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48例脑梗死患者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缺血性卒中脑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比率及分布。方法观察脑梗死48例,头颅CT排除出血、TCD及颈动脉彩超检查疑有动脉狭窄发病1~7天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全部进行高选择性颈部及颅内血管造影,同步检查正侧位血管造影相和连续动态电影录像,必要时增加检查斜位像。分析血管狭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及血管狭窄形态。结果血管造影显示75.5%有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76%为前循环受累,24%后循环受累。9条无临床症状的血管狭窄或闭塞,6%血管造影正常。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受累最为常见,后循环受累血管中以椎动脉最常见。多部位和多血管受累达41%。发现烟雾病5例(14%),脑血管畸形2例(4.5%)。结论脑梗死血管造影显示大部分患者有肯定的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神经放射介入可有效诊断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置人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疗效.方法 对3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出现严重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颈部血管行球囊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并进行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其中1例为双侧颈动脉闭塞,进行了一侧颈动脉闭塞病变再通术;1例为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进行了左侧颈动脉支架成形术;1例右颈内动脉起始段严重狭窄,左侧颈动脉闭塞,对右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处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治疗;经过随访并未发现有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人术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颈部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对肠系膜下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间因诊断腹部大血管病变行MSCTA检查的病例共50例,其中出现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狭窄或闭塞者13例,采用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血管添加技术(add vesse,AV)对血管进行三维重建,观察IMA狭窄或闭塞后的侧支循环形成情况。结果采用AV技术行血管重建后13例IMA狭窄或闭塞患者均可观察到Riolan动脉弓。结论 MSCTA能准确评价肠系膜下动脉狭窄或闭塞后的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对临床诊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枢性眩晕患者的92例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观察中枢性眩晕患者脑血管的形态变化,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临床拟诊为中枢性眩晕的92例患者,全部进行全脑血管DSA检查,并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比例及分布(好发部位以及受累血管数目).结果:中枢性眩晕患者92例,病变137侧,其中前循环(颈动脉系统)病变15侧(10.95%);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122侧(89.05%),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共31例(33.70%),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最为常见.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中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39侧(28.47%),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13侧(9.49%),后循环变异59侧(43.06%).结论:后循环狭窄和变异可能是中老年人中枢性眩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主动脉弓、高选择性颈部和颅内血管造影,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正常9例,异常43例,其中脑血管狭窄/闭塞病变38例,颈内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严重迂曲2例,颈总动脉夹层1例;38例血管狭窄/闭塞病例中与本次脑梗死发病相关血管狭窄28例、闭塞10例,颅外段颈内动脉病变约占50%,无症状血管狭窄40处;16例分水岭脑梗死病例中,血管狭窄发生率93.75%,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占60%;脑梗死病灶侧血管狭窄率≥50%共25例,其中早期颅内侧支循环建立良好、患者症状与体征轻、治疗后恢复快16例,早期颅内侧支循环建立差,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9例,预后差.结论 DSA可明确脑梗死血管病变的性质、判断顸后,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分布特征,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5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按年龄大小分为青中年组和老年组,分析脑动脉狭窄随年龄变化的分布规律.结果 ①5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检出349例(68.16%)存在血管狭窄或闭塞,病变血管736支,其中单支血管受累163例,多支血管受累186例.颅外血管病变135例(38.68%),颅内血管病变154例(44.13%),颅内外血管病变并存60例(17.19%).颅内血管发病率稍高于颅外血管病变.②前循环血管受累156例(44.69%),后循环血管受累51例(14.61%),前后循环血管并存受累142例(40.70%).③中青年组单纯颅内血管病变比例高于老年组(P<0.05);老年组后循环血管病变比例高于中青年组(P<0.01).④脑血管病常见危险因素中,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在颅内、颅外、颅内外血管病变并存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在颅内动脉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颅外及颅内外动脉病变并存的比例(P<0.01).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或闭塞,颅内动脉段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段,随着年龄的增加,颅外动脉段及后循环发生率逐渐升高,总之,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  相似文献   

7.
