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吴又可借助于膜原提出温疫初起,不同于伤寒表证,提出治法为达原饮促邪溃败。邪客膜原(达原饮证)本质是中焦的湿遏热伏重症,舌诊可见舌质暗红或舌质紫绛,以舌上苔白厚腻如积粉为标志性症状。吴又可治疗疫病,第一步是用辛温燥烈的达原饮、三消饮疏利气机,促邪溃败,将湿遏热伏传变为单纯的热证,目的只是治疗疫病初起的邪客膜原证,并非治疗疫病的主方。三消饮较达原饮,更能体现吴又可的临床思维。第二步是依据邪气溃败后的传变选择相应的治法,里传入胃用大承气汤攻下,表传用白虎汤清解里热,才是治疗的重点。因此吴又可认为治法全在后段功夫,始终着眼于促邪溃败和逐邪外出。吴又可治疗疫病的临床思维对治疗中焦湿遏热伏证具有较强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韩冰  丁瑞丛  李鲜  王培  李志恒 《中医学报》2020,35(6):1141-114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湿温"疫症范畴,乃疫毒挟湿侵袭人体,太阴内伤,内外相引,运化失常,酿湿生热所致。疫病初期,邪在膜原,不可盲用汗下,以防助邪入里。当以疏利畅达气机为先,药力直达,引邪离原;再依据病邪所在部位之不同汗之、下之,使疫毒之邪乘湿而去;待病邪渐去,酌情增强补虚之力,祛除余邪,调养脏腑则病愈人安。  相似文献   

3.
以达原饮合平胃散加减治疗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为切入点,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病机与治疗思路。该病病机为寒湿之邪夹杂疫疠之气侵入人体后,邪伏膜原,影响营卫运行,气机郁阻,肺气郁闭。临证治疗要考虑太阳、阳明、少阳,而三阳经之证常合病、并病,当结合具体情况,给邪以出路,根据邪气所在的不同经络、部位,采取不同治法。同时用药不可过于苦寒,以免冰遏气机,苦寒败胃,致使邪气内陷于胃,加之余邪未清,伏火复燃,肝之疏泄不及,胃气不降,导致所谓的服寒剂反热。此外,还要正确处理正邪关系。疫病之发生,往往是正气先虚,邪气恰盛,初期以祛邪为主,开达膜原,燥湿醒脾,芳香辟秽,兼以扶正;后期扶正兼清余邪。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中医防治方法,从“三焦分治湿热疫毒”的角度为治疗COVID-19提供临床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分析COVID-19的病因病机特点及难治原因,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查阅,归纳总结中医防治COVID-19思路,阐述三焦分治法治疗COVID-19的理论依据和临证应用,并举典型医案佐证。[结果]中医学将COVID-19归属于“疫病”范畴,病机为疫毒袭肺,肺失宣降,邪热夹湿,耗伤人体正气。病位主要在肺,或兼在胃肠,治疗上可从三焦分治论治,以宣畅气机、清解上焦疫毒,益气健脾、分解中焦湿毒,通腑存阴、降解下焦浊邪为基本治疗方法。所举案例辨证属湿热毒疫,治以清热解毒祛湿之法,用药以透、清为特点,宣畅三焦气机,透达郁热,解毒泄浊,取得良好疗效。[结论]“三焦分治湿热疫毒”理论可为中医治疗COVID-19提供新的思路,能够有效指导临床治疗的选方用药,但因病例和地域的局限性,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膜原是疫疠发病的重要部位,达原饮是治疗温疫邪客膜原的代表方,但因其辛温燥烈影响了本方的临床应用。本文从《温疫论》原文出发,结合后世医家的认识,提出膜原及达原饮方证的本质为中焦的湿遏热伏重证,因疫病发病急,传染性强,病死率高,首重祛邪,用达原饮辛温燥烈,疏利膜原,促进湿热证传变为单纯热证,即吴又可促邪溃败之意,符合分消走泄的湿热治疗原则。同时也提出温疫治疗始终要围绕邪气论治,并凝练归纳了达原饮证的应用指征,探讨了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膜原及达原饮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3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验案进行总结,分析其中医病机和证治特点。患者多因感受湿毒之邪所致,病位在肺,涉及其他脏腑。用药宜选苦辛、芳香、淡渗之剂,药性清灵,重在醒脾运化,忌用寒凉克伐之剂。疫疠湿毒之邪可从寒化而伤阳气,或从热化而成湿热,又或从燥化而伤阴,故临证须把握动态变化,疫病的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需灵活辨证,考虑情志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顺应异法方宜,重视舌象辨证,才能做到精准施治,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张怀亮 《中医学报》2021,36(4):679-68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病名应为湿毒疫,病因为运气—气候因素、地域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病位主要在太阴肺、脾,病之初期、中期、极期、后期,虚实寒热不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基本传变规律为:疫疠之气兼秽湿浊毒,或夹风夹寒,侵犯肺系;或首入中焦,或由中阳亏虚,传至中焦;心阳不足时,反侮于心;时流下焦(肝肾),终致湿毒弥漫三焦,湿阻气滞而变生诸证。当分期论治,注重清解湿毒,宣畅少阳三焦,重视补气药应用,三因制宜。  相似文献   

8.
