间的发生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可以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舒缩功能障碍、代谢异常以及心肌超微结构等改变,即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1986年Murry等[1]首次提出心肌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这种内源性心脏保护机制的概念,即冠状动脉多次短暂的缺血可以增强心肌对随后长时间缺血的耐受性,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然而由于心肌缺血发生时间的不可预知性,IPC的临床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再灌注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对于减少心肌梗死面积、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再灌注治疗也会导致心肌梗死面积增大、心律失常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缺血后适应(IPost C)是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措施,通过对病变血管、远隔血管床或药物进行短暂的缺血再灌注治疗,从而降低再灌注损伤,根据作用的部位分为原位IPost C、远隔IPost C以及药物IPost C。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IPost C能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再灌注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预后,但IPost C的作用机制以及最佳作用血管以及药物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阿米洛利同系物(ethylisopropyl-amiloride,EIPA)和心肌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对心肌细胞保护效果的关系。方法:取心电图正常的2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reperfusion,I/R),EIPA(缺血前给EIPA)和IPC组(缺血5min,再灌注5min,重复3次)。然后3组均持续阻断冠状动脉30min,再灌注120min,观察心肌梗死面积(infarct size,IS),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IS在EIPA组IPC组与I/R组比减少,分别减少51.82%和54.19%,EIPA组和IPC组CKMB显著低于I/R组(P<0.01)。而EIPA组和IPC组之间无差异。在缺血前给予EIPA和缺血预处理,可使缺血及再灌注期间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P<0.01)。结论:缺血前给予EIPA对在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与缺血预处理具有类似效果。  相似文献   

12.
心肌缺血性损伤常发生于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闭塞及需要心脏停搏的心脏外科手术情况下,减轻心肌缺血性损伤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尽快恢复冠状动脉有效的血流供应,即再灌注。然而缺血后的再灌注本身就可以引起心肌损伤,即再灌注损伤[1]。由于缺血是引起心肌损伤的最直接原因,因此,多年来人们一直把研究重点放在缺血性损伤的预防及减轻上。Murry等发现在心肌长时间持续缺血前给予短暂的缺血处理,可以有效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并由此引入了缺血预处理的概念[2],然而预处理的实施需先于心肌缺血的发生,而后者常常是难以预先判断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  相似文献   

13.
缺血预适应对兔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目的 观察缺血预适应 (IPC)对兔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损伤的影响 ,以进一步探讨 IPC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的保护作用。 2方法 实验用纯种青紫蓝兔 2 4只 ,随机分成对照 (Control)组 ,缺血再灌注 (IR)组和缺血预适应 (IPC)组 ,每组 8只 ,用BL -4 10生理记录仪测量心功能指标 ,并测定心肌酶含量变化及丙二醛水平。 3结果 发现 IPC可以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左室舒缩功能的降低 ,并且能降低血中心肌酶及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 (MDA)含量。 4结论  IPC对兔肢体 IR后心肌的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吗啡后处理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配至4个组(n=8)。假手术组(Sham组):冠脉左前降支只套线,不结扎;缺血再灌注组(I/R组):再灌注前5min给盐水1ml/kg;吗啡后处理组(MOR组):再灌注前5min给予吗啡0.3mg/kg;缺血预处理组(IPC组):先缺血5min再开放5min,反复3次,再进行冠状结扎。建立大鼠心肌缺血30min,再灌注120min动物模型,以血流动力学、心肌酶学、心肌梗死面积、心肌形态学为指标探讨吗啡后处理对再灌注心肌的作用。结果MOR组与IPC组可以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心肌酶学增高、显著降低心肌梗死面积(与I/R组比较,P〈0.05)。光学显微镜下I/R组呈现典型的心肌结构病理改变,MOR组和IPC组病理损伤程度较I/R组减轻。结论吗啡后处理可以减轻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心肌保护效果与缺血预处理相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猪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抗氧化作用.方法滇南小耳猪15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n=5),缺血再灌注组(IR组,n=5),缺血后处理组(IPC组,n=5).