白雪  王枫  刘会玲  林占峰  赵冬梅 《河北医学》2008,14(11):1293-1296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颅内动脉狭窄≥70%或闭塞的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分析.方法:43例CT血管造影(CTA)证实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用TCD对颅内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评价.结果:严重颈动脉狭窄患侧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流速和搏动指数均低于对照组的正常人,颈动脉闭塞患者最低(p<0.05).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前交通动脉开放占58.14%,后交通动脉开放占48.84%,颈内外动脉开放占44.19%.结论: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后同侧半球血流量下降,侧支循环开放.TCD与CTA从不同角度为本病提供全面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陈东  蔡坤皓  郭伟  戴黎萌 《广东医学》2004,25(2):170-171
目的 对椎动脉血管内闭塞治疗后循环不可夹闭动脉瘤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用血管内球囊或弹簧圈闭塞椎动脉治疗 9例颅内后循环不可夹闭动脉瘤。结果 血管内闭塞近端椎动脉可使动脉瘤完全闭塞 ,神经受压和占位症状逐步改善、消失。 3例经MRI追踪检查的病例显示动脉瘤明显缩小或完全消失。结论 血管内椎动脉闭塞治疗后循环不可夹闭动脉瘤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乔亚男  王默力 《北京医学》2008,30(4):236-238
约1/4的缺血性卒中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导致后循环梗死的一个主要原因.为了向临床医师提供更多的证据,对后循环梗死作出早期诊断,并进行二级预防,现就椎基底动脉的解剖结构、后循环梗死的血管病因学、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观察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血管的形态变化,进一步为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观察对象为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性的92例患者,全部进行全脑血管DSA检查,分析血管形态异常的类型、部位以及受累血管数目。结果:后循环TIA患者92例,病变137侧,其中前循环(颈动脉系统)病变l5侧(11%);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122侧(89%),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3l例(34%),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最为常见。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中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39侧(28%),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13侧(9%),后循环变异59侧(43%)。结论:后循环狭窄和变异可能是中老年人后循环TIA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狭窄对进展性卒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闭塞及侧支循环的程度与进展性卒中的关系。方法收集发病24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病人285例,记录病人入院时的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在入院时及入院72h后两次评价病人的神经功能。将入院72h后NIHSS评分增加≥2分者定义为进展性卒中。应用西门子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评价颅内血管狭窄、闭塞及侧支循环。结果 285例病人中有57例(20.0%)为进展性卒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3级侧支循环、糖尿病史是进展性卒中的独立危险预测指标。结论进展性卒中是比较常见的卒中类型,通过MRA显示的血管狭窄、闭塞及侧支循环的程度能有效地预测进展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64-多层螺旋CT造影(64-MSCTA)对大脑后循环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5例均行64-MSCTA检查,对椎基底动脉成像质量进行评估,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评价64-MSCTA对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 64-MSCTA检查成像优良率为98.15%.64-MSCTA检查发现椎基底动脉发生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41支,其中轻度狭窄10支,中度狭窄11支,重度狭窄18支,闭塞2支.DSA检查发现椎基底动脉发生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40支,其中轻度狭窄12支,中度狭窄10支,重度狭窄16支,闭塞2支.64-MSCTA对各级狭窄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和阴性预测率为:轻度狭窄分别为75.00%、98.48%、90.00%、95.59%;中度狭窄分别为80.00%、95.59%、72.73%、97.01%;重度狭窄分别为100.00%、96.77%、88.89%、100.00%;闭塞均为100.00%.结论 64-MSCTA诊断大脑后循环动脉狭窄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后循环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血管病变在后循环缺血中的重要作用及影响。方法:后循环缺血患者172例均进行磁共振扫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分为急性脑梗死(AIS)1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52例。统计分析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肥胖及其他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疾病及血管病变等)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结果:172例血管病变依次为重度血管狭窄57例(33.1%)、血管闭塞39例(22.7%)、中度狭窄30例(17.4%)、轻度狭窄9例(5.2%)和动脉夹层4例(2.3%)、烟雾病1例(0.6%)。脑梗死组重度狭窄、闭塞的发生率较短暂性脑缺血组升高(60.8% vs 40.4%,P<0.05)、血管正常率降低(15.0% vs 30.8%,P<0.05)。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和重度血管狭窄、闭塞均是其危险因素。