新冠肺炎(COVID-19)是一种变症快、人群普遍易感的呼吸道急性传染疾病。根据此次疾病的病症特点,其当属中医"温疫"范畴。由湿温疫毒致病,病邪首犯肺脏,初起寒热并见,易于传变,重者病及三焦,化热化燥,耗气伤津,甚者内闭外脱,化源欲绝,与膜原病症所见略同。治疗早期宜宣化湿热、透邪外达。邪毒内伏则宜辟秽化浊,解毒透邪为主。危重阶段重在救阳固脱、化浊开窍。恢复期注重固护阴津,瘥后防复。开达膜原,驱邪外达,调护三焦气机,是防止该病进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对膜原病症进行精准辨析,明确病症特点,将为新冠肺炎的防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芳香辟秽法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理论依据与应用策略。[方法]总结中医学治疗瘟疫的历代文献及实践应用,梳理芳香辟秽法脉络,结合新冠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芳香辟秽法防治新冠肺炎的作用。[结果]芳香辟秽法是中医学治疗疫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包括宣达上焦、辟秽行气,开化中州、辟秽化浊,芳香开窍、辟秽醒神等。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感“疫疠之气”“秽浊之气”而发,具有湿邪阻滞、化生秽浊的病机特点。初起病机为风温夹湿,进而湿浊内阻,与痰饮瘀毒互结,形成秽浊毒邪弥漫三焦,蒙闭心窍,致阴阳离绝。根据新冠肺炎的证候传变规律,针对以湿邪为病机特点的急性传染病,总结出运用芳香辟秽法的四个层次治则,即芳香行气、芳香祛湿、芳香化浊、芳香破血。[结论]湿邪秽浊之气的发展变化贯穿新冠肺炎病机变化过程的始终,运用芳香辟秽法在不同阶段以行气、祛湿、化浊、破血之法辨证施治,对解决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芳  蔡威  李旭成  张栋  周勇  张彩蝶 《中医学报》2020,35(7):1362-136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应归为肺系疫病中"湿毒疫"范畴。疫戾毒邪是COVID-19发病的主要原因,"湿邪"为发病的外在条件,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疫戾毒邪与六淫邪气挟杂形成湿毒邪气以致病,湿毒之邪致病初起以呼吸道症状为主,但尚无明显气血阴阳、寒热虚实之分。初期,湿毒困表,营卫失调,病位在表在卫气分;病至中后期,邪毒壅肺,肺失宣降,肾不纳气,湿毒困脾,脾失健运,病位在肺、脾、肾三脏。若遇素有伏邪,正气本虚,则易邪毒内陷,变生厥脱,并容易导致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蓄积,病入营血分。对于COVID-19的防治,始终强调早期中医药干预,防止病情向危重症转化。宣清和化方主要用于COVID-19医学观察期和临床治疗期中的轻型、普通型发热患者,临床疗效评价主要从患者体温降低、咳嗽症状缓解、乏力症状减轻、胃肠道症状改善、病程缩短等几个方面综合评价。全方采用"宣透达表法""清热解毒法""表里和解法""辟秽化浊法"四法联用,扶正与祛邪相结合,使表里双解,患者病程缩短、发热及胃肠道症状明显改善,可有效预防患者向重型及危重型发展。  相似文献   

11.
65例非典型肺炎中医证候及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观察 6 5例非典型肺炎 (SARS)患者症状基础上 ,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分析。将SARS命名为肺瘟疫 ;疫疠之气、湿热之邪为致病之因 ;肺气郁闭为病变关键 ;首发气分 ,易入营血 ,逆传心包 ;湿浊瘀阻、气阴亏虚为病变结果。高热期邪热炽盛突出 ,喘憋期湿浊闭肺突出 ,后期气阴亏虚突出 ,标本虚实中各有侧重。由于西医使用大量激素治疗该病 ,所以即使在该病的恢复期 ,许多患者也表现出热盛湿阻的证候 ,故治疗时应强调在固护气阴的基础上注意清热宣肺、化浊通络。  相似文献   

12.