用球囊封堵冠脉建立猪闭胸式心肌梗死模型,术中监测心电及血压,测定缺血前、再灌注2 h及24 h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再灌注72 h采用2,3,5氯化三苯基氯四氮唑(TTC)染色确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1)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2 h,24 h MDA含量明显增加,SOD活力明显降低(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再灌注2 h,24 h MDA含量明显下降,SOD活力明显增加(P<0.05);(2)假手术组未发生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组及缺血后处理组心肌梗塞的面积分别是(23.26±3.13)%,(10.89±2.02)%,缺血后处理组心肌梗塞面积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对猪的心肌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减少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提高抗氧化物质SOD活性的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GTN)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采用离体大鼠心脏Langendorff灌流方法,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和再灌注120 min复制局部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测定各项心室动力学指标、冠状动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de hydrogenase,LDH)含量及心肌梗死面积。结果: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相比,GTN高浓度组(2×10-6mol/L)抑制了再灌注后心功能的恢复(P<0.05~P<0.01),增大了心肌梗死面积(P<0.01),再灌注时冠状动脉流出液中LDH释放增加(P<0.05);GTN中浓度组(1×10-7mol/L)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对心功能的恢复、心肌梗死面积和LDH含量改变不明显;GTN低浓度组(1×10-8mol/L)明显促进了再灌注后心功能的恢复,减小了心肌梗死面积,冠状动脉流出液中LDH释放减少(P<0.05~P<0.01)。结论:高浓度GTN加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浓度GTN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作用不明显,低浓度GTN可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右冠状动脉缺血预处理、后处理对兔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n=7)、缺血再灌注损伤组(n=8)、右冠状动脉缺血预处理组(n=8)、右冠状动脉缺血后处理组(n=7),分别抽取术前、术后1及6 h的静脉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T,计算心肌梗死面积。结果: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比较,右冠状动脉缺血预处理组、右冠状动脉缺血后处理组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T浓度在术后1和6 h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新西兰大白兔的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梗死模型中,右冠状动脉缺血预处理、右冠状动脉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和缬沙坦(valaartan)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减轻心肌细胞坏死程度,保护心脏的作用.方法 将32只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 只,分别为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组、IPC组、缬沙坦缺血再灌注(VIR)组、和缬沙坦缺血预适应组(VIPC)组,IR组和IPC组合称为生理盐水组,VIR组和VIPC组合称为缬沙坦组.留取梗死区心肌组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c-fos蛋白的磷酸化. 结果 无论IPC 组与IR 组相比还是缬沙坦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c-fos的磷酸化明显降低(P<0.01). 结论 IPC可抑制c-fos的磷酸化,减轻心肌细胞凋亡,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心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牛磺酸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链脲佐菌素致糖尿病大鼠被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I/R)、缺血预适应(IPC)和牛磺酸干预(TAU)3组。TAU组灌胃3%牛磺酸溶液300 mg/(kg.d),IPC和I/R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4周后各组均经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PC组于缺血前行心肌缺血预适应。连续监测心电图,测定心肌梗死范围。结果与I/R组比较,TAU与IPC组ST段抬高幅度降低,室早出现时间推迟,持续时间缩短,室速、室颤发生率降低,心肌梗死范围缩小。结论牛磺酸可减轻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扶芳藤丹参合剂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核转录因子(NF-κB)的影响。[方法]选用Wistar大鼠建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4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预处理(IPC)组及扶芳藤丹参合剂预处理组。假手术组冠脉穿线不结扎;缺血再灌注(I/R)组结扎冠脉60 min后恢复冠脉血流120 min;缺血预处理(IPC)组先结扎冠脉5 min,再灌注10 min,共反复4次,然后结扎冠脉60 min后恢复冠脉血流120 min;扶芳藤丹参合剂预处理组:AS造模结束后第2日开胸前先灌胃给予扶芳藤丹参合剂,然后结扎冠脉60 min后恢复冠脉血流120 min;缺血再灌注后观察各组心肌梗死面积,CK,LDH,TNF-α及NF-κB含量。[结果]扶芳藤丹参合剂预处理及缺血预处理均能显著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与I/R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I/R组CK,LDH,TNF-α及NF-κB的水平明显增高,扶芳藤丹参合剂预处理及缺血预处理后,与I/R组相比,CK,LDH,TNF-α及NF-κB明显降低(P〈0.01)。[结论]扶芳藤丹参合剂预处理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而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