高血压的存在和尿酸为重度血管狭窄、闭塞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血管狭窄或者闭塞与后循环缺血密切相关,高血压等高危因素在血管病变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应在临床治疗中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 应用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对13例锁骨下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进行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采用经颅多普勒(TCD)、颈动脉CT血管成像(CTA)了解锁骨下动脉血流情况.结果 支架植入后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13例狭窄血管管径恢复,血流通畅,手术成功率为100%.1例患者术中发生脑梗死.随访12个月,无后循环缺血事件发生,TCD和CTA检查示锁骨下动脉血流通畅.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李正军  蒋士杰  姚俊  龚家明 《吉林医学》2013,34(23):4647-4648
目的:探讨多层CT血管成像(MSCTA)在后循环缺血(PCI)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8例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分析患者血管病变和PCI的关系。结果:98例患者中87例(88.78%)存在后循环血管病变,其中后循环狭窄或闭塞64例(73.56%),后循环其他病变(发育不全、扭曲延长、夹层、骨质压迫)23例(26.44%)。结论:后循环血管病变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头颈部CTA能清晰显示患者的血管情况,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DSA、CTA在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影像学价值. 方法 对21例临床诊断下肢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行DSA和CTA检查,比较两者动脉清晰度、管腔狭窄程度、敏感性、特征型、准确性和侧支循环显示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结果 在动脉清晰度上相比,CTA比DSA明显要好.但两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DSA相比,在髂动脉型中有2例与DSA不符,在股腘动脉型中有4例与DSA不符.在小腿动脉型中有4例与DSA不符.与DSA相比,CTA过高估计了狭窄度,存在假阳性.在轻、中度狭窄两者相比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小腿动脉型中重度狭窄和完全闭塞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其敏感性、特征性和准确性随着病变血管的变细而降低,有差别但无明星差异(P≥0.05).侧支循环的显示随着病变血管的变细CTA与DSA相比越来越差.在DSA造影中,加大对比剂剂量和延长曝光时间后 结果 表明可提高阻塞病变远端血管和侧支循环的显示事. 结论 CTA越来越多的用于下肢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疾病初步诊断和筛选,但是,DSA仍是下肢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疾病诊断的首选.  相似文献   

17.
肠系膜血管疾病主要指肠系膜血管阻塞、狭窄或供血不足引起的肠壁营养障碍或运动障碍,从而导致缺血性肠病的发生,目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上缺乏及时有效的诊断.肠系膜动脉有丰富的侧支循环,即使其中某支动脉出现慢性闭塞,其侧支血管亦有较强的代偿能力以维持正常血供.当血管狭窄闭塞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一般多以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多见,而肠系膜下动脉狭窄闭塞很少会引起缺血性肠病的发生[1].现报道一例经肠系膜下动脉成形术治疗因肠系膜下动脉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肠病的案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与CT灌注成像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侧支循环形成的评价。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4例,根据患者情况分为轻中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或闭塞组。比较两组患者脑侧支循环、神经功能缺损、认知功能的情况及脑侧支血流较好组与血流减少组的CT血管成像结果。结果重度狭窄或闭塞组韦利斯氏(Willis)环后循环与软脑膜吻合支开放率高于轻中度狭窄组(P<0.05);重度狭窄或闭塞组神经功能缺损、认知功能小于轻中度狭窄组(P<0.05);血流较好组的MTT结果小于血流减少组(P<0.05),血流较好组的CBV、CBF、检出发病时间大于血流减少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侧支循环形成的评价中,CT血管成像可以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可以对患者的脑侧支循环状态进行了解,有利于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ICAD)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脑动脉血管狭窄和闭塞分为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ICA)及其分支称为前循环,包括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大脑前动脉及脉络膜前动脉。其中MCA与ICA狭窄和闭塞是引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最重要因素。本文对前循环动脉闭塞或狭窄的影像学评估方法进行综述,以明确不同方法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对于血管狭窄或闭塞影像学方法的准确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对全脑血管造影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00例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后显示,75例患者(75.00%)有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有44例患者(44.00%)存在前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有28例患者(28.00%)存在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前后循环均狭窄或闭塞28例(28.00%);前循环动脉狭窄显著高于后循环脉动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5例(25.00%);颅外动脉狭窄47例(47.00%);颅内外均有狭窄或闭塞28例(28.00%)。颅外动脉狭窄主要为颈内动脉颅外段,颅内动脉狭窄主要为椎动脉颅内段与大脑中动脉。结论全脑血管造影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动脉狭窄情况进行观察,并判断狭窄或闭塞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