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湿温病,是外感热病的一大类型。此类病证多发生于夏末秋初,气候炎热潮湿的季节,为湿邪与热邪相合而病。临床上常兼有湿邪与热邪致病的基本特征。其病理演变过程虽与其它温热病一样,也有“卫气营血”  相似文献   

2.
中医温病动物模型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复制中医温病学动物模型要求和方法,方法 结合中医温病学动物实验的要求,提出有关中医温病动物模型的分类,研制的原则,动物选择以及有关的思路和方法,结果与结论 研制温病动物模型是研究中医温病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研制中,应注意温病“病证”动物模型特点要与临床诊断基本相符;应以整体观为核心;采用多方法,多途径复制温病“证”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温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生于不同季节的温病,初起即有不同的临床特点,从而反映出不同病证的类型。前人为了区别其病因、病机、明确治法的异同,因而便依据时令结合主气提出了四时温病的分类和相应的命名。四时温病尽管各有特点,但从病邪的性质来分,一般不外“温热”与“湿热”两大类型,其病机传变也不出卫气营血和三焦的范围。为了方便临床辨证施治,在下讲开始将温热病  相似文献   

4.
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型,多种慢性、重大疾病都可从湿热论治,效果显著。温病湿热理论是温病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温病体系,发挥于内、外、妇、儿及皮肤科各科各系统杂病。临床挖掘出湿热理论的新学说,如"湿热伏邪"新说、"湿热致瘀"论等,且广泛应用于辨治各系统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肝病,慢性脾胃病,慢性肾病等,取得了很大的临床价值。但是,湿热证的辨证规范体系研究,"异病同治"研究仍然不足,随着现代生物科学新技术的开发,亟待借助新兴技术开展大范围、多中心的湿热病证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5.
温病湿热证是外感湿热病邪引起的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急性外感热病,大多起病相对较缓,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多发生于夏秋季节。本实验采用“气候+饮食+生物因子(大肠杆菌灌胃)”多因素综合造模法研制了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并观察了清热化湿方对大鼠血清TNF-α、IL-1α、SIgA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湿热病篇》是祖国医学典籍中论述湿热病证的第一部专著,世传为清·薛雪(字生白·号一瓢1681—1770年)所作,基于寒温分镳,作者以阐发寒温湿辨异为题,集前贤论湿热之大成,对“湿热证”病因病理,主证变证及治疗细针密缕,益臻完善,洵为一篇较系统完整而具有临床价值的文献.本文试就其学术源流、辨证论治主导思想,辨证方法、治疗法则等方面进行初步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温病范畴内有关湿热证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拟作为温病发展史湿热部分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历代医家对湿温、湿热的概念出处和认知等存在较大争议,这使得时人及后人对二者的差异混淆不清,从而影响临证。该研究通过辨析湿温和湿热的概念出处及其内涵演变,探讨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结果显示,金元时期的医家们认为“湿热”多为内伤杂病,“湿温”则多为外感热病;从病因来看,二者皆是湿热为患。明清之后的医家将二者的区别逐渐淡化,湿温被统一在湿热中,统称为“外感湿热证”。历代医家对湿温与湿热的认知过程,经历了从病因或病机到病证名的变迁。湿温与湿热内涵的演变拓展了中医对疾病病因、病机、病证的认识。通过辨析“湿温”与“湿热”,可明确疾病的病因与病证发展,从而正确指导用药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报》2013,(12):1823-1824
目的:探寻中医湿热病证的源流。方法:从《黄帝内经》始至清代,通过历代医家对于湿热病证的阐述,从致病特点、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黄帝内经》对湿、热致病的特点,湿邪的来源,湿热病证的临证表现,湿热病证的治则都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并提出预防湿病的建议。历代医家在《黄帝内经》认识的理论基础上,对湿热病证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结论:对于湿热病证的认识,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历代医家,都丰富了其辨证论治,为后世治疗湿热病证,提供了颇为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舌诊是温病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温病邪在营血其舌必红绛或绛紫,绛舌是温病营血病证的辨证关键.但温病气分、湿热、阴虚、温疫等病证也可见绛(紫)舌;且其它疾病也有紫舌之征,临床须详细审辨,四诊合参,方能准确施治.  相似文献   

10.
湿热病证,临床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疗效较差,治愈率低,复发率高.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之中.笔者从事温病教学、临床三十余载,在此对湿热病证的特点、辨治略呈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11.
四逆散为《伤寒论》专为气郁而设立的名方,具有疏肝理脾、透邪解郁之功。基于对四逆散调肝理脾、疏调气机功效的认识,万晓刚教授以四逆散为基础方,化裁运用于各种气血失调病证的治疗,尤以治疗甲状腺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妇科疾病的效果突出。治疗气血痰饮搏结之甲状腺疾病,分期辨证并辨明病理因素,对症处理,常配合散结、化痰、清热、化瘀、养阴药;治疗气机升降失常、痰饮壅滞之消化系统疾病,重在疏理肝胆,调畅气机,常配合补气、逐痰、降逆、通络药;治疗气血失和、痰瘀壅塞之妇科疾病,以调和气血、化痰散结、化瘀消癥为法,常配合培元、补血、调肝、化痰、化瘀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周仲瑛教授辨治大肠癌,多从脾虚胃弱、湿热浊瘀论治的经验。周仲瑛教授在临证过程中结合其它兼夹证候如气滞、血瘀、痰凝、久病入络等,常以健脾升清、降胃燥湿、清热化浊为主法,以抗癌解毒为辨病之法,以行气解郁、消痰散结、活血化瘀、搜剔通络为参法,尤为注重清热化浊法。   相似文献   