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手法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胸椎小关节紊乱是骨伤科常见的非损伤性疾病,由于受损的节段和所波及的组织不同,表现除背痛外,临床上还会出现不同的内科症状表现,给患者带来许多痛苦,严重者还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1].笔者自1997年9月一2000年4月从师郭宪和主任,治疗此病65例,均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小儿时疫的发病与体质类型密切相关,基于历代医家对小儿体质及时疫的论述,探讨小儿时疫的病因病机及相应治法.正虚为本,时邪疫毒为标是小儿时疫发病的核心病机,素体气虚者,卫外不固发为风疫;阳多阴少者,温热浊毒外侵发为温疫;阴多阳少者,寒湿疫毒侵袭发为寒湿疫.治疗当以祛邪为要,扶正为本,相应予消风、清热、祛湿之法,使正气得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呈不断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中医对其病因的认识,多重内因而轻外因,而贾文魁教授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发现外邪与肿瘤发病是相联系的,其中“风、火(热)、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与肺癌发生、发展的过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本文从中医“外邪致癌”理论出发,通过取象比类、以药测证的方法,将中医病因学“风、火(热)、湿邪致病”理论与现代医学“致癌物”研究相结合,进一步探讨肺癌发病的病因病机,以期更好地指导肺癌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该文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疾病特点与中医温病特点进行比较,认为该病当属于中医"瘟疫"范畴,为"湿毒疫"。新型冠状病毒即为疫疠病邪之源,本病以"湿、热、毒、瘀、虚"为病机特点,初期为寒湿犯表、寒湿郁肺证,进展期为疫毒闭肺证,重症期为内闭外脱之证,恢复期以肺脾气虚、气阴两伤证。治疗上当以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为治则,以审因论治、辨证施治、对症施治为治法确立的依据,采用解表法、清气法、和解法、祛湿法、通下法等或者多种治法联合来拟定处方进行治疗。预防上当基于温病的"治未病"理念,以顾护正气、健脾养胃、药物预防等为主要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温病湿热病证是临床一类常见病证,因湿热胶结、缠绵难解常反复发作,为中医难治病证。凡地理气候环境比较潮湿的地区,尤为常见、多发。马来西亚地处南洋,一年四季皆夏,气候潮湿,湿热病发病率甚高。文章从中医辨证角度提出“湿阻、热蕴、气滞、血瘀、气虚”为温病湿热病证之综合病理变化,并提出“祛湿、清热、行气、化瘀、益气”为其基本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中医临床证候探讨该病在岭南地区的疫性特点,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治疗。方法:收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输入病例20例,本地病例16例,分析全部病例、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的临床资料和证候特点。结果:新冠肺炎患者年龄分布较广,平均年龄45岁,以男性居多,55.56%的患者为外地输入病例,44.44%的患者为本地感染病例。全部病例证型以湿邪郁肺型和邪热壅肺型为主,分别占44.44%和38.89%;91.67%的患者呈现“湿”的病理特点,72.22%的患者呈现“热”的病理特点。其中输入病例证型以湿邪郁肺型为主,占65.00%,100%的患者呈现“湿”的病理特点,55.00%呈现“热”的病理特点;本地病例证型以邪热壅肺为主,占56.25%,93.75%的患者呈现“热”的病理特点,81.25%呈现“湿”的病理特点。结论:本次疫病在岭南地区的疫性属于以湿邪和热邪为主导的“湿热疫”,病机特点为湿热并重;输入性病例多表现为以湿邪为患的“湿疫”,有化热的趋势和倾向,病机特点为湿重于热;本地病例多表现为以热邪为主的“温热疫”,病机特点为热重于湿。此次新冠肺炎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疫性的可能,辨证和治疗要遵守三因制宜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晋唐时期,以伤寒研究为中心,以疲疠、天行、时行、时气、温病等研究为翼助,疫病的辨证体系得到了较大丰富,且众多医家从不同角度探讨疫病:认为伤寒有新感而成、两感而成、直中三阴而成;提出伏邪温病、新感温病等概念,指出温病由“伏邪”、“疠气”(“乖戾之气”)等导致,温病初起应使用寒凉药;《诸病源候论》则对疫病的传染性进行了探究.疲病辨治思路有时气病六经日期辨治、时气病表里日期辨治、天行病日期辩治和疫疠病脏腑辨治等,但大都体现了时间辨治思想.晋唐医家对疫病证候的认识、辨治思路及疫病流行性、传染性的辨识等,对后世疲病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根据散脑的临床表现、发病特点,提出散脑虽有昏迷、抽搐,但不当属温病,而应属杂病。对其治疗,提出应重视化湿祛痰法的应用,不应滥用安宫牛黄丸一类寒凉药施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丁济万治疗湿温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丁济万临床上根据湿温病的不同阶段,采用六经和卫气营血合而辨证的方法,并附少量医案说明丁氏辨证细腻、用药轻灵的特色。[结果]湿温之证,在温病中比较特殊,温是阳邪,湿是阴邪,湿与温合,或从阳化热,或从阴化寒,所以要根据湿温的变化或从伤寒辨证,或从温病辨证:邪在卫、气,按三阳经治法;湿胜阳微,按三阴经治法;邪热从阳入阴,按温病热传营血治法。其次,湿温主要病变部位在中焦脾胃,三焦的症状无不与脾胃病变有关,所以要兼顾中焦,配以化湿健脾之法。[结论]湿温病是湿热之邪侵袭人体所导致的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一类疾病。丁氏一派本着"辨病机,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六经体系及卫气营血辨证,大大丰富了湿温病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