13.
就现存的张简斋医案对张简斋治疗湿温病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祛风胜湿和络、清疏透化、芳香淡化、调畅气机、分消走泄、畅中健运、清燥透泄、清养和中八法。张氏将湿温病分为三候,一候病在卫气,二候、三候病在气营,其中祛风胜湿和络多用于一候,清疏透化、清燥透泄多用于二、三候,清燥透泄又为防止传变之法,芳香淡化则用于热去湿留之时,调畅气机、分消走泄、畅中健运的运用贯穿湿温病治疗始终,清养和中为三候之后的善后调养。   相似文献   

14.
列举肉桂、诃黎勒、羚羊角、黄连4味药物在明代《普济方》脾胃病证中的特殊功用,即肉桂温中下气、散结利气,诃黎勒行气化痰止泻,羚羊角通降清热,黄连泄热止泻,拓展了脾胃病临床治疗与实验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65例非典型肺炎中医证候及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观察 6 5例非典型肺炎 (SARS)患者症状基础上 ,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分析。将SARS命名为肺瘟疫 ;疫疠之气、湿热之邪为致病之因 ;肺气郁闭为病变关键 ;首发气分 ,易入营血 ,逆传心包 ;湿浊瘀阻、气阴亏虚为病变结果。高热期邪热炽盛突出 ,喘憋期湿浊闭肺突出 ,后期气阴亏虚突出 ,标本虚实中各有侧重。由于西医使用大量激素治疗该病 ,所以即使在该病的恢复期 ,许多患者也表现出热盛湿阻的证候 ,故治疗时应强调在固护气阴的基础上注意清热宣肺、化浊通络。  相似文献   

16.
Obesity manifests itself as derangement of qi and blood with disorder of the defensive qi in particular to be a causative factor of primary importance, meanwhile, deficiency of the primary qi in Sanjiao may also contribute to it. Fundamentally, its pathological changes are also related to dysfunction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According t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besity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namely, heat in the stomach and intestine, spleen and stomach qi deficiency, and deficiency of primary qi. The main methods of treatment include clearing and reducing heat in the stomach and intestine; regulating qi in the fu organs and promoting water metabolism; balancing and regulating qi and blood, yin and yang, and removing stagnation of defensive qi.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中药配合针刺治疗成人stil l病验案1例。[方法]中药治疗从和解少阳、清热透毒入手,辨证为少阳证,方以小柴胡汤、青蒿鳖甲汤化裁,和解枢机,清热化湿;针刺治疗急性期以泄热祛风为法,稳定期施补益中气之则。中药为主,辅以针刺共奏清热祛湿,调理气机之效。[结果]患者好转出院,随访病情痊愈。[结论]中药配合针刺可有效治疗成人stil 病,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疫病"范畴,其性质为"寒湿疫"。针灸在"寒湿疫"的防治中发挥了"调气以通泻、温补以化湿"的作用,并将"治神"思想贯穿其中。预防方面,"调脏气以治神,补阳气以避邪",以五脏俞穴结合"四神方",调整五脏之气并调畅神机。临床治疗方面,"泻肺和大肠之有余,补脾和肾之阳虚",以井荥泻其有余,灸背俞穴及关元、神阙等穴位,以补其不足。康复方面,"调病损之脏气,祛残余之寒湿",俞募原相合,以调病损之脏气。  相似文献   

19.
李建生  李素云  谢洋 《中医学报》2020,35(3):453-457
根据我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调查资料,结合临床救治实践经验,从病因病机、辨证与治法、分期辨证治疗三个方面,阐释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思路与方法。一是病因病机:病邪属性为湿邪、湿邪疫毒首先犯肺,并随疾病的分期/分型发生转化。二是辨证与治法:根据疾病的轻重分型,提出了4期9证(初期的湿遏肺卫、寒湿犯肺、邪热犯肺,进展期的湿阻肺胃、湿热蕴肺、疫毒闭肺,危重期的内闭外脱,恢复期的气阴两虚、肺脾气虚)的证候规律,重点强调截断扭转、逐秽解毒、疏理气机、通降胃肠、固扶正气5种治则治法。三是分期辨证治疗:根据4期9证进行辨证治疗,分析了常用方药、中成药等,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之腹痛与腹中痛在病位、病因、病机、治法方面均有所差异。腹痛病位偏于脐下,病因多属寒中,乃阴寒之邪搏结肠胃,多为阳气不足之证,治疗当以温字立法。寒湿滞于下焦,充斥肠间所致腹痛,治宜温涩之桃花汤;阴寒之气内盛,水势泛滥所致腹痛,治宜温化之真武汤;阳气虚极,阴阳几近离绝所致腹痛,治宜温通之通脉四逆汤。腹中痛病位在腹痛之上,多在脐上,亦可攻于心下,病因多为气血津液失和所致,治疗应以和字立法。里虚脉急,虚劳不足所致腹中痛,治宜和阴阳之小建中汤;邪正相搏,结于胁下所致腹中痛,治宜和表里之小柴胡汤;寒热分踞胸胃上下,阴阳不交所致腹中痛,治宜和寒温之黄连汤;肝气郁结,阳郁湿阻所致腹中痛,治宜和气机之四逆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